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渭河之北,竖在蔡家寺人心中的那座丰碑

时间:2021-01-17 15:57:23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蒋德军 李凯暄

老书记走了,走了整整37年了。

听到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那个晚上,总觉得应该写一点关于老书记的文字,尽管老书记没能参与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但在渭河之北,老人家早已毕其一生提前进行了这场运动,所以尽我所能,真实的、无丁点夸张的发自内心写写老书记生平故事,以表怀念。

老书记姓李,名俊盛。1924年出生在甘肃省甘谷县蔡家寺村一个贫困家庭,自小给地主看守磨面的水磨,1952年起任蔡家寺村党支部书记,是经受旧社会磨难后我党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农村党支部书记。

蔡家寺位于甘谷县城东二十里地,在渭河之北,是一个人多地少的贫困村,老书记为改变蔡家寺村的贫困面貌,亲力亲为,兢兢业业,一生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我真正意识到老书记操心蔡家寺几千人的温饱问题,还是1965年他带领我们在上滩垫滩的时候。1963年,我们村遭遇了30年不遇的暴雨灾害,一连下了数小时,河水暴涨,无情地冲走了我们村的六百多亩良田。1964年至1965年,老书记号召全村人展开“垫滩”运功。两年期内,垫滩工作基本完成。失去的土地绝大多数已经能下籽耕种了,只有上滩还有八十来亩没有垫成功,但是滩堤沙埂已经修整到位,只等引水垫滩了。1965年下半年,老书记组织领导每个生产队派出一名社员,参加上滩的垫滩工作:一队的李二求、二队的李平生、三队的李永福、四队的李孝勤、五队的李欢喜、六队的李清文、七队的我、九队的李万家。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盖滩房,因为水引到滩堤里,就要昼夜守护。我们盖好了一座很大的滩房,接着就装滩堤沙埂上的一个开口跌水,装跌水我们都不懂,老书记是内行,在他的指导下,一天的功夫跌水就装好了。从南磨渠把水引到滩堤,在水位升高的时候就要特别警惕。

在一个下雨的夜晚,我记不起是谁巡视回来,急急呼喊:“跌水穿底了!跌水穿底了!”我们急忙起床,点亮两盏马灯,带上工具,直到碾口,脱衣下水进行抢救。把提前备好的石串塞在碾底,再用泥沙封底。抢救正在紧张的进行着,有人说:“有一束手电光亮正朝我们这边走来。”只见光束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可想而知,下雨路滑,来人行走艰难。有人议论说:“这大半夜,来人是做什么的?”“十有八九是老书记,天下大雨他放心不下”有人猜想说。果不其然,走近一见,正是老书记。老书记见此情形,二话不说,脱衣下水和我们一起抢救大碾。在风雨袭击中,我们把大碾终于加固结实。回到滩房,架起柴火,烤干了湿衣服,我们才松了一口气。

那个夜晚,老书记非常兴奋,笑着对我们说:“现在我们的河湾田地全部出来了,比洪水冲刷之前还多出来二百多亩。过去,我们的河湾地从来就没有完整过。上河湾出来了,下河湾就进去了,下河湾出来了,上河湾又进去了,现在总算出来全了。你们看,在河堤栽上一排树,整整齐齐,有多么神气!”老书记还给我们讲述了,河水冲垮河湾地的往事:“1963年的那场特大暴雨,当时的情形真是可怕。村里很多人都来到河边,只见渭河水暴涨,巨浪滚滚,咆哮如雷。哗啦一声,冲走一大片土地,人们赶紧往后退;哗啦一声,又冲走一大片土地。见此情景,我止不住的泪水流了出来。就这样无情的洪水一直冲到临近村庄的南磨渠……”

老书记的哭,惟恐蔡家寺人没有饭吃;老书记的笑,因为我们有了新的土地,人人能有饭吃。老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高尚品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河湾地虽然出来了,如果再下一场大暴雨,河水暴涨,有可能还会被冲走。于是老书记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用石头、水泥“治渭修堤”。在当时那个时期,这是一项艰巨而宏大的工程。

1970年治渭工程动工。石头是从本村寺沟自采。每个生产队抽出精壮劳力拉石头,出沟的山路是悬崖陡坡,两人一辆架子车,虽然都很辛苦,但是在老书记的正确指挥带领下,大伙干劲十足。就这样,日积月累备足石头。每年深秋,农活闲了,河水小了,治渭就开始了。治渭首先要闸河;闸河便是一场人海战,即是一场攻坚战。要把北岸的河水堵截到南岸,先将南岸的河道挖深挖宽,疏通水路。一切准备就绪,攻坚战开始了,老书记首当其冲脱衣下水,村民们也纷纷下水。虽然深秋的水很凉,但人们的心是热的,一点都不觉得凉,个个干劲十足,没有一个不迈力的。只听见铁铣撞击石子沙、沙、沙的响声连成一片,惊天动地。攻呀攻!攻呀攻!河水终于堵截到南岸去了。闸河顺利的完成后,北岸的河水干了,就可以挖基础。当时本村一穷二白,经济十分困难,没有现代机械设备,挖基础,全凭人力用铁铣一铣一铣的挖。基础挖好后,要用抽水机把基础内的渗沙水抽干,方能进行下一步施工。庆幸的是我们村有两台柴油机,能配套抽水。一台十五马力的是本村旧时钢磨配套发电用的,一台四十马力的是陇西机务段赠送的。

水下基础工程净深三米五,宽两米的平台,水上护坡工程高五米,宽七十公分,河堤总长度一千六百米。河堤是用水泥沙浆、石头浆启而成。在非常艰难的施工条件下,老书记带领蔡家寺人民奋斗了数年,治渭工程终于竣工!无情的洪水再也冲不走我们的土地了!

的确,没有老书记的正确领导,奇迹就不会出现。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只要是蔡家寺村年长一点的人,个个心知肚明,人人皆知。

老书记为蔡家寺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在河湾打了八眼大口井。当时自然灌溉的水还很正常。由于河道里采沙、河水降低,灌溉的水就接不上岸来,农田灌溉全靠老书记打的大口井,人们受益匪浅。

老书记知道蔡家寺太穷,很多家庭连买点日常生活用品的小钱都要东凑西借。他为了使村民过的好一点,绞尽脑汁寻找致富道路。听说天水下曲湾村很富裕,靠的就是砖厂。1976年老书记怀着必胜的信念,带上几位有关人员,前去下曲湾村参观取经。下曲湾村有关领导热情接待,介绍了砖厂的办厂经验,并了解到办厂需备的资金,以及产品销路等等。

回来之后,雷厉风行,筹备建厂。厂址选在渭水峪火车站北面,占地三十余亩。因为村里没有资金,只能从银行贷款十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建厂人员和生产人员按各生产队的总人口比例确定进厂人员,多一不可。

初次建厂,困难重重。资金短缺,没有专家指导。但是在老书记的带领下,蔡家寺人民信心坚定,群力群策,勤俭办厂。建窑不用砖块,用土块代替。烟囱不用砖砌,改建爬山烟囱,就是顺山开一米深、一米宽的槽沟,再用土块封严。这样就节省了不少钱。建窑到关键时,才请来了一位专家。此人姓贾,人们称他为贾师。后来盖办公用的房子,需用几斤铁钉,厂子拿不出钱来。贾师从口袋里摸出伍元钱,称了几斤铁钉。就在这样捉襟见肘的岁月里,建成了二十二门的龙窑大砖厂。

1977年孟春,砖厂投产运营。职工分为两班,白班和夜班两班导。给职工每天补助三毛钱。职工做的出勤天工分,每月月底,转到各自生产队,记在农业工本上。职工下班后,加班拉一架子车砖上车站,付三毛钱现金,不再记工分。砖运到兰州,一块砖价值三分钱。

在砖厂职工不怕苦、不怕累、顽强的拼搏下,年产量突破两千万块砖大关。到年终砖厂盈利的三十四万多元,按劳分配到各生产队去。一个砖厂工分按七元八角计算。生产队一个农业工分按一元钱分到各家各户。得到上千元的户数各队都不少。这真是喜从天降!想也想不到,梦也梦不见的好事情。人人感激不尽。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可谓花钱不忘建厂人。

1978年砖厂的收入,除还清银行贷款,还结存三十五万多元。这些钱不能再分散了,老书记要用这些钱办其它致富的厂子。就好比孵小鸡一样,鸡生蛋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又生蛋,再孵小鸡……。

老书记认准再要建的厂是造纸厂,厂址选在渭水峪站南面,八队的菜园地。此处交通便利,产品便于火车运输。造纸用的原料是麦草,麦草本地丰富,价格低,利润就高。造纸厂是一项可行的项目。

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块,全靠车头带”。老书记就是蔡家寺人民的火车头;他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有一颗善良的心,始终想着蔡家寺人民,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老书记唯一的一桩心愿;所以,老书记就一定能带领蔡家寺的人民奔向小康。

不幸的是老书记病了,经医院检查时早已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不久老书记就走了。带着能实现,但没有实现的梦想走了;带着能完成,而没有完成的事业走了。

老书记是1983年3月1日逝世,享年五十九岁,蔡家寺失去了一位真正为人民干好事、办实事的好领导。前去吊唁的人特别多,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连续几日。3月6日是出殡的日子,前来送别他的村民人山人海,灵柩在哀乐声中从灵堂出来,八个人抬着跟在乐队后边,送终的人们形成长长的队列,满怀悲痛跟在灵柩的后面,灵柩从前大路向东,走到戏场院,再从后大路向西转回来,然后去墓地。

灵柩抬到老大队门前停住了,这是老书记经常工作的地方。黄茂余的父亲写了一篇祭文,在灵柩前烧了一柱香,念完祭文,起丧了,灵柩走到新扩建的初中校园门前,停下来,蔡家寺中小学校,是老书记亲自参加策划扩建的,让老书记再多看一眼学校未来的美好前景。希望能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这是老书记生前的一个愿望。灵柩来到戏场院,又停下了,李怀仁的父亲也写了一篇祭文,在灵柩前行了礼,读完祭文,起丧,直到墓地。送终的人们把老书记安葬好之后,怀着沉重的心情一一叩首后才离开墓地。

老书记在病期间,砖厂结存三十五万余元人民币,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那可是一笔巨款,老书记因公而病,完全可以找一家好一点的医院花点钱把病治好,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慈祥的心里认为那些钱是大家的血汉钱,还是要用那些钱,建更多的致富厂子。他知道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清正廉民、不贪不腐,他任职蔡家寺书记三十余年,有职有权,住的还是原来的旧房子,没给家中添加一件新家具,家庭生活清贫如洗。

老书记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党员,他以一贯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崇高品质,像焦裕禄一样都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不贪不腐,无私奉献。

老书记去世至今已整整37年,在蔡家寺村,依然到处能听见思念和赞扬他的声音,他的精神,他的品格,他的坚强,他的执着,他的德高望重在蔡家寺人的心中早已经竖起了一座丰碑。

蔡家寺永远不会忘记您,老书记!如果您在天有灵,一定能听到蔡家寺人一直对您的评价:只为人民作贡献,不为自己谋私利!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标签乡村名片    

渭河之北,竖在蔡家寺人心中的那座丰碑

时间:2021-01-17 15:57:23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蒋德军 李凯暄

老书记走了,走了整整37年了。

听到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那个晚上,总觉得应该写一点关于老书记的文字,尽管老书记没能参与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但在渭河之北,老人家早已毕其一生提前进行了这场运动,所以尽我所能,真实的、无丁点夸张的发自内心写写老书记生平故事,以表怀念。

老书记姓李,名俊盛。1924年出生在甘肃省甘谷县蔡家寺村一个贫困家庭,自小给地主看守磨面的水磨,1952年起任蔡家寺村党支部书记,是经受旧社会磨难后我党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农村党支部书记。

蔡家寺位于甘谷县城东二十里地,在渭河之北,是一个人多地少的贫困村,老书记为改变蔡家寺村的贫困面貌,亲力亲为,兢兢业业,一生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我真正意识到老书记操心蔡家寺几千人的温饱问题,还是1965年他带领我们在上滩垫滩的时候。1963年,我们村遭遇了30年不遇的暴雨灾害,一连下了数小时,河水暴涨,无情地冲走了我们村的六百多亩良田。1964年至1965年,老书记号召全村人展开“垫滩”运功。两年期内,垫滩工作基本完成。失去的土地绝大多数已经能下籽耕种了,只有上滩还有八十来亩没有垫成功,但是滩堤沙埂已经修整到位,只等引水垫滩了。1965年下半年,老书记组织领导每个生产队派出一名社员,参加上滩的垫滩工作:一队的李二求、二队的李平生、三队的李永福、四队的李孝勤、五队的李欢喜、六队的李清文、七队的我、九队的李万家。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盖滩房,因为水引到滩堤里,就要昼夜守护。我们盖好了一座很大的滩房,接着就装滩堤沙埂上的一个开口跌水,装跌水我们都不懂,老书记是内行,在他的指导下,一天的功夫跌水就装好了。从南磨渠把水引到滩堤,在水位升高的时候就要特别警惕。

在一个下雨的夜晚,我记不起是谁巡视回来,急急呼喊:“跌水穿底了!跌水穿底了!”我们急忙起床,点亮两盏马灯,带上工具,直到碾口,脱衣下水进行抢救。把提前备好的石串塞在碾底,再用泥沙封底。抢救正在紧张的进行着,有人说:“有一束手电光亮正朝我们这边走来。”只见光束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可想而知,下雨路滑,来人行走艰难。有人议论说:“这大半夜,来人是做什么的?”“十有八九是老书记,天下大雨他放心不下”有人猜想说。果不其然,走近一见,正是老书记。老书记见此情形,二话不说,脱衣下水和我们一起抢救大碾。在风雨袭击中,我们把大碾终于加固结实。回到滩房,架起柴火,烤干了湿衣服,我们才松了一口气。

那个夜晚,老书记非常兴奋,笑着对我们说:“现在我们的河湾田地全部出来了,比洪水冲刷之前还多出来二百多亩。过去,我们的河湾地从来就没有完整过。上河湾出来了,下河湾就进去了,下河湾出来了,上河湾又进去了,现在总算出来全了。你们看,在河堤栽上一排树,整整齐齐,有多么神气!”老书记还给我们讲述了,河水冲垮河湾地的往事:“1963年的那场特大暴雨,当时的情形真是可怕。村里很多人都来到河边,只见渭河水暴涨,巨浪滚滚,咆哮如雷。哗啦一声,冲走一大片土地,人们赶紧往后退;哗啦一声,又冲走一大片土地。见此情景,我止不住的泪水流了出来。就这样无情的洪水一直冲到临近村庄的南磨渠……”

老书记的哭,惟恐蔡家寺人没有饭吃;老书记的笑,因为我们有了新的土地,人人能有饭吃。老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高尚品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河湾地虽然出来了,如果再下一场大暴雨,河水暴涨,有可能还会被冲走。于是老书记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用石头、水泥“治渭修堤”。在当时那个时期,这是一项艰巨而宏大的工程。

1970年治渭工程动工。石头是从本村寺沟自采。每个生产队抽出精壮劳力拉石头,出沟的山路是悬崖陡坡,两人一辆架子车,虽然都很辛苦,但是在老书记的正确指挥带领下,大伙干劲十足。就这样,日积月累备足石头。每年深秋,农活闲了,河水小了,治渭就开始了。治渭首先要闸河;闸河便是一场人海战,即是一场攻坚战。要把北岸的河水堵截到南岸,先将南岸的河道挖深挖宽,疏通水路。一切准备就绪,攻坚战开始了,老书记首当其冲脱衣下水,村民们也纷纷下水。虽然深秋的水很凉,但人们的心是热的,一点都不觉得凉,个个干劲十足,没有一个不迈力的。只听见铁铣撞击石子沙、沙、沙的响声连成一片,惊天动地。攻呀攻!攻呀攻!河水终于堵截到南岸去了。闸河顺利的完成后,北岸的河水干了,就可以挖基础。当时本村一穷二白,经济十分困难,没有现代机械设备,挖基础,全凭人力用铁铣一铣一铣的挖。基础挖好后,要用抽水机把基础内的渗沙水抽干,方能进行下一步施工。庆幸的是我们村有两台柴油机,能配套抽水。一台十五马力的是本村旧时钢磨配套发电用的,一台四十马力的是陇西机务段赠送的。

水下基础工程净深三米五,宽两米的平台,水上护坡工程高五米,宽七十公分,河堤总长度一千六百米。河堤是用水泥沙浆、石头浆启而成。在非常艰难的施工条件下,老书记带领蔡家寺人民奋斗了数年,治渭工程终于竣工!无情的洪水再也冲不走我们的土地了!

的确,没有老书记的正确领导,奇迹就不会出现。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只要是蔡家寺村年长一点的人,个个心知肚明,人人皆知。

老书记为蔡家寺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在河湾打了八眼大口井。当时自然灌溉的水还很正常。由于河道里采沙、河水降低,灌溉的水就接不上岸来,农田灌溉全靠老书记打的大口井,人们受益匪浅。

老书记知道蔡家寺太穷,很多家庭连买点日常生活用品的小钱都要东凑西借。他为了使村民过的好一点,绞尽脑汁寻找致富道路。听说天水下曲湾村很富裕,靠的就是砖厂。1976年老书记怀着必胜的信念,带上几位有关人员,前去下曲湾村参观取经。下曲湾村有关领导热情接待,介绍了砖厂的办厂经验,并了解到办厂需备的资金,以及产品销路等等。

回来之后,雷厉风行,筹备建厂。厂址选在渭水峪火车站北面,占地三十余亩。因为村里没有资金,只能从银行贷款十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建厂人员和生产人员按各生产队的总人口比例确定进厂人员,多一不可。

初次建厂,困难重重。资金短缺,没有专家指导。但是在老书记的带领下,蔡家寺人民信心坚定,群力群策,勤俭办厂。建窑不用砖块,用土块代替。烟囱不用砖砌,改建爬山烟囱,就是顺山开一米深、一米宽的槽沟,再用土块封严。这样就节省了不少钱。建窑到关键时,才请来了一位专家。此人姓贾,人们称他为贾师。后来盖办公用的房子,需用几斤铁钉,厂子拿不出钱来。贾师从口袋里摸出伍元钱,称了几斤铁钉。就在这样捉襟见肘的岁月里,建成了二十二门的龙窑大砖厂。

1977年孟春,砖厂投产运营。职工分为两班,白班和夜班两班导。给职工每天补助三毛钱。职工做的出勤天工分,每月月底,转到各自生产队,记在农业工本上。职工下班后,加班拉一架子车砖上车站,付三毛钱现金,不再记工分。砖运到兰州,一块砖价值三分钱。

在砖厂职工不怕苦、不怕累、顽强的拼搏下,年产量突破两千万块砖大关。到年终砖厂盈利的三十四万多元,按劳分配到各生产队去。一个砖厂工分按七元八角计算。生产队一个农业工分按一元钱分到各家各户。得到上千元的户数各队都不少。这真是喜从天降!想也想不到,梦也梦不见的好事情。人人感激不尽。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可谓花钱不忘建厂人。

1978年砖厂的收入,除还清银行贷款,还结存三十五万多元。这些钱不能再分散了,老书记要用这些钱办其它致富的厂子。就好比孵小鸡一样,鸡生蛋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又生蛋,再孵小鸡……。

老书记认准再要建的厂是造纸厂,厂址选在渭水峪站南面,八队的菜园地。此处交通便利,产品便于火车运输。造纸用的原料是麦草,麦草本地丰富,价格低,利润就高。造纸厂是一项可行的项目。

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块,全靠车头带”。老书记就是蔡家寺人民的火车头;他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有一颗善良的心,始终想着蔡家寺人民,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老书记唯一的一桩心愿;所以,老书记就一定能带领蔡家寺的人民奔向小康。

不幸的是老书记病了,经医院检查时早已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不久老书记就走了。带着能实现,但没有实现的梦想走了;带着能完成,而没有完成的事业走了。

老书记是1983年3月1日逝世,享年五十九岁,蔡家寺失去了一位真正为人民干好事、办实事的好领导。前去吊唁的人特别多,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连续几日。3月6日是出殡的日子,前来送别他的村民人山人海,灵柩在哀乐声中从灵堂出来,八个人抬着跟在乐队后边,送终的人们形成长长的队列,满怀悲痛跟在灵柩的后面,灵柩从前大路向东,走到戏场院,再从后大路向西转回来,然后去墓地。

灵柩抬到老大队门前停住了,这是老书记经常工作的地方。黄茂余的父亲写了一篇祭文,在灵柩前烧了一柱香,念完祭文,起丧了,灵柩走到新扩建的初中校园门前,停下来,蔡家寺中小学校,是老书记亲自参加策划扩建的,让老书记再多看一眼学校未来的美好前景。希望能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这是老书记生前的一个愿望。灵柩来到戏场院,又停下了,李怀仁的父亲也写了一篇祭文,在灵柩前行了礼,读完祭文,起丧,直到墓地。送终的人们把老书记安葬好之后,怀着沉重的心情一一叩首后才离开墓地。

老书记在病期间,砖厂结存三十五万余元人民币,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那可是一笔巨款,老书记因公而病,完全可以找一家好一点的医院花点钱把病治好,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慈祥的心里认为那些钱是大家的血汉钱,还是要用那些钱,建更多的致富厂子。他知道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清正廉民、不贪不腐,他任职蔡家寺书记三十余年,有职有权,住的还是原来的旧房子,没给家中添加一件新家具,家庭生活清贫如洗。

老书记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党员,他以一贯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崇高品质,像焦裕禄一样都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不贪不腐,无私奉献。

老书记去世至今已整整37年,在蔡家寺村,依然到处能听见思念和赞扬他的声音,他的精神,他的品格,他的坚强,他的执着,他的德高望重在蔡家寺人的心中早已经竖起了一座丰碑。

蔡家寺永远不会忘记您,老书记!如果您在天有灵,一定能听到蔡家寺人一直对您的评价:只为人民作贡献,不为自己谋私利!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