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安徽枞阳:“六抓”工作法做强乡村特色产业

时间:2022-08-03 22:42:0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朱文革

安徽省枞阳县充分发挥农业大县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推行“六抓”工作法,着力在选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响产业品牌、加强技术创新、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微信图片_20220803224332.jpg

枞阳县美丽乡村风貌

坚持规划引领,抓产业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枞阳县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工作,成立县农业农村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两个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编制出台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实施计划,实行“一个产业、一项政策、一套班子、一体推进”,全面加强特色产业的规划、管理和服务。二是强化政策推动。充分发挥县域滨江怀湖、山场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2018年,市、县两级分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白茶、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稻渔(虾)综合种养、水产健康养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特色产业“六大万千工程”发展规划和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在企业贷款、建设用地、生产用电等方面实行优惠倾斜,推动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如近两年在企业用地保障方面,枞阳县将增减挂钩5%指标用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操作过程中实行的是土地全额保障政策。三是强化协调配合。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工作双领导小组会议,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一线调研,部署谋划推进措施。在特色产业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实行重点建设项目办和专属服务小组“双重”推进机制,县四大班子成员每人至少牵头抓好一个重点产业项目。

创建示范园区,抓项目带动。以“示范有园区、园区有规模、规模有特色、特色有项目”为抓手,以点代面,滚动发展,引领全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是聚力项目开发。用工业化理念,加强项目策划、编制、论证,立足特色、立足实际,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充实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储备。今年安排产业项目32个,安排财政衔接资金12490万元,其中:到户产业项目1个,安排资金1500万元;到村产业项目31个,安排资金10990万元,占比65.1%。二是聚力项目服务。实行领导挂钩项目工作责任制,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发生的征地、用电、用水、工商、环保、税收等各种问题,帮助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三是聚力招商引资。以“一园一区”(安徽省枞阳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和乡村振兴旅游富民示范区)为平台,千方百计引进特色产业项目落户枞阳,不断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总投资为12.99亿元的枞阳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正在推进之中。以汤沟镇为中心,沿G347一线发展“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及土地综合利用项目,持续推进草莓、葡萄、蓝莓、火龙果、白姜、瓜蒌等特色产业;铜陵市义安区、铜官区共同出资1000万元,支持环浮山白荡湖乡村旅游富民示范区建设。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个。

发挥示范效应,抓龙头培育。一是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组织申报认定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省、市农业产业化扶持专项资金,增强企业发展后劲。1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193个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2.16余万户增收增效,户均增收1100余元,推动丘陵山岗区发展枞阳白茶2.5万亩、苗木花卉2万亩,圩畈及沿江区发展设施蔬菜1.1万亩,沿湖区发展稻虾种养8.6万亩、净水养殖10万亩,布点秸秆收储中心12个,年秸秆综合利用35万吨(立方米)。二是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种养、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开展合同、合作、股份联结,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引资力度、争创名优品牌,健全物流、配送、追溯等服务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化经营核心力量,提高带动辐射能力。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74家,县级龙头企业29家。

严格质量标准,抓品牌打造。发展特色产业应以质量求效益,以品牌求发展。一是推行标准化生产。立足枞阳县特色农产品生产实际,逐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覆盖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健全区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输送全程质量可控。全县67个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实现可追溯,4家绿色食品企业应用“区块链”技术。安徽省旭阳粮食产业联合体等5家企业先后入选安徽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名单。二是争创名优特品牌。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目前,全县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枞阳白茶已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每年新增“三品认证”15个以上,累计获得农产品“三品”认证产品8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每年组织30余家企业参加省政府主办的皖优农产品(合肥、上海)交易会以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

注重仓储保鲜,抓“两个衔接”。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是产地与市场的桥梁,是实现产品向商品跨越的推手。一是与产业优势相衔接。选择产业发展基础好、产品特色优势强、设施需求强烈的乡镇或村集中建设,体现产业优势,发挥规模效应,形成田间地头的“加工车间”“保鲜工厂”。2021年建成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14个、冷库库容1944立方米,今年建设11个、冷库库容4712立方米,项目总投资1127.47万元,兑现补助资金337.8万元。二是与消费需求相衔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当前市场供需缺口明显的品种和产销衔接明显不畅的地区,先后投入1464万元用于主体较强、市场急需的地方,补齐短板,融通产销,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仓储保鲜冷链体系。

突出政策保障,抓风险防控。一是因地制宜开办特色险种。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目前我县特色农产品中的茶叶种植、大棚蔬菜、淡水鱼养殖、蛋鸭养殖、肉羊养殖、小龙虾养殖、莲藕种植、牡丹种植、生姜种植9个种类开办了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截至2022年6月,已开展涉及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品种达到22个,累计承担了种植业、养殖业、森林风险责任150亿元,农业保险累计保费收入3.96亿元,赔款3.78亿元。二是试点“3+N”“防贫保”。该县采取“3+N”一体式“防贫保”综合保险试点,必选险种:特色农产品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险;自选险种:基本生活保障保险、家庭财产损失保险、教育升学补贴保险、履约保证保险。自2021年11月启动以来,共参保28058户、84072人,其中脱贫户81639人、脱贫不稳定户2477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72户566人、边缘易致贫户2211人。整体参保率为94%,“三类人群”参保率100%。

(供稿单位:枞阳县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乡村发展    

安徽枞阳:“六抓”工作法做强乡村特色产业

时间:2022-08-03 22:42:0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朱文革

安徽省枞阳县充分发挥农业大县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推行“六抓”工作法,着力在选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响产业品牌、加强技术创新、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微信图片_20220803224332.jpg

枞阳县美丽乡村风貌

坚持规划引领,抓产业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枞阳县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工作,成立县农业农村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两个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编制出台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实施计划,实行“一个产业、一项政策、一套班子、一体推进”,全面加强特色产业的规划、管理和服务。二是强化政策推动。充分发挥县域滨江怀湖、山场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2018年,市、县两级分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白茶、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稻渔(虾)综合种养、水产健康养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特色产业“六大万千工程”发展规划和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在企业贷款、建设用地、生产用电等方面实行优惠倾斜,推动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如近两年在企业用地保障方面,枞阳县将增减挂钩5%指标用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操作过程中实行的是土地全额保障政策。三是强化协调配合。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工作双领导小组会议,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一线调研,部署谋划推进措施。在特色产业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实行重点建设项目办和专属服务小组“双重”推进机制,县四大班子成员每人至少牵头抓好一个重点产业项目。

创建示范园区,抓项目带动。以“示范有园区、园区有规模、规模有特色、特色有项目”为抓手,以点代面,滚动发展,引领全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是聚力项目开发。用工业化理念,加强项目策划、编制、论证,立足特色、立足实际,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充实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储备。今年安排产业项目32个,安排财政衔接资金12490万元,其中:到户产业项目1个,安排资金1500万元;到村产业项目31个,安排资金10990万元,占比65.1%。二是聚力项目服务。实行领导挂钩项目工作责任制,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发生的征地、用电、用水、工商、环保、税收等各种问题,帮助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三是聚力招商引资。以“一园一区”(安徽省枞阳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和乡村振兴旅游富民示范区)为平台,千方百计引进特色产业项目落户枞阳,不断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总投资为12.99亿元的枞阳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正在推进之中。以汤沟镇为中心,沿G347一线发展“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及土地综合利用项目,持续推进草莓、葡萄、蓝莓、火龙果、白姜、瓜蒌等特色产业;铜陵市义安区、铜官区共同出资1000万元,支持环浮山白荡湖乡村旅游富民示范区建设。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个。

发挥示范效应,抓龙头培育。一是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组织申报认定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省、市农业产业化扶持专项资金,增强企业发展后劲。1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193个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2.16余万户增收增效,户均增收1100余元,推动丘陵山岗区发展枞阳白茶2.5万亩、苗木花卉2万亩,圩畈及沿江区发展设施蔬菜1.1万亩,沿湖区发展稻虾种养8.6万亩、净水养殖10万亩,布点秸秆收储中心12个,年秸秆综合利用35万吨(立方米)。二是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种养、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开展合同、合作、股份联结,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引资力度、争创名优品牌,健全物流、配送、追溯等服务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化经营核心力量,提高带动辐射能力。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74家,县级龙头企业29家。

严格质量标准,抓品牌打造。发展特色产业应以质量求效益,以品牌求发展。一是推行标准化生产。立足枞阳县特色农产品生产实际,逐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覆盖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健全区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输送全程质量可控。全县67个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实现可追溯,4家绿色食品企业应用“区块链”技术。安徽省旭阳粮食产业联合体等5家企业先后入选安徽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名单。二是争创名优特品牌。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目前,全县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枞阳白茶已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每年新增“三品认证”15个以上,累计获得农产品“三品”认证产品8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每年组织30余家企业参加省政府主办的皖优农产品(合肥、上海)交易会以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

注重仓储保鲜,抓“两个衔接”。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是产地与市场的桥梁,是实现产品向商品跨越的推手。一是与产业优势相衔接。选择产业发展基础好、产品特色优势强、设施需求强烈的乡镇或村集中建设,体现产业优势,发挥规模效应,形成田间地头的“加工车间”“保鲜工厂”。2021年建成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14个、冷库库容1944立方米,今年建设11个、冷库库容4712立方米,项目总投资1127.47万元,兑现补助资金337.8万元。二是与消费需求相衔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当前市场供需缺口明显的品种和产销衔接明显不畅的地区,先后投入1464万元用于主体较强、市场急需的地方,补齐短板,融通产销,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仓储保鲜冷链体系。

突出政策保障,抓风险防控。一是因地制宜开办特色险种。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目前我县特色农产品中的茶叶种植、大棚蔬菜、淡水鱼养殖、蛋鸭养殖、肉羊养殖、小龙虾养殖、莲藕种植、牡丹种植、生姜种植9个种类开办了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截至2022年6月,已开展涉及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品种达到22个,累计承担了种植业、养殖业、森林风险责任150亿元,农业保险累计保费收入3.96亿元,赔款3.78亿元。二是试点“3+N”“防贫保”。该县采取“3+N”一体式“防贫保”综合保险试点,必选险种:特色农产品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险;自选险种:基本生活保障保险、家庭财产损失保险、教育升学补贴保险、履约保证保险。自2021年11月启动以来,共参保28058户、84072人,其中脱贫户81639人、脱贫不稳定户2477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72户566人、边缘易致贫户2211人。整体参保率为94%,“三类人群”参保率100%。

(供稿单位:枞阳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