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新时代“红嫂”情暖扶贫路

时间:2019-08-06 01:26:21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本刊记者 王晓霞 李金洋

QQ截图20190905132404.png

弘扬“红嫂”精神,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图为2018年9月,“六姐妹”在临沂市沂蒙红嫂纪念馆参观学习。从右到左依次是:林西臻(四姐)、刘加芹(二姐)、曹淑云(大姐)、王洋(小妹)、于学艳(三姐)、牛庆花(五姐)。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愿亲人早日养好伤……”这首深情的红歌《沂蒙颂》,歌颂的是抗战时期活跃在沂蒙山区的一个特殊英雄群体——“红嫂”。

外敌入侵,这些妇女以独特的方式支援革命,“把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 以明德英、王换于、祖秀莲、“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红嫂”故事,至今仍在沂蒙山区深情传唱。如今,在脱贫攻坚这场新时代的新长征中,沂蒙革命老区的妇女们再次传承大仁大义、大忠大勇、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积极投身攻坚战,扶贫济困献大爱,又涌现出新时代的沂蒙扶贫“六姐妹”,让我们听听她们的感人故事。

深夜启程寒风中  “红嫂”精神再传承

曹淑云、刘加芹、于学艳、林西臻、牛庆花、王洋,就是新时代的沂蒙扶贫“六姐妹”,又叫扶贫“六姐妹”。她们中,曹淑云是大姐,王洋是小妹,她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却有一份相同的情怀。

2019年1月24日凌晨3点,顶着刺骨的寒风,扶贫“六姐妹”就从各自的家出发了,姐妹们要结伴而行,去探望一位特殊的亲人。

冀贞兰,是抗战时期的“沂蒙六姐妹”之一。今年1月4日,她的儿子,家住蒙阴县的公丕祥老人突然晕倒在地,入院后查出患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右侧大脑动脉瘤,一直处于昏迷中。扶贫“六姐妹”知情后,不顾天寒地冻、住地分散,联络好后,争分夺秒地从各自家里出发,去探望这位“六姐妹”的后人,将两万元现金送到了病床前。

“‘沂蒙六姐妹’在革命战争时期冒着枪林弹雨,拥军支前、舍己利人,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岁月静好,有她们的功劳,我们要懂得知恩报恩。”戴着眼镜、知性和蔼的大姐曹淑云如是说。

“老一辈‘沂蒙六姐妹’的后代患病,我们理应来看看。”三姐于学艳质朴地说。

硝烟已散去,炮声已消失,但蒙山沂水间的“红嫂”精神,却在这一刻有了新的历史交汇和传承。

走出命运泥沼  绽放大爱光华

刘加芹是“六姐妹”中的二姐。2004年,29岁的她因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手术后,心脏舒服了,但左腿却失去知觉,医生说有截肢可能。“躺在病床上摸着左腿,我真不敢想象截肢以后的日子咋过……我有丈夫,孩子又小,不想成为他们的拖累。”不甘心被命运摆布的刘加芹努力康复训练,一年后左腿竟奇迹般恢复正常。

面对治病欠下的8万元外债,刘加芹没等到身体完全康复,就决心利用自己的裁缝手艺挣钱还债。2006年,她贷款2万元购买了10台二手缝纫机,拖着病体开始拉生意,历尽波折总算接到第一笔2000件大褂的订单。从此,她家小院里那嚓嚓嚓的缝纫机声就成了她改变命运的交响曲,汇入这支交响曲的,还有23名残疾人、10名贫困户,刘加芹给他们每件服装加工费的报酬要高于别人0.5元。

蒙阴县野店镇是五姐牛庆花的家乡。和当地大多数姐妹一样, 牛庆花婚后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孩子,丈夫外出打工。曾经,牛庆花一到下雨就犯愁,外面下大雨,老旧的屋里滴小雨,牛庆花只能拿盆放在床头接雨,一边紧紧搂住儿子,一边盼着雨停……为了过上好日子,她起早贪黑,一个女人家养了100多头猪、40多只羊、200多只鸡,渐渐地,经济上宽裕了,但农民不受尊敬、农产品不值钱的现状,还是让她苦恼。一次,一辆车来村收桃,大娘大姐们忍气吞声,含泪接受了一麻袋20斤水蜜桃只给5块钱的不公平定价。牛庆花还年轻,咽不下这口气,又把桃扛走,临走时撂下一句话:“这么好吃的桃,我拿回去喂猪也不卖给你!”

2015年底,驻村第一书记引进了一个农村电商培训班,从未触过电商的牛庆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走进教室,学得十分认真。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她开起了名为“孟良崮果园”的淘宝店,北晏子村盛产的蜜桃、苹果、花生等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298个城市,旺季时线上线下每天能走5000件、2万斤,成了远近闻名的“‘桃’宝皇后”。丈夫也结束漂泊打工的日子回到家乡,与牛庆花一起引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因为苦过,所以懂得。在收购农产品时,牛庆花以高于市场价10%收购村里16户贫困户的农产品。农活忙完,贫困户们还可以到牛庆花的电商仓库从事筛选、包装、装车等零活,每天能拿到80元工资。

QQ截图20190905134023.png

参加电商培训后,牛庆花开了淘宝店,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三姐于学艳,是莒南有名的“网兜大王”。然而十几年前,于学艳却是一个连鞋子都买不起的贫困户,“那时候想法很简单,我想要什么,我就干什么。我不是没有鞋子穿吗?我就卖鞋子,这样我就可以天天有鞋子穿。我不是没房子住吗?我就盖房子,这样自己就有新房子住。”于学艳说。

2003年,于学艳偶然得知西瓜网兜热销韩国,几经周折,便做起了西瓜网兜的生意,如今,她的产品已远销日本、欧美、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塑料西瓜网袋生产加工企业,安置当地群众就业近30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贫困户。他们足不出村,编编网兜一月就能有上千元收入,都已光荣脱贫。 

女子能顶半边天  扶贫解困当先锋

“扶贫不仅是政府的事,脱贫也不仅仅是贫困户的事,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党中央发出号召,我们就要撸起袖子跟着干。”这是大姐曹淑云的心声,她是临沂市沂水慧阳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2年,27岁的曹淑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辞去“铁饭碗”,下海试身手。但因缺乏经验,开业不久就被骗得身无分文。宁人负我,我不负人,20多年过去,谨守诚信原则的她生意越做越大,以上乘的服装加工质量,成为韩国一家名牌服装的重要供应商,拥有员工300多名。

1995年,曹淑云自费去山东大学进修期间,一位教授课堂上的一句话让曹淑云铭记至今:“是别人的需要赋予你生命的价值,需要你的人越多,你的价值就越大。”2015年11月,党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曹淑云觉得自己应该发挥服装行业劳动力密集的优势,肩负起带领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重任,先后在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等3个村建起扶贫车间,146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公司实行计件工资,务工时间灵活,妇女们可以工作家庭两不误,每天干8小时,月收入能上2000元。

曹淑云不仅助妇女们增加收入,还经常告诉她们要处理好家庭关系,以自尊、智慧享受生活的美好。并每年拨出专款,带领全体职工外出旅游一次,让这些沂蒙山区的妇女们有生以来第一次领略了海上日出的壮观。2017年,公司又为政府分忧,出资9万元帮扶60户贫困户。曹淑云本人也常年固定帮扶6个贫困户,并对11名家庭困难儿童常年资助。

在位于沂水县云头峪村的扶贫车间,2017年已脱贫的王桐芸对记者说:“我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出去打工。现在不仅每月有收入,还能照顾家庭。你看,现在天气热了,俺这里边四个空调,冬天暖和夏天凉,多好!每年还能去海边玩儿一次,曹姐对我们太好了……”

QQ截图20190905132614.png

响应党的号召,大姐曹淑云(中)在贫困村开了扶贫车间,帮助农村妇女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2016年,慧阳制衣有限公司被评为沂水县公益慈善先进单位;2017年,又被评为沂水县助力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物质上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通过建扶贫车间,我和农村姐妹们接触多了,我发现她们有困难时,遇到天灾人祸时,就说自己命不好。如何让她们不认命,树立自信心,我还需要在这方面多努力。”临别时,曹淑云边思考边对记者说。

王洋,是沂蒙扶贫“六姐妹”中最年轻的,2016年7月从曲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城市出身的她,自愿报名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任大学生村官,希望能在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为落后的地方做出贡献。

果然,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为把村里的农产品销售出去,王洋联合圆通快递公司,对村民免费开展电商培训,目前已办了3期。包括3户贫困户在内的16户群众,在淘宝网上销售蜂蜜、核桃、菌菇包等当地特产,卖出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价钱……

此外,王洋还引荐烟台大学一行7人来村开展支教活动,21天中所有生活用品开支,均出自她微薄的工资。正当记者为这位秀气女孩的义举感动时,一边的县扶贫办宣传科科长季德山热情地说:“这还不算什么,王洋卖菜的故事更感人嘞。”

那是2017年5月,朱村扶贫产业大棚里,按照订单生产的西洋芹即将进入成熟期,但销售商却不遵守协议,脆生生的芹菜眼看就要烂在大棚里,王洋为此急得东奔西跑,后来,她通过大学生村官平台“逐梦村官路”发出求助,并积极联系菜市场、学校食堂、超市等,多措并举,终于把3万斤芹菜全部卖了出去。

在销售芹菜的两周里,王洋每天走出大棚都是夜里12点后,凌晨三四点,这位勤奋的姑娘又回到大棚与村民一起捆芹菜,闷热的大棚里,蚊子把她白皙的皮肤咬得浑身是包。清晨5点,她就坐着大卡车上路了,要往3所学校的食堂送菜。

但学校食堂消化能力有限,王洋便又联系当地一家爱心志愿者协会发起义购活动,通过建立微信群,点对点、积少成多地增加着销量,哪怕一个小小订单,都能带给她快乐。如今,那几个销售群还在发挥作用,王洋用它们销售村里的其他农产品。

为增加销量,王洋甚至发动母亲和她一起上街卖菜,母女俩第一次学会了卖啥吆喝啥。一天晚上,当累了一天的她和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后,终于有时间看一眼微信朋友圈的王洋,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原来这天是母亲节!王洋为自己的“不孝”深深愧疚……

当大棚里的芹菜终于销售一空时,王洋开心地笑了,从此,她有了“芹菜西施”的美称。

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林西臻,是临沂市临港区坪上镇安琪儿幼儿园的创办人,也是一名持续献爱心的青年义工。

“2014年9月,去费县看望老八路,送月饼和生活用品”;

“2015年3月,参加莒县南埠上小学资助活动,看望10名贫困儿童,送去学习用品;7月参加罗庄区付庄小学资助活动,给8名困难学生带去学习用品和生活费”;

“2016年3月,去坪上敬老院看望老人,给他们买肉、包水饺;6月,捐2000元帮扶孤寡老人;8月,资助朱芦镇贫困大学生3000元;12月,资助坪上镇敬老院所有老人每人一件棉衣棉裤,花费1万余元。”

……

这一笔笔“流水账”,只是林西臻参加志愿活动的一小部分。近年来,工作之余,她一直自愿帮助贫困的大学生、孤寡老人和儿童,走到哪里,就把爱的芳香播洒到哪里。凡所经处,一路芬芳。

面对随之而来的美誉,林西臻说:“我一路走来,有许多好心人、热心人帮助过我,连我当年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好心人给的。现在我有能力了,就要尽己所能回报社会,把爱传递到更远。”

爱,是每个人内心潜藏的正能量,它需要激发、引导、培养,才能聚爱成行、福泽众生。多年来,林西臻用实际行动吸引了身边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扶贫志愿者队伍中来。以林西臻所在的临港区坪上镇为例,目前已发展至210人,其中包括林西臻的家人,就连她年仅13岁的儿子,也已经是参加过多次志愿活动的“老人”了。价值观的相同,让这个家庭在奉献爱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幸福。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新时期的脱贫攻坚战中,“沂蒙六姐妹”为国分忧,听党指挥,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社会扶贫的责任;以女性的温婉,净化着社会空气;更以自立自强的榜样作用,激发贫困人口从内心生出力量、靠双手迎接幸福。她们并非当年炮火连天中的“红嫂”,却又有着与当年“红嫂”共同的精神;她们是新时期的沂蒙英雄,以仁义慷慨的姿态,温暖着革命老区的全面小康征程。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扶贫人物    

新时代“红嫂”情暖扶贫路

时间:2019-08-06 01:26:21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本刊记者 王晓霞 李金洋

QQ截图20190905132404.png

弘扬“红嫂”精神,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图为2018年9月,“六姐妹”在临沂市沂蒙红嫂纪念馆参观学习。从右到左依次是:林西臻(四姐)、刘加芹(二姐)、曹淑云(大姐)、王洋(小妹)、于学艳(三姐)、牛庆花(五姐)。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愿亲人早日养好伤……”这首深情的红歌《沂蒙颂》,歌颂的是抗战时期活跃在沂蒙山区的一个特殊英雄群体——“红嫂”。

外敌入侵,这些妇女以独特的方式支援革命,“把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 以明德英、王换于、祖秀莲、“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红嫂”故事,至今仍在沂蒙山区深情传唱。如今,在脱贫攻坚这场新时代的新长征中,沂蒙革命老区的妇女们再次传承大仁大义、大忠大勇、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积极投身攻坚战,扶贫济困献大爱,又涌现出新时代的沂蒙扶贫“六姐妹”,让我们听听她们的感人故事。

深夜启程寒风中  “红嫂”精神再传承

曹淑云、刘加芹、于学艳、林西臻、牛庆花、王洋,就是新时代的沂蒙扶贫“六姐妹”,又叫扶贫“六姐妹”。她们中,曹淑云是大姐,王洋是小妹,她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却有一份相同的情怀。

2019年1月24日凌晨3点,顶着刺骨的寒风,扶贫“六姐妹”就从各自的家出发了,姐妹们要结伴而行,去探望一位特殊的亲人。

冀贞兰,是抗战时期的“沂蒙六姐妹”之一。今年1月4日,她的儿子,家住蒙阴县的公丕祥老人突然晕倒在地,入院后查出患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右侧大脑动脉瘤,一直处于昏迷中。扶贫“六姐妹”知情后,不顾天寒地冻、住地分散,联络好后,争分夺秒地从各自家里出发,去探望这位“六姐妹”的后人,将两万元现金送到了病床前。

“‘沂蒙六姐妹’在革命战争时期冒着枪林弹雨,拥军支前、舍己利人,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岁月静好,有她们的功劳,我们要懂得知恩报恩。”戴着眼镜、知性和蔼的大姐曹淑云如是说。

“老一辈‘沂蒙六姐妹’的后代患病,我们理应来看看。”三姐于学艳质朴地说。

硝烟已散去,炮声已消失,但蒙山沂水间的“红嫂”精神,却在这一刻有了新的历史交汇和传承。

走出命运泥沼  绽放大爱光华

刘加芹是“六姐妹”中的二姐。2004年,29岁的她因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手术后,心脏舒服了,但左腿却失去知觉,医生说有截肢可能。“躺在病床上摸着左腿,我真不敢想象截肢以后的日子咋过……我有丈夫,孩子又小,不想成为他们的拖累。”不甘心被命运摆布的刘加芹努力康复训练,一年后左腿竟奇迹般恢复正常。

面对治病欠下的8万元外债,刘加芹没等到身体完全康复,就决心利用自己的裁缝手艺挣钱还债。2006年,她贷款2万元购买了10台二手缝纫机,拖着病体开始拉生意,历尽波折总算接到第一笔2000件大褂的订单。从此,她家小院里那嚓嚓嚓的缝纫机声就成了她改变命运的交响曲,汇入这支交响曲的,还有23名残疾人、10名贫困户,刘加芹给他们每件服装加工费的报酬要高于别人0.5元。

蒙阴县野店镇是五姐牛庆花的家乡。和当地大多数姐妹一样, 牛庆花婚后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孩子,丈夫外出打工。曾经,牛庆花一到下雨就犯愁,外面下大雨,老旧的屋里滴小雨,牛庆花只能拿盆放在床头接雨,一边紧紧搂住儿子,一边盼着雨停……为了过上好日子,她起早贪黑,一个女人家养了100多头猪、40多只羊、200多只鸡,渐渐地,经济上宽裕了,但农民不受尊敬、农产品不值钱的现状,还是让她苦恼。一次,一辆车来村收桃,大娘大姐们忍气吞声,含泪接受了一麻袋20斤水蜜桃只给5块钱的不公平定价。牛庆花还年轻,咽不下这口气,又把桃扛走,临走时撂下一句话:“这么好吃的桃,我拿回去喂猪也不卖给你!”

2015年底,驻村第一书记引进了一个农村电商培训班,从未触过电商的牛庆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走进教室,学得十分认真。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她开起了名为“孟良崮果园”的淘宝店,北晏子村盛产的蜜桃、苹果、花生等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298个城市,旺季时线上线下每天能走5000件、2万斤,成了远近闻名的“‘桃’宝皇后”。丈夫也结束漂泊打工的日子回到家乡,与牛庆花一起引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因为苦过,所以懂得。在收购农产品时,牛庆花以高于市场价10%收购村里16户贫困户的农产品。农活忙完,贫困户们还可以到牛庆花的电商仓库从事筛选、包装、装车等零活,每天能拿到80元工资。

QQ截图20190905134023.png

参加电商培训后,牛庆花开了淘宝店,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三姐于学艳,是莒南有名的“网兜大王”。然而十几年前,于学艳却是一个连鞋子都买不起的贫困户,“那时候想法很简单,我想要什么,我就干什么。我不是没有鞋子穿吗?我就卖鞋子,这样我就可以天天有鞋子穿。我不是没房子住吗?我就盖房子,这样自己就有新房子住。”于学艳说。

2003年,于学艳偶然得知西瓜网兜热销韩国,几经周折,便做起了西瓜网兜的生意,如今,她的产品已远销日本、欧美、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塑料西瓜网袋生产加工企业,安置当地群众就业近30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贫困户。他们足不出村,编编网兜一月就能有上千元收入,都已光荣脱贫。 

女子能顶半边天  扶贫解困当先锋

“扶贫不仅是政府的事,脱贫也不仅仅是贫困户的事,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党中央发出号召,我们就要撸起袖子跟着干。”这是大姐曹淑云的心声,她是临沂市沂水慧阳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2年,27岁的曹淑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辞去“铁饭碗”,下海试身手。但因缺乏经验,开业不久就被骗得身无分文。宁人负我,我不负人,20多年过去,谨守诚信原则的她生意越做越大,以上乘的服装加工质量,成为韩国一家名牌服装的重要供应商,拥有员工300多名。

1995年,曹淑云自费去山东大学进修期间,一位教授课堂上的一句话让曹淑云铭记至今:“是别人的需要赋予你生命的价值,需要你的人越多,你的价值就越大。”2015年11月,党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曹淑云觉得自己应该发挥服装行业劳动力密集的优势,肩负起带领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重任,先后在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等3个村建起扶贫车间,146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公司实行计件工资,务工时间灵活,妇女们可以工作家庭两不误,每天干8小时,月收入能上2000元。

曹淑云不仅助妇女们增加收入,还经常告诉她们要处理好家庭关系,以自尊、智慧享受生活的美好。并每年拨出专款,带领全体职工外出旅游一次,让这些沂蒙山区的妇女们有生以来第一次领略了海上日出的壮观。2017年,公司又为政府分忧,出资9万元帮扶60户贫困户。曹淑云本人也常年固定帮扶6个贫困户,并对11名家庭困难儿童常年资助。

在位于沂水县云头峪村的扶贫车间,2017年已脱贫的王桐芸对记者说:“我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出去打工。现在不仅每月有收入,还能照顾家庭。你看,现在天气热了,俺这里边四个空调,冬天暖和夏天凉,多好!每年还能去海边玩儿一次,曹姐对我们太好了……”

QQ截图20190905132614.png

响应党的号召,大姐曹淑云(中)在贫困村开了扶贫车间,帮助农村妇女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2016年,慧阳制衣有限公司被评为沂水县公益慈善先进单位;2017年,又被评为沂水县助力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物质上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通过建扶贫车间,我和农村姐妹们接触多了,我发现她们有困难时,遇到天灾人祸时,就说自己命不好。如何让她们不认命,树立自信心,我还需要在这方面多努力。”临别时,曹淑云边思考边对记者说。

王洋,是沂蒙扶贫“六姐妹”中最年轻的,2016年7月从曲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城市出身的她,自愿报名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任大学生村官,希望能在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为落后的地方做出贡献。

果然,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为把村里的农产品销售出去,王洋联合圆通快递公司,对村民免费开展电商培训,目前已办了3期。包括3户贫困户在内的16户群众,在淘宝网上销售蜂蜜、核桃、菌菇包等当地特产,卖出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价钱……

此外,王洋还引荐烟台大学一行7人来村开展支教活动,21天中所有生活用品开支,均出自她微薄的工资。正当记者为这位秀气女孩的义举感动时,一边的县扶贫办宣传科科长季德山热情地说:“这还不算什么,王洋卖菜的故事更感人嘞。”

那是2017年5月,朱村扶贫产业大棚里,按照订单生产的西洋芹即将进入成熟期,但销售商却不遵守协议,脆生生的芹菜眼看就要烂在大棚里,王洋为此急得东奔西跑,后来,她通过大学生村官平台“逐梦村官路”发出求助,并积极联系菜市场、学校食堂、超市等,多措并举,终于把3万斤芹菜全部卖了出去。

在销售芹菜的两周里,王洋每天走出大棚都是夜里12点后,凌晨三四点,这位勤奋的姑娘又回到大棚与村民一起捆芹菜,闷热的大棚里,蚊子把她白皙的皮肤咬得浑身是包。清晨5点,她就坐着大卡车上路了,要往3所学校的食堂送菜。

但学校食堂消化能力有限,王洋便又联系当地一家爱心志愿者协会发起义购活动,通过建立微信群,点对点、积少成多地增加着销量,哪怕一个小小订单,都能带给她快乐。如今,那几个销售群还在发挥作用,王洋用它们销售村里的其他农产品。

为增加销量,王洋甚至发动母亲和她一起上街卖菜,母女俩第一次学会了卖啥吆喝啥。一天晚上,当累了一天的她和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后,终于有时间看一眼微信朋友圈的王洋,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原来这天是母亲节!王洋为自己的“不孝”深深愧疚……

当大棚里的芹菜终于销售一空时,王洋开心地笑了,从此,她有了“芹菜西施”的美称。

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林西臻,是临沂市临港区坪上镇安琪儿幼儿园的创办人,也是一名持续献爱心的青年义工。

“2014年9月,去费县看望老八路,送月饼和生活用品”;

“2015年3月,参加莒县南埠上小学资助活动,看望10名贫困儿童,送去学习用品;7月参加罗庄区付庄小学资助活动,给8名困难学生带去学习用品和生活费”;

“2016年3月,去坪上敬老院看望老人,给他们买肉、包水饺;6月,捐2000元帮扶孤寡老人;8月,资助朱芦镇贫困大学生3000元;12月,资助坪上镇敬老院所有老人每人一件棉衣棉裤,花费1万余元。”

……

这一笔笔“流水账”,只是林西臻参加志愿活动的一小部分。近年来,工作之余,她一直自愿帮助贫困的大学生、孤寡老人和儿童,走到哪里,就把爱的芳香播洒到哪里。凡所经处,一路芬芳。

面对随之而来的美誉,林西臻说:“我一路走来,有许多好心人、热心人帮助过我,连我当年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好心人给的。现在我有能力了,就要尽己所能回报社会,把爱传递到更远。”

爱,是每个人内心潜藏的正能量,它需要激发、引导、培养,才能聚爱成行、福泽众生。多年来,林西臻用实际行动吸引了身边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扶贫志愿者队伍中来。以林西臻所在的临港区坪上镇为例,目前已发展至210人,其中包括林西臻的家人,就连她年仅13岁的儿子,也已经是参加过多次志愿活动的“老人”了。价值观的相同,让这个家庭在奉献爱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幸福。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新时期的脱贫攻坚战中,“沂蒙六姐妹”为国分忧,听党指挥,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社会扶贫的责任;以女性的温婉,净化着社会空气;更以自立自强的榜样作用,激发贫困人口从内心生出力量、靠双手迎接幸福。她们并非当年炮火连天中的“红嫂”,却又有着与当年“红嫂”共同的精神;她们是新时期的沂蒙英雄,以仁义慷慨的姿态,温暖着革命老区的全面小康征程。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