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榆阳:打造黄土高原上的“绿色之城”

时间:2020-12-09 10:27:25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王霞

QQ截图20201209103234.jpg

环榆生态圈建设工程

榆林,从与沙漠交融到华丽转身为“国家森林城市”,再到创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绿色已成为这颗“塞上明珠”的底色。

榆阳区作为榆林市人口最多的县区,曾是北方“九边”重镇之一。近年来,该区以“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建设和“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为抓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战略谋划生态建设、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大格局发展绿色经济,为榆林加快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提供“榆阳支撑”。

让绿水青山更美

11月21日,冬雪初霁,家住榆阳区城区的李刘梅带着家人来到20公里外、位于古塔镇的万亩杏树林踏雪赏景。 QQ截图20201209103248.jpg

漫山遍野的杏树红叶

冬日雪落,杏树枝头绽放出纯洁的“白色花朵”,美不胜收。李刘梅70多岁的母亲感叹道:“谁能想到,20世纪7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贫瘠荒凉的沙土梁。”从1999年开始,榆阳区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在南部山区大力推广种植大扁杏,目前杏产业基地已达15万亩。

绿固沙,沙尘暴也不再肆虐。近20年,曾经每年刮30多次的沙尘暴几乎不再席卷榆阳,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特别是近10年,榆阳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全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45.8%以上,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之地。 QQ截图20201209103301.jpg

美丽村庄

榆阳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在该区前不久召开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暨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上,榆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长期不懈坚持下去、一代一代抓出成效,良好的生态环境才会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榆阳乃至榆林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今后一个时期,榆阳区将继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更美、蓝天碧水永驻,让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持续发力。”

让乡村美景永驻

乡村转型,更为华丽。

麻黄梁镇位于榆阳区东部,煤炭资源富集,镇内遍布大小煤矿、洗煤厂、散煤销售厂数十家。2014年之前,镇上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煤灰和臭味儿。

早在2013年,“生猪大镇”榆阳区马合镇年生猪出栏数就达近40万头。然而,养猪给环境带来巨大破坏,该镇养猪大村麻生圐圙村里臭气熏天,家家窗户紧闭。

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坚决要不得。

2018年,榆阳区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枪”。“从乡镇村组道路视线范围破旧房屋拆除,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全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榆阳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秦永军说。 QQ截图20201209103313.jpg

赵家峁景区

如今的麻黄梁镇,通过全面推行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产业美、治理美“五美”集镇建设,整治人居环境、建设黄土地质公园,每年吸引省内外上万名游客前来参观采风,形成了“煤矿低碳绿色循环+生态改造”的综合治理体系,实现了山美水秀人富裕。马合镇也引导养殖户走“转产转业、绿色发展”之路。

榆阳区已建成1个省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村,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试点村和24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预计到今年底,该区将全面完成317个村的农村垃圾治理任务,20%村庄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

让“金山银山”长存

有了好风景,不愁“好钱景”,群众也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榆阳区生态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依托大扁杏、樟子松、长柄扁桃、沙棘等基地开发的开口杏仁、沙棘饮品等经济林新品种,让昔日的沙区群众实现了“沙里淘金”。2019年该区林业总产值达8.7亿元。进入冬季,全家已搬到城区居住的赵家峁村村民赵卫军正张罗着把老家的二层别墅改造成民宿。赵卫军说:“近年来依托特色农林生态旅游产业,村里的旅游项目逐年增多,把别墅改造成民宿,托管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搞接待,既盘活了老家的闲置资源又能增加收入,真是一举两得。” QQ截图20201209103325.jpg

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田园综合体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片林到一种文化,从一种文化到一种业态,生态建设的成就更容易唤起并激发人们内心的生态情结与情感依存,也更容易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榆阳区林业局局长高来伟说。

首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全国文旅融合示范县区……一项项来之不易的国字号荣誉,彰显的是榆阳区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又一个实打实的成就。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一线传真    

陕西榆阳:打造黄土高原上的“绿色之城”

时间:2020-12-09 10:27:25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王霞

QQ截图20201209103234.jpg

环榆生态圈建设工程

榆林,从与沙漠交融到华丽转身为“国家森林城市”,再到创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绿色已成为这颗“塞上明珠”的底色。

榆阳区作为榆林市人口最多的县区,曾是北方“九边”重镇之一。近年来,该区以“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建设和“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为抓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战略谋划生态建设、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大格局发展绿色经济,为榆林加快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提供“榆阳支撑”。

让绿水青山更美

11月21日,冬雪初霁,家住榆阳区城区的李刘梅带着家人来到20公里外、位于古塔镇的万亩杏树林踏雪赏景。 QQ截图20201209103248.jpg

漫山遍野的杏树红叶

冬日雪落,杏树枝头绽放出纯洁的“白色花朵”,美不胜收。李刘梅70多岁的母亲感叹道:“谁能想到,20世纪7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贫瘠荒凉的沙土梁。”从1999年开始,榆阳区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在南部山区大力推广种植大扁杏,目前杏产业基地已达15万亩。

绿固沙,沙尘暴也不再肆虐。近20年,曾经每年刮30多次的沙尘暴几乎不再席卷榆阳,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特别是近10年,榆阳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全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45.8%以上,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之地。 QQ截图20201209103301.jpg

美丽村庄

榆阳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在该区前不久召开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暨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上,榆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长期不懈坚持下去、一代一代抓出成效,良好的生态环境才会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榆阳乃至榆林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今后一个时期,榆阳区将继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更美、蓝天碧水永驻,让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持续发力。”

让乡村美景永驻

乡村转型,更为华丽。

麻黄梁镇位于榆阳区东部,煤炭资源富集,镇内遍布大小煤矿、洗煤厂、散煤销售厂数十家。2014年之前,镇上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煤灰和臭味儿。

早在2013年,“生猪大镇”榆阳区马合镇年生猪出栏数就达近40万头。然而,养猪给环境带来巨大破坏,该镇养猪大村麻生圐圙村里臭气熏天,家家窗户紧闭。

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坚决要不得。

2018年,榆阳区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枪”。“从乡镇村组道路视线范围破旧房屋拆除,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全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榆阳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秦永军说。 QQ截图20201209103313.jpg

赵家峁景区

如今的麻黄梁镇,通过全面推行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产业美、治理美“五美”集镇建设,整治人居环境、建设黄土地质公园,每年吸引省内外上万名游客前来参观采风,形成了“煤矿低碳绿色循环+生态改造”的综合治理体系,实现了山美水秀人富裕。马合镇也引导养殖户走“转产转业、绿色发展”之路。

榆阳区已建成1个省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村,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试点村和24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预计到今年底,该区将全面完成317个村的农村垃圾治理任务,20%村庄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

让“金山银山”长存

有了好风景,不愁“好钱景”,群众也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榆阳区生态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依托大扁杏、樟子松、长柄扁桃、沙棘等基地开发的开口杏仁、沙棘饮品等经济林新品种,让昔日的沙区群众实现了“沙里淘金”。2019年该区林业总产值达8.7亿元。进入冬季,全家已搬到城区居住的赵家峁村村民赵卫军正张罗着把老家的二层别墅改造成民宿。赵卫军说:“近年来依托特色农林生态旅游产业,村里的旅游项目逐年增多,把别墅改造成民宿,托管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搞接待,既盘活了老家的闲置资源又能增加收入,真是一举两得。” QQ截图20201209103325.jpg

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田园综合体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片林到一种文化,从一种文化到一种业态,生态建设的成就更容易唤起并激发人们内心的生态情结与情感依存,也更容易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榆阳区林业局局长高来伟说。

首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全国文旅融合示范县区……一项项来之不易的国字号荣誉,彰显的是榆阳区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又一个实打实的成就。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