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川巴中:“三向施策”促进贫困劳动力 稳定就业

时间:2019-07-16 09:27:44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高菲

四川省巴中市有贫困劳动力25.17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50.9% 。近年来,坚持“内扩就业容量、外拓输送渠道、强化后续服务”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就业扶贫专项行动,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更充分、更稳定、更持续的就业增收。截至目前,23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不同方式实现就业,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增收1.3万元,人均年增收3600元,实现稳定脱贫。

一、多点发力,促进就近转移就业。依托村级就业扶贫站点、主导产业、电商平台“三位一体”就业扶贫机制,多渠道扩大本地就业容量,提升本地企业、生产经营主体就业吸纳能力,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一)村级产业发力促进就地转移就业。紧扣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借力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新兴项目,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将每个贫困村回引1个100万以上的产业项目纳入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全面落实支持返乡创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引导产业落户贫困村,并提供实时、专业的创业服务,建立联系、巡诊制度,扶持村级产业发展,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按需开展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员工提升培训等定向培训,将贫困劳动力培养成产业工人。2018年以来,引导扶持返乡创业3234人,创办各类经营实体652个,其中落户贫困村的经营实体170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2568人次。

(二)政策效应发力促进主动吸纳就业。出台并宣传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动员企业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6200人次,按1000元/人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对吸纳10名以上贫困户的企业和经营主体,分别按不低于5万元、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目前已兑现吸纳就业奖补资金53万元。坚持示范带动发展,紧扣全域旅游、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建成国省市级就业扶贫基地2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556人次,按不低于5万元标准兑现就业扶贫基地奖补110万元。

(三)扶贫载体发力促进灵活居家就业。针对乡、村、户情实际,分层次培育就业扶贫车间和工坊等新型就业载体。积极引进扶贫车间。依托各地商会、驻外机构引进用工条件低、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乡镇、贫困村创办扶贫车间17个,采取招聘贫困劳动力集中上班和将原料分发到农户加工相结合的方式,295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创新培育家庭工坊。组织贫困劳动力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庭院经济、手工技艺等资源要素优势发展家庭工坊153个,利用扶贫车间等优势加工企业,按照“四统一”方式(统一分发原料、岗前培训、回收成品、计件核算),吸纳519名贫困劳动力灵活居家就业。

二、社会聚力,输送域外转移就业。结合巴中劳务输出的实际,坚持内外联动、输转结合,多渠道开辟贫困劳动力域外转移就业通道。

(一)多层次专项招聘活动有力“推”。定点式推送岗位。通过贫困村信息栏每月发布、“村村通”定时播报、手机短信精准推送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为贫困劳动力推送岗位信息18万余条。家门口职业介绍。根据贫困劳动力分布实际,将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化大为小,举办乡镇、贫困村小微招聘会562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零成本参加招聘会,现场达成意向协议2351人。远距离网络招聘。充分发挥“互联网+就业”倍增效应,搭建高效、便捷的远程招聘平台,通过QQ视频、微信群等开展远程视频招聘217场次,服务贫困劳动力1359人次,其中137人成功实现转移就业,进一步提高了职介服务效率。

(二)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专项“输”。充分依托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机制,加强与浙江丽水市及对口区县的劳务合作,建立双方对口劳务协作和信息供求对接机制,摸底调查到丽水市及浙江省就业劳动者的意愿,共享就业岗位信息,组织举办东西部扶贫协作专场招聘会23场次,现场达成意向协议1563人,有组织成功输送劳动力46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13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双方职业培训学校、人力资源机构等签订实习、就业等合作协议12份,开展东西部扶贫订单培训106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837人。

(三)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定向“送”。发动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参与就业扶贫,与全市经营规范、诚实守信的8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达成定向合作协议,以购买社会服务和落实补贴政策等激励方式,将贫困劳动力劳务输出、劳务派遣等事务性工作委托给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承办。同时,结合巴中劳务输出实际,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带头人的纽带作用,加强与巴中籍在外务工成功人士的沟通联系,建立劳务联络员信息库,定向发展劳务经纪人63名,动员其通过亲连亲、戚连戚、老乡带老乡等方式,每年输出贫困劳动力2735人次。

(四)域外劳务基地服务网全力“引”。采取公益志愿为主、适当补贴的方式,先后在巴中籍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建立56个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在巴中民工相对集中的行业和公司建立104个农民工服务站,形成以劳务基地联络处为中心、农民工服务站为节点,覆盖全国、辐射各地的域外劳务服务网络。组织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积极收集、反馈岗位信息,实现贫困劳动力定向劳务输出。近年来,通过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和农民工服务站输出劳动力1.35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000余人。

三、服务给力,全程追踪稳定就业。坚持立足“转移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的思路,以贫困村就业扶贫工作站始端和域外劳务服务基地终端为载体,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全程追踪服务,确保转移就业稳定性。

(一)站点服务到村。将就业扶贫服务触角延伸到村,全市在386个贫困村建设就业扶贫工作站点,配置专兼职人员专抓就业扶贫工作,打造贫困劳动力就业之家,实现贫困劳动力动态管理、精准援助、兜底安置、职业培训等7项工作的业务经办职能和网络服务终端延伸到村,贫困劳动力食宿、交通、培训补贴等12项特惠政策申请办理不出村,已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服务2.71万人次。

(二)域外追踪到岗。充分依托域外劳务基地等服务网络,通过信息共享,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域外转移就业情况,登记建立台账,实时受理贫困劳动力求助,开创性为转移到域外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提供春节返乡和节后出行便民交通、社保转移、劳动维权、子女上学和特殊困难帮助等实时追踪服务。近年来,各劳务基地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巴中籍务工人员求助6130件,为巴中籍务工人员提供求职、法律援助、劳动维权等服务8.4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8361人次,帮助挽回经济损失1.95亿元。

(三)兜底保障到人。对于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或者家庭客观原因不能离家就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一方面依托就业联席会议制度,联动旅游、水利、交通等部门,掌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乡村旅游等项目的用工需求,优先保障贫困劳动力就业3195人。另一方面在行政村开发地灾监测、护林防火、爱心妈妈、乡村道路养护、保洁、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等公益性岗位8624个,并给予不低于300元/人.月岗位补贴,兜底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5133人,累计兑现补贴2637万元,托底安置功能充分显现。(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脱贫攻坚办)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就业扶贫    

四川巴中:“三向施策”促进贫困劳动力 稳定就业

时间:2019-07-16 09:27:44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高菲

四川省巴中市有贫困劳动力25.17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50.9% 。近年来,坚持“内扩就业容量、外拓输送渠道、强化后续服务”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就业扶贫专项行动,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更充分、更稳定、更持续的就业增收。截至目前,23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不同方式实现就业,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增收1.3万元,人均年增收3600元,实现稳定脱贫。

一、多点发力,促进就近转移就业。依托村级就业扶贫站点、主导产业、电商平台“三位一体”就业扶贫机制,多渠道扩大本地就业容量,提升本地企业、生产经营主体就业吸纳能力,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一)村级产业发力促进就地转移就业。紧扣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借力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新兴项目,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将每个贫困村回引1个100万以上的产业项目纳入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全面落实支持返乡创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引导产业落户贫困村,并提供实时、专业的创业服务,建立联系、巡诊制度,扶持村级产业发展,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按需开展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员工提升培训等定向培训,将贫困劳动力培养成产业工人。2018年以来,引导扶持返乡创业3234人,创办各类经营实体652个,其中落户贫困村的经营实体170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2568人次。

(二)政策效应发力促进主动吸纳就业。出台并宣传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动员企业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6200人次,按1000元/人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对吸纳10名以上贫困户的企业和经营主体,分别按不低于5万元、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目前已兑现吸纳就业奖补资金53万元。坚持示范带动发展,紧扣全域旅游、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建成国省市级就业扶贫基地2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556人次,按不低于5万元标准兑现就业扶贫基地奖补110万元。

(三)扶贫载体发力促进灵活居家就业。针对乡、村、户情实际,分层次培育就业扶贫车间和工坊等新型就业载体。积极引进扶贫车间。依托各地商会、驻外机构引进用工条件低、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乡镇、贫困村创办扶贫车间17个,采取招聘贫困劳动力集中上班和将原料分发到农户加工相结合的方式,295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创新培育家庭工坊。组织贫困劳动力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庭院经济、手工技艺等资源要素优势发展家庭工坊153个,利用扶贫车间等优势加工企业,按照“四统一”方式(统一分发原料、岗前培训、回收成品、计件核算),吸纳519名贫困劳动力灵活居家就业。

二、社会聚力,输送域外转移就业。结合巴中劳务输出的实际,坚持内外联动、输转结合,多渠道开辟贫困劳动力域外转移就业通道。

(一)多层次专项招聘活动有力“推”。定点式推送岗位。通过贫困村信息栏每月发布、“村村通”定时播报、手机短信精准推送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为贫困劳动力推送岗位信息18万余条。家门口职业介绍。根据贫困劳动力分布实际,将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化大为小,举办乡镇、贫困村小微招聘会562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零成本参加招聘会,现场达成意向协议2351人。远距离网络招聘。充分发挥“互联网+就业”倍增效应,搭建高效、便捷的远程招聘平台,通过QQ视频、微信群等开展远程视频招聘217场次,服务贫困劳动力1359人次,其中137人成功实现转移就业,进一步提高了职介服务效率。

(二)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专项“输”。充分依托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机制,加强与浙江丽水市及对口区县的劳务合作,建立双方对口劳务协作和信息供求对接机制,摸底调查到丽水市及浙江省就业劳动者的意愿,共享就业岗位信息,组织举办东西部扶贫协作专场招聘会23场次,现场达成意向协议1563人,有组织成功输送劳动力46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13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双方职业培训学校、人力资源机构等签订实习、就业等合作协议12份,开展东西部扶贫订单培训106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837人。

(三)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定向“送”。发动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参与就业扶贫,与全市经营规范、诚实守信的8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达成定向合作协议,以购买社会服务和落实补贴政策等激励方式,将贫困劳动力劳务输出、劳务派遣等事务性工作委托给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承办。同时,结合巴中劳务输出实际,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带头人的纽带作用,加强与巴中籍在外务工成功人士的沟通联系,建立劳务联络员信息库,定向发展劳务经纪人63名,动员其通过亲连亲、戚连戚、老乡带老乡等方式,每年输出贫困劳动力2735人次。

(四)域外劳务基地服务网全力“引”。采取公益志愿为主、适当补贴的方式,先后在巴中籍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建立56个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在巴中民工相对集中的行业和公司建立104个农民工服务站,形成以劳务基地联络处为中心、农民工服务站为节点,覆盖全国、辐射各地的域外劳务服务网络。组织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积极收集、反馈岗位信息,实现贫困劳动力定向劳务输出。近年来,通过域外劳务基地联络处和农民工服务站输出劳动力1.35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000余人。

三、服务给力,全程追踪稳定就业。坚持立足“转移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的思路,以贫困村就业扶贫工作站始端和域外劳务服务基地终端为载体,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全程追踪服务,确保转移就业稳定性。

(一)站点服务到村。将就业扶贫服务触角延伸到村,全市在386个贫困村建设就业扶贫工作站点,配置专兼职人员专抓就业扶贫工作,打造贫困劳动力就业之家,实现贫困劳动力动态管理、精准援助、兜底安置、职业培训等7项工作的业务经办职能和网络服务终端延伸到村,贫困劳动力食宿、交通、培训补贴等12项特惠政策申请办理不出村,已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服务2.71万人次。

(二)域外追踪到岗。充分依托域外劳务基地等服务网络,通过信息共享,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域外转移就业情况,登记建立台账,实时受理贫困劳动力求助,开创性为转移到域外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提供春节返乡和节后出行便民交通、社保转移、劳动维权、子女上学和特殊困难帮助等实时追踪服务。近年来,各劳务基地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巴中籍务工人员求助6130件,为巴中籍务工人员提供求职、法律援助、劳动维权等服务8.4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8361人次,帮助挽回经济损失1.95亿元。

(三)兜底保障到人。对于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或者家庭客观原因不能离家就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一方面依托就业联席会议制度,联动旅游、水利、交通等部门,掌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乡村旅游等项目的用工需求,优先保障贫困劳动力就业3195人。另一方面在行政村开发地灾监测、护林防火、爱心妈妈、乡村道路养护、保洁、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等公益性岗位8624个,并给予不低于300元/人.月岗位补贴,兜底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5133人,累计兑现补贴2637万元,托底安置功能充分显现。(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脱贫攻坚办)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