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刘经纬:再到农村去——我和父亲两代人的“下乡”经历

时间:2023-08-08 13:23: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刘经纬

1970,2021,这是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数字,但对于我和父亲来说,是值得一辈子记住的两个年份。

1970年,父亲响应国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号召,到河北省落户插队,开始了他作为一名北京知青的上山下乡生活。3年的时间,他和老乡一起顶着烈日种庄稼,寒冬里挖河泥,深夜里赶着马车运粮食……艰苦的农村生活砥砺了父亲的性格,

刘经纬调研茶叶产业,与茶农交流.jpg

刘经纬调研茶叶产业,与茶农交流

和父亲那一代人相比,八十年代出生的我是幸运的,在城市长大,城市工作。我对农村的了解,全来自于父亲的“上山下乡”故事。渐渐地,我对农村产生了浓厚兴趣: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农业到底是怎么发展的?农民到底是什么样的群体?

2021年6月,经过自愿报名、组织筛选,我成为建设银行选派到陕西省紫阳县的定点帮扶干部。当把消息告诉父亲的时候,他显得特别高兴。他说:“好好珍惜这两年机会,这将是你受益无穷的经历。”

紫阳县位于秦巴山区,江河奔流,群山耸峙,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尽管刚刚摘去“国家深度贫困县”的帽子,紫阳与父亲50年前插队的农村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

得益于国家持续多年的基础设施投入,即使是再高的山村,水泥路也是通畅的,24小时都有供电保障,遍布全县17各镇176个村的商超点,让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物质需求获得了极大地满足。

父亲当年住在一间土坯房中,下地地干完农活要自己生火做饭,晚上点着马灯参加生产队学习,近的地方靠“11路公共汽车”,出趟远门还得赶着马车。

春节回家探亲,和父亲谈起农村的这些个变化,他笑着说:“国家下那么大力气实施脱贫攻坚,自然是越来越好。”回想起五十年来巨大的变化,父亲感叹道:农村的变化是真的大呀,真大呀!是啊,半个世纪的砥砺奋进,我们国家哪儿的变化不大呢?

四年前,父亲做了关节置换手术,这是他插队时期留下的老毛病。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上房顶晒粮食不小心摔了下来,好在房子不高,但是却磕坏了膝盖。另一个原因是1971年冬天,为了防止来年开春冰凌解冻导致河水暴涨,生产队号召大家下河挖泥。当时正值隆冬腊月,河里特别的寒冷。父亲回忆说,那种冷是刺骨的寒,再加上他的膝盖摔过,那次从河里上来,膝盖就造成了不小的损伤。

如今,我们的帮扶再也不用“下河挖泥”了。

刘经纬(左一)陪同北京农道集团等客商在紫阳县考察.jpg

刘经纬(左一)陪同北京农道集团等客商在紫阳县考察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富硒茶是紫阳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首位产业,帮助紫阳县做大做强茶产业成为我们帮扶工作的聚焦点。下乡调研摸家底、精研政策悟方向,通过前期的实地走访,发现紫阳茶产业存在“茶企多而散、技术杂且弱”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经过研读国家及省市政策并结合紫阳县茶业发展实际,我们帮扶工作组依托建设银行资源优势和金融科技力量,将中茶公司引荐至紫阳深度参与当地乡村振兴工作。为紫阳富硒茶“立标杆,树标准”,整合县域茶产业资源,建立富硒茶加工标准,创建市场价值丰厚品牌。同时,秉承“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理念,与京东集团为紫阳县共同打造10座标准化数字茶园和大数据管理平台,让现代科技为古老的富硒贡茶插上数字化腾飞的翅膀。春节期间,我拿出手机,让父亲看一看标准数字化茶园,老爷子拿着手机边看边问:一部手机看到几千里外的农田,这回你相信我说的了吧,生产条件已经今非昔比喽!“是啊,爸,现在不但实现了生产管理数字化,农业种植技术还讲究套种技术,春茶季过了就在茶田里种大豆,等大豆季过去了,土壤被大豆根茎松过了,土地更肥沃,来年的茶更好喝,而且又保证了我们的粮食安全。”“行,不赖,你这乡没白下!”老刘和小刘,都乐了。

父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他插队的公社里,有一位姓孙的老汉,平时对父亲很照顾。父亲刚落户的时候,真的是锅碗瓢盆样样不碰,猪马牛羊嘛嘛不懂。常常是下地干活回来累的四脚朝天却还要生火做饭。可生火却也是个实打实的技术活,父亲恰恰不会这门手艺,屋里经常弄得乌烟瘴气,脸被熏成了“猛张飞”火也没生起来,最后饭没做成,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和衣而睡。老孙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虽说是个年轻小伙子,可这样下去总不是个办法。也许是看到父亲不好意思来问自己,于是就主动找到父亲手把手教他生火做饭,并且告诉他说,赶时间短的活就可以先把火升起来,然后提前和好玉米面,做个贴饼子,这样回来就可以吃了,省时省力。父亲后来说,工作以后的很多时间管理安排的想法,其实都来自于老孙头当年的传授。这让自己受益匪浅。父亲和老孙头逐渐熟络起来,他发现这老汉真的是一个“移动的工具箱”,修农机,补衣服,生产生活样样精通,父亲的针线活就是和他学会的。

50年过去了,我以为人们的生存本领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逐渐退化,成了如我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傻小子”。然而一件事改变了我的这一固有印象。

2022年3月,全国疫情防控正是吃劲的时候,紫阳县因疫情防控形势需要采取了临时静默管理。县城广大干部全面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去。记得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县乡村振兴局召开干部大会,安排第二天的全员核酸检查工作,由于三月底是紫阳的雨季,春天的雨虽不算大,但是为了百姓排队核酸时能够不淋雨,局里还是决定搭一个雨棚,这样既可以安抚群众焦躁的心理,又可以避免因淋雨而导致感冒形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挤兑。听说这个事情,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去买棚子。谁想到,局里的驻村第一书记老周,退役军人小刘和大学生干部小张没一会儿的功夫就从库房里拿出了塑料布,麻绳,又捡了几块石头,顺着梯子爬到屋顶,三四个人几下就把我眼中毫不相干的几样东西变成了雨棚。我感叹“老周”们手艺好,让我这个灯泡坏了只会找单位后勤或者小区物业的“城市娃”汗颜,大学生干部小张谦虚的很:从小跟着父母修房顶,这点事不算什么的。倒是老周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老刘,脑子好使,手底下也要勤快呀,不然这很多工作,干不漂亮的!退役军人小刘也拍拍我的肩膀,冲我善意的一笑。听完这话,我的脸上真的是一阵热一阵凉,但心里真的是暖的很,为啥?“老周”们没那我当外人啊!

1970年,父亲上山下乡,插队落户,3年的时间,他种庄稼,收粮食,帮乡亲的羊接过生,也向“老孙头”们学会了生存的本事,更重要的是父亲的心变的坚强起来了,他总说:我工作后遇到的困难没有一件事能比得过插队遇到的问题。这是上山下乡给他最大的收获。2021年,我成了帮扶干部,在新时代建设热潮中再一次“上山下乡”,亲身参与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建设中,2年来,我跑遍全县17个镇,与包联户结对子,与茶企老板沟通如何打开茶叶销路,更是向“老周”们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头脑不简单,四肢更发达”的人。回顾这两年的下乡生活,我发现我们的“变与不变”,变了的是农村的面貌,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人们的生活更好了。不变的,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对生产更加先进的铿锵干劲,更是无比强大的自力更生的生存能力。我和父亲也一样,变了的,是我们的心更强大了,我们的本领更高强了。不变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是我们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信心与希望!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派驻安康市紫阳县挂职干部)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振兴人物    

刘经纬:再到农村去——我和父亲两代人的“下乡”经历

时间:2023-08-08 13:23: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刘经纬

1970,2021,这是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数字,但对于我和父亲来说,是值得一辈子记住的两个年份。

1970年,父亲响应国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号召,到河北省落户插队,开始了他作为一名北京知青的上山下乡生活。3年的时间,他和老乡一起顶着烈日种庄稼,寒冬里挖河泥,深夜里赶着马车运粮食……艰苦的农村生活砥砺了父亲的性格,

刘经纬调研茶叶产业,与茶农交流.jpg

刘经纬调研茶叶产业,与茶农交流

和父亲那一代人相比,八十年代出生的我是幸运的,在城市长大,城市工作。我对农村的了解,全来自于父亲的“上山下乡”故事。渐渐地,我对农村产生了浓厚兴趣: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农业到底是怎么发展的?农民到底是什么样的群体?

2021年6月,经过自愿报名、组织筛选,我成为建设银行选派到陕西省紫阳县的定点帮扶干部。当把消息告诉父亲的时候,他显得特别高兴。他说:“好好珍惜这两年机会,这将是你受益无穷的经历。”

紫阳县位于秦巴山区,江河奔流,群山耸峙,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尽管刚刚摘去“国家深度贫困县”的帽子,紫阳与父亲50年前插队的农村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

得益于国家持续多年的基础设施投入,即使是再高的山村,水泥路也是通畅的,24小时都有供电保障,遍布全县17各镇176个村的商超点,让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物质需求获得了极大地满足。

父亲当年住在一间土坯房中,下地地干完农活要自己生火做饭,晚上点着马灯参加生产队学习,近的地方靠“11路公共汽车”,出趟远门还得赶着马车。

春节回家探亲,和父亲谈起农村的这些个变化,他笑着说:“国家下那么大力气实施脱贫攻坚,自然是越来越好。”回想起五十年来巨大的变化,父亲感叹道:农村的变化是真的大呀,真大呀!是啊,半个世纪的砥砺奋进,我们国家哪儿的变化不大呢?

四年前,父亲做了关节置换手术,这是他插队时期留下的老毛病。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上房顶晒粮食不小心摔了下来,好在房子不高,但是却磕坏了膝盖。另一个原因是1971年冬天,为了防止来年开春冰凌解冻导致河水暴涨,生产队号召大家下河挖泥。当时正值隆冬腊月,河里特别的寒冷。父亲回忆说,那种冷是刺骨的寒,再加上他的膝盖摔过,那次从河里上来,膝盖就造成了不小的损伤。

如今,我们的帮扶再也不用“下河挖泥”了。

刘经纬(左一)陪同北京农道集团等客商在紫阳县考察.jpg

刘经纬(左一)陪同北京农道集团等客商在紫阳县考察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富硒茶是紫阳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首位产业,帮助紫阳县做大做强茶产业成为我们帮扶工作的聚焦点。下乡调研摸家底、精研政策悟方向,通过前期的实地走访,发现紫阳茶产业存在“茶企多而散、技术杂且弱”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经过研读国家及省市政策并结合紫阳县茶业发展实际,我们帮扶工作组依托建设银行资源优势和金融科技力量,将中茶公司引荐至紫阳深度参与当地乡村振兴工作。为紫阳富硒茶“立标杆,树标准”,整合县域茶产业资源,建立富硒茶加工标准,创建市场价值丰厚品牌。同时,秉承“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理念,与京东集团为紫阳县共同打造10座标准化数字茶园和大数据管理平台,让现代科技为古老的富硒贡茶插上数字化腾飞的翅膀。春节期间,我拿出手机,让父亲看一看标准数字化茶园,老爷子拿着手机边看边问:一部手机看到几千里外的农田,这回你相信我说的了吧,生产条件已经今非昔比喽!“是啊,爸,现在不但实现了生产管理数字化,农业种植技术还讲究套种技术,春茶季过了就在茶田里种大豆,等大豆季过去了,土壤被大豆根茎松过了,土地更肥沃,来年的茶更好喝,而且又保证了我们的粮食安全。”“行,不赖,你这乡没白下!”老刘和小刘,都乐了。

父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他插队的公社里,有一位姓孙的老汉,平时对父亲很照顾。父亲刚落户的时候,真的是锅碗瓢盆样样不碰,猪马牛羊嘛嘛不懂。常常是下地干活回来累的四脚朝天却还要生火做饭。可生火却也是个实打实的技术活,父亲恰恰不会这门手艺,屋里经常弄得乌烟瘴气,脸被熏成了“猛张飞”火也没生起来,最后饭没做成,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和衣而睡。老孙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虽说是个年轻小伙子,可这样下去总不是个办法。也许是看到父亲不好意思来问自己,于是就主动找到父亲手把手教他生火做饭,并且告诉他说,赶时间短的活就可以先把火升起来,然后提前和好玉米面,做个贴饼子,这样回来就可以吃了,省时省力。父亲后来说,工作以后的很多时间管理安排的想法,其实都来自于老孙头当年的传授。这让自己受益匪浅。父亲和老孙头逐渐熟络起来,他发现这老汉真的是一个“移动的工具箱”,修农机,补衣服,生产生活样样精通,父亲的针线活就是和他学会的。

50年过去了,我以为人们的生存本领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逐渐退化,成了如我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傻小子”。然而一件事改变了我的这一固有印象。

2022年3月,全国疫情防控正是吃劲的时候,紫阳县因疫情防控形势需要采取了临时静默管理。县城广大干部全面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去。记得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县乡村振兴局召开干部大会,安排第二天的全员核酸检查工作,由于三月底是紫阳的雨季,春天的雨虽不算大,但是为了百姓排队核酸时能够不淋雨,局里还是决定搭一个雨棚,这样既可以安抚群众焦躁的心理,又可以避免因淋雨而导致感冒形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挤兑。听说这个事情,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去买棚子。谁想到,局里的驻村第一书记老周,退役军人小刘和大学生干部小张没一会儿的功夫就从库房里拿出了塑料布,麻绳,又捡了几块石头,顺着梯子爬到屋顶,三四个人几下就把我眼中毫不相干的几样东西变成了雨棚。我感叹“老周”们手艺好,让我这个灯泡坏了只会找单位后勤或者小区物业的“城市娃”汗颜,大学生干部小张谦虚的很:从小跟着父母修房顶,这点事不算什么的。倒是老周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老刘,脑子好使,手底下也要勤快呀,不然这很多工作,干不漂亮的!退役军人小刘也拍拍我的肩膀,冲我善意的一笑。听完这话,我的脸上真的是一阵热一阵凉,但心里真的是暖的很,为啥?“老周”们没那我当外人啊!

1970年,父亲上山下乡,插队落户,3年的时间,他种庄稼,收粮食,帮乡亲的羊接过生,也向“老孙头”们学会了生存的本事,更重要的是父亲的心变的坚强起来了,他总说:我工作后遇到的困难没有一件事能比得过插队遇到的问题。这是上山下乡给他最大的收获。2021年,我成了帮扶干部,在新时代建设热潮中再一次“上山下乡”,亲身参与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建设中,2年来,我跑遍全县17个镇,与包联户结对子,与茶企老板沟通如何打开茶叶销路,更是向“老周”们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头脑不简单,四肢更发达”的人。回顾这两年的下乡生活,我发现我们的“变与不变”,变了的是农村的面貌,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人们的生活更好了。不变的,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对生产更加先进的铿锵干劲,更是无比强大的自力更生的生存能力。我和父亲也一样,变了的,是我们的心更强大了,我们的本领更高强了。不变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是我们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信心与希望!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派驻安康市紫阳县挂职干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