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个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样本——向乡村振兴工作队和乡村干部推荐《草河湾扶贫纪事》

时间:2023-12-28 11:53:5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张琦

微信图片_20231228115532.jpg

  “如果把华夏大地浩浩荡荡的脱贫攻坚队伍比作一片茂盛的森林,那么我即便是林下的一株小草,也要用《草河湾扶贫纪事》留下一道时代的痕迹;如果把脱贫攻坚过程中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比作一泓清澈的山泉,那么我愿把四年多草河湾扶贫岁月化作山泉中的一滴水。”安徽青年报主任记者杨益军作为时任共青团安徽省委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曾在千余篇《扶贫日志》中这样写道。

20多万字长篇纪实《草河湾扶贫纪事》之所以引发读者共鸣,不仅是因为写得引人入胜,更因为他所在的那个工作队故事本身更精彩!

(一)

或许与我格外关注中国脱贫攻坚有关,每每逛新华书店,大凡看到与脱贫攻坚有关的书籍,总要习惯性停留目光,当我在书店拿起摆放的《草河湾扶贫纪事》时,一下子就被这本书吸引了。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至今,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纪实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全国众多出版社出版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举不胜举,其中不少优秀作品大多是专业作家在短时间体验或采访得来素材基础上创作的。杨益军作为共青团安徽省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安徽青年报社记者、安徽省优秀选派干部标兵,这三个身份的叠加,让《草河湾扶贫纪事》的问世占尽了很多人不具备的优势。全国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他们注定有数不尽感人至深的扶贫亲历,但他们未必都具备记者表述脱贫攻坚亲历的写作技能,全国数百万新闻工作者,虽高手如林,但他们未必都有脱贫攻坚的亲身经历,即便新闻队伍中也有部分记者参与了扶贫,但他们未必有记录脱贫攻坚亲历的激情,加之杨益军所在工作队系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所作所为,《草河湾扶贫纪事》的出彩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草河湾扶贫纪事》自2022年4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后,作为全网热卖读物,曾被安徽出版集团推荐参评“中国好书榜”,并成为全国各地众多图书馆上架读物。

《草河湾扶贫纪事》被评论为是一份鲜活的贫困村脱贫档案、一本生动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活教材,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更是一个如何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样本。

(二)

波澜壮阔的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关注的伟大成就,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一部凝聚了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编年史。2017年春天,杨益军随共青团安徽省委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陈永刚,进驻位于草河湾的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大许村,四年多扶贫岁月,工作队不仅让169个贫困户全部领取了脱贫光荣证,更是让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多个村民小组及所有自然庄全部修通了连通主干道的水泥路面,让草河湾群众从党中央的扶贫战略中找到了满满的获得感。但每一件好事的背后无不凝聚着工作队数不尽的付出。《草河湾扶贫纪事》第二章“面朝大许,春暖花开”,用三万字篇幅讲述了第一书记陈永刚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和草河湾群众打成一片亲如家人,他直面冒着热气的矛盾和问题,把群众的急事难事,看在眼里、放在心里、落到手头,演绎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时代佳话。

永刚从工作队宿舍刚出门,就被来自刘寨的十几个村民围住了:连续多日的阴雨天,通往村头的一段土路,因地势低洼,积水较深,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出行极为困难,永刚随后想方设法把这段路列入急难愁盼项目。

修路的机械本来已经开到了刘寨,但宅基地纠纷像一团乱麻,扯不断还越理越乱,家族之间长期累积的矛盾一触即发。

……

刘寨修路的事一时陷入了僵局。但永刚并不恢心,为化解矛盾,我随他一次又一次前往刘寨,每次到刘寨他都习惯性掏出未开封的香烟,散完烟之后,再开始发话,几番苦口婆心的调解,两个家庭的男主人明明当着永刚的面达成了协议,但转眼又被不甘示弱的家人给搅黄了。刘寨修路的事成了烫手山芋。

       面对烫手山芋,永刚不急不燥,展现了异乎寻常的耐心和定力,在第九次去刘寨的路上,我心烦意乱对永刚说,这次如果再解决不了,是不是可以请镇里俊山书记协调执法部门强行施工?永刚当即打了个否定的手势:好事多磨。紧跟着又说了那句他常说的话:村里事不难搞,还要咱工作队干啥!接下来永刚通过“两委”干部和村民组长很快摸清了双方的亲友和相处最近的人脉关系,随后登门拜访德高望重的老生产队长梁俊杰,发动他们劝说当事双方换位思考,以大局为重换来全村人的尊重。

永刚前前后后一次次到刘寨化解矛盾,至少倒贴了一条“黄山”烟,我开玩笑对永刚说:刘寨人巴不得你多到那里去,你只要一去,他们就会有免费的香烟抽。

我们第12次到刘寨的时候,当事人老刘见永刚掏烟,连忙按住永刚的手,把特意准备的一包“红双喜”拆开散给现场所有会抽烟的人,当着老生产队长的面,他说出了肺腑之言:“我昨天一夜没睡着,考虑来考虑去,最后觉得我必须做出让步,这么好的修路机会,如果毁在了我手里,俺一家岂不是成了全庄老少爷们的罪人?”话音刚落,老张当即表态:“我肯定也得让步,绝不能因为修不成路让全庄人指着我后背骂。路如果修不好,最让我不安的是,良心上对不起工作队,这两天我就在想,人家陈队长为修路的事,一趟趟过来,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人家到底图个啥?俺要是再打小九九,没脸再面对陈队长!”困绕村民多年的必经之路没几天修通了。   

陈永刚把手机号设计在每个贫困户墙壁的“明白卡”上,不仅仅是出于级各部门入户督查、考核时了解情况的考虑,更主要的是有了这介明白卡,贫困户在家里都能随时看到第一书记的手机号。后周庄“五保”贫困户陈保夫,深夜患心肌梗死曾因及时拨通陈永刚手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宋新庄一村民的孩子因多种原因多年入不上户口,陈永刚接到电话知情后,经多方努力,终于入上了户口上了学;宋张庄一80多岁贫困户被儿媳撵出了家门,陈永刚接到老人电话,立即前往过问,儿媳当即认错把老人接回了家。正是这个“明白卡”上的手机号架起了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驻草河湾工作队以扎根群众的硬作风,磨炼了解难疏困的真本领,用心用情融化了群众心中的一个个心结,一些曾对党和政府心存怨气的村民在工作队的影响下,满怀感恩之心坚定信念表示今生今世永远不忘党的恩。

陈永刚和工作队离开草河湾,干部群众挥泪送行,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令人动容。不同版本的“顺口溜”在草河湾不胫而走:第一书记陈永刚,吃住都在大许庄;迎烈日呀顶风霜,好事干了一箩筐……

(三)

这支工作队涵养“把群众成亲人的”的为民情怀,对人民群众常怀感恩之心、常念哺育之情,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脚踏实地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草河湾扶贫纪事》第一章“天下乡亲亲如爹娘”生动讲述了工作队解决“大许一号”的前因后果: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家庭,大家无奈地把这特殊的家庭称为“大许一号”。年近七十的刘荣长和四十岁的儿子,患间歇性精神病久治不愈,女儿申美花年过四十仍未出嫁,一家三口,只有申美花一个看上去像个正常人,但要命的是,申美花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一家人几十年来极少和村里人往来。

2020年春节后工作队着手对所有未脱贫户全部排查,排查过程中,发现刘荣的三间瓦房内墙出现了能塞进鸡蛋的裂纹,贫困户住房系“两不愁三保障”范围,在脱贫验收时属于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工作队和村“两委”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一致认为解决刘荣住房的安全隐患刻不容缓,必须尽快把现有老房子扒掉原址重建新房。一家三口如果都是精神病患者,可以强行扒旧建新,但恰恰这个家庭唯一的精神正常者,死活不同意扒旧房建新房,甚至连加固维修也不让动工。她家高高的大铁门,敲门不开,打电话不接,大家都为见不到申美花而发愁。

那天我们来到“大许一号”,大门依然紧紧关闭着,永刚边敲门边喊着申美花的名字。喊着喊着,扶贫专干许明说别喊了,我们快跑!

原来刘荣和他的儿子,一人提着菜刀,一个拿着半截棍,正快步朝大门口走来,我们赶紧朝前边的草河方向跑去……

我问永刚:村干部都被你应对“大许一号”的耐心所折服,到底是什么让你从始至终保持着这么大的耐心?永刚说:她一家三口,村里没有比她们更可怜的了。如果我们自己的母亲落到刘荣这步田地,自己的姐姐和弟弟也像申美花和她弟弟这个样子,我们肯定永远对她们不离不弃,权当她们就是咱娘、咱姐和咱弟弟吧。

经过陈永刚和接任第一书记汪文斌的共同努力下,“大许一号”的危房隐患终于得到了解决。搬进修整后的新居,申美花逢人就说:共产党派来的干部真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驻草河湾工作队好事办在了群众的心坎上,不时赢得当地父老乡村的掌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紧密。

(四)

打开《草河湾扶贫纪事》,工作队在草河湾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精彩故事腑拾皆是。

草河湾八里庄朱勤民曾是镇村干部心中的“老大难”,是大家公认的“头难剃”,杨益军从帮他销售卖不掉的南瓜等难题入手,数次登门帮他解决了实际困难,最终把这个曾对镇村干部积怨较深的所谓“刁民”,转化为对党和政府满怀感恩之情的“颍州好人”,成为大许村脱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正能量人物。《草河湾扶贫纪事》开篇长达万余字《谁说老朱“头难剃”》,则讲述了作者和老朱感人至深的往事。

       八里庄七旬智障贫困户陈朝阳,是杨益军在大许村包保的四个贫困户之一,在上门走访时发现他居然长期住在村民楼房后面不到五平方米的小屋内,没有门、没有水、没有电,里面只有用麦草铺成的地铺,整个家当就是麦草旁那两件冬天穿的破衣服。为在冬天到来前让他住进新房,杨益军一边让村里申报危房改项目,一边从工资卡取钱垫资给包工头,终于让他搬进了两间新房,除夕到来,当杨益军为他贴“福”时,犹如一个长期没有知觉的植物人突然开口说话一样,这个长期面无表情的老人居然显现了罕有的笑容……《草河湾扶贫纪事》第一章“天下乡亲亲如爹娘”,作者用万余字篇幅动情讲述了他和这个智障贫困户的感人故事。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与群众的感情纽带虽历久却依然坚韧和牢固,执政党的群众基础之所以坚如磐石,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永保我们党鲜明的人民性底色,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来自草河湾的故事再次证明:只要对人民群众常怀感恩之心、常念哺育之情,党员干部就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遇事多为群众着想,就能切实把为人民服务落实落地,不断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目前全国有数以万计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仍战斗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乡村振兴工作队和广大乡村干部新时代开展群众工作无疑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困惑,《草河湾扶贫纪事》虽然讲述的是脱贫攻坚往事,但他们那些鲜活故事中,善于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对如今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仍有可贵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正因如此,我郑重向全国乡村振兴工作队和乡村干部推荐20多万字长篇纪实《草河湾扶贫纪事》一书。(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文化振兴    

一个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样本——向乡村振兴工作队和乡村干部推荐《草河湾扶贫纪事》

时间:2023-12-28 11:53:5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张琦

微信图片_20231228115532.jpg

  “如果把华夏大地浩浩荡荡的脱贫攻坚队伍比作一片茂盛的森林,那么我即便是林下的一株小草,也要用《草河湾扶贫纪事》留下一道时代的痕迹;如果把脱贫攻坚过程中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比作一泓清澈的山泉,那么我愿把四年多草河湾扶贫岁月化作山泉中的一滴水。”安徽青年报主任记者杨益军作为时任共青团安徽省委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曾在千余篇《扶贫日志》中这样写道。

20多万字长篇纪实《草河湾扶贫纪事》之所以引发读者共鸣,不仅是因为写得引人入胜,更因为他所在的那个工作队故事本身更精彩!

(一)

或许与我格外关注中国脱贫攻坚有关,每每逛新华书店,大凡看到与脱贫攻坚有关的书籍,总要习惯性停留目光,当我在书店拿起摆放的《草河湾扶贫纪事》时,一下子就被这本书吸引了。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至今,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纪实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全国众多出版社出版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举不胜举,其中不少优秀作品大多是专业作家在短时间体验或采访得来素材基础上创作的。杨益军作为共青团安徽省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安徽青年报社记者、安徽省优秀选派干部标兵,这三个身份的叠加,让《草河湾扶贫纪事》的问世占尽了很多人不具备的优势。全国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他们注定有数不尽感人至深的扶贫亲历,但他们未必都具备记者表述脱贫攻坚亲历的写作技能,全国数百万新闻工作者,虽高手如林,但他们未必都有脱贫攻坚的亲身经历,即便新闻队伍中也有部分记者参与了扶贫,但他们未必有记录脱贫攻坚亲历的激情,加之杨益军所在工作队系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所作所为,《草河湾扶贫纪事》的出彩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草河湾扶贫纪事》自2022年4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后,作为全网热卖读物,曾被安徽出版集团推荐参评“中国好书榜”,并成为全国各地众多图书馆上架读物。

《草河湾扶贫纪事》被评论为是一份鲜活的贫困村脱贫档案、一本生动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活教材,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更是一个如何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样本。

(二)

波澜壮阔的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关注的伟大成就,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一部凝聚了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编年史。2017年春天,杨益军随共青团安徽省委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陈永刚,进驻位于草河湾的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大许村,四年多扶贫岁月,工作队不仅让169个贫困户全部领取了脱贫光荣证,更是让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多个村民小组及所有自然庄全部修通了连通主干道的水泥路面,让草河湾群众从党中央的扶贫战略中找到了满满的获得感。但每一件好事的背后无不凝聚着工作队数不尽的付出。《草河湾扶贫纪事》第二章“面朝大许,春暖花开”,用三万字篇幅讲述了第一书记陈永刚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和草河湾群众打成一片亲如家人,他直面冒着热气的矛盾和问题,把群众的急事难事,看在眼里、放在心里、落到手头,演绎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时代佳话。

永刚从工作队宿舍刚出门,就被来自刘寨的十几个村民围住了:连续多日的阴雨天,通往村头的一段土路,因地势低洼,积水较深,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出行极为困难,永刚随后想方设法把这段路列入急难愁盼项目。

修路的机械本来已经开到了刘寨,但宅基地纠纷像一团乱麻,扯不断还越理越乱,家族之间长期累积的矛盾一触即发。

……

刘寨修路的事一时陷入了僵局。但永刚并不恢心,为化解矛盾,我随他一次又一次前往刘寨,每次到刘寨他都习惯性掏出未开封的香烟,散完烟之后,再开始发话,几番苦口婆心的调解,两个家庭的男主人明明当着永刚的面达成了协议,但转眼又被不甘示弱的家人给搅黄了。刘寨修路的事成了烫手山芋。

       面对烫手山芋,永刚不急不燥,展现了异乎寻常的耐心和定力,在第九次去刘寨的路上,我心烦意乱对永刚说,这次如果再解决不了,是不是可以请镇里俊山书记协调执法部门强行施工?永刚当即打了个否定的手势:好事多磨。紧跟着又说了那句他常说的话:村里事不难搞,还要咱工作队干啥!接下来永刚通过“两委”干部和村民组长很快摸清了双方的亲友和相处最近的人脉关系,随后登门拜访德高望重的老生产队长梁俊杰,发动他们劝说当事双方换位思考,以大局为重换来全村人的尊重。

永刚前前后后一次次到刘寨化解矛盾,至少倒贴了一条“黄山”烟,我开玩笑对永刚说:刘寨人巴不得你多到那里去,你只要一去,他们就会有免费的香烟抽。

我们第12次到刘寨的时候,当事人老刘见永刚掏烟,连忙按住永刚的手,把特意准备的一包“红双喜”拆开散给现场所有会抽烟的人,当着老生产队长的面,他说出了肺腑之言:“我昨天一夜没睡着,考虑来考虑去,最后觉得我必须做出让步,这么好的修路机会,如果毁在了我手里,俺一家岂不是成了全庄老少爷们的罪人?”话音刚落,老张当即表态:“我肯定也得让步,绝不能因为修不成路让全庄人指着我后背骂。路如果修不好,最让我不安的是,良心上对不起工作队,这两天我就在想,人家陈队长为修路的事,一趟趟过来,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人家到底图个啥?俺要是再打小九九,没脸再面对陈队长!”困绕村民多年的必经之路没几天修通了。   

陈永刚把手机号设计在每个贫困户墙壁的“明白卡”上,不仅仅是出于级各部门入户督查、考核时了解情况的考虑,更主要的是有了这介明白卡,贫困户在家里都能随时看到第一书记的手机号。后周庄“五保”贫困户陈保夫,深夜患心肌梗死曾因及时拨通陈永刚手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宋新庄一村民的孩子因多种原因多年入不上户口,陈永刚接到电话知情后,经多方努力,终于入上了户口上了学;宋张庄一80多岁贫困户被儿媳撵出了家门,陈永刚接到老人电话,立即前往过问,儿媳当即认错把老人接回了家。正是这个“明白卡”上的手机号架起了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驻草河湾工作队以扎根群众的硬作风,磨炼了解难疏困的真本领,用心用情融化了群众心中的一个个心结,一些曾对党和政府心存怨气的村民在工作队的影响下,满怀感恩之心坚定信念表示今生今世永远不忘党的恩。

陈永刚和工作队离开草河湾,干部群众挥泪送行,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令人动容。不同版本的“顺口溜”在草河湾不胫而走:第一书记陈永刚,吃住都在大许庄;迎烈日呀顶风霜,好事干了一箩筐……

(三)

这支工作队涵养“把群众成亲人的”的为民情怀,对人民群众常怀感恩之心、常念哺育之情,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脚踏实地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草河湾扶贫纪事》第一章“天下乡亲亲如爹娘”生动讲述了工作队解决“大许一号”的前因后果: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家庭,大家无奈地把这特殊的家庭称为“大许一号”。年近七十的刘荣长和四十岁的儿子,患间歇性精神病久治不愈,女儿申美花年过四十仍未出嫁,一家三口,只有申美花一个看上去像个正常人,但要命的是,申美花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一家人几十年来极少和村里人往来。

2020年春节后工作队着手对所有未脱贫户全部排查,排查过程中,发现刘荣的三间瓦房内墙出现了能塞进鸡蛋的裂纹,贫困户住房系“两不愁三保障”范围,在脱贫验收时属于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工作队和村“两委”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一致认为解决刘荣住房的安全隐患刻不容缓,必须尽快把现有老房子扒掉原址重建新房。一家三口如果都是精神病患者,可以强行扒旧建新,但恰恰这个家庭唯一的精神正常者,死活不同意扒旧房建新房,甚至连加固维修也不让动工。她家高高的大铁门,敲门不开,打电话不接,大家都为见不到申美花而发愁。

那天我们来到“大许一号”,大门依然紧紧关闭着,永刚边敲门边喊着申美花的名字。喊着喊着,扶贫专干许明说别喊了,我们快跑!

原来刘荣和他的儿子,一人提着菜刀,一个拿着半截棍,正快步朝大门口走来,我们赶紧朝前边的草河方向跑去……

我问永刚:村干部都被你应对“大许一号”的耐心所折服,到底是什么让你从始至终保持着这么大的耐心?永刚说:她一家三口,村里没有比她们更可怜的了。如果我们自己的母亲落到刘荣这步田地,自己的姐姐和弟弟也像申美花和她弟弟这个样子,我们肯定永远对她们不离不弃,权当她们就是咱娘、咱姐和咱弟弟吧。

经过陈永刚和接任第一书记汪文斌的共同努力下,“大许一号”的危房隐患终于得到了解决。搬进修整后的新居,申美花逢人就说:共产党派来的干部真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驻草河湾工作队好事办在了群众的心坎上,不时赢得当地父老乡村的掌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紧密。

(四)

打开《草河湾扶贫纪事》,工作队在草河湾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精彩故事腑拾皆是。

草河湾八里庄朱勤民曾是镇村干部心中的“老大难”,是大家公认的“头难剃”,杨益军从帮他销售卖不掉的南瓜等难题入手,数次登门帮他解决了实际困难,最终把这个曾对镇村干部积怨较深的所谓“刁民”,转化为对党和政府满怀感恩之情的“颍州好人”,成为大许村脱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正能量人物。《草河湾扶贫纪事》开篇长达万余字《谁说老朱“头难剃”》,则讲述了作者和老朱感人至深的往事。

       八里庄七旬智障贫困户陈朝阳,是杨益军在大许村包保的四个贫困户之一,在上门走访时发现他居然长期住在村民楼房后面不到五平方米的小屋内,没有门、没有水、没有电,里面只有用麦草铺成的地铺,整个家当就是麦草旁那两件冬天穿的破衣服。为在冬天到来前让他住进新房,杨益军一边让村里申报危房改项目,一边从工资卡取钱垫资给包工头,终于让他搬进了两间新房,除夕到来,当杨益军为他贴“福”时,犹如一个长期没有知觉的植物人突然开口说话一样,这个长期面无表情的老人居然显现了罕有的笑容……《草河湾扶贫纪事》第一章“天下乡亲亲如爹娘”,作者用万余字篇幅动情讲述了他和这个智障贫困户的感人故事。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与群众的感情纽带虽历久却依然坚韧和牢固,执政党的群众基础之所以坚如磐石,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永保我们党鲜明的人民性底色,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来自草河湾的故事再次证明:只要对人民群众常怀感恩之心、常念哺育之情,党员干部就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遇事多为群众着想,就能切实把为人民服务落实落地,不断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目前全国有数以万计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仍战斗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乡村振兴工作队和广大乡村干部新时代开展群众工作无疑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困惑,《草河湾扶贫纪事》虽然讲述的是脱贫攻坚往事,但他们那些鲜活故事中,善于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对如今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仍有可贵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正因如此,我郑重向全国乡村振兴工作队和乡村干部推荐20多万字长篇纪实《草河湾扶贫纪事》一书。(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