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泾源:脱贫路上使“牛劲儿”

时间:2020-10-07 18:12:04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本刊记者 周艳

001.jpg

“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考察时这样叮嘱。

几年来,泾源县牢记总书记嘱托,结合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草畜业,立足六盘山生态屏障优势,探索以旅带农、兴旅富民,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发“牛财”

“在我家牛棚里,总书记详细问了牛的品种、牛棚情况、养牛收入,还说当年在陕北也放过牛。”虽已时隔4年,说起习近平总书记到访的情景,杨岭村脱贫户马克俊仍觉得是在昨天。

养牛,曾是马克俊家收入的主要来源。2016年以来,泾源县积极引导群众养殖安格斯黑牛。与原有的西门塔尔黄牛相比,这种牛育肥快、肉质佳、价格高。当年,全县从澳大利亚引进10000头安格斯基础母牛,马克俊没有犹豫,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购买了两头。

可等大家把牛牵回家养,才发现问题不少:许是漂洋过海而来水土不服,本来壮硕的牛出现了各种不适症状。大家束手无策,咋办?那段时间,县农业农村局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

副局长杨波坐立难安。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伤的是养殖户的积极性,坚决不能让安格斯黑牛出师不利!苦思冥想之下,局里决定以购买社会化公司服务的方式,让技术员挨家挨户走访,上门答疑解惑。

“一开始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虽然成本有点高,但好在老百姓见到了效益,积极性一下子上来了。后来我们就有了经验。”杨波介绍。

马克俊家的效益相当不错。2017年牛棚就多了两头小牛犊。2018年,靠卖牛挣了2万多元!

发“牛财”的不止马克俊一家。行走在泾源乡村,牛棚、饲草仓储是农户家的标配。记者到达兴盛乡兴明村时,贫困户洪文学正在喂牛。170平方米大小的牛棚里,饲养着20多头安格斯黑牛。

“这是我们的‘发财牛’,我得好好照顾它。看,牛棚里通的都是自来水,饲草嘛也能解决,租了15亩地连同自家5亩都种了青贮。去年卖牛收入6万多元,一家人脱了贫。我呀,还想再把规模扩大咧!”说起养牛经,洪文学滔滔不绝。

洪文学算过账。购买一头牛政府补贴2500元,饲草补助3000元。为让基础母牛顺利在养殖户家生长,近年来政府采用了集中繁育发放模式,不用自己费心,就能以17500元/头、远低于市场价放心购买到牛。宁夏大田新天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就是集中繁育公司之一。

“贫困户先报需求,采购回来我们先统一饲养、统一配种、集中防疫,大概我们养殖3个月,做完孕检、合格率达到100%后,再由养殖户牵回家。这样一来养殖户的收益就能保证。”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已分3批发放了1500头牛。

伊源牧业有限公司也发放了同等数量的牛。当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之际,对这些集中繁育点来说,进购并不如往年那样简单。

脱贫致富不能等!县长马威虎果断拍板,想尽一切办法进购。经过一系列手续,1500头安格斯黑牛顺利到达。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一周后,一头牛进价上涨3000元,并且还缺货。

在泾源县,没有劳动能力、无产业的兜底户,一样发了“牛财”。这得益于政府,为全县237户“两无”兜底户入股六盘山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每户一次性入股10500元,其中政府投入1万元,贫困户出资500元,连续3年每年可享受分红4500元。

“党的政策好,让我们人人发‘牛财’。”马克俊说,经过这两年的探索,杨岭村的养牛产业玩起了“新花样”——村民的牛,大都托管给了村里的养牛大户马克明集中饲养。

在马克明现代化的牛棚里,养着500多头安格斯黑牛,其中有40多头属于托管。

对村民来说,这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将自家牛托管给马克明,每年一头牛保底分红960元,不仅挣到了钱,还解放了人力。

吃“旅游饭”

马克俊家的牛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老马茶馆。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那是2017年5月,去结对帮扶我们的福建省海沧区青礁村参观,脑瓜子一下子开窍了,还能有开茶馆这样的操作。当时我已经60岁了,养牛还能养多久呢?”回乡后,他便卖了两头牛,将剩下的托管给马克明,张罗起了开茶馆。

马克俊的想法恰逢其时。泾源县位于六盘山生态旅游核心区,抓住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的有利时机,泾源县力图将旅游产业打造成拉动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                                                                                                                    

“政府非常支持我,铺地板、换瓦等都是政府出的钱,我买来桌椅加以布置,2018年就开张啦。”马克俊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老马茶馆”,几张木质桌椅简洁舒适,各种书籍摆放有序,文艺气息十足,丝毫看不出来这里过去是牛棚。

从开张到营业,说起来还有段插曲。2018年一整年,茶馆是免费开放的。老马的想法很简单,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来杨岭村后,村里发生了大变化,来参观的人也多了,他想做点什么来回报党回报国家,怎么能收费呢?

县委书记张立君说服了马克俊:“茶叶要钱,用电要钱,你不收钱大家怎么好意思进来坐呢?咱们做旅游综合服务,讲究的就是稳定、长久。”马克俊这才开始“营业”。2019年,老马茶馆实现收入近8000元。

老马茶馆变了,杨岭村也面貌一新,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泾源县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支持政策,明晰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危房改造完成了,村史馆建起来了,村道硬化拓宽了,路灯亮起来了……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9年7月,宁夏六盘山第十五届山花节暨泾源县首届杨岭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杨岭村举办,吸引了3万余名游客前去观光旅游,带动周边200余农户展销乡村美食和土特产品,其中杨岭村农户50户,实现户均收入1500元以上,村集体旅游综合收入40万元,群众初次品尝到乡村旅游的甘甜。

杨岭村是泾源县旅游业的缩影。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泾源县聚焦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乡村旅游专业村9个,精品农家乐188户(其中贫困户44户),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近万名群众增收;采取建车间、引企业、带就业、促致富的思路,新建8个旅游扶贫车间,初步形成以黄牛肉、土蜂蜜和刺绣编织为主的特色旅游产品加工体系,促进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2016年以来,整合旅游扶贫资金2076.28万元,惠及全县7个乡镇86个行政村3676户贫困户;依托旅游驿站建设和20公里旅游服务带项目,布设集餐饮、住宿、特色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旅游扶贫平台,带动3000余名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近3年来,全县旅游社会综合收入年均递增11.5%。  

在办好旅游节会、加强宣传推介的同时,围绕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泾源县强化人才培训,建立县级培训基地一处,乡级培训基地两处,2016年以来,累计举办培训班60期,参训群众2400余人次,其中贫困户700余人次,增强了旅游扶贫“造血”功能。

参加过培训的马克俊,是杨岭村村史馆的“看门人”兼讲解员,说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的这4年,打开了话匣子:杨岭村回族群众多,以前白帽帽上的油厚厚一层也不洗,现在个个干净得很;以前有女子唱歌,其他人都会议论笑话,现在每晚文化广场上大家一起唱;以前一放假孩子们都是憋在家的,现在玩滑板、打篮球等活力十足……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党有好政策,我们也要在脱贫路上使牛劲儿,生活才会越过越好!”马克俊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宁夏扶贫    
聚焦两会

泾源:脱贫路上使“牛劲儿”

时间:2020-10-07 18:12:04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本刊记者 周艳

001.jpg

“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考察时这样叮嘱。

几年来,泾源县牢记总书记嘱托,结合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草畜业,立足六盘山生态屏障优势,探索以旅带农、兴旅富民,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发“牛财”

“在我家牛棚里,总书记详细问了牛的品种、牛棚情况、养牛收入,还说当年在陕北也放过牛。”虽已时隔4年,说起习近平总书记到访的情景,杨岭村脱贫户马克俊仍觉得是在昨天。

养牛,曾是马克俊家收入的主要来源。2016年以来,泾源县积极引导群众养殖安格斯黑牛。与原有的西门塔尔黄牛相比,这种牛育肥快、肉质佳、价格高。当年,全县从澳大利亚引进10000头安格斯基础母牛,马克俊没有犹豫,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购买了两头。

可等大家把牛牵回家养,才发现问题不少:许是漂洋过海而来水土不服,本来壮硕的牛出现了各种不适症状。大家束手无策,咋办?那段时间,县农业农村局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

副局长杨波坐立难安。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伤的是养殖户的积极性,坚决不能让安格斯黑牛出师不利!苦思冥想之下,局里决定以购买社会化公司服务的方式,让技术员挨家挨户走访,上门答疑解惑。

“一开始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虽然成本有点高,但好在老百姓见到了效益,积极性一下子上来了。后来我们就有了经验。”杨波介绍。

马克俊家的效益相当不错。2017年牛棚就多了两头小牛犊。2018年,靠卖牛挣了2万多元!

发“牛财”的不止马克俊一家。行走在泾源乡村,牛棚、饲草仓储是农户家的标配。记者到达兴盛乡兴明村时,贫困户洪文学正在喂牛。170平方米大小的牛棚里,饲养着20多头安格斯黑牛。

“这是我们的‘发财牛’,我得好好照顾它。看,牛棚里通的都是自来水,饲草嘛也能解决,租了15亩地连同自家5亩都种了青贮。去年卖牛收入6万多元,一家人脱了贫。我呀,还想再把规模扩大咧!”说起养牛经,洪文学滔滔不绝。

洪文学算过账。购买一头牛政府补贴2500元,饲草补助3000元。为让基础母牛顺利在养殖户家生长,近年来政府采用了集中繁育发放模式,不用自己费心,就能以17500元/头、远低于市场价放心购买到牛。宁夏大田新天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就是集中繁育公司之一。

“贫困户先报需求,采购回来我们先统一饲养、统一配种、集中防疫,大概我们养殖3个月,做完孕检、合格率达到100%后,再由养殖户牵回家。这样一来养殖户的收益就能保证。”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已分3批发放了1500头牛。

伊源牧业有限公司也发放了同等数量的牛。当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之际,对这些集中繁育点来说,进购并不如往年那样简单。

脱贫致富不能等!县长马威虎果断拍板,想尽一切办法进购。经过一系列手续,1500头安格斯黑牛顺利到达。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一周后,一头牛进价上涨3000元,并且还缺货。

在泾源县,没有劳动能力、无产业的兜底户,一样发了“牛财”。这得益于政府,为全县237户“两无”兜底户入股六盘山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每户一次性入股10500元,其中政府投入1万元,贫困户出资500元,连续3年每年可享受分红4500元。

“党的政策好,让我们人人发‘牛财’。”马克俊说,经过这两年的探索,杨岭村的养牛产业玩起了“新花样”——村民的牛,大都托管给了村里的养牛大户马克明集中饲养。

在马克明现代化的牛棚里,养着500多头安格斯黑牛,其中有40多头属于托管。

对村民来说,这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将自家牛托管给马克明,每年一头牛保底分红960元,不仅挣到了钱,还解放了人力。

吃“旅游饭”

马克俊家的牛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老马茶馆。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那是2017年5月,去结对帮扶我们的福建省海沧区青礁村参观,脑瓜子一下子开窍了,还能有开茶馆这样的操作。当时我已经60岁了,养牛还能养多久呢?”回乡后,他便卖了两头牛,将剩下的托管给马克明,张罗起了开茶馆。

马克俊的想法恰逢其时。泾源县位于六盘山生态旅游核心区,抓住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的有利时机,泾源县力图将旅游产业打造成拉动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                                                                                                                    

“政府非常支持我,铺地板、换瓦等都是政府出的钱,我买来桌椅加以布置,2018年就开张啦。”马克俊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老马茶馆”,几张木质桌椅简洁舒适,各种书籍摆放有序,文艺气息十足,丝毫看不出来这里过去是牛棚。

从开张到营业,说起来还有段插曲。2018年一整年,茶馆是免费开放的。老马的想法很简单,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来杨岭村后,村里发生了大变化,来参观的人也多了,他想做点什么来回报党回报国家,怎么能收费呢?

县委书记张立君说服了马克俊:“茶叶要钱,用电要钱,你不收钱大家怎么好意思进来坐呢?咱们做旅游综合服务,讲究的就是稳定、长久。”马克俊这才开始“营业”。2019年,老马茶馆实现收入近8000元。

老马茶馆变了,杨岭村也面貌一新,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泾源县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支持政策,明晰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危房改造完成了,村史馆建起来了,村道硬化拓宽了,路灯亮起来了……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9年7月,宁夏六盘山第十五届山花节暨泾源县首届杨岭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杨岭村举办,吸引了3万余名游客前去观光旅游,带动周边200余农户展销乡村美食和土特产品,其中杨岭村农户50户,实现户均收入1500元以上,村集体旅游综合收入40万元,群众初次品尝到乡村旅游的甘甜。

杨岭村是泾源县旅游业的缩影。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泾源县聚焦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乡村旅游专业村9个,精品农家乐188户(其中贫困户44户),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近万名群众增收;采取建车间、引企业、带就业、促致富的思路,新建8个旅游扶贫车间,初步形成以黄牛肉、土蜂蜜和刺绣编织为主的特色旅游产品加工体系,促进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2016年以来,整合旅游扶贫资金2076.28万元,惠及全县7个乡镇86个行政村3676户贫困户;依托旅游驿站建设和20公里旅游服务带项目,布设集餐饮、住宿、特色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旅游扶贫平台,带动3000余名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近3年来,全县旅游社会综合收入年均递增11.5%。  

在办好旅游节会、加强宣传推介的同时,围绕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泾源县强化人才培训,建立县级培训基地一处,乡级培训基地两处,2016年以来,累计举办培训班60期,参训群众2400余人次,其中贫困户700余人次,增强了旅游扶贫“造血”功能。

参加过培训的马克俊,是杨岭村村史馆的“看门人”兼讲解员,说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的这4年,打开了话匣子:杨岭村回族群众多,以前白帽帽上的油厚厚一层也不洗,现在个个干净得很;以前有女子唱歌,其他人都会议论笑话,现在每晚文化广场上大家一起唱;以前一放假孩子们都是憋在家的,现在玩滑板、打篮球等活力十足……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党有好政策,我们也要在脱贫路上使牛劲儿,生活才会越过越好!”马克俊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