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山乡巨变 | 太阳出来喜洋洋

时间:2024-04-17 11:36: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08期作者:本刊记者 文炜

QQ截图20240417102230.png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调研。这是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习近平深入农户家中,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引子

 惊蛰已过,记者的车子行驶在武陵山区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车窗外,树抽新芽,草泛新绿,各种叫不上名的野草闲花兀自葳蕤。蜂儿、蝶儿、虫儿、鸟儿或呢喃,或蹁跹,活泼泼地忙碌起来。阳光温暖和煦,风儿轻柔和顺,殷勤地将甜滋滋、湿润润的春天的气息推送进人们的鼻腔。此时,司机师傅的车载音响应时应景地播放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啰儿调《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  啰儿

喜洋洋欧  啷啰

手里拿把开山斧

不怕虎豹和豺狼  啷啰

…………

只要我们啰儿

多勤快欧啷啰

不愁吃来  啷啷扯匡扯

…………

这首啰儿调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经典民歌”。这首歌唱出了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唱出了他们通过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敢和自信。

石柱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穷有千因,富有百样。石柱之穷因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阻隔,因守着滔滔长江却用水难的喀斯特地貌,也因大山深处少数民族社会发育总体较为迟缓的无奈。

2013年初,石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600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13.66%。总体性、普遍性、长期性贫困让这个蜗居在武陵山深处的小县对脱贫、对小康、对富裕生活充满了迫切的渴望。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样位于武陵山一脉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提出“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从此,中国式扶贫翻开崭新一页,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踏上一条人类历史亘古未有之壮阔征程。

那时,居住在近300公里外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的马培清奶奶不知道,她和乡亲们的生活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9899万贫困农民的命运也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篇: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 

记者在马培清家院坝见到了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马培清是土生土长的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人,在这个小山村已经生活了90年。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在她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也让她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让她把对党和政府的浓厚情感深深刻在了骨髓里。

QQ截图20240417102313.png

QQ截图20240417102256.png

中益乡华溪村村民马语韩分别于2011年(5岁)、2021年(15岁)在同一条路上奔跑,见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村里的美丽蝶变。

新中国成立前,马培清的父亲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在那些饥寒交迫的岁月里,幼小的她目睹了父亲提着脑袋干革命的坚贞不屈,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是为穷人谋幸福、谋解放的党。

新中国成立了,虽然还穷,有时候还是吃不饱,但是,再没有人敢欺负穷人了。马培清说:“富也要有个过程嘛,要我们努力干嘛。”马培清入了党,当上了华溪村妇女主任、生产队会计,风风火火带着乡亲们发展生产。

时间的齿轮不停地转动,改革开放了,包产到户了,华溪村村民的种地热情空前高涨,山上山下,玉米、土豆和红薯疯长,群众吃饱肚子已不是问题,但兜里始终落不下几个钱。而且,眼看着城里发展越来越快,村民们在地里再怎么忙活也赶不上人家的脚步,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上行囊,告别父母稚子,踏上了进城打工的漂泊旅途。

人口老化、土地抛荒,华溪村渐渐沉寂下来。沉寂下来的不只是华溪村,还有全国大部分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

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浩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吹到了武陵山深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打响脱贫攻坚的发令枪,震撼了全世界,也震醒了武陵山脉的每一条褶皱。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石柱县自我加压,上足发条,干部群众铆足了劲儿要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向小康社会。

摆脱贫困,第一个关键点就是发展产业。和诸多贫困地区一样,多年来,石柱县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产业“小、散、弱”特点鲜明。

以中益乡为例,其耕地2/3撂荒,且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土豆、红薯等传统粮食作物,产量低,经济价值低。

中益乡下定决心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将“温饱型”粮食作物调整为“小康型”经济作物,将粮经比从9:1调整为如今的1:9。

“老三样”的玉米、土豆和红薯既然不挣钱,就改弦易辙,干点能挣钱的。可是,守着这“九山半水半分田”,搞什么能挣到钱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给出了振聋发聩的答案。

中益乡深藏于大山,远离都市喧嚣,远离经济中心、发展中心,但也因此保留着干净的土地、干净的空气和干净的水,这些“干净”不正是中益乡最核心的资源吗? 

QQ截图20240417102348.png

马培清(左)向本刊记者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华溪村和自己家的巨大变化,获得感、幸福感溢于言表。 范朝阳摄

蜜甜,日子更甜

第一个被选中的产业是中蜂养殖。除了冬天,中益乡春夏秋三季的山坡上皆山花烂漫,当地素有养蜂的传统。因为自然条件好,中益乡所产蜂蜜品质上乘,只是一直以来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于是,中益乡就此确立了“以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为目标,将乡村打造成为独具特色、一流品质的甜蜜康养蜜蜂小镇和重要的旅游休闲目的地,使其成为‘老年人的康养世界、年轻人的甜蜜世界、儿童的童话世界’”的发展目标。

瞅准了,就干!

西南大学的专家教授来了,手把手指导村民科学养殖;中国农业银行的助力脱贫攻坚信贷员来了,为蜂农每户发放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国家贴息,解决缺资金的问题;万企帮万村的企业来了,在中益乡华溪村建起蜂蜜扶贫加工车间,统一收购、统一加工,通过线下、线上渠道销往全国各地。新的销售方式层出不穷,如今,千里之外的网友还可以通过摄像头认养这些深山里的小蜜蜂。

由绿水青山孕育出来的中益蜂蜜,以自然纯正的品质卖出了高出同类产品五六倍的好价钱。不过两三年工夫,养蜂业就成为中益乡重要的产业,大大小小的养蜂户有470户,这当中就有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入户看望过的马培清,还有和总书记一起参加院坝会的张剑锋。

2019年4月的石柱,山间花事正盛,是蜜蜂采蜜的最佳时机。在这样美好的季节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巨大的幸福感让张剑锋至今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早年离异的张剑锋一直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照顾年迈的母亲,加上自己身患重病,家庭十分贫困。2016年,张剑锋家被识别为贫困户,村里为他申请了低保,安排了护林员的公益岗位,并帮助他发展中蜂养殖。

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培清家开院坝会时,张剑锋也在场,他向总书记保证,一定要好好养蜜蜂和土鸡,争取年底脱贫。

那一年,张剑锋起早贪黑养了15桶蜂、40多只鸡,加上低保和公益性岗位收入,顺利脱贫。2020年,脱贫后的张剑锋又做了30个蜂桶,一桶蜜蜂大约产4公斤蜂蜜,每公斤可以卖到300元左右,又增收3万多元。

记者到张剑锋家中走访,沿街的二层小楼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拾掇得干净爽利。张剑锋正在小院里忙着制作新蜂桶,一招一式专业娴熟。干净的刨花堆在地上,在阳光下散发出甜丝丝的清香。“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如今搞乡村振兴,政府对我们脱贫户的政策还是这么好,我要更加下力气,让日子越过越好。”

QQ截图20240417102329.png

张剑锋在自家小院制作新蜂桶。

攀谈中,记者得知,张剑锋的病已经治愈,12万多元的医药费通过各种政策报销后,他自己仅支付了不到2万元。“没有政府,我早就埋到山上去啰!”张剑锋指着远处的山坡,无限感慨地对记者说。

张剑锋所指山坡上种满了桃树、李树、木瓜树,树下套种了菊花、玫瑰、油牡丹。桃花红、梨花白,牡丹绚烂菊花黄,一年四季花不败,为一巢巢蜜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高品质蜜源。这都是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发展中蜂养殖,中益乡有计划地发动群众种植的。

一产发力,二产联动,三产紧随其后。趁着“中益蜂蜜”渐渐打出名号,中益乡马不停蹄开始打造“中华蜜蜂小镇”。建起了中华蜜蜂产业园、蜜蜂博物馆,还有“蜜蜂人家”“森林人家”品牌民宿。为了营造“中华蜜蜂小镇”的主题气氛,中益乡大部分民居外观都被涂上了统一的“蜜蜂黄”,绿树掩映下,仿佛童话世界般甜蜜可爱。

飞舞的蜜蜂、烂漫的花海,连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和优美宜人的气候环境,为中益乡吸引来源源不断的游客。

作为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召开院坝会的地方,马培清家成为全村、全乡乃至全县最火的农家小院。院里的主体建筑是一幢“蜜蜂黄”三层小楼,墙上挂着一串串火红的干海椒,显得红火喜气,最醒目的是堂屋门口那副对联,上联:翻身不忘毛主席,下联:脱贫不忘习主席,横批:永感党恩。

院里还有几间偏厦,一间是小茶室,马培清儿媳妇在这里销售3元一碗的土家米米茶,一间是由村集体运营的“初心邮局”,用来出售各类特色文旅产品,当地产蜂蜜是主打产品。

马培清儿媳妇经营茶室,一年收入上万元,儿子陈朋在“初心邮局”上班,一个月有1500元工资,作为脱贫户,陈朋还有一个公益岗位,负责片区卫生保洁,一年又有近一万元收入,加上参与黄精产业的收入和马培清的养老金,2023年全家收入超过10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贫困户到年入10多万元,陈朋深刻感受到党的伟大,他也因此下定决心,永远听党话、跟党走,2020年,他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黄精时代”·“黄金时代”

马培清家种植着黄精的地头宣传板上贴着一张大照片,展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询问华溪村党支部书记有关黄精生产情况时的场景。

黄精,号称“补肾黄金”。黄精平均亩产6000斤以上,市场价7元/斤左右,种植收益是传统粮食作物5倍以上。2018年以来,石柱县在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时,将黄精作为支撑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进行发展。华溪村通过实施“三变”试点改革,村民用土地入股,种植黄精220亩。2023年,中益乡黄精种植规模已经发展到1400亩。其中华溪村的220亩基地,亩产可达6000斤,产值近92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中益乡发展黄精产业是对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精准实践。一是当地海拔、气候条件等适合种植黄精,漫山遍野的野生黄精就是佐证;二是以前种植的前胡存在连作障碍,栽植黄精可实现轮作;三是近几年大量发展经果林长效产业,形成大量荫蔽地块,黄精喜阴,种黄精最合适不过。

产业选准了,中益乡大踏步迈入“黄精时代”。

为了发展黄精产业,中益乡引进多家企业,配套相关政策和服务,让企业吃下“定心丸”。为带动贫困户、脱贫户增收,中益乡建立起“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QQ截图20240417102424.png

石柱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马红星(左)和农户聊家里的产业发展情况。

2018年,华溪村启动黄精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农行重庆分行资助118万元红色党费,完成200亩黄精示范基地建设;县级配套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和银行无息贷款政策,解决企业壮大和产业发展资金难题;组建市县乡三级产业技术指导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扶持。

在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中,马培清的儿子陈朋不仅通过土地入股黄精基地分红,而且还通过在村集体务工的方式,2023年底获得1万元左右报酬及组长管护费4000元左右。马培清儿媳有时间也去黄精基地务工,她指着天上的大太阳告诉记者,这几天天气晴好,她和村民天天在黄精基地除草、翻地、施肥、下种,村里每天有不少于40人在基地务工。“干一天能挣120元。现如今,村里没闲人。”

过去因为日子过得苦,陈朋常常借酒消愁,把身体都搞差了,三天两头这疼那痒。如今,陈朋脱了贫,戒了酒,还通过乡里培育本土工匠学到了泥瓦、木工等技术,时常就近做工,每月又能挣个两三千元。

“那年总书记问我生活好不好,看家里的粮仓,问是哪一年种的,够不够吃一年?”马培清领着记者看满仓新粮、新添置的双开门大冰箱,还有灶膛上悬挂的腊肠、腊肉、腊鱼,抹了一把湿润的眼角说:“真想让总书记再来看看咱家的变化啊。他来的时候已经做到‘两不愁三保障’了,现在更是比蜜还甜哦!”

托黄精的福过上好日子的还有华溪村村民谭启桂。不过谭启桂致富靠的不是种黄精,而是销售以黄精为主的中药材。

谭启桂40岁上下模样,气色红润,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她1996年嫁到华溪村时,婆家穷得叮当响,一家几口人,连筷子都凑不全,1000元钱彩礼还是东挪西借来的。婚后第四天,人家就来堵门要账,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窝囊”。说起现在的日子,“那可不得了,一年能挣个10多万元,买了车,县城里买了房,娃娃们都送到县里好学校上学,咱有这个能力了,再不能让孩子受我们小时候的罪。”

村干部悄悄告诉记者:“前些年穷日子过得糟心,谭启桂得了癌症,这些年日子好,心情好,连癌症都治好了,你们看,她现在气色多好呀。”

“黄精时代”引领石柱县跨入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如今,石柱县以黄连、黄精为重点的31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已形成15亿级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

石柱的绿水青山除了孕育出空中飞的中蜂、地上长的黄精,还有各种香料作物20万亩、辣椒10万亩、号称“水上人参”的莼菜1.4万亩……这些土特产,正源源不断地为马培清们带来真金白银。 

下篇:差异化经营的民宿3.0时代 

2017年前后,通过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石柱县农民亩均收入从400元提高到2500元以上。温饱问题解决了,可要想再进一步实现长期稳定致富,仅靠发展农业肯定不够,石柱县又把目光盯上了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桥头镇显然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优等生”。桥头镇有三大优势:一在地理位置好。距县城仅20公里,毗邻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中益乡“中华蜜蜂小镇”,既是石柱县自然生态旅游圈的“圆心”,也是石柱县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重要节点。二在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背靠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坐拥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集山、水、林、田、湖、草于一体,呈现出山地水乡泽国的优美风貌。三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千年历史让桥头遗留下土家、兵寨、建筑、碑刻、寺庙等古迹,至今仍保留有大寨坎土司遗址、羊角寨、江竹坡古城墙等历史人文景观,又因曾归有“鬼城”之称的丰都县“飞地”管辖571年,故有“神秘桥头国”之称。

这些年,乡村依托秀美山水、乡村文化发展旅游早不是什么新鲜事,把农民的住房改为民宿对外营业也屡见不鲜。但因为旅游产品同质化、民宿缺乏特色而导致高开低走,甚至难以为继的尴尬状况也不少见。

怎么避开这些雷区?石柱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马红星告诉记者:“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民宿经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之为1.0版,就是农民把自己的住房简单整理改造即向游客出租,这些客房只能满足最基本的住宿要求,几乎不可能对游客形成黏性;第二个阶段我们称之为2.0版,就是对农房大拆大建,看似豪华高档,暂时满足部分游客需求,但因为千篇一律缺乏核心特色,且价格昂贵,也很难让游客产生黏性;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探索的以个性化、差异化对不同游客群体形成强黏性的3.0版。”

为实现民宿3.0版本,桥头镇在民宿规划时就把风格错位摆在头号位置。依托一湖碧水、两岸青山,桥头镇编制民宿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打造出滨湖康养小镇、美丽宜居小镇、陶然居瓦屋小镇三大主题58个院落,错位发展民宿产业,让桥头民宿百花齐放,朵朵不同。 

多彩业态  多样增收

记者来到滨湖康养小镇的桥头湖畔野奢露营基地,这个基地位于桥头镇长沙村滨湖康养小镇核心区域,毗邻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紧紧依偎着翠绿迷人的桥头湖。这里平均海拔800米,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放眼望去,湖畔长街上的民宿一家挨一家,却并无商业化严重的拥挤喧闹,反而造就出一步一景观、一家一情调的差异美。桥头镇引入多家企业经营民宿,投资规模最大的是重庆美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地公司)。

2022年,美地公司投入2000余万元打造桥头湖畔野奢露营基地,目前已建成湖畔民宿、民革小院、泊隐小院、林下帐篷等各类房型25间,接待中心一个,并配套户外草坪、山水观景台、步游道、水滑道、小火车等游乐项目和湖边环境设施。布局有艺术长廊、野奢露营基地、滨湖康养民宿、滨湖景观餐厅、写生创作公寓、写生创作平台、美术展览室等多彩业态。小镇风貌清新自然,景观青春时尚,整体氛围文艺雅致,业态丰富多样。

记者调研的这一天不是节假日,但游客依旧不少,有身着汉服手持团扇的青年男女在这美景中凹造型拍写真;有一身疲惫的中年人一杯咖啡在手,闲坐湖边,放空身心;有老人闲步湖畔,望远山望碧湖,练五禽戏、打太极拳,悠然自得;更有孩子们在草地、花丛间撒欢打滚,追逐嬉闹,任银铃般的笑声洒向湖面、远山……

QQ截图20240417102437.png

南雄市湖口镇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对山塘进行除险加固,增加山塘库容,保障农田灌溉需求。

这里每天可接待游客500余人次,年均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吸引了重庆餐饮商会、民宿协会等15家单位抱团入驻,四川美术学院等9所高校在此设立重庆市大学生写生创作基地,重庆大学设立乡村振兴研究院研学基地、生态振兴研究示范基地,重庆市作协设立重庆文学小镇,重庆市文联设立重庆文艺小镇,重庆报业集团设立乡村振兴新闻采访基地。

“15家企业扎堆在一条不足1000米的沿湖小街上,如不加强管理,势必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如加强对民宿行业建设标准、价格制定、服务水平、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民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桥头镇党委书记王东告诉记者。

游客持续不断涌入,自然就产生了吃、住、行、玩的配套服务需求,这就为周边村村民带来就业、创业机会。2023年以来,这个基地带动周边群众40余人长期务工,人均年增收3.6万元。作为集野奢露营、特色民宿、写生创作、大地艺术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基地,滨湖康养小镇的设计规划已逐步迈向了成功。 

主题鲜明一招鲜

参观完滨湖康养小镇已是黄昏时分,记者来到民宿调研第二站——美丽宜居小镇。

一下车,就有两名身穿白色中式长衫的服务员迎上来,领着记者拾阶而上。原汁原味的青石板小路、古色古香的木质阁楼、衣袂翩翩的年轻服务员,还有门口大石头上俊逸飘洒的四字行书“再别康桥”,让人仿佛一脚踏入时光隧道,身归旧地。

“再别康桥”是桥头镇民宿院落乡村振兴农文旅综合示范项目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主打就是怀旧风。

入夜,记者住在“再别康桥”民宿。窗外月影朦胧,树影婆娑,夜风从远处山间徐徐而来,越过龙河,穿过花丛,带着月的清冷、水的清甜、花的清香钻进木质窗棂,氤氲整座小楼,让人如坠仙境,梦会志摩。

“再别康桥”属于高端民宿,是以土家族民宿院落为载体,集特色农业、林下经济、户外运动、民宿培训等内容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项目占地约234亩,共计9个院落区域,30间客房,公共区域包含云缦咖啡屋、云镜面包房、云冉书吧、院子音乐会、慢玩游戏、乡村美食小院、乡村电影院、乡村手工坊、公益学堂等。

“再别康桥”民宿负责人刘晓波告诉记者,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石柱县考察调研后,他所属的重庆慕奕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来到石柱县桥头镇,投资1800万元打造了“再别康桥”乡村振兴项目,作为画家出身的他立志要把“再别康桥”打造成3.0版的主题民宿。

QQ截图20240417102501.png

“再别康桥”民宿以其独特鲜明的主题设计成为游客热捧的打卡地。

“这些地方原来都是破屋烂瓦的闲置房。我们从农民手里租过来,在保留老建筑风味的同时,引入现代设计,形成各具特色的川东风格院落,每个院落都有不同主题。出世入园—生活度假—沉浸自然,层层入境,让‘再别康桥’成为游客向往的诗意栖息地。”刘晓波带着记者穿堂过院,介绍着每一处细节、每一处匠心,“‘再别康桥’作为民宿院子叠加而成的聚集村落,不仅是对古村落文化的致敬,也是对乡村民宿综合体的一次大胆探索。”

为支持民宿发展,石柱县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首先是完善配套设施,政府围绕“再别康桥”等重点民宿区域,配套实施“四好”农村路、美丽家园等项目45个,升级改造房屋庭院风貌、油化美化农村道路,建成土家摆手舞文化广场和湖畔露天音乐广场,打造干净整洁、舒适宜居的住宿环境。

其次是协商建立合理的运营机制,如“再别康桥”项目,政府负责民宿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并对农户房屋外结构进行改造,企业投资进行提档升级和装修,房屋产权归农户所有,村集体参与房屋出租及招工、协调等服务,企业引进专业管理团队进行运营管理。

公司、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路径也清晰明了:一是按照院坝每年每平方米2元、房舍每年每平方米10元标准支付农户租金,运营30年后房屋归还农户;二是长期带动当地10名群众就业,每月工资3000元,其中脱贫户3人;三是建设期间带动30余名村民参与建设,年平均工资7万余元,总计获得工资性收入210余万元;四是民宿购买农户废旧家具、老物件共计18万元,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五是民宿按营业额的2%—5%给村集体分红,其中固定分红不低于5万元/每年;六是大量游客带动脆红李、翠冠梨、干辣椒等农副产品销售,年销售额逾80万元。

一招鲜吃遍天,“再别康桥”民宿开业后,果然以其独特文化气息吸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对周边村庄和农户的带动也是多层面的。服务员多是本村或周边村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的回归让父母老有所依,更让日渐凋敝的村庄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作为高端民宿,“再别康桥”对食材的要求很高,新鲜、绿色是必须的,村里土里长的、圈里养的最符合这样的要求,对村民来说,这是一项好收益,更不用说原来自己都不愿住的破旧老房子现在还有租金收。“村民很满意,对我们团队总是亲亲热热、客客气气的。”刘晓波呵呵乐着,摊开双手说,“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可不算我们的功劳,主要是政府政策好,是咱总书记领导得好!” 

瓦屋小镇的一盘大棋

位于桥头镇瓦屋村的陶然居瓦屋小镇,是由重庆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以下简称陶然居集团)投资建设的,小镇包括土家寨、半山民宿、中粮果酒作坊以及太空舱露营基地。

QQ截图20240417102521.png

陶然居瓦屋小镇一景。

陶然居集团此前曾在中益乡牵头实施“百企联百家”农家院落群建设,此次到桥头镇可不仅仅是干民宿那么简单,他们计划下一盘大棋。

依托桥头镇资源禀赋,陶然居集团谋划打造涵盖种植基地、加工园区、产业学院、文旅小镇为一体的产业振兴全产业链条,推动工农餐文旅购融合发展。项目从五个方面实施:一是打造示范种植基地,发展3500亩辣椒基地、300亩莼菜基地、200亩豆瓣非遗基地;二是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占地30亩的重庆原辅材料乡村振兴产业园和高山腊肉加工厂;三是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联合梁平区职教中心开办桥头“万企兴万村”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四是打造陶然居文旅小镇;五是建立共富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政府、企业、高校、村集体、村民五方利益共同体。

陶然居集团进驻后,各个项目拉开架势大干快上,瓦屋村的变化明显快起来,村里一天一个样,村民也都忙碌起来。

QQ截图20240417102535.png

经过当地政府的培训,向建伟夫妇成为自家民宿“观湖小筑”的“专业服务员”。

瓦屋村村民向建伟的家在临街一幢三层小楼里。小楼门楣上挂着“观湖小筑”的牌子。向建伟告诉记者:“这招牌都是政府免费统一做的,给我家省了一万多元呢!”向建伟是个脑筋活络的人,2016年就把自家楼上最好的房间收拾出来开起了民宿。但是因为服务水平不高、民宿设施简陋、没有固定客源,向建伟的民宿开得有一搭没一搭的,并不算景气,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

2023年3月,向建伟以1600元的价格把土地流转给陶然居集团种植基地,以每年2400元的价格把祖屋租给陶然居集团搞项目建设,年底还能得到祖屋收益20%的分红。陶然居集团还给他那间不景气的民宿配套了漂亮的双人大床、全套高档酒店用床品、床头柜等物品,使原本在低水平徘徊的民宿摇身一变,登时高大上起来。

开民宿,硬件是面子工程,软件才是灵魂。“向建伟们”的服务不规范?没关系,当地政府喊你参加免费的民宿服务专班,建立“企业吹哨、专班报到”工作机制,教大家怎么服务顾客。更重要的是政府还为村民联系了四川美术学院学生写生实习业务,稳定的客源让向建伟那间不起眼的民宿为他带来了稳定的收益。

向建伟家楼上开民宿,楼下房间一半自住,一半开小卖部。在陶然居集团的带动下,整条街业态丰富,节假日生意兴隆,他家的小卖部生意自然跟着红火。向建伟掰着指头跟记者“摆龙门阵”:“我在陶然居谋了份水电维修的工作,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工资,我老婆这个小卖部挣的比我工资还多些,加上民宿收益、祖屋出租金、土地流转金,一年算下来有20多万元的收入呢!”

向建伟有两个儿子,老大已在重庆就业,自食其力,老二在上高中,“现在政策好,娃娃们上学根本用不了几个钱,两个儿子将来的婚房才是大头。不过就现在的发展形势看,我也不愁,努力干,攒个五六年,两套婚房也就出来了。”

“陶然居集团直接带动就业137人,辐射带动635户农户年均增收2.8万元。我们的目标是把桥头镇打造成‘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乡村振兴桥头堡……” 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说。

QQ截图20240417102548.png

石柱县委书记张华(左)在辣椒生产基地调研。马瑗摄

当记者问到政府作为,严琦连连点赞:“石柱县的营商环境那真是没得说,政府围绕用工、用地、审批、政策、基础配套等方面,为我们帮扶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点单式服务,帮助企业迅速落地、发展壮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桥头镇的变化日新月异。该镇三大主题民宿贯穿了同一个发展思路:融合发展增质效。他们本着“1+1必须大于2”的追求,探索“民宿+”融合发展模式,成功培育“民宿+写生创作”“民宿+农事体验”“民宿+特色文化”“民宿+休闲垂钓”“民宿+特色餐饮”等业态,推动民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既能带动其他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又能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针对党建、团建、商务活动、写生团队和康养休闲游客等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桥头镇因地制宜打造高端型、品质型、经济型等不同类型民宿,让各类游客都得到满足。目前,该镇已建成高端型民宿8家、品质型民宿12家、经济型民宿41家,真正从2.0时代进阶到3.0时代。

2023年,桥头镇全镇民宿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50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20余万元,带动参与群众户均年增收5万元。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乡村日新月异的向美向好,是农民群众对幸福生活追求的落地落实,也是乡村振兴雄健有力的足音。

 

尾声

 

“这些年,县里的产业发展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提振了乡亲们的精气神,大家铆足干劲,向着美好生活的目标努力拼搏。”对未来,石柱县委书记张华信心满满,“脱贫只是起点。我们要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带领乡亲们鼓足干劲、连续奋战,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让我们的农村成为产业旺、环境美、农民富的新农村。”

又是一年春来到,人间最美是春天。

采访结束,记者坐车返回。车窗外,金色的阳光穿越透明的空气,洒向秀美清幽的渝东南乡村,泥土芬芳,蜂蝶翻飞,青翠欲滴的叶片在风中浅吟低唱,山坡上劳作的农人吼唱着那首让人闻之心生喜悦的啰儿调:“太阳出来了啰儿,喜洋洋欧啷啰,只要我们啰喂,多勤快啰啷啰,不愁吃来,不愁穿啰,啷啰……”

粗犷的歌声、直抒胸臆的歌词合情合景,入味入心……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山乡巨变 | 太阳出来喜洋洋

时间:2024-04-17 11:36: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08期

作者:本刊记者 文炜

QQ截图20240417102230.png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调研。这是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习近平深入农户家中,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引子

 惊蛰已过,记者的车子行驶在武陵山区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车窗外,树抽新芽,草泛新绿,各种叫不上名的野草闲花兀自葳蕤。蜂儿、蝶儿、虫儿、鸟儿或呢喃,或蹁跹,活泼泼地忙碌起来。阳光温暖和煦,风儿轻柔和顺,殷勤地将甜滋滋、湿润润的春天的气息推送进人们的鼻腔。此时,司机师傅的车载音响应时应景地播放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啰儿调《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  啰儿

喜洋洋欧  啷啰

手里拿把开山斧

不怕虎豹和豺狼  啷啰

…………

只要我们啰儿

多勤快欧啷啰

不愁吃来  啷啷扯匡扯

…………

这首啰儿调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经典民歌”。这首歌唱出了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唱出了他们通过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敢和自信。

石柱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穷有千因,富有百样。石柱之穷因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阻隔,因守着滔滔长江却用水难的喀斯特地貌,也因大山深处少数民族社会发育总体较为迟缓的无奈。

2013年初,石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600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13.66%。总体性、普遍性、长期性贫困让这个蜗居在武陵山深处的小县对脱贫、对小康、对富裕生活充满了迫切的渴望。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样位于武陵山一脉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提出“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从此,中国式扶贫翻开崭新一页,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踏上一条人类历史亘古未有之壮阔征程。

那时,居住在近300公里外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的马培清奶奶不知道,她和乡亲们的生活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9899万贫困农民的命运也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篇: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 

记者在马培清家院坝见到了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马培清是土生土长的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人,在这个小山村已经生活了90年。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在她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也让她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让她把对党和政府的浓厚情感深深刻在了骨髓里。

QQ截图20240417102313.png

QQ截图20240417102256.png

中益乡华溪村村民马语韩分别于2011年(5岁)、2021年(15岁)在同一条路上奔跑,见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村里的美丽蝶变。

新中国成立前,马培清的父亲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在那些饥寒交迫的岁月里,幼小的她目睹了父亲提着脑袋干革命的坚贞不屈,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是为穷人谋幸福、谋解放的党。

新中国成立了,虽然还穷,有时候还是吃不饱,但是,再没有人敢欺负穷人了。马培清说:“富也要有个过程嘛,要我们努力干嘛。”马培清入了党,当上了华溪村妇女主任、生产队会计,风风火火带着乡亲们发展生产。

时间的齿轮不停地转动,改革开放了,包产到户了,华溪村村民的种地热情空前高涨,山上山下,玉米、土豆和红薯疯长,群众吃饱肚子已不是问题,但兜里始终落不下几个钱。而且,眼看着城里发展越来越快,村民们在地里再怎么忙活也赶不上人家的脚步,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上行囊,告别父母稚子,踏上了进城打工的漂泊旅途。

人口老化、土地抛荒,华溪村渐渐沉寂下来。沉寂下来的不只是华溪村,还有全国大部分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

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浩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吹到了武陵山深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打响脱贫攻坚的发令枪,震撼了全世界,也震醒了武陵山脉的每一条褶皱。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石柱县自我加压,上足发条,干部群众铆足了劲儿要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向小康社会。

摆脱贫困,第一个关键点就是发展产业。和诸多贫困地区一样,多年来,石柱县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产业“小、散、弱”特点鲜明。

以中益乡为例,其耕地2/3撂荒,且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土豆、红薯等传统粮食作物,产量低,经济价值低。

中益乡下定决心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将“温饱型”粮食作物调整为“小康型”经济作物,将粮经比从9:1调整为如今的1:9。

“老三样”的玉米、土豆和红薯既然不挣钱,就改弦易辙,干点能挣钱的。可是,守着这“九山半水半分田”,搞什么能挣到钱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给出了振聋发聩的答案。

中益乡深藏于大山,远离都市喧嚣,远离经济中心、发展中心,但也因此保留着干净的土地、干净的空气和干净的水,这些“干净”不正是中益乡最核心的资源吗? 

QQ截图20240417102348.png

马培清(左)向本刊记者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华溪村和自己家的巨大变化,获得感、幸福感溢于言表。 范朝阳摄

蜜甜,日子更甜

第一个被选中的产业是中蜂养殖。除了冬天,中益乡春夏秋三季的山坡上皆山花烂漫,当地素有养蜂的传统。因为自然条件好,中益乡所产蜂蜜品质上乘,只是一直以来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于是,中益乡就此确立了“以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为目标,将乡村打造成为独具特色、一流品质的甜蜜康养蜜蜂小镇和重要的旅游休闲目的地,使其成为‘老年人的康养世界、年轻人的甜蜜世界、儿童的童话世界’”的发展目标。

瞅准了,就干!

西南大学的专家教授来了,手把手指导村民科学养殖;中国农业银行的助力脱贫攻坚信贷员来了,为蜂农每户发放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国家贴息,解决缺资金的问题;万企帮万村的企业来了,在中益乡华溪村建起蜂蜜扶贫加工车间,统一收购、统一加工,通过线下、线上渠道销往全国各地。新的销售方式层出不穷,如今,千里之外的网友还可以通过摄像头认养这些深山里的小蜜蜂。

由绿水青山孕育出来的中益蜂蜜,以自然纯正的品质卖出了高出同类产品五六倍的好价钱。不过两三年工夫,养蜂业就成为中益乡重要的产业,大大小小的养蜂户有470户,这当中就有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入户看望过的马培清,还有和总书记一起参加院坝会的张剑锋。

2019年4月的石柱,山间花事正盛,是蜜蜂采蜜的最佳时机。在这样美好的季节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巨大的幸福感让张剑锋至今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早年离异的张剑锋一直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照顾年迈的母亲,加上自己身患重病,家庭十分贫困。2016年,张剑锋家被识别为贫困户,村里为他申请了低保,安排了护林员的公益岗位,并帮助他发展中蜂养殖。

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培清家开院坝会时,张剑锋也在场,他向总书记保证,一定要好好养蜜蜂和土鸡,争取年底脱贫。

那一年,张剑锋起早贪黑养了15桶蜂、40多只鸡,加上低保和公益性岗位收入,顺利脱贫。2020年,脱贫后的张剑锋又做了30个蜂桶,一桶蜜蜂大约产4公斤蜂蜜,每公斤可以卖到300元左右,又增收3万多元。

记者到张剑锋家中走访,沿街的二层小楼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拾掇得干净爽利。张剑锋正在小院里忙着制作新蜂桶,一招一式专业娴熟。干净的刨花堆在地上,在阳光下散发出甜丝丝的清香。“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如今搞乡村振兴,政府对我们脱贫户的政策还是这么好,我要更加下力气,让日子越过越好。”

QQ截图20240417102329.png

张剑锋在自家小院制作新蜂桶。

攀谈中,记者得知,张剑锋的病已经治愈,12万多元的医药费通过各种政策报销后,他自己仅支付了不到2万元。“没有政府,我早就埋到山上去啰!”张剑锋指着远处的山坡,无限感慨地对记者说。

张剑锋所指山坡上种满了桃树、李树、木瓜树,树下套种了菊花、玫瑰、油牡丹。桃花红、梨花白,牡丹绚烂菊花黄,一年四季花不败,为一巢巢蜜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高品质蜜源。这都是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发展中蜂养殖,中益乡有计划地发动群众种植的。

一产发力,二产联动,三产紧随其后。趁着“中益蜂蜜”渐渐打出名号,中益乡马不停蹄开始打造“中华蜜蜂小镇”。建起了中华蜜蜂产业园、蜜蜂博物馆,还有“蜜蜂人家”“森林人家”品牌民宿。为了营造“中华蜜蜂小镇”的主题气氛,中益乡大部分民居外观都被涂上了统一的“蜜蜂黄”,绿树掩映下,仿佛童话世界般甜蜜可爱。

飞舞的蜜蜂、烂漫的花海,连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和优美宜人的气候环境,为中益乡吸引来源源不断的游客。

作为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召开院坝会的地方,马培清家成为全村、全乡乃至全县最火的农家小院。院里的主体建筑是一幢“蜜蜂黄”三层小楼,墙上挂着一串串火红的干海椒,显得红火喜气,最醒目的是堂屋门口那副对联,上联:翻身不忘毛主席,下联:脱贫不忘习主席,横批:永感党恩。

院里还有几间偏厦,一间是小茶室,马培清儿媳妇在这里销售3元一碗的土家米米茶,一间是由村集体运营的“初心邮局”,用来出售各类特色文旅产品,当地产蜂蜜是主打产品。

马培清儿媳妇经营茶室,一年收入上万元,儿子陈朋在“初心邮局”上班,一个月有1500元工资,作为脱贫户,陈朋还有一个公益岗位,负责片区卫生保洁,一年又有近一万元收入,加上参与黄精产业的收入和马培清的养老金,2023年全家收入超过10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贫困户到年入10多万元,陈朋深刻感受到党的伟大,他也因此下定决心,永远听党话、跟党走,2020年,他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黄精时代”·“黄金时代”

马培清家种植着黄精的地头宣传板上贴着一张大照片,展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询问华溪村党支部书记有关黄精生产情况时的场景。

黄精,号称“补肾黄金”。黄精平均亩产6000斤以上,市场价7元/斤左右,种植收益是传统粮食作物5倍以上。2018年以来,石柱县在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时,将黄精作为支撑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进行发展。华溪村通过实施“三变”试点改革,村民用土地入股,种植黄精220亩。2023年,中益乡黄精种植规模已经发展到1400亩。其中华溪村的220亩基地,亩产可达6000斤,产值近92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中益乡发展黄精产业是对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精准实践。一是当地海拔、气候条件等适合种植黄精,漫山遍野的野生黄精就是佐证;二是以前种植的前胡存在连作障碍,栽植黄精可实现轮作;三是近几年大量发展经果林长效产业,形成大量荫蔽地块,黄精喜阴,种黄精最合适不过。

产业选准了,中益乡大踏步迈入“黄精时代”。

为了发展黄精产业,中益乡引进多家企业,配套相关政策和服务,让企业吃下“定心丸”。为带动贫困户、脱贫户增收,中益乡建立起“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QQ截图20240417102424.png

石柱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马红星(左)和农户聊家里的产业发展情况。

2018年,华溪村启动黄精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农行重庆分行资助118万元红色党费,完成200亩黄精示范基地建设;县级配套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和银行无息贷款政策,解决企业壮大和产业发展资金难题;组建市县乡三级产业技术指导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扶持。

在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中,马培清的儿子陈朋不仅通过土地入股黄精基地分红,而且还通过在村集体务工的方式,2023年底获得1万元左右报酬及组长管护费4000元左右。马培清儿媳有时间也去黄精基地务工,她指着天上的大太阳告诉记者,这几天天气晴好,她和村民天天在黄精基地除草、翻地、施肥、下种,村里每天有不少于40人在基地务工。“干一天能挣120元。现如今,村里没闲人。”

过去因为日子过得苦,陈朋常常借酒消愁,把身体都搞差了,三天两头这疼那痒。如今,陈朋脱了贫,戒了酒,还通过乡里培育本土工匠学到了泥瓦、木工等技术,时常就近做工,每月又能挣个两三千元。

“那年总书记问我生活好不好,看家里的粮仓,问是哪一年种的,够不够吃一年?”马培清领着记者看满仓新粮、新添置的双开门大冰箱,还有灶膛上悬挂的腊肠、腊肉、腊鱼,抹了一把湿润的眼角说:“真想让总书记再来看看咱家的变化啊。他来的时候已经做到‘两不愁三保障’了,现在更是比蜜还甜哦!”

托黄精的福过上好日子的还有华溪村村民谭启桂。不过谭启桂致富靠的不是种黄精,而是销售以黄精为主的中药材。

谭启桂40岁上下模样,气色红润,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她1996年嫁到华溪村时,婆家穷得叮当响,一家几口人,连筷子都凑不全,1000元钱彩礼还是东挪西借来的。婚后第四天,人家就来堵门要账,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窝囊”。说起现在的日子,“那可不得了,一年能挣个10多万元,买了车,县城里买了房,娃娃们都送到县里好学校上学,咱有这个能力了,再不能让孩子受我们小时候的罪。”

村干部悄悄告诉记者:“前些年穷日子过得糟心,谭启桂得了癌症,这些年日子好,心情好,连癌症都治好了,你们看,她现在气色多好呀。”

“黄精时代”引领石柱县跨入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如今,石柱县以黄连、黄精为重点的31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已形成15亿级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

石柱的绿水青山除了孕育出空中飞的中蜂、地上长的黄精,还有各种香料作物20万亩、辣椒10万亩、号称“水上人参”的莼菜1.4万亩……这些土特产,正源源不断地为马培清们带来真金白银。 

下篇:差异化经营的民宿3.0时代 

2017年前后,通过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石柱县农民亩均收入从400元提高到2500元以上。温饱问题解决了,可要想再进一步实现长期稳定致富,仅靠发展农业肯定不够,石柱县又把目光盯上了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桥头镇显然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优等生”。桥头镇有三大优势:一在地理位置好。距县城仅20公里,毗邻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中益乡“中华蜜蜂小镇”,既是石柱县自然生态旅游圈的“圆心”,也是石柱县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重要节点。二在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背靠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坐拥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集山、水、林、田、湖、草于一体,呈现出山地水乡泽国的优美风貌。三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千年历史让桥头遗留下土家、兵寨、建筑、碑刻、寺庙等古迹,至今仍保留有大寨坎土司遗址、羊角寨、江竹坡古城墙等历史人文景观,又因曾归有“鬼城”之称的丰都县“飞地”管辖571年,故有“神秘桥头国”之称。

这些年,乡村依托秀美山水、乡村文化发展旅游早不是什么新鲜事,把农民的住房改为民宿对外营业也屡见不鲜。但因为旅游产品同质化、民宿缺乏特色而导致高开低走,甚至难以为继的尴尬状况也不少见。

怎么避开这些雷区?石柱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马红星告诉记者:“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民宿经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之为1.0版,就是农民把自己的住房简单整理改造即向游客出租,这些客房只能满足最基本的住宿要求,几乎不可能对游客形成黏性;第二个阶段我们称之为2.0版,就是对农房大拆大建,看似豪华高档,暂时满足部分游客需求,但因为千篇一律缺乏核心特色,且价格昂贵,也很难让游客产生黏性;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探索的以个性化、差异化对不同游客群体形成强黏性的3.0版。”

为实现民宿3.0版本,桥头镇在民宿规划时就把风格错位摆在头号位置。依托一湖碧水、两岸青山,桥头镇编制民宿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打造出滨湖康养小镇、美丽宜居小镇、陶然居瓦屋小镇三大主题58个院落,错位发展民宿产业,让桥头民宿百花齐放,朵朵不同。 

多彩业态  多样增收

记者来到滨湖康养小镇的桥头湖畔野奢露营基地,这个基地位于桥头镇长沙村滨湖康养小镇核心区域,毗邻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紧紧依偎着翠绿迷人的桥头湖。这里平均海拔800米,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放眼望去,湖畔长街上的民宿一家挨一家,却并无商业化严重的拥挤喧闹,反而造就出一步一景观、一家一情调的差异美。桥头镇引入多家企业经营民宿,投资规模最大的是重庆美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地公司)。

2022年,美地公司投入2000余万元打造桥头湖畔野奢露营基地,目前已建成湖畔民宿、民革小院、泊隐小院、林下帐篷等各类房型25间,接待中心一个,并配套户外草坪、山水观景台、步游道、水滑道、小火车等游乐项目和湖边环境设施。布局有艺术长廊、野奢露营基地、滨湖康养民宿、滨湖景观餐厅、写生创作公寓、写生创作平台、美术展览室等多彩业态。小镇风貌清新自然,景观青春时尚,整体氛围文艺雅致,业态丰富多样。

记者调研的这一天不是节假日,但游客依旧不少,有身着汉服手持团扇的青年男女在这美景中凹造型拍写真;有一身疲惫的中年人一杯咖啡在手,闲坐湖边,放空身心;有老人闲步湖畔,望远山望碧湖,练五禽戏、打太极拳,悠然自得;更有孩子们在草地、花丛间撒欢打滚,追逐嬉闹,任银铃般的笑声洒向湖面、远山……

QQ截图20240417102437.png

南雄市湖口镇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对山塘进行除险加固,增加山塘库容,保障农田灌溉需求。

这里每天可接待游客500余人次,年均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吸引了重庆餐饮商会、民宿协会等15家单位抱团入驻,四川美术学院等9所高校在此设立重庆市大学生写生创作基地,重庆大学设立乡村振兴研究院研学基地、生态振兴研究示范基地,重庆市作协设立重庆文学小镇,重庆市文联设立重庆文艺小镇,重庆报业集团设立乡村振兴新闻采访基地。

“15家企业扎堆在一条不足1000米的沿湖小街上,如不加强管理,势必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如加强对民宿行业建设标准、价格制定、服务水平、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民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桥头镇党委书记王东告诉记者。

游客持续不断涌入,自然就产生了吃、住、行、玩的配套服务需求,这就为周边村村民带来就业、创业机会。2023年以来,这个基地带动周边群众40余人长期务工,人均年增收3.6万元。作为集野奢露营、特色民宿、写生创作、大地艺术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基地,滨湖康养小镇的设计规划已逐步迈向了成功。 

主题鲜明一招鲜

参观完滨湖康养小镇已是黄昏时分,记者来到民宿调研第二站——美丽宜居小镇。

一下车,就有两名身穿白色中式长衫的服务员迎上来,领着记者拾阶而上。原汁原味的青石板小路、古色古香的木质阁楼、衣袂翩翩的年轻服务员,还有门口大石头上俊逸飘洒的四字行书“再别康桥”,让人仿佛一脚踏入时光隧道,身归旧地。

“再别康桥”是桥头镇民宿院落乡村振兴农文旅综合示范项目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主打就是怀旧风。

入夜,记者住在“再别康桥”民宿。窗外月影朦胧,树影婆娑,夜风从远处山间徐徐而来,越过龙河,穿过花丛,带着月的清冷、水的清甜、花的清香钻进木质窗棂,氤氲整座小楼,让人如坠仙境,梦会志摩。

“再别康桥”属于高端民宿,是以土家族民宿院落为载体,集特色农业、林下经济、户外运动、民宿培训等内容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项目占地约234亩,共计9个院落区域,30间客房,公共区域包含云缦咖啡屋、云镜面包房、云冉书吧、院子音乐会、慢玩游戏、乡村美食小院、乡村电影院、乡村手工坊、公益学堂等。

“再别康桥”民宿负责人刘晓波告诉记者,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石柱县考察调研后,他所属的重庆慕奕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来到石柱县桥头镇,投资1800万元打造了“再别康桥”乡村振兴项目,作为画家出身的他立志要把“再别康桥”打造成3.0版的主题民宿。

QQ截图20240417102501.png

“再别康桥”民宿以其独特鲜明的主题设计成为游客热捧的打卡地。

“这些地方原来都是破屋烂瓦的闲置房。我们从农民手里租过来,在保留老建筑风味的同时,引入现代设计,形成各具特色的川东风格院落,每个院落都有不同主题。出世入园—生活度假—沉浸自然,层层入境,让‘再别康桥’成为游客向往的诗意栖息地。”刘晓波带着记者穿堂过院,介绍着每一处细节、每一处匠心,“‘再别康桥’作为民宿院子叠加而成的聚集村落,不仅是对古村落文化的致敬,也是对乡村民宿综合体的一次大胆探索。”

为支持民宿发展,石柱县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首先是完善配套设施,政府围绕“再别康桥”等重点民宿区域,配套实施“四好”农村路、美丽家园等项目45个,升级改造房屋庭院风貌、油化美化农村道路,建成土家摆手舞文化广场和湖畔露天音乐广场,打造干净整洁、舒适宜居的住宿环境。

其次是协商建立合理的运营机制,如“再别康桥”项目,政府负责民宿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并对农户房屋外结构进行改造,企业投资进行提档升级和装修,房屋产权归农户所有,村集体参与房屋出租及招工、协调等服务,企业引进专业管理团队进行运营管理。

公司、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路径也清晰明了:一是按照院坝每年每平方米2元、房舍每年每平方米10元标准支付农户租金,运营30年后房屋归还农户;二是长期带动当地10名群众就业,每月工资3000元,其中脱贫户3人;三是建设期间带动30余名村民参与建设,年平均工资7万余元,总计获得工资性收入210余万元;四是民宿购买农户废旧家具、老物件共计18万元,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五是民宿按营业额的2%—5%给村集体分红,其中固定分红不低于5万元/每年;六是大量游客带动脆红李、翠冠梨、干辣椒等农副产品销售,年销售额逾80万元。

一招鲜吃遍天,“再别康桥”民宿开业后,果然以其独特文化气息吸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对周边村庄和农户的带动也是多层面的。服务员多是本村或周边村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的回归让父母老有所依,更让日渐凋敝的村庄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作为高端民宿,“再别康桥”对食材的要求很高,新鲜、绿色是必须的,村里土里长的、圈里养的最符合这样的要求,对村民来说,这是一项好收益,更不用说原来自己都不愿住的破旧老房子现在还有租金收。“村民很满意,对我们团队总是亲亲热热、客客气气的。”刘晓波呵呵乐着,摊开双手说,“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可不算我们的功劳,主要是政府政策好,是咱总书记领导得好!” 

瓦屋小镇的一盘大棋

位于桥头镇瓦屋村的陶然居瓦屋小镇,是由重庆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以下简称陶然居集团)投资建设的,小镇包括土家寨、半山民宿、中粮果酒作坊以及太空舱露营基地。

QQ截图20240417102521.png

陶然居瓦屋小镇一景。

陶然居集团此前曾在中益乡牵头实施“百企联百家”农家院落群建设,此次到桥头镇可不仅仅是干民宿那么简单,他们计划下一盘大棋。

依托桥头镇资源禀赋,陶然居集团谋划打造涵盖种植基地、加工园区、产业学院、文旅小镇为一体的产业振兴全产业链条,推动工农餐文旅购融合发展。项目从五个方面实施:一是打造示范种植基地,发展3500亩辣椒基地、300亩莼菜基地、200亩豆瓣非遗基地;二是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占地30亩的重庆原辅材料乡村振兴产业园和高山腊肉加工厂;三是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联合梁平区职教中心开办桥头“万企兴万村”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四是打造陶然居文旅小镇;五是建立共富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政府、企业、高校、村集体、村民五方利益共同体。

陶然居集团进驻后,各个项目拉开架势大干快上,瓦屋村的变化明显快起来,村里一天一个样,村民也都忙碌起来。

QQ截图20240417102535.png

经过当地政府的培训,向建伟夫妇成为自家民宿“观湖小筑”的“专业服务员”。

瓦屋村村民向建伟的家在临街一幢三层小楼里。小楼门楣上挂着“观湖小筑”的牌子。向建伟告诉记者:“这招牌都是政府免费统一做的,给我家省了一万多元呢!”向建伟是个脑筋活络的人,2016年就把自家楼上最好的房间收拾出来开起了民宿。但是因为服务水平不高、民宿设施简陋、没有固定客源,向建伟的民宿开得有一搭没一搭的,并不算景气,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

2023年3月,向建伟以1600元的价格把土地流转给陶然居集团种植基地,以每年2400元的价格把祖屋租给陶然居集团搞项目建设,年底还能得到祖屋收益20%的分红。陶然居集团还给他那间不景气的民宿配套了漂亮的双人大床、全套高档酒店用床品、床头柜等物品,使原本在低水平徘徊的民宿摇身一变,登时高大上起来。

开民宿,硬件是面子工程,软件才是灵魂。“向建伟们”的服务不规范?没关系,当地政府喊你参加免费的民宿服务专班,建立“企业吹哨、专班报到”工作机制,教大家怎么服务顾客。更重要的是政府还为村民联系了四川美术学院学生写生实习业务,稳定的客源让向建伟那间不起眼的民宿为他带来了稳定的收益。

向建伟家楼上开民宿,楼下房间一半自住,一半开小卖部。在陶然居集团的带动下,整条街业态丰富,节假日生意兴隆,他家的小卖部生意自然跟着红火。向建伟掰着指头跟记者“摆龙门阵”:“我在陶然居谋了份水电维修的工作,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工资,我老婆这个小卖部挣的比我工资还多些,加上民宿收益、祖屋出租金、土地流转金,一年算下来有20多万元的收入呢!”

向建伟有两个儿子,老大已在重庆就业,自食其力,老二在上高中,“现在政策好,娃娃们上学根本用不了几个钱,两个儿子将来的婚房才是大头。不过就现在的发展形势看,我也不愁,努力干,攒个五六年,两套婚房也就出来了。”

“陶然居集团直接带动就业137人,辐射带动635户农户年均增收2.8万元。我们的目标是把桥头镇打造成‘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乡村振兴桥头堡……” 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说。

QQ截图20240417102548.png

石柱县委书记张华(左)在辣椒生产基地调研。马瑗摄

当记者问到政府作为,严琦连连点赞:“石柱县的营商环境那真是没得说,政府围绕用工、用地、审批、政策、基础配套等方面,为我们帮扶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点单式服务,帮助企业迅速落地、发展壮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桥头镇的变化日新月异。该镇三大主题民宿贯穿了同一个发展思路:融合发展增质效。他们本着“1+1必须大于2”的追求,探索“民宿+”融合发展模式,成功培育“民宿+写生创作”“民宿+农事体验”“民宿+特色文化”“民宿+休闲垂钓”“民宿+特色餐饮”等业态,推动民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既能带动其他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又能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针对党建、团建、商务活动、写生团队和康养休闲游客等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桥头镇因地制宜打造高端型、品质型、经济型等不同类型民宿,让各类游客都得到满足。目前,该镇已建成高端型民宿8家、品质型民宿12家、经济型民宿41家,真正从2.0时代进阶到3.0时代。

2023年,桥头镇全镇民宿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50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20余万元,带动参与群众户均年增收5万元。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乡村日新月异的向美向好,是农民群众对幸福生活追求的落地落实,也是乡村振兴雄健有力的足音。

 

尾声

 

“这些年,县里的产业发展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提振了乡亲们的精气神,大家铆足干劲,向着美好生活的目标努力拼搏。”对未来,石柱县委书记张华信心满满,“脱贫只是起点。我们要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带领乡亲们鼓足干劲、连续奋战,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让我们的农村成为产业旺、环境美、农民富的新农村。”

又是一年春来到,人间最美是春天。

采访结束,记者坐车返回。车窗外,金色的阳光穿越透明的空气,洒向秀美清幽的渝东南乡村,泥土芬芳,蜂蝶翻飞,青翠欲滴的叶片在风中浅吟低唱,山坡上劳作的农人吼唱着那首让人闻之心生喜悦的啰儿调:“太阳出来了啰儿,喜洋洋欧啷啰,只要我们啰喂,多勤快啰啷啰,不愁吃来,不愁穿啰,啷啰……”

粗犷的歌声、直抒胸臆的歌词合情合景,入味入心……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