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父亲的山寨:四哥今年成了职业养蜂人!

时间:2020-05-07 12:33:42来源:新华网作者:刘明

微信图片_20200507123604.jpg

四哥的家在山寨最高处。

山寨坐东朝西,躺在斜斜的坡上。坡下有一条河,两岔河,河这边属永顺,河对面属保靖。

微信图片_20200507123537.jpg

四哥是堂伯父的儿子,1963年8月生人。他出生的那年,堂伯父和我父亲决定离开刘家坡,在马湖寨起了个木屋。

木屋在山寨最高处,离刘家坡最近。

看得出,父辈们对老家充满感情,但刘家坡人口实在太少,为了集体干活方便,不得不融入马湖寨。

据说过去刘家坡上人还是很多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红军的当红军,做土匪的做土匪,抓壮丁的抓壮丁……

解放后,偌大的刘家坡上,我父辈那一代只剩下三兄弟了。不久,又有一人在两岔河洗澡时泡死了。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家坡上只剩下两户人家了,堂伯父和我父亲商量,干脆两兄弟一起到马湖寨建幢木屋。

那年冬天,搬下刘家坡时,我父亲十六岁,堂伯父三十五岁,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只有九岁、五岁和四个月。

一起搬下山的,除了些桌子、板凳和农具,还有两个蜂桶。

这两个蜂桶用柏子树做的,圆圆的,暗灰色,至今还放在五十多年前建的老屋楼上,常见蜜蜂在旁边翩翩起舞。

我不知道,老蜂桶是不是触发四哥今年养蜂的起因,但小时候蜂蜜确实带给了我们太多生活的渴望与想象。

伯父在世时,每年过年前几天,我们都有蜂蜜吃,有时候送来一碗,有时是一小水缸……

那时候过年,吃不上猪肉正常,但蜂蜜好像从来没有缺过。伯父去世都十多年了,我至今还记得他喊大家吃蜂蜜的样子。

有一年蜂蜜太少,只给孩子们吃。后来我们放碗了,伯父看见碗里还粘有蜂蜜,硬是用舌头一个个舔干才放手。

蜂蜜是腻甜的,吃多了还会像酒一样醉人,可我们回忆里却有一种淡淡的酸涩。

微信图片_20200507123655.jpg

前不久回父亲的山寨,我和四哥还聊起了这些关于蜂蜜的往事。他说,放心,今后保证让大家吃个饱。

见我疑惑,他说今年自己哪里都不去了,专门呆在山寨养蜂。

我问,就那两个老蜂桶?

四哥笑着说,年后买了十三桶小蜜蜂,就放在木屋后面的土坎上。他告诉我,这段时间还拜了师傅,学了技术。

十三桶蜜蜂,四哥每桶花去了八百元。这对于曾是精准扶贫帮扶户的他家来说,无疑是笔大投资。

好在有儿子们的支持,四哥才有底气做这件事。

四哥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官夫今年二十八岁,已成家。小儿子官新二十三,做厨师,单身。

两个儿子读书不多,都只是初中毕业。

他们毕业时,四哥要我一个个地带到长沙谋生。这些年,听我不厌其烦地啰嗦,小伙子们总算没有让人失望。

四哥住的木屋一九八四年修建,老屋归大哥。几十年来,大哥一直住在镇上,前些年,四哥干脆买下了老屋。

他的想法和伯父想法一样,两个儿子,两幢木屋,到他们成家的时候,总得有个住的地方。

其实父亲也是这种想法,要不是我一九九O年考学出来,他一定会再起个房子,因为我还有个弟弟。

但那只是他们的想法,弟弟在城里买了房子,侄儿们也在计划之中,年轻人并不打算一辈子住在山寨。

一年下来,除了过年前后住上几天,他们平时回家的日子都不多,更不用说将来会常住了。

还有个很现实的事情,他们连农活都不会干,住在山寨如何谋生?就算农活可以学,但那点收入能养家糊口吗?

说实话,像我父亲那样干农活的人毕竟是少数了。就说父亲吧,他干农活也纯粹是一种习惯,一种锻炼,算不得经济账。

这些年,我常开车买种子和农药化肥,还帮着耕田、犁地、除草、喂猪、打谷子等等,就付出与收入来说,根本不划算。

父亲常说生命在于劳动。他的生命方式,就是春耕秋收、夏种冬藏,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告诉我,要是哪一天自己不能劳动了,就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了。这话有些悲壮,但是大实话。

四哥比我父亲小十六岁,也干过农活,可想法却完全不一样,这也与他的经历有关。

四哥年轻时学过木匠,起了不少的木楼。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到县党校学习过,当了一段时间村长。

他喜欢吹笛子、拉二胡,三十年多前,寨子上组建阳戏班子时,四哥就是主力二胡手。

跟着戏班子,四哥去了武陵山区很多地方,见了些世面,赚的钱虽不多,但总比我父亲在家干农活要好。

随着结婚生子,四哥的压力越来越大,大约从二十年前开始,他就不再干农活了,靠外出务工来养家糊口。

四哥去过江浙工厂上过班,到广东沿海谋过事,更多的是在山寨附近打短工:架线路、垒保坎、抬电杆……

四哥干的都是苦力活,和我父亲相比,其实一点也不轻松。

直到这些年孩子们越来越好,四哥的笑容才逐渐多了起来。我经常回山寨,还能时不时地听到他拉二胡、吹笛子。

人逢喜事精神爽。我父亲何尝不是这样?

有一次回家,我们三人就坐在月光下聊天,说着说着,四哥拉起二胡,我禁不住跟唱,父亲呢,手悄悄地放到板凳边,轻轻地敲起拍子来。

那是个美好的夜晚,天上明月当空,屋前大红灯笼高挂,凉风习习,坐在身边的猫和狗也眯着眼睛……

我们那晚在月光下坐了很久,也唱了很多,就是现在回想起来,都禁不住闭上眼睛,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痒,幸福的痒。

父亲和四哥读书少,不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也不知道苏轼李煜陶渊明,但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当孩子们都不再需要操心了,也许就是他们最觉得生活美好的时候,苦尽甘来嘛,人生的意义莫不如此。

这会不会是四哥今年决定在山寨养蜂的重要因素呢?

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他不想跟我父亲干农活,倒不如养养蜜蜂?这又是一代农村人的生活方式?

多年前,四哥就跟我说过,家乡的生态越来越好,郁郁葱葱、满目葱茏的山寨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养蜂好。

是的,湘西春天有金黄色的油菜花,夏天有浅黄色的板栗花,秋天有翠白色的五倍子花,冬天呢,也有深黄色的梦花……

还有桃花、李花、樱花、桐子花、山茶花……红的、黄的、白的、粉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开始,我以为养蜂就是放几个蜂桶了事,这次回山寨才知道,其实还是技术活,要养好并不容易。

四哥说,首先得了解什么是蜜蜂,然后知晓它们的生活习性,而且还得时不时地驱赶黄蜂和蚂蚁。

当我跟随四哥翻开蜂箱时,才知道那成千上万的蜜蜂大多是雌性工蜂,并且都是生活在它们中间同一只蜂后的女儿。

四哥告诉我,尽管这些工蜂都是雌性的,但几乎不会产卵,产卵是蜂后的责任,工蜂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蜂后和整个家族服务。

微信图片_20200507123631.jpg

原来,一箱蜜蜂内,大约六成工蜂在做蜂巢里的全部家务,例如清洁蜂房、喂养幼虫、建造蜂房、催熟蜂蜜、把守关口等等。

在外采蜜的工蜂大约占四成,它们为蜂巢源源不断地提供花粉,全身毛茸茸的,据说是为了有效地采集粉粒。

四哥说,工蜂最多,个体也最小,蜂后个头略大,腹部和腿较长。头部和眼睛最大、肌肉最发达的是雄蜂。

雄蜂也是蜂后的儿子,最懒,但贡献大。它们与邻近群落年轻蜂后交配,等于帮群落在无休无止的进化竞争中取得了胜利。

听四哥不停地讲解,我不由地感到震惊,谁说养蜂不是一门技术活呢?要弄清楚蜜蜂知识,谈何容易?

我以为四哥养蜂和伯父一样,就是在屋里放两个蜂桶,过年前能取点让孩子们尝尝就可以了,没有想到,他如此用心。

他还给我讲了如何让蜜蜂过冬,如何在新的一年发展壮大蜂群,还有取蜂蜜是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

四哥还告诉我,蜜蜂和黄蜂不同,它们已经放弃了祖先的食肉行为,转而走向从花朵上采集富含蛋白质的花粉谋生。

我问,这是不是意味着蜜蜂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四哥说,不到万不得己,蜜蜂是不会蜇人的,因为蜇人之后,针刺钩住了皮肤,部分内脏会一起脱离,它们必死无疑。

可不知为何,四哥的话还没有说完,一只蜜蜂突然跳到我的左手无名指尖,狠狠地蜇了一口,留下一根黑色的毒刺,跑了。

四哥叫我赶快拔出毒刺,我却说,要用手机拍几张照片,祭奠祭奠那只不知名却火气不小的蜜蜂。

再说,感受被蜜蜂蛰蜇的疼痛,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但没有想到,随着时间流逝,我的手指慢慢红肿、灼热并瘙痒起来。

四哥连忙放下手中的活,从裤口袋里掏出一只牙膏大小的药水,朝我手指喷了喷。

真神奇,有了这药水,疼痛感很快消失了,可蜜蜂留下的伤口好久都是乌色的。

直到我今天用手指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从湘西回长沙都有十多天过去了,那伤口还在。

伤口也就那么一点,黑黑的,圆圆的,小小的,看着看着,不由地让人想家。

对了,我都忘了告诉大家,四哥全名叫刘顺祥,顺是辈分,“国正天兴顺”的“顺”。祥,吉祥如意的“祥”。

记得临别时,四哥不是请我给蜂蜜取个名吗?我想,就用他名字最好,广告词,可以考虑下面的文字。

“顺祥”牌蜂蜜,顺利又吉祥,甜在人心上,白天喝一点,做梦都芳香。

儿子看了看,凑过头来说,最后一句用“梦里是故乡”,可能显得深情一些,我想了想,也行。

只是多少有些意外,儿子才十岁,生在长沙,长在省城,不知什么时候竟有了乡愁?

可能大约的确与他常跟我回湘西山寨有关吧?

也许。

最后,四哥如果要在蜂蜜前面加个地理标识,那么不妨用来自“湘西刘明父亲的山寨”,我愿意为他代言。

谁叫他是我四哥呢!

一辈子,我就这么一个四哥。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扶贫艺苑    

父亲的山寨:四哥今年成了职业养蜂人!

时间:2020-05-07 12:33:42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明

微信图片_20200507123604.jpg

四哥的家在山寨最高处。

山寨坐东朝西,躺在斜斜的坡上。坡下有一条河,两岔河,河这边属永顺,河对面属保靖。

微信图片_20200507123537.jpg

四哥是堂伯父的儿子,1963年8月生人。他出生的那年,堂伯父和我父亲决定离开刘家坡,在马湖寨起了个木屋。

木屋在山寨最高处,离刘家坡最近。

看得出,父辈们对老家充满感情,但刘家坡人口实在太少,为了集体干活方便,不得不融入马湖寨。

据说过去刘家坡上人还是很多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红军的当红军,做土匪的做土匪,抓壮丁的抓壮丁……

解放后,偌大的刘家坡上,我父辈那一代只剩下三兄弟了。不久,又有一人在两岔河洗澡时泡死了。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家坡上只剩下两户人家了,堂伯父和我父亲商量,干脆两兄弟一起到马湖寨建幢木屋。

那年冬天,搬下刘家坡时,我父亲十六岁,堂伯父三十五岁,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只有九岁、五岁和四个月。

一起搬下山的,除了些桌子、板凳和农具,还有两个蜂桶。

这两个蜂桶用柏子树做的,圆圆的,暗灰色,至今还放在五十多年前建的老屋楼上,常见蜜蜂在旁边翩翩起舞。

我不知道,老蜂桶是不是触发四哥今年养蜂的起因,但小时候蜂蜜确实带给了我们太多生活的渴望与想象。

伯父在世时,每年过年前几天,我们都有蜂蜜吃,有时候送来一碗,有时是一小水缸……

那时候过年,吃不上猪肉正常,但蜂蜜好像从来没有缺过。伯父去世都十多年了,我至今还记得他喊大家吃蜂蜜的样子。

有一年蜂蜜太少,只给孩子们吃。后来我们放碗了,伯父看见碗里还粘有蜂蜜,硬是用舌头一个个舔干才放手。

蜂蜜是腻甜的,吃多了还会像酒一样醉人,可我们回忆里却有一种淡淡的酸涩。

微信图片_20200507123655.jpg

前不久回父亲的山寨,我和四哥还聊起了这些关于蜂蜜的往事。他说,放心,今后保证让大家吃个饱。

见我疑惑,他说今年自己哪里都不去了,专门呆在山寨养蜂。

我问,就那两个老蜂桶?

四哥笑着说,年后买了十三桶小蜜蜂,就放在木屋后面的土坎上。他告诉我,这段时间还拜了师傅,学了技术。

十三桶蜜蜂,四哥每桶花去了八百元。这对于曾是精准扶贫帮扶户的他家来说,无疑是笔大投资。

好在有儿子们的支持,四哥才有底气做这件事。

四哥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官夫今年二十八岁,已成家。小儿子官新二十三,做厨师,单身。

两个儿子读书不多,都只是初中毕业。

他们毕业时,四哥要我一个个地带到长沙谋生。这些年,听我不厌其烦地啰嗦,小伙子们总算没有让人失望。

四哥住的木屋一九八四年修建,老屋归大哥。几十年来,大哥一直住在镇上,前些年,四哥干脆买下了老屋。

他的想法和伯父想法一样,两个儿子,两幢木屋,到他们成家的时候,总得有个住的地方。

其实父亲也是这种想法,要不是我一九九O年考学出来,他一定会再起个房子,因为我还有个弟弟。

但那只是他们的想法,弟弟在城里买了房子,侄儿们也在计划之中,年轻人并不打算一辈子住在山寨。

一年下来,除了过年前后住上几天,他们平时回家的日子都不多,更不用说将来会常住了。

还有个很现实的事情,他们连农活都不会干,住在山寨如何谋生?就算农活可以学,但那点收入能养家糊口吗?

说实话,像我父亲那样干农活的人毕竟是少数了。就说父亲吧,他干农活也纯粹是一种习惯,一种锻炼,算不得经济账。

这些年,我常开车买种子和农药化肥,还帮着耕田、犁地、除草、喂猪、打谷子等等,就付出与收入来说,根本不划算。

父亲常说生命在于劳动。他的生命方式,就是春耕秋收、夏种冬藏,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告诉我,要是哪一天自己不能劳动了,就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了。这话有些悲壮,但是大实话。

四哥比我父亲小十六岁,也干过农活,可想法却完全不一样,这也与他的经历有关。

四哥年轻时学过木匠,起了不少的木楼。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到县党校学习过,当了一段时间村长。

他喜欢吹笛子、拉二胡,三十年多前,寨子上组建阳戏班子时,四哥就是主力二胡手。

跟着戏班子,四哥去了武陵山区很多地方,见了些世面,赚的钱虽不多,但总比我父亲在家干农活要好。

随着结婚生子,四哥的压力越来越大,大约从二十年前开始,他就不再干农活了,靠外出务工来养家糊口。

四哥去过江浙工厂上过班,到广东沿海谋过事,更多的是在山寨附近打短工:架线路、垒保坎、抬电杆……

四哥干的都是苦力活,和我父亲相比,其实一点也不轻松。

直到这些年孩子们越来越好,四哥的笑容才逐渐多了起来。我经常回山寨,还能时不时地听到他拉二胡、吹笛子。

人逢喜事精神爽。我父亲何尝不是这样?

有一次回家,我们三人就坐在月光下聊天,说着说着,四哥拉起二胡,我禁不住跟唱,父亲呢,手悄悄地放到板凳边,轻轻地敲起拍子来。

那是个美好的夜晚,天上明月当空,屋前大红灯笼高挂,凉风习习,坐在身边的猫和狗也眯着眼睛……

我们那晚在月光下坐了很久,也唱了很多,就是现在回想起来,都禁不住闭上眼睛,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痒,幸福的痒。

父亲和四哥读书少,不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也不知道苏轼李煜陶渊明,但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当孩子们都不再需要操心了,也许就是他们最觉得生活美好的时候,苦尽甘来嘛,人生的意义莫不如此。

这会不会是四哥今年决定在山寨养蜂的重要因素呢?

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他不想跟我父亲干农活,倒不如养养蜜蜂?这又是一代农村人的生活方式?

多年前,四哥就跟我说过,家乡的生态越来越好,郁郁葱葱、满目葱茏的山寨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养蜂好。

是的,湘西春天有金黄色的油菜花,夏天有浅黄色的板栗花,秋天有翠白色的五倍子花,冬天呢,也有深黄色的梦花……

还有桃花、李花、樱花、桐子花、山茶花……红的、黄的、白的、粉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开始,我以为养蜂就是放几个蜂桶了事,这次回山寨才知道,其实还是技术活,要养好并不容易。

四哥说,首先得了解什么是蜜蜂,然后知晓它们的生活习性,而且还得时不时地驱赶黄蜂和蚂蚁。

当我跟随四哥翻开蜂箱时,才知道那成千上万的蜜蜂大多是雌性工蜂,并且都是生活在它们中间同一只蜂后的女儿。

四哥告诉我,尽管这些工蜂都是雌性的,但几乎不会产卵,产卵是蜂后的责任,工蜂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蜂后和整个家族服务。

微信图片_20200507123631.jpg

原来,一箱蜜蜂内,大约六成工蜂在做蜂巢里的全部家务,例如清洁蜂房、喂养幼虫、建造蜂房、催熟蜂蜜、把守关口等等。

在外采蜜的工蜂大约占四成,它们为蜂巢源源不断地提供花粉,全身毛茸茸的,据说是为了有效地采集粉粒。

四哥说,工蜂最多,个体也最小,蜂后个头略大,腹部和腿较长。头部和眼睛最大、肌肉最发达的是雄蜂。

雄蜂也是蜂后的儿子,最懒,但贡献大。它们与邻近群落年轻蜂后交配,等于帮群落在无休无止的进化竞争中取得了胜利。

听四哥不停地讲解,我不由地感到震惊,谁说养蜂不是一门技术活呢?要弄清楚蜜蜂知识,谈何容易?

我以为四哥养蜂和伯父一样,就是在屋里放两个蜂桶,过年前能取点让孩子们尝尝就可以了,没有想到,他如此用心。

他还给我讲了如何让蜜蜂过冬,如何在新的一年发展壮大蜂群,还有取蜂蜜是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

四哥还告诉我,蜜蜂和黄蜂不同,它们已经放弃了祖先的食肉行为,转而走向从花朵上采集富含蛋白质的花粉谋生。

我问,这是不是意味着蜜蜂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四哥说,不到万不得己,蜜蜂是不会蜇人的,因为蜇人之后,针刺钩住了皮肤,部分内脏会一起脱离,它们必死无疑。

可不知为何,四哥的话还没有说完,一只蜜蜂突然跳到我的左手无名指尖,狠狠地蜇了一口,留下一根黑色的毒刺,跑了。

四哥叫我赶快拔出毒刺,我却说,要用手机拍几张照片,祭奠祭奠那只不知名却火气不小的蜜蜂。

再说,感受被蜜蜂蛰蜇的疼痛,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但没有想到,随着时间流逝,我的手指慢慢红肿、灼热并瘙痒起来。

四哥连忙放下手中的活,从裤口袋里掏出一只牙膏大小的药水,朝我手指喷了喷。

真神奇,有了这药水,疼痛感很快消失了,可蜜蜂留下的伤口好久都是乌色的。

直到我今天用手指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从湘西回长沙都有十多天过去了,那伤口还在。

伤口也就那么一点,黑黑的,圆圆的,小小的,看着看着,不由地让人想家。

对了,我都忘了告诉大家,四哥全名叫刘顺祥,顺是辈分,“国正天兴顺”的“顺”。祥,吉祥如意的“祥”。

记得临别时,四哥不是请我给蜂蜜取个名吗?我想,就用他名字最好,广告词,可以考虑下面的文字。

“顺祥”牌蜂蜜,顺利又吉祥,甜在人心上,白天喝一点,做梦都芳香。

儿子看了看,凑过头来说,最后一句用“梦里是故乡”,可能显得深情一些,我想了想,也行。

只是多少有些意外,儿子才十岁,生在长沙,长在省城,不知什么时候竟有了乡愁?

可能大约的确与他常跟我回湘西山寨有关吧?

也许。

最后,四哥如果要在蜂蜜前面加个地理标识,那么不妨用来自“湘西刘明父亲的山寨”,我愿意为他代言。

谁叫他是我四哥呢!

一辈子,我就这么一个四哥。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