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种下脆李树,结满致富果 ——重庆市巫山县脆李产业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时间:2020-07-21 10:59:48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朱钦万 曹正辉 梁长一

QQ截图20200721105037.jpg

种下脆李树,走向致富路。

盛夏时节,走进重庆巫山的农家果园内,漫山遍野硕果累累,脆李飘香。果树下、马路边到处都是采摘脆李的果农和忙着收购脆李的水果商,忙得不亦乐乎。

这硕大的脆李遍布北、上、广、深等大都市的水果超市,每公斤价格从40元到60元不等,堪称水果中的“爱马仕”,曾在两会上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惠及农民5万户15万余人,带动贫困户10130户3.43万人脱贫致富。

一颗深山处的青果果,摇身一变成为脱贫致富的“金果果”,成为了巫山县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历史延续、今生不凡

巫山位于三峡库区腹心,是重庆市著名的“绿色生态区域”,可观“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

巫山地理环境独特,属于典型山地地貌,位于神奇的北纬30°附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满足脆李生长所需的光、温、水、肥、气等优良条件。成熟的脆李个头端正、口感甜脆、汁多味香,富含多种氨基酸,抗氧化剂含量高,有养颜美容、润滑肌肤的功效,被誉为“可以吃的化妆品”。

这种独特的脆李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在唐宋时期,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过去,巫山人们靠种植洋芋、包谷、红苕“三大坨”为生,种植脆李只是在房前屋后、坎边地角,并没有形成批量,产生有效的经济效益。

直至2009年,巫山两岸的村民迎来了新的转机。巫山县林业局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长江和大宁河两岸的巫峡、曲尺、大溪等乡镇低山地带,在退耕还林地里规模化栽植李子树。也是在当年,县扶贫办筹资大胆支持曲尺乡权发村开始育苗试点,扩大规模种植。

为了发展巫山脆李,巫山县政府经中国科学院检测分析论证,因地制宜编制了脆李产业发展规划,将海拔175~1000米的适宜区域确定为脆李种植区,推动脆李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2020年,全县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今年挂果面积达到10.7万亩,预计脆李产量10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 QQ截图20200721105103.jpg

摇身一变、光环一身

近年来,巫山县委、县政府立足优势,将巫山脆李作为全县“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首,明确其支柱地位,从提升品质入手,不断夯实脆李产业的品牌基础。每年整合各类资金1亿元以上用于脆李产业发展,并坚持逐年递增10%以上。成立中国(巫山)脆李产业研发中心,建立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及服务中心5个。整合部门资源,累计培训、培育固定化脆李专业管护技术人才、土专家6500余人。采取“单户种植、联户管理”的模式,由农户分散种植、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化服务队统一管护的模式,全县成立脆李专业合作社150个,组建修枝、打药、施肥等社会化作业队23个,科学编制《巫山脆李优质高效生产规程》,统一实施脆李产业精细化管护。经过升级改造后的脆李果实硕大、质地清脆、酸甜多汁,平均一颗脆李重达32克,最大的脆李可达60克,成为李子中的“极品”。

通过系列组合拳,巫山脆李名扬天下。巫山荣获“中国脆李之乡”“全国优质李生产基地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巫山脆李先后荣获“中华名果”“中国气候好产品”“全国优质李金奖”“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19年,在第一届“三峡杯”优质脆李评选活动中,巫山脆李独揽果王奖和金奖,品牌价值16.28亿元,荣登全国区域品牌价值50强榜及知名度、好感度10强榜。 

利益链接、致富所在

随着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水果价格水涨船高。村民们脚下每寸土地都变成了“聚宝盆”,树上高挂的每一颗脆李都变成了“金果果”,每个盛夏的来临就伴随着丰收的喜悦。

有着“火炉”之称的重庆,往往酷暑难耐,但在田地里采摘脆李的王恩海总是喜笑颜开。年过花甲的他靠着种植脆李成功脱贫,他家种植了15亩脆李,进入丰产期的达到9亩,按当前市场价,收入能够达到10多万元。

在巫山县曲尺乡,王恩海的蜕变并非个例。和王恩海一样,满心期待的还有当地村民李吉琼。据了解,李吉琼是当地贫困户,当时家里因学致贫,目前两个孩子都在重庆大学就读研究生。近年来,她家因为发展脆李产业而实现了脱贫。

凭借种植脆李增收,曲尺乡671户贫困户摘掉“贫困帽”,50余户村民依靠发展脆李年收入超过10万元,有的村民收入甚至高达20万元。

建机制强化贫困户利益联接,按照“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土地租赁、作价入股、经营权托管、订单农业、技术承包服务、就地务工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建立10130个脆李种植贫困户与2355个新型经营主体利益链结机制。

福田镇松柏村探索股权化改革,村民把土地资源作为资产,整合土地2050亩加入村集体组织,村民按照土地等级以1:1.3或1:1.4作为股份,农民变股民,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统一销售,带领36户121名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0万元。 QQ截图20200721105135.jpg

“李”行天下、有口皆碑

巫山县持续开展“巫山脆李、李行天下”系列品牌推广,多层次、多角度打造巫山脆李品牌。先后在巫山举办第16届全国李杏学术交流会暨第4届全国优质李鉴评会、重庆市水果采收(巫山脆李)农民运动会、中国重庆·巫山脆李产业发展峰会、巫山脆李采摘季等节会。统一设计全新巫山脆李LOGO标识、包装及宣传图报,分别在北京、广州、重庆等地组织开展“巫山脆李·李行天下”全新品牌形象发布、巫山脆李全网营销等系列推荐活动,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2019年巫山成功申报全国“110”网络扶贫创新活动10个核心示范县,积极利用电商平台扶贫“带货”,巫山脆李实现品牌曝光量超过1.8亿次,成为最受欢迎的山货单品。

建全营销网点。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综合服务体系。县级层面,建立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入驻电商企业20余家。乡镇层面,建立乡镇电商服务站点25个;村级层面,完成314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实施升级改造工程5个。

畅通物流配送。整合中国邮政、京东、顺丰速运等物流企业,建成脆李专业销售体系,建成乡村物流站点306个,建成冷运干线35条,实现脆李运输一线城市24小时到达、二线城市48小时到达。

拓展销售渠道。坚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确保巫山脆李卖得远、卖得好。2019年县内外30余家电商企业、1200余家微商参与脆李销售,网络销售额达到2亿元。2020年,巫山提前谋划脆李销售,宣传策划“优质脆李树网上寻主”预售活动,巫山县委书记、县长做客人民网和深圳卫视进行“直播带货”,为巫山脆李代言,全县5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企业的45000余株优质脆李树提前找到了“主人”。

名声在外的巫山脆李吸引来各地经销商,产品远销福建、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走向全国,已成为人们餐桌上喜爱的小水果。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纪实综述    
资讯播报

种下脆李树,结满致富果 ——重庆市巫山县脆李产业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时间:2020-07-21 10:59:48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朱钦万 曹正辉 梁长一

QQ截图20200721105037.jpg

种下脆李树,走向致富路。

盛夏时节,走进重庆巫山的农家果园内,漫山遍野硕果累累,脆李飘香。果树下、马路边到处都是采摘脆李的果农和忙着收购脆李的水果商,忙得不亦乐乎。

这硕大的脆李遍布北、上、广、深等大都市的水果超市,每公斤价格从40元到60元不等,堪称水果中的“爱马仕”,曾在两会上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惠及农民5万户15万余人,带动贫困户10130户3.43万人脱贫致富。

一颗深山处的青果果,摇身一变成为脱贫致富的“金果果”,成为了巫山县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历史延续、今生不凡

巫山位于三峡库区腹心,是重庆市著名的“绿色生态区域”,可观“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

巫山地理环境独特,属于典型山地地貌,位于神奇的北纬30°附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满足脆李生长所需的光、温、水、肥、气等优良条件。成熟的脆李个头端正、口感甜脆、汁多味香,富含多种氨基酸,抗氧化剂含量高,有养颜美容、润滑肌肤的功效,被誉为“可以吃的化妆品”。

这种独特的脆李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在唐宋时期,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过去,巫山人们靠种植洋芋、包谷、红苕“三大坨”为生,种植脆李只是在房前屋后、坎边地角,并没有形成批量,产生有效的经济效益。

直至2009年,巫山两岸的村民迎来了新的转机。巫山县林业局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长江和大宁河两岸的巫峡、曲尺、大溪等乡镇低山地带,在退耕还林地里规模化栽植李子树。也是在当年,县扶贫办筹资大胆支持曲尺乡权发村开始育苗试点,扩大规模种植。

为了发展巫山脆李,巫山县政府经中国科学院检测分析论证,因地制宜编制了脆李产业发展规划,将海拔175~1000米的适宜区域确定为脆李种植区,推动脆李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2020年,全县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今年挂果面积达到10.7万亩,预计脆李产量10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 QQ截图20200721105103.jpg

摇身一变、光环一身

近年来,巫山县委、县政府立足优势,将巫山脆李作为全县“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首,明确其支柱地位,从提升品质入手,不断夯实脆李产业的品牌基础。每年整合各类资金1亿元以上用于脆李产业发展,并坚持逐年递增10%以上。成立中国(巫山)脆李产业研发中心,建立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及服务中心5个。整合部门资源,累计培训、培育固定化脆李专业管护技术人才、土专家6500余人。采取“单户种植、联户管理”的模式,由农户分散种植、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化服务队统一管护的模式,全县成立脆李专业合作社150个,组建修枝、打药、施肥等社会化作业队23个,科学编制《巫山脆李优质高效生产规程》,统一实施脆李产业精细化管护。经过升级改造后的脆李果实硕大、质地清脆、酸甜多汁,平均一颗脆李重达32克,最大的脆李可达60克,成为李子中的“极品”。

通过系列组合拳,巫山脆李名扬天下。巫山荣获“中国脆李之乡”“全国优质李生产基地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巫山脆李先后荣获“中华名果”“中国气候好产品”“全国优质李金奖”“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19年,在第一届“三峡杯”优质脆李评选活动中,巫山脆李独揽果王奖和金奖,品牌价值16.28亿元,荣登全国区域品牌价值50强榜及知名度、好感度10强榜。 

利益链接、致富所在

随着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水果价格水涨船高。村民们脚下每寸土地都变成了“聚宝盆”,树上高挂的每一颗脆李都变成了“金果果”,每个盛夏的来临就伴随着丰收的喜悦。

有着“火炉”之称的重庆,往往酷暑难耐,但在田地里采摘脆李的王恩海总是喜笑颜开。年过花甲的他靠着种植脆李成功脱贫,他家种植了15亩脆李,进入丰产期的达到9亩,按当前市场价,收入能够达到10多万元。

在巫山县曲尺乡,王恩海的蜕变并非个例。和王恩海一样,满心期待的还有当地村民李吉琼。据了解,李吉琼是当地贫困户,当时家里因学致贫,目前两个孩子都在重庆大学就读研究生。近年来,她家因为发展脆李产业而实现了脱贫。

凭借种植脆李增收,曲尺乡671户贫困户摘掉“贫困帽”,50余户村民依靠发展脆李年收入超过10万元,有的村民收入甚至高达20万元。

建机制强化贫困户利益联接,按照“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土地租赁、作价入股、经营权托管、订单农业、技术承包服务、就地务工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建立10130个脆李种植贫困户与2355个新型经营主体利益链结机制。

福田镇松柏村探索股权化改革,村民把土地资源作为资产,整合土地2050亩加入村集体组织,村民按照土地等级以1:1.3或1:1.4作为股份,农民变股民,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统一销售,带领36户121名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0万元。 QQ截图20200721105135.jpg

“李”行天下、有口皆碑

巫山县持续开展“巫山脆李、李行天下”系列品牌推广,多层次、多角度打造巫山脆李品牌。先后在巫山举办第16届全国李杏学术交流会暨第4届全国优质李鉴评会、重庆市水果采收(巫山脆李)农民运动会、中国重庆·巫山脆李产业发展峰会、巫山脆李采摘季等节会。统一设计全新巫山脆李LOGO标识、包装及宣传图报,分别在北京、广州、重庆等地组织开展“巫山脆李·李行天下”全新品牌形象发布、巫山脆李全网营销等系列推荐活动,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2019年巫山成功申报全国“110”网络扶贫创新活动10个核心示范县,积极利用电商平台扶贫“带货”,巫山脆李实现品牌曝光量超过1.8亿次,成为最受欢迎的山货单品。

建全营销网点。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综合服务体系。县级层面,建立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入驻电商企业20余家。乡镇层面,建立乡镇电商服务站点25个;村级层面,完成314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实施升级改造工程5个。

畅通物流配送。整合中国邮政、京东、顺丰速运等物流企业,建成脆李专业销售体系,建成乡村物流站点306个,建成冷运干线35条,实现脆李运输一线城市24小时到达、二线城市48小时到达。

拓展销售渠道。坚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确保巫山脆李卖得远、卖得好。2019年县内外30余家电商企业、1200余家微商参与脆李销售,网络销售额达到2亿元。2020年,巫山提前谋划脆李销售,宣传策划“优质脆李树网上寻主”预售活动,巫山县委书记、县长做客人民网和深圳卫视进行“直播带货”,为巫山脆李代言,全县5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企业的45000余株优质脆李树提前找到了“主人”。

名声在外的巫山脆李吸引来各地经销商,产品远销福建、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走向全国,已成为人们餐桌上喜爱的小水果。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