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徐平:做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好书记

时间:2023-10-02 20:37:57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王 磊

“市里来的干部很能干,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徐书记坚持给我做理疗和按摩,治好了我的肩周炎,他是个好人。”近日,在安徽省灵璧县游集镇元宝刘村里的一次座谈会上,谈起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工作,村民打开了“话匣子”。

元宝刘村是灵璧县的一个脱贫村。2021年5月,担任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康复系党总支书记的徐平响应组织号召,到村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带着好作风,带着一颗火热的心,扎进村子,甩开膀子,蹚出路子,小乡村在全面振兴的路上大步前行。

扑下身子干

“驻村工作队协调修建的这座新桥梁解决了村民们多年的‘心病’!现在孩子上学放学再也不用走危桥了,俺们生活也方便多了。得给老徐哥点个赞。”望着孩子上学远去的背影,村民刘渠信感慨地说出了心里话。

“拆危桥、建新桥”,这是徐平驻村后实施的第一个民生项目。聊起这段经历,老徐颇有感触。

原来,村里主干道的一座桥由于年久失修,在2021年夏天被暴雨冲垮了桥基,严重影响了村民生活生产和出行安全。徐平了解情况后,积极配合村“两委”干部,多方协调县政府、交通局等部门,争取到100多万元帮扶资金用来修建新桥梁。

很快,修建新桥梁的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地铺开。徐平天天守在施工现场,督促项目进度,及时排查解决问题,仅用时30余天完成了工程,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架起了通向百姓的“心路”。“很多村民就此认识了我,有事会来找我聊一聊,我感觉自己与群众沟通的门打开了。”徐平说。

这给了徐平一个深刻启示:要想做好驻村工作,先要融入到农村中。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主题活动,徐平在村里点燃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推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到片到人,完善“管理无缝隙、信息全掌握、服务无遗漏”的精细化管理服务机制;第二把“火”:建立村级帮扶机制,推行村民说事制度,和村民面对面交流,增进干群感情,推动政策落实;第三把“火”,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情况,谋划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协调有关部门,帮助20余名务工村民讨薪11万元钱;联系帮扶单位筹资修缮村内多条水毁道路;升级党群活动中心,优化为民服务环境,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和质量……一件件实事,乡亲们看在眼里,赞在口里。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元宝刘村形成了“党建引领、融合发展、整体提升”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老徐和驻村工作队也用实干换来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产业旺乡村

“元宝刘村酿佳杯,五粮玉液酣钟馗。春风不醉竹林客,但让刘伶闻香回。”中秋将至,村里“元宝留酒坊”里的佳酿订单如潮,销售火旺。

酒坊的主人刘永领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脱贫后的他在湖南雅大酿酒培训基地学习酿酒技术后返乡创办了小酒坊。可由于气候、环境差异及操作不规范,生产出的白酒口感并不好,销量惨淡,夫妻两人一度想放弃。

走访中,徐平发现小酒坊在经营上缺证件,销售上没品牌,技术上无指导,同时他认为周边有优质农粮交易市场,村庄地下水源系优质矿物质水质,地理条件适宜酿酒。于是,他萌生了通过“以酒带产促发展”的念头。

“构建‘基地—酿酒—品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既能吸纳村民就业增收,还可在酿酒、物流、包装、仓储、销售等上下游环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村集体壮大。”徐平向笔者介绍了发展思路。

确定目标后,他为小酒坊办理了相关证件,实现生产经营规范化、标准化。同时,积极联系农贸市场、投资商、营销公司,在原粮供应、规模发展以及市场对接、品牌打造、营销策划等方面打造专业化、市场化,并邀请国家级调酒师对酒品进行质量管控,促进品质提升。此外,驻村工作队结合消费帮扶、乡村文旅、招商引资等工作,带领酒坊积极举办健康养生论坛,参与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逐步实现农商旅融合发展。经过努力,小酒坊营业额已突破30万元,带动多名村民通过务工实现年均增收3万元。

驻村工作队助力“小酒坊”,让美酒醉人心,让产业旺乡村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大伙儿在村里聚的是“一团火”,散的是“满天星”。两年多来,村里黄牛养殖、紫皮大蒜、玉米饲料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冷库、加工厂、生产车间等产业延伸逐步完善,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已具雏形。

“在前期发展基础上,村集体经济今年有望达到130万元。”村党总支书记张家永说,村里领办了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集中流转了千余亩土地,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发展“农粮+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并整合农产品加工销售、直播带货、电子商务等业务,推进三产融合。

新风驻民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要当好乡村建设的发动者、组织者,‘硬件’‘软件’同步升级,让乡村环境美,让村民生活美。”谈到今后工作重点,徐平说出自己的观点。

利用开展“五星”党支部创建活动契机,徐平积极组织开展“清洁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那段时间,他带领党员群众推行门前“三包”制,引导村民开展“五净一规范”活动,推进卫厕建设,提升公厕管理水平,全面整修村内绿化,清除村庄垃圾20余吨。

“治”解决了表面上的“脏乱差”问题,“建”则着力解决“底子薄”问题。驻村工作队配合“两委”干部编制了《元宝刘村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打造“皖北示范村”的总目标。在工作中,徐平充分尊重民意,不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先后协调资金20余万元,实施300余米管网改造,利用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接58万元的汪塘治理工程,持续打造美丽宜居空间,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增加群众幸福感。

生活环境变了,生活条件好了,精神文明建设也悄悄在脱贫村里扎了根。徐平积极联系有关部门,依托“传化讲堂”“文化夜宵”等载体,积极开展健康讲座、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点燃”村民奔向好日子的内生动力。此外,他还致力于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结合自身中医素养,徐平创造性地开发出一套“中医健身养生操”,每晚教授村民“养生+体育+舞蹈”课程,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村民们现已达到团体操表演水平,已多次参加比赛。

“人体大井口,肩井气血走,肩井看涌泉,气血大循环。徐书记把人体穴位和中医理论加上养生之道编成了小段子,通俗易懂。我现在每天拍打5分钟涌泉穴,身体感觉很轻松。”村民李桂兰一边示范一边说。

在采访中,笔者看到,徐平一直在收集村庄历史资料。据了解,驻村以来,徐平利用空余时间遍访村民,挖掘出小村庄300多年的历史文化,把村庄记忆的碎片穿引成册。同时,他积极筹建“村史馆红色教育基地”,把村里抗战英烈、抗美援朝英雄、自卫反击战老兵等英模的先进事迹整理汇编成《我们村里最可爱的人》小书册,通过深耕红色文化,用好红色资源,激放出干事创业的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可见弘扬红色文化在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咱‘家门口’的红色基因更要充分利用好、传承好。”徐平说道。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徐平积极搭建宣传载体,让红色文化滋润大伙的心田。今年以来,党员干部在励志笃行、干事创业中尽显红色风采,通过致富带头人帮扶,党员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引领带动,帮助村民制定发展规划,累计落实民生项目、办实事好事40余件。

翻开徐平驻村日记的第一页,上面写着“我坚定地选择,做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好书记”。回想起驻村以来的点点滴滴,他说:“我希望我们的小村庄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立得住的主导产业、不返贫的帮扶成效和带不走的工作队伍。”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驻村帮扶    

徐平:做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好书记

时间:2023-10-02 20:37:57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王 磊

“市里来的干部很能干,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徐书记坚持给我做理疗和按摩,治好了我的肩周炎,他是个好人。”近日,在安徽省灵璧县游集镇元宝刘村里的一次座谈会上,谈起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工作,村民打开了“话匣子”。

元宝刘村是灵璧县的一个脱贫村。2021年5月,担任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康复系党总支书记的徐平响应组织号召,到村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带着好作风,带着一颗火热的心,扎进村子,甩开膀子,蹚出路子,小乡村在全面振兴的路上大步前行。

扑下身子干

“驻村工作队协调修建的这座新桥梁解决了村民们多年的‘心病’!现在孩子上学放学再也不用走危桥了,俺们生活也方便多了。得给老徐哥点个赞。”望着孩子上学远去的背影,村民刘渠信感慨地说出了心里话。

“拆危桥、建新桥”,这是徐平驻村后实施的第一个民生项目。聊起这段经历,老徐颇有感触。

原来,村里主干道的一座桥由于年久失修,在2021年夏天被暴雨冲垮了桥基,严重影响了村民生活生产和出行安全。徐平了解情况后,积极配合村“两委”干部,多方协调县政府、交通局等部门,争取到100多万元帮扶资金用来修建新桥梁。

很快,修建新桥梁的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地铺开。徐平天天守在施工现场,督促项目进度,及时排查解决问题,仅用时30余天完成了工程,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架起了通向百姓的“心路”。“很多村民就此认识了我,有事会来找我聊一聊,我感觉自己与群众沟通的门打开了。”徐平说。

这给了徐平一个深刻启示:要想做好驻村工作,先要融入到农村中。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主题活动,徐平在村里点燃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推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到片到人,完善“管理无缝隙、信息全掌握、服务无遗漏”的精细化管理服务机制;第二把“火”:建立村级帮扶机制,推行村民说事制度,和村民面对面交流,增进干群感情,推动政策落实;第三把“火”,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情况,谋划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协调有关部门,帮助20余名务工村民讨薪11万元钱;联系帮扶单位筹资修缮村内多条水毁道路;升级党群活动中心,优化为民服务环境,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和质量……一件件实事,乡亲们看在眼里,赞在口里。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元宝刘村形成了“党建引领、融合发展、整体提升”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老徐和驻村工作队也用实干换来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产业旺乡村

“元宝刘村酿佳杯,五粮玉液酣钟馗。春风不醉竹林客,但让刘伶闻香回。”中秋将至,村里“元宝留酒坊”里的佳酿订单如潮,销售火旺。

酒坊的主人刘永领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脱贫后的他在湖南雅大酿酒培训基地学习酿酒技术后返乡创办了小酒坊。可由于气候、环境差异及操作不规范,生产出的白酒口感并不好,销量惨淡,夫妻两人一度想放弃。

走访中,徐平发现小酒坊在经营上缺证件,销售上没品牌,技术上无指导,同时他认为周边有优质农粮交易市场,村庄地下水源系优质矿物质水质,地理条件适宜酿酒。于是,他萌生了通过“以酒带产促发展”的念头。

“构建‘基地—酿酒—品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既能吸纳村民就业增收,还可在酿酒、物流、包装、仓储、销售等上下游环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村集体壮大。”徐平向笔者介绍了发展思路。

确定目标后,他为小酒坊办理了相关证件,实现生产经营规范化、标准化。同时,积极联系农贸市场、投资商、营销公司,在原粮供应、规模发展以及市场对接、品牌打造、营销策划等方面打造专业化、市场化,并邀请国家级调酒师对酒品进行质量管控,促进品质提升。此外,驻村工作队结合消费帮扶、乡村文旅、招商引资等工作,带领酒坊积极举办健康养生论坛,参与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逐步实现农商旅融合发展。经过努力,小酒坊营业额已突破30万元,带动多名村民通过务工实现年均增收3万元。

驻村工作队助力“小酒坊”,让美酒醉人心,让产业旺乡村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大伙儿在村里聚的是“一团火”,散的是“满天星”。两年多来,村里黄牛养殖、紫皮大蒜、玉米饲料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冷库、加工厂、生产车间等产业延伸逐步完善,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已具雏形。

“在前期发展基础上,村集体经济今年有望达到130万元。”村党总支书记张家永说,村里领办了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集中流转了千余亩土地,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发展“农粮+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并整合农产品加工销售、直播带货、电子商务等业务,推进三产融合。

新风驻民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要当好乡村建设的发动者、组织者,‘硬件’‘软件’同步升级,让乡村环境美,让村民生活美。”谈到今后工作重点,徐平说出自己的观点。

利用开展“五星”党支部创建活动契机,徐平积极组织开展“清洁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那段时间,他带领党员群众推行门前“三包”制,引导村民开展“五净一规范”活动,推进卫厕建设,提升公厕管理水平,全面整修村内绿化,清除村庄垃圾20余吨。

“治”解决了表面上的“脏乱差”问题,“建”则着力解决“底子薄”问题。驻村工作队配合“两委”干部编制了《元宝刘村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打造“皖北示范村”的总目标。在工作中,徐平充分尊重民意,不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先后协调资金20余万元,实施300余米管网改造,利用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接58万元的汪塘治理工程,持续打造美丽宜居空间,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增加群众幸福感。

生活环境变了,生活条件好了,精神文明建设也悄悄在脱贫村里扎了根。徐平积极联系有关部门,依托“传化讲堂”“文化夜宵”等载体,积极开展健康讲座、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点燃”村民奔向好日子的内生动力。此外,他还致力于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结合自身中医素养,徐平创造性地开发出一套“中医健身养生操”,每晚教授村民“养生+体育+舞蹈”课程,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村民们现已达到团体操表演水平,已多次参加比赛。

“人体大井口,肩井气血走,肩井看涌泉,气血大循环。徐书记把人体穴位和中医理论加上养生之道编成了小段子,通俗易懂。我现在每天拍打5分钟涌泉穴,身体感觉很轻松。”村民李桂兰一边示范一边说。

在采访中,笔者看到,徐平一直在收集村庄历史资料。据了解,驻村以来,徐平利用空余时间遍访村民,挖掘出小村庄300多年的历史文化,把村庄记忆的碎片穿引成册。同时,他积极筹建“村史馆红色教育基地”,把村里抗战英烈、抗美援朝英雄、自卫反击战老兵等英模的先进事迹整理汇编成《我们村里最可爱的人》小书册,通过深耕红色文化,用好红色资源,激放出干事创业的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可见弘扬红色文化在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咱‘家门口’的红色基因更要充分利用好、传承好。”徐平说道。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徐平积极搭建宣传载体,让红色文化滋润大伙的心田。今年以来,党员干部在励志笃行、干事创业中尽显红色风采,通过致富带头人帮扶,党员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引领带动,帮助村民制定发展规划,累计落实民生项目、办实事好事40余件。

翻开徐平驻村日记的第一页,上面写着“我坚定地选择,做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好书记”。回想起驻村以来的点点滴滴,他说:“我希望我们的小村庄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立得住的主导产业、不返贫的帮扶成效和带不走的工作队伍。”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