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贵州印江:探索乡村振兴领域建设项目“以工代赈”新模式

时间:2023-03-16 11:32:2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刘再权

2022年以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探索乡村振兴领域建设项目“以工代赈”实施新模式,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赈济模式,围绕拓宽群众收益渠道,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将试点项目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总抓手、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精准谋划布局,创新赈济模式,规范监督管理持续推进脱贫群众稳就业、有增收、能致富。

2022年,该县在乡村振兴领域建设项目实施上创新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共19个,投入资金5480万元,主要以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等为建设内容,共涉及7个乡镇(街道),项目解决了1200余人就业务工,受益群众达1.5万余人, 群众获取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共计1154余万元。

通过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实施,既保证了项目实施程序没有减少,又有效缩短了项目工期,减少项目经费支出,节约了项目实施成本,极大地改善了项目所在地基础设施条件,补齐了农业农村领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当地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有效应对了疫情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冲击,激发了农民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四个聚焦,全方位考量项目

坚持把围绕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带动群众就业的重要杠杆,立足实际选准项目,稳妥推进实施,确保以工代赈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一是聚焦项目用工需求,解决在家群众就业难问题。2022年初,县发改局、人社局、乡村振兴局针对以工代赈项目用工需求,联合开展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统计,重点在市、县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村寨做好摸底调查和以工代赈政策宣传。组织项目所在地村委收集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参与劳动的群众,特别是需巩固提升的已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群体以及受疫情影响滞留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建立群众劳动力花名册。在县、乡镇(街道)、村三级进行项目公示公告,指导乡镇(街道)、村两级召开以工代赈项目会议,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二是聚焦项目技术要求,解决少数群众难就业问题。虽然以工代赈项目技术门槛要求相对较低,但也要考虑施工单位的“资质”和“信誉”因素,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在项目实施前,由镇党委和镇乡村振兴服务站督促指导由村委和群众代表牵头,组建当地群众农民工服务队,全过程参与到施工单位推进项目建设,并结合项目建设需求和群众务工意愿,采取实训和以工代训等方式,帮助群众掌握实用技能,迅速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

三是聚焦基层组织能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大力宣传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健全建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群众在村庄建设尤其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农民的参与度、主动性,在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上有探索创新,有效解决“政府干、群众看”的问题。通过项目的实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有效发挥好以工代赈项目典型示范引领,不断提升基层组织能力。

四是聚焦经济高质量可持久发展,解决群众持续增收问题。围绕全县“2+N’产业发展布局,结合项目实施地示范点村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各示范点主导产业优势,从村级产业发展长远考虑,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进一步延伸项目区产业发展链条,提高了产业发展质效,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突出四个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印江坚持把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初衷贯穿到产业发展、组织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的每一项工作,强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全领域协同发展。

一是坚持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编制申报项目,突出群众主体地位。着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点单权”交给老百姓,快速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坚持扩大就业需求,创新项目实施方式。为了确保脱贫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今年以来,该县将稳岗就业作为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主要抓手,作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最突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紧抓不放,通过项目实施,积极谋划创造项目用工需求,推动群众务工就业,确保脱贫户、监测户等在家劳动力通过稳岗就业持续稳定增收。

三是坚持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引领,建设一批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就业增收、文化内涵等全面提升工程。围绕示范点建设和以工代赈项目需求,选择实施一批涵盖种植技术、混凝土施工、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旅游等全领域乡村振兴提升项目,既实现了项目解决群众短期务工就业,又逐步实现实施项目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四是坚持聚焦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充分利用各示范点主导产业优势,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发挥以工代赈项目“杠杆”作用,吸引各类资本参与,通过多渠道整合、高效率利用,不断培育壮大示范点主导产业,发展好特色产业,促进示范点产业经济持久发展。

抓实四个到位,确保项目全过程无盲区

坚持从源头着手、从细节入手,用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工代赈试点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一是项目立项全程参与到位。建立立项评议制度,村根据自身实际,通过议事确定上报项目,乡镇根据村里上报的项目,在区域范围内统一规划,实地考察,确保所立项目不仅符合项目村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及实际需求,县对乡镇级上报项目进行评议和审批等几个环节上做到立项有据、科学决策、因地制宜,使项目发挥最大效应。

二是项目推进服务指导到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级积极与乡镇、财政等部门沟通,严格资金拨付流程,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资金顺利投入。同时健全项目建设管理内部审计机制,坚持内审监督和项目实施同部署、同实施,有效杜绝项目建设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有效防范项目建设廉政风险隐患。

三是项目实施全程监管到位。建立县、乡、村三级督查机制,县级对项目准备、开工、实施、验收等关键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抽查;乡镇坚持定期巡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对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村级由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组成,全程参与质量监管,实现项目督查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

四是项目问效全程跟踪到位。建立“纪检巡察部门+行业部门+村集体+农户代表”的多方联动监管模式,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监督指标为标尺,通过科学监管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成效。对采取以工代赈实施的乡村振兴村集体企业项目,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不断加强项目资产管理。督促镇、村在项目实施点树立项目公示牌,扩大项目实施的知晓度和公开化,把项目建设情况摆在阳光下。

实现“三个保障”,凸显实施项目效益效应

围绕项目实施程序不减、工程质量为先、群众增收为主,创新实施“三个保障”实施项目,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一是拓宽就业渠道,让群众务工增收有保障。2022年,该县在乡村振兴建设领域采取以工代赈实施的项目资金达5480万元,其中项目支付群众务工工资达1154万元。尤其是在木黄镇采取以工代赈实施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资金就达3070万元,群众务工工资支出达614万元,有效提升了该镇群众务工就业稳定增收问题。

二是减少项目招投标环节,缩短项目开工时间,保障了项目在最短时间落地见效。据乡村振兴局局长唐雷介绍,在以往实施的项目中,若单个项目资金超过了100万,项目必须要经过招投标环节方能实施。去年,该县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领域创新采取以工代赈实施模式后,有效确保了项目资金到达后能在最短时间实现项目开工,实现项目更早惠民利民。

三是节约项目前期实施成本,保障了项目工程质量与施工单位效益实现双赢。据了解,2022年该县在乡村振兴领域采取以工代赈实施的项目达19个,其中单个项目资金超过100万的达18个。该县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不仅为施工方省去了招投标环节,缩短开工时间,更为施工方节省了一大笔招投标环节的费用支出,让省下来的钱能更好用于工程质量建设和人工工资支付,真正实现了施工方与工程质量双赢局面。

通过开展试点工作以来,该县以工代赈项目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不仅增加了群众收益,改善了人居环境,让乡村得到美化亮化,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也补齐了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县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创新性工程,有力助推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展新颜。(作者单位:贵州省印江县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一线传真    

贵州印江:探索乡村振兴领域建设项目“以工代赈”新模式

时间:2023-03-16 11:32:2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刘再权

2022年以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探索乡村振兴领域建设项目“以工代赈”实施新模式,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赈济模式,围绕拓宽群众收益渠道,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将试点项目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总抓手、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精准谋划布局,创新赈济模式,规范监督管理持续推进脱贫群众稳就业、有增收、能致富。

2022年,该县在乡村振兴领域建设项目实施上创新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共19个,投入资金5480万元,主要以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等为建设内容,共涉及7个乡镇(街道),项目解决了1200余人就业务工,受益群众达1.5万余人, 群众获取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共计1154余万元。

通过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实施,既保证了项目实施程序没有减少,又有效缩短了项目工期,减少项目经费支出,节约了项目实施成本,极大地改善了项目所在地基础设施条件,补齐了农业农村领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当地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有效应对了疫情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冲击,激发了农民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四个聚焦,全方位考量项目

坚持把围绕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带动群众就业的重要杠杆,立足实际选准项目,稳妥推进实施,确保以工代赈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一是聚焦项目用工需求,解决在家群众就业难问题。2022年初,县发改局、人社局、乡村振兴局针对以工代赈项目用工需求,联合开展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统计,重点在市、县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村寨做好摸底调查和以工代赈政策宣传。组织项目所在地村委收集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参与劳动的群众,特别是需巩固提升的已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群体以及受疫情影响滞留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建立群众劳动力花名册。在县、乡镇(街道)、村三级进行项目公示公告,指导乡镇(街道)、村两级召开以工代赈项目会议,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二是聚焦项目技术要求,解决少数群众难就业问题。虽然以工代赈项目技术门槛要求相对较低,但也要考虑施工单位的“资质”和“信誉”因素,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在项目实施前,由镇党委和镇乡村振兴服务站督促指导由村委和群众代表牵头,组建当地群众农民工服务队,全过程参与到施工单位推进项目建设,并结合项目建设需求和群众务工意愿,采取实训和以工代训等方式,帮助群众掌握实用技能,迅速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

三是聚焦基层组织能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大力宣传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健全建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群众在村庄建设尤其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农民的参与度、主动性,在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上有探索创新,有效解决“政府干、群众看”的问题。通过项目的实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有效发挥好以工代赈项目典型示范引领,不断提升基层组织能力。

四是聚焦经济高质量可持久发展,解决群众持续增收问题。围绕全县“2+N’产业发展布局,结合项目实施地示范点村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各示范点主导产业优势,从村级产业发展长远考虑,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进一步延伸项目区产业发展链条,提高了产业发展质效,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突出四个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印江坚持把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初衷贯穿到产业发展、组织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的每一项工作,强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全领域协同发展。

一是坚持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编制申报项目,突出群众主体地位。着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点单权”交给老百姓,快速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坚持扩大就业需求,创新项目实施方式。为了确保脱贫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今年以来,该县将稳岗就业作为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主要抓手,作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最突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紧抓不放,通过项目实施,积极谋划创造项目用工需求,推动群众务工就业,确保脱贫户、监测户等在家劳动力通过稳岗就业持续稳定增收。

三是坚持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引领,建设一批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就业增收、文化内涵等全面提升工程。围绕示范点建设和以工代赈项目需求,选择实施一批涵盖种植技术、混凝土施工、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旅游等全领域乡村振兴提升项目,既实现了项目解决群众短期务工就业,又逐步实现实施项目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四是坚持聚焦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充分利用各示范点主导产业优势,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发挥以工代赈项目“杠杆”作用,吸引各类资本参与,通过多渠道整合、高效率利用,不断培育壮大示范点主导产业,发展好特色产业,促进示范点产业经济持久发展。

抓实四个到位,确保项目全过程无盲区

坚持从源头着手、从细节入手,用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工代赈试点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一是项目立项全程参与到位。建立立项评议制度,村根据自身实际,通过议事确定上报项目,乡镇根据村里上报的项目,在区域范围内统一规划,实地考察,确保所立项目不仅符合项目村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及实际需求,县对乡镇级上报项目进行评议和审批等几个环节上做到立项有据、科学决策、因地制宜,使项目发挥最大效应。

二是项目推进服务指导到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级积极与乡镇、财政等部门沟通,严格资金拨付流程,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资金顺利投入。同时健全项目建设管理内部审计机制,坚持内审监督和项目实施同部署、同实施,有效杜绝项目建设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有效防范项目建设廉政风险隐患。

三是项目实施全程监管到位。建立县、乡、村三级督查机制,县级对项目准备、开工、实施、验收等关键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抽查;乡镇坚持定期巡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对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村级由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组成,全程参与质量监管,实现项目督查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

四是项目问效全程跟踪到位。建立“纪检巡察部门+行业部门+村集体+农户代表”的多方联动监管模式,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监督指标为标尺,通过科学监管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成效。对采取以工代赈实施的乡村振兴村集体企业项目,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不断加强项目资产管理。督促镇、村在项目实施点树立项目公示牌,扩大项目实施的知晓度和公开化,把项目建设情况摆在阳光下。

实现“三个保障”,凸显实施项目效益效应

围绕项目实施程序不减、工程质量为先、群众增收为主,创新实施“三个保障”实施项目,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一是拓宽就业渠道,让群众务工增收有保障。2022年,该县在乡村振兴建设领域采取以工代赈实施的项目资金达5480万元,其中项目支付群众务工工资达1154万元。尤其是在木黄镇采取以工代赈实施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资金就达3070万元,群众务工工资支出达614万元,有效提升了该镇群众务工就业稳定增收问题。

二是减少项目招投标环节,缩短项目开工时间,保障了项目在最短时间落地见效。据乡村振兴局局长唐雷介绍,在以往实施的项目中,若单个项目资金超过了100万,项目必须要经过招投标环节方能实施。去年,该县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领域创新采取以工代赈实施模式后,有效确保了项目资金到达后能在最短时间实现项目开工,实现项目更早惠民利民。

三是节约项目前期实施成本,保障了项目工程质量与施工单位效益实现双赢。据了解,2022年该县在乡村振兴领域采取以工代赈实施的项目达19个,其中单个项目资金超过100万的达18个。该县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不仅为施工方省去了招投标环节,缩短开工时间,更为施工方节省了一大笔招投标环节的费用支出,让省下来的钱能更好用于工程质量建设和人工工资支付,真正实现了施工方与工程质量双赢局面。

通过开展试点工作以来,该县以工代赈项目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不仅增加了群众收益,改善了人居环境,让乡村得到美化亮化,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也补齐了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县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创新性工程,有力助推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展新颜。(作者单位:贵州省印江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