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白鹭”西行 甘肃脱贫记忆里的“山海情”

时间:2021-02-23 10:47:52来源:兰州新闻网作者:

张秀梅以前听说过“嘉庚精神”,但她没想到,有一天,自己所在的幼儿园会与之产生联系。2019年初,福建省厦门市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共建的嘉庚实验幼儿园开园。作为园长,张秀梅将“诚以做人,毅以处事”定为该校校训。

与“嘉庚”一起印入临夏这片土地的还有“鹭岛”“思明”“湖里”……这一连串与厦门有关的词汇,渗入甘肃扶贫记忆的点点滴滴。它们见证了远隔山海的厦门扶贫力量,也见证了两地人民血浓于水的“山海情”。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一只只“白鹭”从东海之滨的鹭岛起飞,一路西行,在毗邻青藏高原的临夏土地上播种,开花。

QQ截图20210223104826.jpg

工人正在临夏科斯特电子有限公司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产业兴方能百业旺 拔穷根也要栽富根

在甘肃脱贫攻坚中,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

这从侧面反映了临夏州脱贫任务的“难中之难”。

厦门,全国经济体量最小的计划单列市。“小马拉大车”,是厦门援临扶贫协作的真实写照。

2010年,两地开始对口协作。面对众多的贫困人口,困窘的当地财政,厦门决心既帮扶拔人的穷根,也要拔掉地方的穷根。

地方的穷根从何而来?“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临夏州人民很早就有经商的传统,“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美誉也曾响彻西北。但这里没有发达的加工业,庞大的农村人口无法充分就业,政府也缺乏财源。厦门经济近年面临“换挡提速”,大批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需要迁移。

与其让沿海制造业流失海外,不如通过招商引资让它们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助力。

厦门援临干部们因此肩负起招商引资的重任,而临夏州也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为东部企业安家落户创造良好条件。

产业,产业!产业兴已成两地干部的共同追求。

2019年,记者曾在临夏州和政县见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城郊的荒滩上,一座座厂房破土而出,渣土运输车川流不息。虽然是初冬,但施工现场一片火热。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这样的场景很难见到。

2021年初,记者再次探访,这里已被数栋漂亮整齐的厂房代替,多家厦门企业入驻产业园区,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致富活水汩汩东来。

这仅仅是近年来厦门产业帮扶的缩影,在厦门帮扶下,临夏州迅速取得多个“史上第一”:全州历史上第一家生产医用口罩的企业;全州历史上第一家生产电子配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全州历史上第一家军民融合企业;甘肃省第一家生产医用防护服的企业……

QQ截图20210223104845.jpg

工人正在临夏科斯特电子有限公司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据统计,厦门市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8.98亿元,累计引进59家厦门及周边地区企业落户临夏,吸纳8131名贫困人员就业,援建扶贫车间258家,吸纳10790名贫困人员就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帮扶协作格局业已形成。

现代产业第一次在临夏州贫困的大山深处开出了花,这里的人们也将迎来一场深入灵魂的洗礼。

QQ截图20210223104903.jpg

当地群众正在临夏州吉美包袋有限公司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由己不由人 改变命运的一份工作

身着粉红色工装的马克麦在燕窝生产线上忙碌着,厚厚的工作服包住她娇小的身躯,只露出两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初见她时,很难相信这个才31岁的瘦弱女子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她的眼中仍带有些许小姑娘的稚气,见人有些害羞。

在马克麦的记忆里,人生怎么过由不得自己。

马克麦家住临夏州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小时候,她喜欢读书,渴望去学校。爷爷却说,女孩子在家学经就好,你没有读书的天分。

她曾偷偷跑到学校去听课,但很快被家人“拎”了回来。

从此,坦然接受命运的马克麦,人生也迈入“正轨”。16岁嫁为人妇,养育拉扯四个孩子,15年里只出过两次远门,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绕着锅碗瓢盆与灶台打转。

家里人口多,增收全靠丈夫在外打工,她的生活困苦不堪。

马克麦心里不甘,想学习,想摆脱贫困的愿望仿佛一根刺,扎得她隐隐作痛。

2019年,一家生产燕窝的厦门企业在广河县投资设厂,村干部来到马克麦家里动员打工。看着家里逼仄的土墙,斑驳老旧的木质窗框。她鼓起勇气去了厂里。

一开始,工作是最基本的挑拣,即择干净原料里的杂质。这项工作不需要任何技能,但很考验耐心,马克麦很珍惜,她做事积极,有不懂之处都去问车间主管。

贺棫是厦门公司外派员工,负责二车间生产加工,她很快注意到勤奋认真的马克麦。

2020年春节假期,贺棫收到一条消息,是马克麦发来的,她不会打字,只发了语音。点开长长的语音条,里面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小心地询问,内检员一职需要什么技能。

内检员负责车间里一条生产线的质量把控,它对工作的认真程度要求更高。

“我觉得你挺适合做内检员。”

“我不识字,做不好怎么办?”

“你不去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就这样,马克麦如愿以偿,工资变高了,责任也更重。不识字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工厂为一些文盲妇女举办培训班,利用工作间隙教他们读书识字。

然而,马克麦仍不满足,忙完回到家,她就跟女儿学认字。

“我会让我的四个孩子都去上学,无论男女!”说完这句话,马克麦眼里泛着光芒,那一刹那,她褪去了羞涩内敛,只剩坚定。

如今,已识了足足100多个字的马克麦,把6个亲戚都拉进厂里打工,家里的土坯房也被翻修了,木窗框都换成了铝合金材质,婆婆、丈夫如今也很支持她的工作。

一份工作不仅提高了她的家庭地位,也改变了人生轨迹。马克麦再也不是那个凡事由他人做主的小女孩了,她和她的孩子,未来都拥有自己做主的权利。

回忆过去,恍如隔世。

QQ截图20210223104922.jpg

工人正在甘肃秋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内进行包装分拣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拳拳赤子心 塑造“山海情”

听着房间滴答滴答的钟声,邱武伟记不清这是第几个未眠之夜。从低海拔的厦门来到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区,高度骤升近2000米,伴随而来的是失眠、胸闷等各种不良症状。

“每个厦门援临的干部,都要过‘四关’——海拔关、睡眠关、饮食关、语言关。”邱武伟原本在厦门市农业农村局任职,现在挂职临夏州副州长,出生农村的他也很熟悉农村工作。

记者注意到在厦门市赴临夏州帮扶工作队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的队员大多来自农村,年龄都在40岁至50岁左右,正是干事创业的大好年华。

来自农村,让这些干部们天然对农村有亲近感。对邱武伟来说,小时候家乡的贫穷,历历在目。“上山种菜,下海摸鱼”,老照片里,一家人瘦弱如一排参差不齐的竹竿。“跟猪抢地瓜吃,初中前就没穿过不打补丁的裤子。”

改革开放后,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也富裕起来。贫穷成了相册里的往事,每当忆苦思甜时,吃过苦的老人们才拿出照片给儿孙讲述。

然而,每个厦门人都深知,厦门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

脱贫攻坚,打开了厦门人回报祖国的大门,无数厦门人怀揣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涌向贫困地区。

2016年起,厦门市累计选派39名挂职干部、975名教师、医生、科技、农业、社工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赴临夏州开展帮扶工作,还有无数企业家、游客来到临夏。他们远赴千里,跨越山河,与临夏州人民一道书写了无数有关“山海情”的故事。

邱武伟是第二批援临干部。初来考察,每个干部目睹临夏州闭塞贫穷的模样,胸中都燃起一团火焰,他们暗暗发誓,一定要叫这里大地“换新颜”,誓要把临夏的贫穷扫进历史深处。

从那之后,邱武伟便很少回到厦门,即便回去,也忙着为临夏招商引资。他年迈的父亲甚至也加入到儿子的事业中,积极奔走,说服企业迁移临夏,助力脱贫攻坚。

邱武伟就是厦门援临人的缩影,记者行走在临夏州,看到厦门人的扶贫事业几乎在全州无处不在,他们或来自工商界、教育界,或来了几年,或者一个月。

他们本能在厦门享受更优渥的生活环境和更宽广的发展前途。然而,在国家东西扶贫协作的号令下,他们没有怨言,没有讨价还价,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将人生中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扶贫事业。

五年来,临夏州53.07万人实现脱贫。去年疫情,临夏州生产的口罩防护服等物资,又返送厦门支援当地战疫。

一行行“白鹭”,正从临夏起飞,缓缓东行……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东西协作    

“白鹭”西行 甘肃脱贫记忆里的“山海情”

时间:2021-02-23 10:47:52

来源:兰州新闻网

作者:

张秀梅以前听说过“嘉庚精神”,但她没想到,有一天,自己所在的幼儿园会与之产生联系。2019年初,福建省厦门市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共建的嘉庚实验幼儿园开园。作为园长,张秀梅将“诚以做人,毅以处事”定为该校校训。

与“嘉庚”一起印入临夏这片土地的还有“鹭岛”“思明”“湖里”……这一连串与厦门有关的词汇,渗入甘肃扶贫记忆的点点滴滴。它们见证了远隔山海的厦门扶贫力量,也见证了两地人民血浓于水的“山海情”。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一只只“白鹭”从东海之滨的鹭岛起飞,一路西行,在毗邻青藏高原的临夏土地上播种,开花。

QQ截图20210223104826.jpg

工人正在临夏科斯特电子有限公司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产业兴方能百业旺 拔穷根也要栽富根

在甘肃脱贫攻坚中,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

这从侧面反映了临夏州脱贫任务的“难中之难”。

厦门,全国经济体量最小的计划单列市。“小马拉大车”,是厦门援临扶贫协作的真实写照。

2010年,两地开始对口协作。面对众多的贫困人口,困窘的当地财政,厦门决心既帮扶拔人的穷根,也要拔掉地方的穷根。

地方的穷根从何而来?“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临夏州人民很早就有经商的传统,“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美誉也曾响彻西北。但这里没有发达的加工业,庞大的农村人口无法充分就业,政府也缺乏财源。厦门经济近年面临“换挡提速”,大批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需要迁移。

与其让沿海制造业流失海外,不如通过招商引资让它们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助力。

厦门援临干部们因此肩负起招商引资的重任,而临夏州也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为东部企业安家落户创造良好条件。

产业,产业!产业兴已成两地干部的共同追求。

2019年,记者曾在临夏州和政县见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城郊的荒滩上,一座座厂房破土而出,渣土运输车川流不息。虽然是初冬,但施工现场一片火热。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这样的场景很难见到。

2021年初,记者再次探访,这里已被数栋漂亮整齐的厂房代替,多家厦门企业入驻产业园区,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致富活水汩汩东来。

这仅仅是近年来厦门产业帮扶的缩影,在厦门帮扶下,临夏州迅速取得多个“史上第一”:全州历史上第一家生产医用口罩的企业;全州历史上第一家生产电子配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全州历史上第一家军民融合企业;甘肃省第一家生产医用防护服的企业……

QQ截图20210223104845.jpg

工人正在临夏科斯特电子有限公司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据统计,厦门市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8.98亿元,累计引进59家厦门及周边地区企业落户临夏,吸纳8131名贫困人员就业,援建扶贫车间258家,吸纳10790名贫困人员就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帮扶协作格局业已形成。

现代产业第一次在临夏州贫困的大山深处开出了花,这里的人们也将迎来一场深入灵魂的洗礼。

QQ截图20210223104903.jpg

当地群众正在临夏州吉美包袋有限公司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由己不由人 改变命运的一份工作

身着粉红色工装的马克麦在燕窝生产线上忙碌着,厚厚的工作服包住她娇小的身躯,只露出两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初见她时,很难相信这个才31岁的瘦弱女子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她的眼中仍带有些许小姑娘的稚气,见人有些害羞。

在马克麦的记忆里,人生怎么过由不得自己。

马克麦家住临夏州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小时候,她喜欢读书,渴望去学校。爷爷却说,女孩子在家学经就好,你没有读书的天分。

她曾偷偷跑到学校去听课,但很快被家人“拎”了回来。

从此,坦然接受命运的马克麦,人生也迈入“正轨”。16岁嫁为人妇,养育拉扯四个孩子,15年里只出过两次远门,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绕着锅碗瓢盆与灶台打转。

家里人口多,增收全靠丈夫在外打工,她的生活困苦不堪。

马克麦心里不甘,想学习,想摆脱贫困的愿望仿佛一根刺,扎得她隐隐作痛。

2019年,一家生产燕窝的厦门企业在广河县投资设厂,村干部来到马克麦家里动员打工。看着家里逼仄的土墙,斑驳老旧的木质窗框。她鼓起勇气去了厂里。

一开始,工作是最基本的挑拣,即择干净原料里的杂质。这项工作不需要任何技能,但很考验耐心,马克麦很珍惜,她做事积极,有不懂之处都去问车间主管。

贺棫是厦门公司外派员工,负责二车间生产加工,她很快注意到勤奋认真的马克麦。

2020年春节假期,贺棫收到一条消息,是马克麦发来的,她不会打字,只发了语音。点开长长的语音条,里面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小心地询问,内检员一职需要什么技能。

内检员负责车间里一条生产线的质量把控,它对工作的认真程度要求更高。

“我觉得你挺适合做内检员。”

“我不识字,做不好怎么办?”

“你不去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就这样,马克麦如愿以偿,工资变高了,责任也更重。不识字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工厂为一些文盲妇女举办培训班,利用工作间隙教他们读书识字。

然而,马克麦仍不满足,忙完回到家,她就跟女儿学认字。

“我会让我的四个孩子都去上学,无论男女!”说完这句话,马克麦眼里泛着光芒,那一刹那,她褪去了羞涩内敛,只剩坚定。

如今,已识了足足100多个字的马克麦,把6个亲戚都拉进厂里打工,家里的土坯房也被翻修了,木窗框都换成了铝合金材质,婆婆、丈夫如今也很支持她的工作。

一份工作不仅提高了她的家庭地位,也改变了人生轨迹。马克麦再也不是那个凡事由他人做主的小女孩了,她和她的孩子,未来都拥有自己做主的权利。

回忆过去,恍如隔世。

QQ截图20210223104922.jpg

工人正在甘肃秋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内进行包装分拣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拳拳赤子心 塑造“山海情”

听着房间滴答滴答的钟声,邱武伟记不清这是第几个未眠之夜。从低海拔的厦门来到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区,高度骤升近2000米,伴随而来的是失眠、胸闷等各种不良症状。

“每个厦门援临的干部,都要过‘四关’——海拔关、睡眠关、饮食关、语言关。”邱武伟原本在厦门市农业农村局任职,现在挂职临夏州副州长,出生农村的他也很熟悉农村工作。

记者注意到在厦门市赴临夏州帮扶工作队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的队员大多来自农村,年龄都在40岁至50岁左右,正是干事创业的大好年华。

来自农村,让这些干部们天然对农村有亲近感。对邱武伟来说,小时候家乡的贫穷,历历在目。“上山种菜,下海摸鱼”,老照片里,一家人瘦弱如一排参差不齐的竹竿。“跟猪抢地瓜吃,初中前就没穿过不打补丁的裤子。”

改革开放后,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也富裕起来。贫穷成了相册里的往事,每当忆苦思甜时,吃过苦的老人们才拿出照片给儿孙讲述。

然而,每个厦门人都深知,厦门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

脱贫攻坚,打开了厦门人回报祖国的大门,无数厦门人怀揣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涌向贫困地区。

2016年起,厦门市累计选派39名挂职干部、975名教师、医生、科技、农业、社工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赴临夏州开展帮扶工作,还有无数企业家、游客来到临夏。他们远赴千里,跨越山河,与临夏州人民一道书写了无数有关“山海情”的故事。

邱武伟是第二批援临干部。初来考察,每个干部目睹临夏州闭塞贫穷的模样,胸中都燃起一团火焰,他们暗暗发誓,一定要叫这里大地“换新颜”,誓要把临夏的贫穷扫进历史深处。

从那之后,邱武伟便很少回到厦门,即便回去,也忙着为临夏招商引资。他年迈的父亲甚至也加入到儿子的事业中,积极奔走,说服企业迁移临夏,助力脱贫攻坚。

邱武伟就是厦门援临人的缩影,记者行走在临夏州,看到厦门人的扶贫事业几乎在全州无处不在,他们或来自工商界、教育界,或来了几年,或者一个月。

他们本能在厦门享受更优渥的生活环境和更宽广的发展前途。然而,在国家东西扶贫协作的号令下,他们没有怨言,没有讨价还价,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将人生中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扶贫事业。

五年来,临夏州53.07万人实现脱贫。去年疫情,临夏州生产的口罩防护服等物资,又返送厦门支援当地战疫。

一行行“白鹭”,正从临夏起飞,缓缓东行……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