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贵州凯里:鱼洞河:从“锈”水青山到秀水青山

时间:2022-03-30 19:52:1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李祖杰

鱼洞河流域内分布着 80 余座关闭的煤矿,其中,24 处无序排放,每年排放 5600万余吨酸性矿井水。加之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殊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给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微信图片_20220330194131.jpg

一夜之间,清泉变锈泉。这是贵州省东南部凯里青杠林村村民在2017年所经历的一场噩梦。

青杠林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全村2000余人。在古老传说里,村子里的龙洞泉充满了浪漫色彩。据说,这口泉是七仙女的眼泪所化,然后世世代代护佑着这个漂亮的村子。所以,在传统生活中,泉水是村民的取水点,也是社交中心。

2017年,一场暴雨将青杠林村世世代代的饮用水源彻底破坏。村民王华勇还记得暴雨之后的龙洞泉:“锈水,都是锈水。”村民杨秀蝶也回忆说:“没有水喝了,没有鱼了,河里的鱼都死了。”

2018年,担任龙洞泉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经理的付宏学来到这里,发现龙洞泉依然满是铁锈色,水上漂浮着鱼骸,两岸的草木一片枯黄。

检测发现,当时龙洞泉每升泉水中铁离子最高含量达到100余毫克,超出饮用水标准1000倍,锰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也严重超标。

然而,龙洞泉并不是个例。

在龙洞泉所在的鱼洞河流域,早已经出现严重污染,鱼虾消失,河道内及两岸岸坡生态环境被破坏;饮用水源被污染,农田无法灌溉,沿线9万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每年间接损失16176.4万元。

原本清澈的河流,变成浑浊的铁锈色,秀水青山变成了“锈”水青山。

微信图片_20220330194135.jpg

“锈”水侵蚀鱼洞河

鱼洞河环境污染问题引发了贵州省委、省政府与中央环保督察组的高度重视。

2017年4月24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会见中煤地质总局局长赵平,希望总局可以利用其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拿出专业的治理方案,改善鱼洞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鱼洞河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由此拉开序幕。

水文地质局(以下简称“水文局”)是中煤地质总局的二级公司,其党委书记、局长蒋向明表示:“鱼洞河流域的污染治理是一项世界级难题。”早年在鱼洞河流域开采的煤矿,基本没留下什么详细的记录和资料,全流域又位于地形极为复杂的喀斯特地区,地上山多地下洞多,要解决全流域污染问题,难度非常大。甚至有专家认为,鱼洞河的治理“实属国内罕见,国际少见”。

蒋向明说,水文局是“我国煤炭系统在煤矿防治水方面唯一的一个专业局”,在水文、地质、工程等方面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在贵州,他们将自己的特长再一次发挥出来,将煤矿领域防治水的经验与技术应用于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环保项目。

2017年6月29日,蒋向明冒着倾盆大雨开启了鱼洞河流域考察,此后的两个月间,水文局先后两批次组织水文地质、煤矿防治水、环境工程等领域的科技人员组成专家组奔赴凯里,进行全方位调查。

鱼洞河流域污染的原因由此揭开。

鱼洞河流域位于贵州省凯里市西北部,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清水江上游的重安江支流,流域内层峦叠嶂,江河横流,煤矿资源富集。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鱼洞河流域内煤炭资源被大规模无序开采,流域内一度分布着100多处煤矿(现均已关闭)。采矿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导致上部岩溶水进入矿坑,经长期浸泡后形成含高铁、高锰离子、低pH值的煤矿酸性矿井水。

加上煤矸石随意堆放,经降雨淋滤析出有害成分,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

在煤矿酸性矿井水和煤矸石淋滤水的双重污染下,鱼洞河流域多个河段河床逐渐沉积起一层黄色底泥,形成“黄水河”现象,地表水质为劣Ⅴ类。

流域内的煤矿已经关闭,但并不能阻止酸性废水的外溢。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的转化过程中,煤矿内的污水源源不断地向外排放,导致“黄水河”现象。

调查发现,流域内分布着80余座关闭的煤矿,其中,24处无序排放,每年排放5600余万吨酸性矿井水。加之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殊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给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微信图片_20220330194139.jpg

龙洞泉:“透明地球”与地下水污染治理

龙洞泉水污染是鱼洞河全流域24个污染点中污染机理最复杂、治理难度最大、治理意义最重大的污染点之一。在制定全流域治理方案时,指挥部的思路是“先示范、后推广”。就这样,龙洞泉成为水文局最先敲定的治理示范点之一,这一示范点后来被生态环境部列为全国第一批地下水污染治理示范项目。

《鱼洞河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出台后,治理策略也基本成形。据水文局副总工程师、鱼洞河项目总指挥任虎俊介绍,鱼洞河流域的治理思路是24字方针:“分区管控、一矿一策;源头控制、减量排污;末端优化、达标排放。”

这24个字看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在水文局项目部看来,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才能治本,因此,勘探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在中煤地质总局系统内,“透明地球”一直是他们的业务重点方向,借助探测技术,让地上和地下的资源与结构都能显现出来。以煤矿的探测为例,煤炭开采区复杂的断层、裂缝带、陷落柱、采空区、瓦斯富集区、煤矿导水通道等天然地质因素,都可以通过“透明地球”技术来探测与描绘。这些技术优势也在龙洞泉的治理中凸显出来。

在龙洞泉的勘探过程中,水文局的工程师们就采用了钻探、物探、化探、示踪、探洞、监测等多种手段,施工勘探孔就有100多个,总深度达到10000米。

以示踪为例,需要将示踪剂投放到溶洞地下暗河并进行24小时不间断观测。在龙洞泉治理过程中,其中一条地下暗河溶洞长约500米,宽约5米,垂直深度达30余米。为了得到真实的探测数据,工程师们必须戴着安全帽,系好安全绳,背上探测仪器,沿着溶洞壁,抓住峭壁上的岩石一点一点向下移动,直至到达地下暗河投放示踪剂。

经过一年多的精细勘探工作,项目组获取到上万个监测数据。由此,污染区域内的污染机理、污染通道以及污水混入位置都清晰可见,治理方案由此成形。

在龙洞泉,采取的技术方案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隔、堵、截、排。首先,隔断酸性矿井水来源,尽量减少污水量;其次,对关键的流水通道实施封堵;再其次,对污水进入龙洞泉的渗透通道路径进行帷幕阻断;最后,控制采空区水位的过快增长,保障泉水不被污染。

自从2019年8月开始龙洞泉治理工程以来,水质明显改善,泉水pH值恢复到7,铁离子达到每升低于0.2毫克,已经达到直接饮用标准。

“泉水经过治理后,已经清澈见底,这个水我是可以直接喝的,纯天然的矿泉水。”在治理好的龙洞泉出水口,付宏学非常开心,手捧泉水喝了一口,“特别凉爽!”

龙洞泉治理实现年减排煤矿废水约350万m³,为鱼洞河流域后续治理带来了丰富的经验。

国际矿山水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说:“我认为这一套方法,对于解决西南地区矿区污水问题,行之有效,前景良好。”将煤矿防治水引入环境治理是一种新的思路,为西南地区因采矿导致的废液污染提供了新的修复治理方案和创新思路。五里桥出水点和龙洞泉污染治理,实现鱼洞河支流白水河芭茅坪上游约17公里河道水质明显改善。

桥头煤矿:末端治理新模式

与龙洞泉一起被选定的另一处示范点,是龙场镇下院村的桥头煤矿。这个煤矿是上世纪90年代由个体开采的小煤矿,2008年被政府部门强制关闭,矿井内的废水蓄满后从煤矿主井外溢,导致附近水源污染。

龙洞泉治理的难点是地下水污染,而桥头煤矿的治理难点则是矿井水直接排放造成地表水污染的问题。

水文局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鱼洞河项目副总指挥李曦滨介绍说:“这个项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源头控制,对它的矿井水水量进行削减,达到降低矿井水水量的目的。第二部分就是井口治理工程,这是我们的重点攻关示范项目。”

所谓井口治理工程,就是将矿井井口外溢的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水文局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的科研团队,经过两年多上百次试验,为桥头煤矿提供了创新性的综合治理方案。

桥头煤矿的井口工程由酸碱平衡、跌水曝气、连续碱反应、人工湿地四个系统组成,采用物化生综合处理技术,实现矿井水的达标排放。最终形成末端井口治理的新思路:可渗透反应墙→连续碱→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技术。

由于煤矿酸性矿井水的排放点都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而且数量较多,没有动力条件,因此,尽量采用无人值守、自动化控制、就地取材的处理系统。

治污后,水质达到了农业生态养殖用水要求。成本上,每吨废水的处理成本,只是常规污水处理厂处理成本的一半。

煤矸石的治理也可以采用这一套末端治理技术。2017年以来,通过煤矸石治理和煤矿废水治理技术试验,年削减煤矸石淋溶水约45万m³,年减排煤矿废水约2600万m³,基本实现治理一个点、清澈一段河的目标,使鱼洞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武强院士说:“水文局实施的减量化、无害化,再加上将来的资源化,这一套‘三化’技术,可以让我们在获取工业产品的同时,解决酸性矿井水排放的问题。这个污染处理的思路显然意义巨大。”

在龙洞泉等示范项目成功后,鱼洞河全流域的治理工作也快速推进。目前,全流域治理已完成25%。

经统计分析,2021年1至11月,鱼洞河出境(江口)断面水质铁含量呈下降趋势(1月为19.5mg/L,11月为4.2mg/L),锰含量基本达标。在试点工程的基础上,2021年实施龙场煤矿平路河井、黄坝煤矿、顺发煤矿7号井等煤矿废水治理工程后,11月份鱼洞河出境(江口)断面铁含量达历史监测最低值,治理成效明显。

鱼洞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已被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编入2020年《地下水污染防治指南示范案例》,同时,入选2021年生态环境部规划院硫铁矿治理先进技术及工程案例。

在青杠林村,为庆祝龙洞泉重现清澈水质,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与治污工程队队员们一起载歌载舞庆祝,他们说:“我们世世代代靠这个水生活,水变清了,环境变美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基层动态    

贵州凯里:鱼洞河:从“锈”水青山到秀水青山

时间:2022-03-30 19:52:1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李祖杰

鱼洞河流域内分布着 80 余座关闭的煤矿,其中,24 处无序排放,每年排放 5600万余吨酸性矿井水。加之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殊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给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微信图片_20220330194131.jpg

一夜之间,清泉变锈泉。这是贵州省东南部凯里青杠林村村民在2017年所经历的一场噩梦。

青杠林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全村2000余人。在古老传说里,村子里的龙洞泉充满了浪漫色彩。据说,这口泉是七仙女的眼泪所化,然后世世代代护佑着这个漂亮的村子。所以,在传统生活中,泉水是村民的取水点,也是社交中心。

2017年,一场暴雨将青杠林村世世代代的饮用水源彻底破坏。村民王华勇还记得暴雨之后的龙洞泉:“锈水,都是锈水。”村民杨秀蝶也回忆说:“没有水喝了,没有鱼了,河里的鱼都死了。”

2018年,担任龙洞泉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经理的付宏学来到这里,发现龙洞泉依然满是铁锈色,水上漂浮着鱼骸,两岸的草木一片枯黄。

检测发现,当时龙洞泉每升泉水中铁离子最高含量达到100余毫克,超出饮用水标准1000倍,锰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也严重超标。

然而,龙洞泉并不是个例。

在龙洞泉所在的鱼洞河流域,早已经出现严重污染,鱼虾消失,河道内及两岸岸坡生态环境被破坏;饮用水源被污染,农田无法灌溉,沿线9万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每年间接损失16176.4万元。

原本清澈的河流,变成浑浊的铁锈色,秀水青山变成了“锈”水青山。

微信图片_20220330194135.jpg

“锈”水侵蚀鱼洞河

鱼洞河环境污染问题引发了贵州省委、省政府与中央环保督察组的高度重视。

2017年4月24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会见中煤地质总局局长赵平,希望总局可以利用其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拿出专业的治理方案,改善鱼洞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鱼洞河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由此拉开序幕。

水文地质局(以下简称“水文局”)是中煤地质总局的二级公司,其党委书记、局长蒋向明表示:“鱼洞河流域的污染治理是一项世界级难题。”早年在鱼洞河流域开采的煤矿,基本没留下什么详细的记录和资料,全流域又位于地形极为复杂的喀斯特地区,地上山多地下洞多,要解决全流域污染问题,难度非常大。甚至有专家认为,鱼洞河的治理“实属国内罕见,国际少见”。

蒋向明说,水文局是“我国煤炭系统在煤矿防治水方面唯一的一个专业局”,在水文、地质、工程等方面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在贵州,他们将自己的特长再一次发挥出来,将煤矿领域防治水的经验与技术应用于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环保项目。

2017年6月29日,蒋向明冒着倾盆大雨开启了鱼洞河流域考察,此后的两个月间,水文局先后两批次组织水文地质、煤矿防治水、环境工程等领域的科技人员组成专家组奔赴凯里,进行全方位调查。

鱼洞河流域污染的原因由此揭开。

鱼洞河流域位于贵州省凯里市西北部,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清水江上游的重安江支流,流域内层峦叠嶂,江河横流,煤矿资源富集。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鱼洞河流域内煤炭资源被大规模无序开采,流域内一度分布着100多处煤矿(现均已关闭)。采矿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导致上部岩溶水进入矿坑,经长期浸泡后形成含高铁、高锰离子、低pH值的煤矿酸性矿井水。

加上煤矸石随意堆放,经降雨淋滤析出有害成分,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

在煤矿酸性矿井水和煤矸石淋滤水的双重污染下,鱼洞河流域多个河段河床逐渐沉积起一层黄色底泥,形成“黄水河”现象,地表水质为劣Ⅴ类。

流域内的煤矿已经关闭,但并不能阻止酸性废水的外溢。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的转化过程中,煤矿内的污水源源不断地向外排放,导致“黄水河”现象。

调查发现,流域内分布着80余座关闭的煤矿,其中,24处无序排放,每年排放5600余万吨酸性矿井水。加之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殊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给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微信图片_20220330194139.jpg

龙洞泉:“透明地球”与地下水污染治理

龙洞泉水污染是鱼洞河全流域24个污染点中污染机理最复杂、治理难度最大、治理意义最重大的污染点之一。在制定全流域治理方案时,指挥部的思路是“先示范、后推广”。就这样,龙洞泉成为水文局最先敲定的治理示范点之一,这一示范点后来被生态环境部列为全国第一批地下水污染治理示范项目。

《鱼洞河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出台后,治理策略也基本成形。据水文局副总工程师、鱼洞河项目总指挥任虎俊介绍,鱼洞河流域的治理思路是24字方针:“分区管控、一矿一策;源头控制、减量排污;末端优化、达标排放。”

这24个字看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在水文局项目部看来,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才能治本,因此,勘探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在中煤地质总局系统内,“透明地球”一直是他们的业务重点方向,借助探测技术,让地上和地下的资源与结构都能显现出来。以煤矿的探测为例,煤炭开采区复杂的断层、裂缝带、陷落柱、采空区、瓦斯富集区、煤矿导水通道等天然地质因素,都可以通过“透明地球”技术来探测与描绘。这些技术优势也在龙洞泉的治理中凸显出来。

在龙洞泉的勘探过程中,水文局的工程师们就采用了钻探、物探、化探、示踪、探洞、监测等多种手段,施工勘探孔就有100多个,总深度达到10000米。

以示踪为例,需要将示踪剂投放到溶洞地下暗河并进行24小时不间断观测。在龙洞泉治理过程中,其中一条地下暗河溶洞长约500米,宽约5米,垂直深度达30余米。为了得到真实的探测数据,工程师们必须戴着安全帽,系好安全绳,背上探测仪器,沿着溶洞壁,抓住峭壁上的岩石一点一点向下移动,直至到达地下暗河投放示踪剂。

经过一年多的精细勘探工作,项目组获取到上万个监测数据。由此,污染区域内的污染机理、污染通道以及污水混入位置都清晰可见,治理方案由此成形。

在龙洞泉,采取的技术方案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隔、堵、截、排。首先,隔断酸性矿井水来源,尽量减少污水量;其次,对关键的流水通道实施封堵;再其次,对污水进入龙洞泉的渗透通道路径进行帷幕阻断;最后,控制采空区水位的过快增长,保障泉水不被污染。

自从2019年8月开始龙洞泉治理工程以来,水质明显改善,泉水pH值恢复到7,铁离子达到每升低于0.2毫克,已经达到直接饮用标准。

“泉水经过治理后,已经清澈见底,这个水我是可以直接喝的,纯天然的矿泉水。”在治理好的龙洞泉出水口,付宏学非常开心,手捧泉水喝了一口,“特别凉爽!”

龙洞泉治理实现年减排煤矿废水约350万m³,为鱼洞河流域后续治理带来了丰富的经验。

国际矿山水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说:“我认为这一套方法,对于解决西南地区矿区污水问题,行之有效,前景良好。”将煤矿防治水引入环境治理是一种新的思路,为西南地区因采矿导致的废液污染提供了新的修复治理方案和创新思路。五里桥出水点和龙洞泉污染治理,实现鱼洞河支流白水河芭茅坪上游约17公里河道水质明显改善。

桥头煤矿:末端治理新模式

与龙洞泉一起被选定的另一处示范点,是龙场镇下院村的桥头煤矿。这个煤矿是上世纪90年代由个体开采的小煤矿,2008年被政府部门强制关闭,矿井内的废水蓄满后从煤矿主井外溢,导致附近水源污染。

龙洞泉治理的难点是地下水污染,而桥头煤矿的治理难点则是矿井水直接排放造成地表水污染的问题。

水文局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鱼洞河项目副总指挥李曦滨介绍说:“这个项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源头控制,对它的矿井水水量进行削减,达到降低矿井水水量的目的。第二部分就是井口治理工程,这是我们的重点攻关示范项目。”

所谓井口治理工程,就是将矿井井口外溢的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水文局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的科研团队,经过两年多上百次试验,为桥头煤矿提供了创新性的综合治理方案。

桥头煤矿的井口工程由酸碱平衡、跌水曝气、连续碱反应、人工湿地四个系统组成,采用物化生综合处理技术,实现矿井水的达标排放。最终形成末端井口治理的新思路:可渗透反应墙→连续碱→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技术。

由于煤矿酸性矿井水的排放点都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而且数量较多,没有动力条件,因此,尽量采用无人值守、自动化控制、就地取材的处理系统。

治污后,水质达到了农业生态养殖用水要求。成本上,每吨废水的处理成本,只是常规污水处理厂处理成本的一半。

煤矸石的治理也可以采用这一套末端治理技术。2017年以来,通过煤矸石治理和煤矿废水治理技术试验,年削减煤矸石淋溶水约45万m³,年减排煤矿废水约2600万m³,基本实现治理一个点、清澈一段河的目标,使鱼洞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武强院士说:“水文局实施的减量化、无害化,再加上将来的资源化,这一套‘三化’技术,可以让我们在获取工业产品的同时,解决酸性矿井水排放的问题。这个污染处理的思路显然意义巨大。”

在龙洞泉等示范项目成功后,鱼洞河全流域的治理工作也快速推进。目前,全流域治理已完成25%。

经统计分析,2021年1至11月,鱼洞河出境(江口)断面水质铁含量呈下降趋势(1月为19.5mg/L,11月为4.2mg/L),锰含量基本达标。在试点工程的基础上,2021年实施龙场煤矿平路河井、黄坝煤矿、顺发煤矿7号井等煤矿废水治理工程后,11月份鱼洞河出境(江口)断面铁含量达历史监测最低值,治理成效明显。

鱼洞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已被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编入2020年《地下水污染防治指南示范案例》,同时,入选2021年生态环境部规划院硫铁矿治理先进技术及工程案例。

在青杠林村,为庆祝龙洞泉重现清澈水质,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与治污工程队队员们一起载歌载舞庆祝,他们说:“我们世世代代靠这个水生活,水变清了,环境变美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