建设“五美”秦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近年来,潼关县秦东镇抢抓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历史机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基本建成”的总体设想和围绕建设“净美、精美、秀美、和美、富美”五美秦东的总体目标
刘晓山:打造有机品牌 引领高质量发展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是乡村振兴,怎样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发展有机农业是重要途径之一。
广东东莞市:用“红色、本色、底色”绘制“党建”新画卷
今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走深走实。深化理论武装,落脚点是回归具体行动、回归实践成果。我们要以“齐步”标准当标尺、“跑步”频率当标速、“正步”规范当标准,用“红色、本色、底色”共同绘制党建实践新画卷。
蔡红军:为什么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2020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
贵州水城:探索推行“466”工作法,多维度 助推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拓展
水城区通过“466”工作法不断深入拓展,干部作风不断改善,“3+1”保障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
安徽金寨全军乡:发展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全军乡认真落实全县庭院经济发展工作部署,以强村富民为目标,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带领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的突破口
中央财办等部门印发《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 “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千万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载体,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于加强审计监督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是审计监督推动政策落实、维护群众利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审计监督为导向,深入揭示影响乡村振兴政策落地见效和巩固脱贫成果的体制机制问题与管理漏洞,确保民生政策落实到位,助力乡村振兴。
民政部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挥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决定开展“乡村著名行动”。
宁夏中宁:恩和镇盘活闲置农房“小切口” 做好共同富裕“大文章”
宁夏中宁县恩和镇在盘活用好农村闲置资产上创新思路、探索出路,将60余套空置房屋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并购置床铺桌椅、厨房设备和消防器材等设施
湖南湘西州:紧扣“四举措”提升“雨露计划”工作实效
湖南省湘西州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坚持把“雨露计划”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紧扣建章立标、政策宣传、严格审核、排查监测“四举措”,帮助脱贫家庭新成长的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
国家乡村振兴局等三部门关于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
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升农村地区电力保障水平,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商务部等16部门关于印发《2023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挖掘先进典型,总结经验,支持家政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支持参与家政兴农工作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申报“五一巾帼奖”“巾帼建功标兵”“青年文明号”等荣誉,提升家政兴农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家政服务员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安徽六安:全面推行“三三三”模式 创新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高度重视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在原“三定四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全面推行“三三三”管理模式【即“三色预警”“三单管理”“三化目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53.44亿元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开展了全面管理,打造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升级版”,有效提升了资产收益率,有力促进了脱贫群众增收。我市资产平均年收益率由2020年的6.89%提升至2022年的8.64%,提高了1.75个百分点。2022年度六安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7686元,位居全省第一。
宁夏:筑牢“五位一体”乡村治理组织体系 凝心聚力共建搬迁安置点和美家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乡村治理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形成以党的组织为核心、政府组织为主导、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五位一体”安置点乡村治理组织保障体系,着力构建组织健全、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美家园。
宁夏贺兰县:“五组共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宁夏贺兰县在易地搬迁安置区组建基层治理、产业项目、纠纷调解、乡风文明、环境整治五个功能性党小组,探索建立“五组共治”乡村治理新模式,丰富和拓展了党领导下的村民民主自治实现形式,推动安置区乡村治理全面提质增效。
甘肃永靖县城北新村:“小田变大田” 村集体经济发展走出新路子
刘家峡镇城北新村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县城北部,占地2.98平方公里,这里集中安置了来自县内东西山区12个乡镇35个村1208户、5010名群众,是全县最大库区移民安置村和易地搬迁安置村。近年来,城北新村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科技兴农、产业致富、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立足村情实际,创新思路举措,培育富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走出了带动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的肯定。
【乡村振兴看湖南】千里赴浙取真经,学思践悟促振兴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高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借鉴浙江省乡村振兴先进典型经验,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6月1日至7日,衡阳市乡村振兴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浙江大学举办,市、县乡村振兴局负责同志,市直有关成员单位业务科室同志以及乡村振兴省级示范乡镇负责同志等40余人参加培训。
陕西紫阳县:“两个精准”守牢返贫底线 夯实振兴根基
陕西省紫阳县为加快推进三农工作实现“三个转向”,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鼓励广大农户大力发展产业、积极参与就业,创新实施“产业帮扶精准到户、就业帮扶精准到人”,确保群众产业就业稳定增收,降低了规模性返贫风险,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
北川羌族自治县聚焦“四个注重”,奋力打造 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好样子”——探索民族山区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北川羌族自治县聚焦“生态立县、文旅兴县、工业富县、开放活县、城乡融合”发展思路,着力在精品农业提质发展、现代工业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全域兴旺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实施“产业倍增发展攻坚行动”和产业发展“链长制”,聚焦通用航空、安全应急、文旅、苔子茶、食品医药等五大重点产业。
关于湘西州农民和脱贫户收入及如何持续增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的思考
湖南辰溪:“六自”模式谱新篇 和美乡村入画来
陕西岚皋县:全面推行“医疗互助”降低因病返贫致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