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从乡村小路看乡村振兴的变化

时间:2023-09-19 10:53:08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郭常松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童伴,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衣裳……”这首80年代老歌的旋律依稀响彻在耳边,我记忆中的闸门就止不住打开,思绪也随之回到儿时的小山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种感觉仿佛又回到了穿开裆裤的时光,回响着过去的一切。

我出生于八零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我的家乡在安徽南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抬头望去,四面环山还有小河,从空中俯看,仿佛一座聚宝盆。通往镇上街道的就是一条坑洼带水的小路。从这条小路上,村里人向外运送粮食,往村里进货、串亲访友等都与他结了不解之缘,有时候木板车都陷在泥地里,需要三四个人来抬,可以说这条小路就是村民的幸福之路,发财之路。虽然那时的村里还不是太富裕,但是乡亲们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活过得很充实,家庭过得那样的和谐。

小时候,当家里鸡窝里的大公鸡开始吹着“起床号”时,天还是蒙蒙亮,就隐约听见乡间小路在沸腾,在唱歌,有扛锄头的、拉板车的、赶着牛下田的、挑着担进货的、挎着菜篮子下菜园的……各种吆喝声和鸡、鸭、狗、牛的叫声混杂在一起,连各种小鸟也叽叽喳喳的跟着一起凑热闹;随着晨烟的升起,村民们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

我和哥哥也在父亲的吆喝声中被拽着起了床,帮着喂鸡、放牛,当放完牛后,我们就相约一帮小伙伴在路边玩起了游戏,捉迷藏、爬树比赛、打子包等。赶上农忙时我们就经常被爸妈撵着干活,干得比较多的就是放牛、上山捡柴、割麦子、拉板车运粮食。在我印象中,农忙拉板车是我记忆中最深的,每次拉板车时都会经过乡间的那条小路,它并不宽,坑坑洼洼不太平整。天晴时,遇到刮风,小路会出现很多的灰尘;下雨时,小路就不太好走,板车会陷入到很深的泥坑中。每当这时都是最难受的时候,所以在那时,我就梦想着等长大后为家乡修条像样的大马路,哪怕是一条能在下雨天不沾泥巴的路都是奢望的。

从小学到初中,都要顺着这条小路来回行走。整个少年时光,来回不知走了多少里。这条小路带给我的是安全感,带给我的是玩耍的童年。初中毕业后,我随着南方打工的人潮奔波在外,在离开家乡的那一刻,我站在村头,对着那条小路看了许久。在外打工的那段时间里,我时常会想念家乡的那条小路。春节我回到家乡时,看着乡间的小路变了样,变成了小石子路,小路上再也看不到那么多的灰尘,那么多的泥坑了。后来听妈妈说,是村民集体凑钱,对这条小路进行了翻整,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了小石子,然后进行碾压,这样就平整很多,也不用出现陷车,沾脚的情况。

九十年代末期,我参军入伍来到北京,但是我还时常会想念那条我走出来的小路,从那条路上我学步、上学、打工、参军,从那条路上也走出了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就有很多种不同的意思。路在普通人的眼中就意味着人们行走的土地,车马行驶的道路,用来爬坡的土路,但是我的理解的路却是含义浓厚,有着各种各样的寓意,更是与家乡紧密相连。“小路也可以变成一条康庄的大道,通往幸福致富的道路”。是的,乡间的小路是在一次次变化。八十年代乡亲们是脚踩着泥巴走,九十年代是骑着自行车走,现在是开着三轮车、小汽车走;小路一次次的变化,一次次的翻修,都展现了新农村在发展,新农村在进步,同时也展现了农民的智慧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利好。

如今,每到放长假时我都会赶回家乡,再也不像以前,会出现三轮摩托车都不愿进村的景象,小车直接送到家门口,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各种变化。曾经的乡村小路变宽啦、变长啦,延伸到每户人家门口。小路上,看到有许多的农用车、小汽车进出村里。一打听才知道,自从通上了这条水泥路后,村里有许多人外出打工,赚了钱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致富,有搞养殖的、有开店铺的、有盖新房的、有开种植业的等等。这一切变化都让我十分惊讶,原来家乡在不知不觉中变化这么大。正因如此,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出台和推动,家乡在一次次变化,人们的生活也随着变化,村村通公路是村里的第一件大事,农民的积极性特别高。小路修好后,农民也致富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器设备,电饭锅替代了烧柴火的土锅,手摇扇也变成了空调,村口墙壁上都绘画了新时代乡村美景,村里的绿化建设也变得好起来了,家家户户门口都栽上了小树,种上了月季和鸡冠花,爽朗的笑声也多了起来。

乡村小路的变化,没有改变村里以往小路间那沸腾的景象。晨起时,汽车、小鸟、大公鸡、牛、鸭、小虫等组合起来的美妙动听的音乐还是一样奏响。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一个小山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小康,从贫穷走向致富,从三间瓦房到现在的小别墅等等,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得益于党的政策以及国家领导对百姓的关怀。而见证这一切变化的,应该属于这乡村小路。、

(作者介绍:郭常松,退役军人,公益志愿者,现就职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长期致力公益慈善事业,连续开展一对一资助云南山区小朋友就学及扶贫救助工作。)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文学    

从乡村小路看乡村振兴的变化

时间:2023-09-19 10:53:0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郭常松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童伴,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衣裳……”这首80年代老歌的旋律依稀响彻在耳边,我记忆中的闸门就止不住打开,思绪也随之回到儿时的小山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种感觉仿佛又回到了穿开裆裤的时光,回响着过去的一切。

我出生于八零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我的家乡在安徽南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抬头望去,四面环山还有小河,从空中俯看,仿佛一座聚宝盆。通往镇上街道的就是一条坑洼带水的小路。从这条小路上,村里人向外运送粮食,往村里进货、串亲访友等都与他结了不解之缘,有时候木板车都陷在泥地里,需要三四个人来抬,可以说这条小路就是村民的幸福之路,发财之路。虽然那时的村里还不是太富裕,但是乡亲们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活过得很充实,家庭过得那样的和谐。

小时候,当家里鸡窝里的大公鸡开始吹着“起床号”时,天还是蒙蒙亮,就隐约听见乡间小路在沸腾,在唱歌,有扛锄头的、拉板车的、赶着牛下田的、挑着担进货的、挎着菜篮子下菜园的……各种吆喝声和鸡、鸭、狗、牛的叫声混杂在一起,连各种小鸟也叽叽喳喳的跟着一起凑热闹;随着晨烟的升起,村民们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

我和哥哥也在父亲的吆喝声中被拽着起了床,帮着喂鸡、放牛,当放完牛后,我们就相约一帮小伙伴在路边玩起了游戏,捉迷藏、爬树比赛、打子包等。赶上农忙时我们就经常被爸妈撵着干活,干得比较多的就是放牛、上山捡柴、割麦子、拉板车运粮食。在我印象中,农忙拉板车是我记忆中最深的,每次拉板车时都会经过乡间的那条小路,它并不宽,坑坑洼洼不太平整。天晴时,遇到刮风,小路会出现很多的灰尘;下雨时,小路就不太好走,板车会陷入到很深的泥坑中。每当这时都是最难受的时候,所以在那时,我就梦想着等长大后为家乡修条像样的大马路,哪怕是一条能在下雨天不沾泥巴的路都是奢望的。

从小学到初中,都要顺着这条小路来回行走。整个少年时光,来回不知走了多少里。这条小路带给我的是安全感,带给我的是玩耍的童年。初中毕业后,我随着南方打工的人潮奔波在外,在离开家乡的那一刻,我站在村头,对着那条小路看了许久。在外打工的那段时间里,我时常会想念家乡的那条小路。春节我回到家乡时,看着乡间的小路变了样,变成了小石子路,小路上再也看不到那么多的灰尘,那么多的泥坑了。后来听妈妈说,是村民集体凑钱,对这条小路进行了翻整,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了小石子,然后进行碾压,这样就平整很多,也不用出现陷车,沾脚的情况。

九十年代末期,我参军入伍来到北京,但是我还时常会想念那条我走出来的小路,从那条路上我学步、上学、打工、参军,从那条路上也走出了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就有很多种不同的意思。路在普通人的眼中就意味着人们行走的土地,车马行驶的道路,用来爬坡的土路,但是我的理解的路却是含义浓厚,有着各种各样的寓意,更是与家乡紧密相连。“小路也可以变成一条康庄的大道,通往幸福致富的道路”。是的,乡间的小路是在一次次变化。八十年代乡亲们是脚踩着泥巴走,九十年代是骑着自行车走,现在是开着三轮车、小汽车走;小路一次次的变化,一次次的翻修,都展现了新农村在发展,新农村在进步,同时也展现了农民的智慧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利好。

如今,每到放长假时我都会赶回家乡,再也不像以前,会出现三轮摩托车都不愿进村的景象,小车直接送到家门口,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各种变化。曾经的乡村小路变宽啦、变长啦,延伸到每户人家门口。小路上,看到有许多的农用车、小汽车进出村里。一打听才知道,自从通上了这条水泥路后,村里有许多人外出打工,赚了钱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致富,有搞养殖的、有开店铺的、有盖新房的、有开种植业的等等。这一切变化都让我十分惊讶,原来家乡在不知不觉中变化这么大。正因如此,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出台和推动,家乡在一次次变化,人们的生活也随着变化,村村通公路是村里的第一件大事,农民的积极性特别高。小路修好后,农民也致富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器设备,电饭锅替代了烧柴火的土锅,手摇扇也变成了空调,村口墙壁上都绘画了新时代乡村美景,村里的绿化建设也变得好起来了,家家户户门口都栽上了小树,种上了月季和鸡冠花,爽朗的笑声也多了起来。

乡村小路的变化,没有改变村里以往小路间那沸腾的景象。晨起时,汽车、小鸟、大公鸡、牛、鸭、小虫等组合起来的美妙动听的音乐还是一样奏响。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一个小山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小康,从贫穷走向致富,从三间瓦房到现在的小别墅等等,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得益于党的政策以及国家领导对百姓的关怀。而见证这一切变化的,应该属于这乡村小路。、

(作者介绍:郭常松,退役军人,公益志愿者,现就职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长期致力公益慈善事业,连续开展一对一资助云南山区小朋友就学及扶贫救助工作。)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