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河南浚县:浴“水”一年 古城焕新颜

时间:2022-10-26 13:07: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河南省浚县,古称黎阳,因古黄河、大运河流经交汇而成通。这里襟山带水,风景如画,有中华儒商鼻祖子贡生于斯长于斯、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此筑坛封山、有宋代心学大家王阳明在此开办书院……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是河南省唯一一个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21年,一场特大暴雨侵袭河南,浚县先后启用了5个蓄滞洪区,缓解了下游行洪压力,守护着一方平安。

灾情发生后,浚县坚持以灾后重建引领全局,汇聚县乡村三级力量,用足用活资金项目,想方设法将有限资源最大化,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弥补短板,整治环境,走出了一条部门联动、上下贯通、群众参与、全员共建的灾后乡村发展之路。

如今,青云欹枕新黎阳,新风拂煦满庭芳,田畴平旷、灌渠井然,村颜如洗、道路畅通,浚县浴“水”重生、升级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家园重建 基础设施打头阵

“当总理看到村民家里被淹那么严重,叮嘱我们一定要做好群众的安抚工作,加快家园重建……”言语间,王洪堂的思绪又被拉回了去年8月份。李克强总理亲自来到袁庄村,看望慰问滞洪区受灾群众,全力支持浚县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给所有干部和群众打了一剂定心针。

身为浚县小河镇袁庄村党支部书记,看着家园被毁,他和群众一样心里空落落的。怎么让群众重拾信心,找到生活的归属感,加快村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群众的建议,村“两委”认真听了;受灾的情况,帮扶人员仔细摸排了;方案的制定,多方科学考证了;项目的实施,网格化精细监管了……

挖掘机、翻斗车、压路车接替上阵,施工队、村干部、村民干得热火朝天。

8580米道路硬化了、1.2万米自来水管接通了、9691米污水管道铺设了、7.5万平方米外墙喷漆了、修缮完毕377座B、C级危房、121座D级危房重建大头落地……

一年间,曾经的臭坑塘摇身一变成了荷花池,百余间危房散发着南方徽派气息,房前屋后的景观小品让群众多了纳凉之处,墙体彩绘让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微信图片_20221029105126.jpg

浚县小河镇袁庄村昔日垃圾污水塘,今朝荷花飘香。

袁庄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质”的变化。而在20多公里外的浚县屯子镇于营村,一场与“路”之战就此拉开。

“污水管口用多大直径的?”“路基得压实!”“严格按照图纸施工,路两侧留地儿种树……”

路,是连接村与外界的纽带;路通了,机遇就会源源不断涌入;机会来了,村子的发展指日可待。

于营村依托时代红利,创新思路,以县、镇、村共建模式修路,村干部说这在全县还是头一遭。

“主街道硬化的原材料由县财政掏钱,小巷硬化用料由县、村按7∶3的比例筹集,下水道建设的费用县财政也会补贴。”浚县于营村支部书记于永江说,建设标准细化之下,村民投入共建的积极性也带动起来了。

多年来,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浚县乡村发展中的痛点。为了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浚县以解决农村村组道路、排水设施因灾受损等问题为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乡村振兴ppp项目、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等项目。

同时,该县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分类实施、节约实用、县乡统筹、财政奖补”原则,整合涉农资金,创新“村建县补”激励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微信图片_20221029105128.jpg

袁庄村昔日空闲地,今日乐园。

“党和政府想着俺们,生活更有盼头了。”于营村作为第一批33个项目村之一,村民对县上的政策赞不绝口。

与此同时,浚县还以高效推进灾后重建项目为抓手,重建校舍、村卫生室、文化广场,新建水厂、管网,加快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推动乡村建设水平大提升。

微信图片_20221029105222.jpg

袁庄村鸟瞰

因地制宜 升级人居大环境

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成了农村地区生活环境的普遍现状,村民们也已经习惯了“将就”……

如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样闲适安谧的场景在农村中越来越多,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农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伴着细雨漫步在浚县新镇镇马行村,各色波斯菊、三色堇“贪婪”地“吮吸”着雨露,一旁的老人摇着蒲扇,倚门听雨,孩童趴在门廊前石墩上,勾画着她眼里的新农村。

依托“五星”支部创建,马行村打造的“孝老敬亲”“高质量党建”“移风易俗”等主题街巷,不仅“扮靓”了街道,也“点亮”了人心。

乡村建设的提质升级,离不开人居环境整治,从3年整治到5年攻坚,浚县持续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力量。

“我们通过细化工作职能,设置党建引领、宣传、资金保障、厕所革命、五美庭院创建、村庄规划、农村线路等15个专项工作专班,形成人居环境整治‘1+15’工作体系,合力推进工作开展。”浚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书兰介绍。

昼夜近10℃的温差,让微风拂过皮肤时带来阵阵凉意,让人突感秋日的到来。而在浚县白寺镇白寺村,花树草木映带左右,仍显生机;翼翼飞鸟近栖檐瓦,颇具活力。

看着整齐宽敞的柏油大路贯通南北,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屋舍渐隐雾霭,眼前这幅活灵活现的“水墨画卷”,很难让人与一年前树木倒斜、蚊虫乱飞、棚舍斑驳联系在一起。

“小巷里杂草又长出来了”“废弃的棚舍也不能留……”一声号令,党员干部、帮扶队员、青年志愿者、保洁人员闻令而动向前冲,责任到人一扫灾后颓败之景。

为了确保灾后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浚县设立专班,统筹农业农村、环保、城管、妇联等部门,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施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举措。

“这个老宅子看着就有年头了。”

“这样一改造别有一番风味。”

…… ……

听着游客这么说,浚县伾山街道杨玘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楷全解释:“征得户主同意,老宅子被纳入村集体规划,我们借助街道两侧边角地,种上花草、农作物,打造成了如今的景观小品,让‘一园’变‘四园’(花园、果园、菜园、游园)。”

树影深深细路,花梢小小新舍。浚县创新“九个一”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治“六乱”、创“五美”、建“四园”,以点带面、梯次推进,打出了灾后人居环境整治“654”组合拳,推动农村灾后环境实现大变样。

浚县通过打造“一村一品”,加快45个村乡村振兴PPP项目和35个美丽乡村项目建设。院子净了、环境美了,影响村庄环境的“老大难”也得到有效解决。

国家级森林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张张“国字号”名片印证着浚县乡村建设成效。

全民共建 打造建设新格局

近年来,浚县将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乡村建设的长久之策,通过“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宜光则光、宜游则游”五根“柱子”,全力支撑美丽乡村发展。

在泥咕咕加工作坊内,工人们有的培土、有的塑形、有的烧制、有的上色……

“咱村里捏泥咕咕的手艺人很多,以前都是单兵作战,不成规模,现在咱们成立了合作社,将全村的手艺人集合起来,产品统一注册、包装、销售、管理,打出咱杨玘屯的品牌特色。”宋楷全说。

为确保乡村建设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浚县坚持实行“县级主导产业+镇级优势产业+村级特色产业”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建设之路。

剪刀一划而过与布料“亲密接触”,缝纫机的针头“不辞劳苦”地织密缝合……在浚县王庄镇刘井固村一服装加工厂内,数十名女工埋头忙碌着。

微信图片_20221029105225.jpg

王庄镇刘井固村服装厂让农民挣钱养孩两不误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泰源说:“通过引进产业,不仅发展了村集体经济,还促进了群众增收。这儿的工人都是拿计件工资,干活儿快、质量好的,每个月能拿4000多元,2021年刘井固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7196元。”

村集体收入和群众收入上去了,乡村建设的底气就更足了。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浚县还创新开展了“走千村、访万户,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促振兴”活动,派出2200余名帮扶干部,通过走访入户,收集群众在村庄建设上的意愿和建议,针对性进行解决,切实增强乡村建设靶向性。

“村里的路一下雨都是泥,出门很不方便”“俺村里路都修好了,是不是能再建个小公园?”.....

通过整合美丽乡村示范县、乡村振兴PPP项目、村组道路硬化、灾后重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涉农项目、资金,浚县化问题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借助走访活动成果,真正聚焦群众渴盼、直击建设短板,把乡村建设的每一步都走到了群众的心坎儿上。

值得一提的是,浚县已经归类交办、着力解决乡村建设方面大小问题6000余条,走访活动卓有成效。

一直以来,浚县紧跟新时代实施乡村建设步伐,坚持党的领导,强化乡村的硬件建设,夯实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共绘“同心圆”,齐唱“兴业调”,真正使群众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人公”和“监督员”,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浴水”一年的中原古城浚县,越走越开阔的高质量乡村建设之路,正由蓝图变为现实……

(供稿单位: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基层动态    

河南浚县:浴“水”一年 古城焕新颜

时间:2022-10-26 13:07: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河南省浚县,古称黎阳,因古黄河、大运河流经交汇而成通。这里襟山带水,风景如画,有中华儒商鼻祖子贡生于斯长于斯、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此筑坛封山、有宋代心学大家王阳明在此开办书院……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是河南省唯一一个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21年,一场特大暴雨侵袭河南,浚县先后启用了5个蓄滞洪区,缓解了下游行洪压力,守护着一方平安。

灾情发生后,浚县坚持以灾后重建引领全局,汇聚县乡村三级力量,用足用活资金项目,想方设法将有限资源最大化,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弥补短板,整治环境,走出了一条部门联动、上下贯通、群众参与、全员共建的灾后乡村发展之路。

如今,青云欹枕新黎阳,新风拂煦满庭芳,田畴平旷、灌渠井然,村颜如洗、道路畅通,浚县浴“水”重生、升级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家园重建 基础设施打头阵

“当总理看到村民家里被淹那么严重,叮嘱我们一定要做好群众的安抚工作,加快家园重建……”言语间,王洪堂的思绪又被拉回了去年8月份。李克强总理亲自来到袁庄村,看望慰问滞洪区受灾群众,全力支持浚县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给所有干部和群众打了一剂定心针。

身为浚县小河镇袁庄村党支部书记,看着家园被毁,他和群众一样心里空落落的。怎么让群众重拾信心,找到生活的归属感,加快村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群众的建议,村“两委”认真听了;受灾的情况,帮扶人员仔细摸排了;方案的制定,多方科学考证了;项目的实施,网格化精细监管了……

挖掘机、翻斗车、压路车接替上阵,施工队、村干部、村民干得热火朝天。

8580米道路硬化了、1.2万米自来水管接通了、9691米污水管道铺设了、7.5万平方米外墙喷漆了、修缮完毕377座B、C级危房、121座D级危房重建大头落地……

一年间,曾经的臭坑塘摇身一变成了荷花池,百余间危房散发着南方徽派气息,房前屋后的景观小品让群众多了纳凉之处,墙体彩绘让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微信图片_20221029105126.jpg

浚县小河镇袁庄村昔日垃圾污水塘,今朝荷花飘香。

袁庄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质”的变化。而在20多公里外的浚县屯子镇于营村,一场与“路”之战就此拉开。

“污水管口用多大直径的?”“路基得压实!”“严格按照图纸施工,路两侧留地儿种树……”

路,是连接村与外界的纽带;路通了,机遇就会源源不断涌入;机会来了,村子的发展指日可待。

于营村依托时代红利,创新思路,以县、镇、村共建模式修路,村干部说这在全县还是头一遭。

“主街道硬化的原材料由县财政掏钱,小巷硬化用料由县、村按7∶3的比例筹集,下水道建设的费用县财政也会补贴。”浚县于营村支部书记于永江说,建设标准细化之下,村民投入共建的积极性也带动起来了。

多年来,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浚县乡村发展中的痛点。为了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浚县以解决农村村组道路、排水设施因灾受损等问题为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乡村振兴ppp项目、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等项目。

同时,该县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分类实施、节约实用、县乡统筹、财政奖补”原则,整合涉农资金,创新“村建县补”激励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微信图片_20221029105128.jpg

袁庄村昔日空闲地,今日乐园。

“党和政府想着俺们,生活更有盼头了。”于营村作为第一批33个项目村之一,村民对县上的政策赞不绝口。

与此同时,浚县还以高效推进灾后重建项目为抓手,重建校舍、村卫生室、文化广场,新建水厂、管网,加快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推动乡村建设水平大提升。

微信图片_20221029105222.jpg

袁庄村鸟瞰

因地制宜 升级人居大环境

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成了农村地区生活环境的普遍现状,村民们也已经习惯了“将就”……

如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样闲适安谧的场景在农村中越来越多,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农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伴着细雨漫步在浚县新镇镇马行村,各色波斯菊、三色堇“贪婪”地“吮吸”着雨露,一旁的老人摇着蒲扇,倚门听雨,孩童趴在门廊前石墩上,勾画着她眼里的新农村。

依托“五星”支部创建,马行村打造的“孝老敬亲”“高质量党建”“移风易俗”等主题街巷,不仅“扮靓”了街道,也“点亮”了人心。

乡村建设的提质升级,离不开人居环境整治,从3年整治到5年攻坚,浚县持续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力量。

“我们通过细化工作职能,设置党建引领、宣传、资金保障、厕所革命、五美庭院创建、村庄规划、农村线路等15个专项工作专班,形成人居环境整治‘1+15’工作体系,合力推进工作开展。”浚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书兰介绍。

昼夜近10℃的温差,让微风拂过皮肤时带来阵阵凉意,让人突感秋日的到来。而在浚县白寺镇白寺村,花树草木映带左右,仍显生机;翼翼飞鸟近栖檐瓦,颇具活力。

看着整齐宽敞的柏油大路贯通南北,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屋舍渐隐雾霭,眼前这幅活灵活现的“水墨画卷”,很难让人与一年前树木倒斜、蚊虫乱飞、棚舍斑驳联系在一起。

“小巷里杂草又长出来了”“废弃的棚舍也不能留……”一声号令,党员干部、帮扶队员、青年志愿者、保洁人员闻令而动向前冲,责任到人一扫灾后颓败之景。

为了确保灾后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浚县设立专班,统筹农业农村、环保、城管、妇联等部门,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施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举措。

“这个老宅子看着就有年头了。”

“这样一改造别有一番风味。”

…… ……

听着游客这么说,浚县伾山街道杨玘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楷全解释:“征得户主同意,老宅子被纳入村集体规划,我们借助街道两侧边角地,种上花草、农作物,打造成了如今的景观小品,让‘一园’变‘四园’(花园、果园、菜园、游园)。”

树影深深细路,花梢小小新舍。浚县创新“九个一”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治“六乱”、创“五美”、建“四园”,以点带面、梯次推进,打出了灾后人居环境整治“654”组合拳,推动农村灾后环境实现大变样。

浚县通过打造“一村一品”,加快45个村乡村振兴PPP项目和35个美丽乡村项目建设。院子净了、环境美了,影响村庄环境的“老大难”也得到有效解决。

国家级森林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张张“国字号”名片印证着浚县乡村建设成效。

全民共建 打造建设新格局

近年来,浚县将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乡村建设的长久之策,通过“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宜光则光、宜游则游”五根“柱子”,全力支撑美丽乡村发展。

在泥咕咕加工作坊内,工人们有的培土、有的塑形、有的烧制、有的上色……

“咱村里捏泥咕咕的手艺人很多,以前都是单兵作战,不成规模,现在咱们成立了合作社,将全村的手艺人集合起来,产品统一注册、包装、销售、管理,打出咱杨玘屯的品牌特色。”宋楷全说。

为确保乡村建设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浚县坚持实行“县级主导产业+镇级优势产业+村级特色产业”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建设之路。

剪刀一划而过与布料“亲密接触”,缝纫机的针头“不辞劳苦”地织密缝合……在浚县王庄镇刘井固村一服装加工厂内,数十名女工埋头忙碌着。

微信图片_20221029105225.jpg

王庄镇刘井固村服装厂让农民挣钱养孩两不误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泰源说:“通过引进产业,不仅发展了村集体经济,还促进了群众增收。这儿的工人都是拿计件工资,干活儿快、质量好的,每个月能拿4000多元,2021年刘井固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7196元。”

村集体收入和群众收入上去了,乡村建设的底气就更足了。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浚县还创新开展了“走千村、访万户,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促振兴”活动,派出2200余名帮扶干部,通过走访入户,收集群众在村庄建设上的意愿和建议,针对性进行解决,切实增强乡村建设靶向性。

“村里的路一下雨都是泥,出门很不方便”“俺村里路都修好了,是不是能再建个小公园?”.....

通过整合美丽乡村示范县、乡村振兴PPP项目、村组道路硬化、灾后重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涉农项目、资金,浚县化问题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借助走访活动成果,真正聚焦群众渴盼、直击建设短板,把乡村建设的每一步都走到了群众的心坎儿上。

值得一提的是,浚县已经归类交办、着力解决乡村建设方面大小问题6000余条,走访活动卓有成效。

一直以来,浚县紧跟新时代实施乡村建设步伐,坚持党的领导,强化乡村的硬件建设,夯实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共绘“同心圆”,齐唱“兴业调”,真正使群众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人公”和“监督员”,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浴水”一年的中原古城浚县,越走越开阔的高质量乡村建设之路,正由蓝图变为现实……

(供稿单位: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