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浙江: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恩施州工作队返杭

时间:2021-05-27 15:19:27来源:杭州支援合作作者:祝芷媛 通讯员 赵波

QQ截图20210527161238.jpg

热烈欢迎援派黔东南州干部人才凯旋

QQ截图20210527161252.jpg

热烈欢迎援派恩施州干部凯旋

QQ截图20210527161307.jpg

杭州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钊向返回杭州的援派干部、人才表达问候

5月26日下午,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乘坐G1322次列车返杭。此前,4月30日杭州市帮扶恩施州工作队抵杭。

谱写勠力攻坚的杭州答卷

结对帮扶以来,杭州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浙江、杭州时提出的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政治责任担当,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助力贵州省黔东南州、湖北省恩施州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两州2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杭州帮扶工作队赴黔东南州、恩施州脱贫攻坚一线,不负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圆满完成中央、省委省政府交给杭州的政治任务,交出了脱贫攻坚战杭州战役的高分答卷。

QQ截图20210527161328.jpg

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

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坚持精准、突出重点、协同创新,聚焦产业、就业和社会事业“三业”联动,持续推进三大“百千万”工程,创新探索出筑巢引凤、招补短板、东品西移等杭黔东西部协作十二大经验模式,助推黔东南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努力打造展现东西部扶贫协作制度优势的重要窗口。截至2020年11月,帮助黔东南州减少贫困人口58.9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50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杭黔东西部扶贫协作为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QQ截图20210527161341.jpg

杭州市援派恩施州工作队

杭州市帮扶恩施州工作队2018年入驻恩施以来,按照全面拓展年、创新奋进年、巩固提升年三年三步走的工作思路,立足两地抓协调、统筹资源谋扶贫、精准落实求成效、晒比创拼促攻坚,在帮扶工作项目化,项目体系化,体系品牌化上突出重点、加强创新,探索形成了具有杭恩特色的“一二三四五”东西部扶贫协作新品牌: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化扶贫协作”这一主线,做优劳务协作和人才支援两篇文章,做实“三个三”项目带贫行动,做强农特产业、旅游业、硒品入杭和浙企入恩四大产业合作提升工程,全面构建和完善五大帮扶体系。几年来,帮助当地补足“两不愁三保障”短板,直接带动36.36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助力全州八个县(市)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历史性告别区域性绝对贫困。

贡献脱贫攻坚的杭州力量

与贫困决战决胜。在苗岭山麓,在清江画廊,一个个充满杭州元素的扶贫项目顺利建成,一项项凝聚杭州力量的事业扎实推进,一桩桩体现杭州智慧的美好变化正在发生。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即将开启,杭州人带着脱贫攻坚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扬帆起航。

结对帮扶以来,杭州市助力黔东南州、恩施州携手攻坚,“三业联动”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做法模式逐步形成,麻江蓝莓、鹤峰有机茶等一批生态特色产业收益显现,劳务协作模式、农特产品产销等对接机制趋于完善,教育医疗水平明显提升,一批本土化人才培养成长,引导知名企业家到对口地区贫困村担任“名誉村主任”结对帮扶,成为杭州对口帮扶工作的一张金名片。

杭黔东西部扶贫协作实践突出产业、就业、社会事业的“三业联动”在新华社内参《国内动态》刊登。“杭恩携手扶贫新模式”在全国《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的实践》扶贫案例选编中正式发布,是东西部扶贫协作领域唯一入选案例。

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着力深化“组团式帮扶”模式,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一是着力构建组团式帮扶格局。由杭州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设立“扶智班”、台江县民族中学设立“甘霖班”,招收当地贫困村的贫困学生,选派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担任台江县民中校长,2020年台江民中一本上线人数比2015年增长494.4%。在恩施州开展远程智慧医疗项目,与所有结对医院均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共开展898例疑难患者病例会诊,远程培训280余次。台江县人民医院(浙医二院台江分院)在浙医二院选派的汪四花院长带领下,开展新技术达80项,门、急诊病人增长34%,手术病人增长66%,转诊率下降50%,在全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专项督导检查中位列第一。

二是实施“银龄计划”打造组团式帮扶升级版。引进10名退休专家(其中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5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赴凯里、从江、锦屏等县(市)担任中学校长或医院院长。设立“名师(医)工作室”,帮助培养造就一批长期植根和服务当地的本土人才。

三是多点多面推进智力援助帮扶。杭州第一技师学院、轻工技师学院、杭州市汽车高级技工学校每年招收300名两州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来杭就读中职;5所杭州知名职校与黔东南州中职校开启2+1共同培养新模式,开展为期1年在杭企业、幼儿园实习联合培养。实施“山凤凰”计划,在苗族、瑶族、侗族集聚的深度贫困乡镇学校设立女生课程,建立女生教育基金。

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在产业协作上下功夫,增强对口地区内生发展能力

杭州将发展产业作为帮助对口地区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一是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合作社共同发展的组织体系。由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政策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扶持内容,建立项目保障措施完善管理体系;企业负责全产业链技术和物资服务,并对农户实行保护价收购。建立村两委带领贫困户、党员带贫困户、大户带贫困户的“三带模式”,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如岑巩全县桑园基地发展达7070亩,覆盖贫困人口3500余人,带动贫困群众直接参与蚕桑产业发展1000人以上,吸纳就业10000余人次。

二是注重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助力实现内源性脱贫。如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环境等条件,安排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460万元、捐赠10000株高节竹竹苗,在黔东南雷山县打造高节笋用竹产业基地,预计每亩可年产笋4000斤,项目利益扣除经营成本后70%的纯收益将全部分红给贫困户。如充分利用当地景观和人文资源,恩施州枫香河文旅产业项目通过关键资金撬动了村民对新环境改造的积极性,用关键技术带动村民对新业态建设的能动性。全村改造房屋22栋,目前已经有30余个设施齐备的民宿客房对外营业;枫香河高山药材综合产业园已投入生产销售,文旅产业为村民户均增收5000余元,枫香河村变身为文旅“打卡圣地”。如“王的手创”文创项目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在黔东南州施秉、雷山等地建立多个手工基地,以非遗文化再创造带动贫困的新探索,让传统苗绣焕发新生,带动近2000人在家就业增收,持续稳定生产的手艺人突破1200位,绣娘年收入在15000-25000元不等。

三是完善产业链条互补,构筑地区商业标准。如世界500强海亮集团旗下的农业品牌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在恩施州建始县开辟“集体经营公司+市场化运营”农业扶贫新路径,打造现代农业标准的全自动蛋鸡养殖,推动地方农产品标准化、商品化生产,目前养殖蛋鸡15万羽,年产鸡蛋3800万枚,惠及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4279人。

四是立足资源禀赋,提供产业支撑促进长期稳定脱贫。恩施州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建立高标准种植基地,整合小而散的茶园,发展较大规模的生态茶园。提高管培水平,建立富硒有机的恩施茶特色,按杭州标准化的要求对茶园进行培管,帮助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主产区鹤峰县引进浙茶集团成立有机富硒茶研究分院,按欧盟标准转化鹤峰有机茶园近10万亩,茶农亩均收入近万元。提高生产水平,建立精深加工产业链,引进了抹茶生产产业链。全国最大的抹茶加工和出口企业浙江新洲国际贸易公司与湖北金果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恩施州龙马新果实业有限公司,打造集生态茶园和标准化茶厂为一体、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现代化茶叶示范产业园。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销售渠道,邀请黔东南、恩施参加中国国际茶博会、万人品茶大会等大型茶事活动以及农博会、电博会等推介活动,其中5款恩施硒茶产品荣获茶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突出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在消费扶贫上出成效展特色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突出阿里巴巴、网易、联华等龙头企业作用,发挥电商平台集聚效应,推进实施单位购销、结对助销、企业带销、活动展销、商超直销、电商营销、基地订销、旅游促销、劳务帮销、宣传推销等“十大”消费扶贫行动,努力在促进消费扶贫上展现杭州特色、凸显杭州亮点。

一是线上销售模式不断创新。发挥农村淘宝、贝店、云集、安厨、网易严选、明康汇等网销平台品牌效应,打造恩施土豆、三穗麻鸭蛋、麻江蓝莓等一大批“网红爆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贵州、湖北农特产品50.9亿元。充分利用电商网络平台直播带货,探索“线上引流+实体消费”新模式。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创新推出消费扶贫政策,发放爱心扶贫消费券66万份,销售总额近1000万元。

二是线下销售网络不断织密。发挥浙江最大零售超市联华华商600多万会员的规模优势,建设3家品牌示范店、15家区域代表性门店扶贫馆,产品涵盖优质农特产品500余种。积极开展农特产品“五进”活动,全面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把专柜、专馆、专区落地任务作为“三专”平台建设的重点,积极推进专柜、专馆、专区实际运营,建成消费扶贫专馆23家,专区18家,专柜110台。

三是品牌赋能山货变山珍。突出“苗侗山珍”和“非遗文化”,借助王的手创、妈妈制造、淘宝非遗、网易严选等专业团队力量,提升黔东南特色商品的包装设计。帮助恩施州提升农特产品品质,打造“恩施玉露”“利川红”“富硒土豆”等享誉全国的销售爆品。

坚持“所需”与“所能”相结合,打造劳务协作“桥头堡”,用情用力发展社会事业

一是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在杭建立黔东南州“1+16”劳务协作工作站、恩施州“1+8”劳务协作工作站,通过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平台、有机制、有保障“五有”标准化建设,形成“总站+分站+企业+联络员”劳务协作工作体系,为对口地区来杭务工人员,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创业指导、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和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

二是精准推进人岗匹配,在杭州13个区县(市)对口地区务工人员较集中的企业中,筛选吉利集团、苏泊尔家电、三替集团、中策橡胶和千芝雅等45家务工环境较好、权益保障到位的杭州企业作为对口地区劳务输入基地,提供各类扶贫岗位4612个。

三是精准促进稳定就业,制定出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东西部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等政策意见,推出劳务协作工作站建站补贴和驻站人员生活补贴、对口帮扶地区就业扶贫补贴、重点企业招用补贴、人力资源机构推荐补贴等支持政策,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拱墅、西湖、上城等地探索蓝领公寓对口帮扶政策。拱墅区提供了蓝领公寓720间,确保让劳务人员出得来、稳得住。

四是以创业带就业,发挥杭州数字经济和创新创业资源优势,支持对口地区开展创业师资培训、农村电商培训、创业远程培训,联合举办杭州市·黔东南州·恩施州大学生网络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暨东西部扶贫协作“双创”活动等系列活动,提升对口地区“造血”能力。

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突出“名誉村主任”帮扶品牌,打造携手奔小康“万企帮万村”升级版

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携手奔小康活动,发挥杭州民营企业资金、项目、人才优势,助推对口帮扶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员“造血”增收,邀请162位杭州企业家、社会组织负责人到对口地区199个贫困村任“名誉村主任”,帮助贫困村开展“五个一”活动。仅江干区对口帮扶湖北恩施州恩施市及贵州黔东南州三穗县“名誉村主任”就累计捐助资金2378余万元,吸纳对口地区贫困人口转移就业339人,销售农产品3540余万元,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帮扶效果,发挥了杭州优势,彰显了杭州特色。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资讯播报    
资讯播报

浙江: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恩施州工作队返杭

时间:2021-05-27 15:19:27

来源:杭州支援合作

作者:祝芷媛 通讯员 赵波

QQ截图20210527161238.jpg

热烈欢迎援派黔东南州干部人才凯旋

QQ截图20210527161252.jpg

热烈欢迎援派恩施州干部凯旋

QQ截图20210527161307.jpg

杭州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钊向返回杭州的援派干部、人才表达问候

5月26日下午,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乘坐G1322次列车返杭。此前,4月30日杭州市帮扶恩施州工作队抵杭。

谱写勠力攻坚的杭州答卷

结对帮扶以来,杭州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浙江、杭州时提出的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政治责任担当,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助力贵州省黔东南州、湖北省恩施州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两州2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杭州帮扶工作队赴黔东南州、恩施州脱贫攻坚一线,不负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圆满完成中央、省委省政府交给杭州的政治任务,交出了脱贫攻坚战杭州战役的高分答卷。

QQ截图20210527161328.jpg

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

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坚持精准、突出重点、协同创新,聚焦产业、就业和社会事业“三业”联动,持续推进三大“百千万”工程,创新探索出筑巢引凤、招补短板、东品西移等杭黔东西部协作十二大经验模式,助推黔东南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努力打造展现东西部扶贫协作制度优势的重要窗口。截至2020年11月,帮助黔东南州减少贫困人口58.9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50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杭黔东西部扶贫协作为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QQ截图20210527161341.jpg

杭州市援派恩施州工作队

杭州市帮扶恩施州工作队2018年入驻恩施以来,按照全面拓展年、创新奋进年、巩固提升年三年三步走的工作思路,立足两地抓协调、统筹资源谋扶贫、精准落实求成效、晒比创拼促攻坚,在帮扶工作项目化,项目体系化,体系品牌化上突出重点、加强创新,探索形成了具有杭恩特色的“一二三四五”东西部扶贫协作新品牌: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化扶贫协作”这一主线,做优劳务协作和人才支援两篇文章,做实“三个三”项目带贫行动,做强农特产业、旅游业、硒品入杭和浙企入恩四大产业合作提升工程,全面构建和完善五大帮扶体系。几年来,帮助当地补足“两不愁三保障”短板,直接带动36.36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助力全州八个县(市)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历史性告别区域性绝对贫困。

贡献脱贫攻坚的杭州力量

与贫困决战决胜。在苗岭山麓,在清江画廊,一个个充满杭州元素的扶贫项目顺利建成,一项项凝聚杭州力量的事业扎实推进,一桩桩体现杭州智慧的美好变化正在发生。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即将开启,杭州人带着脱贫攻坚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扬帆起航。

结对帮扶以来,杭州市助力黔东南州、恩施州携手攻坚,“三业联动”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做法模式逐步形成,麻江蓝莓、鹤峰有机茶等一批生态特色产业收益显现,劳务协作模式、农特产品产销等对接机制趋于完善,教育医疗水平明显提升,一批本土化人才培养成长,引导知名企业家到对口地区贫困村担任“名誉村主任”结对帮扶,成为杭州对口帮扶工作的一张金名片。

杭黔东西部扶贫协作实践突出产业、就业、社会事业的“三业联动”在新华社内参《国内动态》刊登。“杭恩携手扶贫新模式”在全国《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的实践》扶贫案例选编中正式发布,是东西部扶贫协作领域唯一入选案例。

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着力深化“组团式帮扶”模式,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一是着力构建组团式帮扶格局。由杭州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设立“扶智班”、台江县民族中学设立“甘霖班”,招收当地贫困村的贫困学生,选派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担任台江县民中校长,2020年台江民中一本上线人数比2015年增长494.4%。在恩施州开展远程智慧医疗项目,与所有结对医院均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共开展898例疑难患者病例会诊,远程培训280余次。台江县人民医院(浙医二院台江分院)在浙医二院选派的汪四花院长带领下,开展新技术达80项,门、急诊病人增长34%,手术病人增长66%,转诊率下降50%,在全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专项督导检查中位列第一。

二是实施“银龄计划”打造组团式帮扶升级版。引进10名退休专家(其中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5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赴凯里、从江、锦屏等县(市)担任中学校长或医院院长。设立“名师(医)工作室”,帮助培养造就一批长期植根和服务当地的本土人才。

三是多点多面推进智力援助帮扶。杭州第一技师学院、轻工技师学院、杭州市汽车高级技工学校每年招收300名两州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来杭就读中职;5所杭州知名职校与黔东南州中职校开启2+1共同培养新模式,开展为期1年在杭企业、幼儿园实习联合培养。实施“山凤凰”计划,在苗族、瑶族、侗族集聚的深度贫困乡镇学校设立女生课程,建立女生教育基金。

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在产业协作上下功夫,增强对口地区内生发展能力

杭州将发展产业作为帮助对口地区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一是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合作社共同发展的组织体系。由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政策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扶持内容,建立项目保障措施完善管理体系;企业负责全产业链技术和物资服务,并对农户实行保护价收购。建立村两委带领贫困户、党员带贫困户、大户带贫困户的“三带模式”,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如岑巩全县桑园基地发展达7070亩,覆盖贫困人口3500余人,带动贫困群众直接参与蚕桑产业发展1000人以上,吸纳就业10000余人次。

二是注重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助力实现内源性脱贫。如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环境等条件,安排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460万元、捐赠10000株高节竹竹苗,在黔东南雷山县打造高节笋用竹产业基地,预计每亩可年产笋4000斤,项目利益扣除经营成本后70%的纯收益将全部分红给贫困户。如充分利用当地景观和人文资源,恩施州枫香河文旅产业项目通过关键资金撬动了村民对新环境改造的积极性,用关键技术带动村民对新业态建设的能动性。全村改造房屋22栋,目前已经有30余个设施齐备的民宿客房对外营业;枫香河高山药材综合产业园已投入生产销售,文旅产业为村民户均增收5000余元,枫香河村变身为文旅“打卡圣地”。如“王的手创”文创项目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在黔东南州施秉、雷山等地建立多个手工基地,以非遗文化再创造带动贫困的新探索,让传统苗绣焕发新生,带动近2000人在家就业增收,持续稳定生产的手艺人突破1200位,绣娘年收入在15000-25000元不等。

三是完善产业链条互补,构筑地区商业标准。如世界500强海亮集团旗下的农业品牌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在恩施州建始县开辟“集体经营公司+市场化运营”农业扶贫新路径,打造现代农业标准的全自动蛋鸡养殖,推动地方农产品标准化、商品化生产,目前养殖蛋鸡15万羽,年产鸡蛋3800万枚,惠及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4279人。

四是立足资源禀赋,提供产业支撑促进长期稳定脱贫。恩施州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建立高标准种植基地,整合小而散的茶园,发展较大规模的生态茶园。提高管培水平,建立富硒有机的恩施茶特色,按杭州标准化的要求对茶园进行培管,帮助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主产区鹤峰县引进浙茶集团成立有机富硒茶研究分院,按欧盟标准转化鹤峰有机茶园近10万亩,茶农亩均收入近万元。提高生产水平,建立精深加工产业链,引进了抹茶生产产业链。全国最大的抹茶加工和出口企业浙江新洲国际贸易公司与湖北金果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恩施州龙马新果实业有限公司,打造集生态茶园和标准化茶厂为一体、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现代化茶叶示范产业园。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销售渠道,邀请黔东南、恩施参加中国国际茶博会、万人品茶大会等大型茶事活动以及农博会、电博会等推介活动,其中5款恩施硒茶产品荣获茶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突出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在消费扶贫上出成效展特色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突出阿里巴巴、网易、联华等龙头企业作用,发挥电商平台集聚效应,推进实施单位购销、结对助销、企业带销、活动展销、商超直销、电商营销、基地订销、旅游促销、劳务帮销、宣传推销等“十大”消费扶贫行动,努力在促进消费扶贫上展现杭州特色、凸显杭州亮点。

一是线上销售模式不断创新。发挥农村淘宝、贝店、云集、安厨、网易严选、明康汇等网销平台品牌效应,打造恩施土豆、三穗麻鸭蛋、麻江蓝莓等一大批“网红爆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贵州、湖北农特产品50.9亿元。充分利用电商网络平台直播带货,探索“线上引流+实体消费”新模式。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创新推出消费扶贫政策,发放爱心扶贫消费券66万份,销售总额近1000万元。

二是线下销售网络不断织密。发挥浙江最大零售超市联华华商600多万会员的规模优势,建设3家品牌示范店、15家区域代表性门店扶贫馆,产品涵盖优质农特产品500余种。积极开展农特产品“五进”活动,全面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把专柜、专馆、专区落地任务作为“三专”平台建设的重点,积极推进专柜、专馆、专区实际运营,建成消费扶贫专馆23家,专区18家,专柜110台。

三是品牌赋能山货变山珍。突出“苗侗山珍”和“非遗文化”,借助王的手创、妈妈制造、淘宝非遗、网易严选等专业团队力量,提升黔东南特色商品的包装设计。帮助恩施州提升农特产品品质,打造“恩施玉露”“利川红”“富硒土豆”等享誉全国的销售爆品。

坚持“所需”与“所能”相结合,打造劳务协作“桥头堡”,用情用力发展社会事业

一是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在杭建立黔东南州“1+16”劳务协作工作站、恩施州“1+8”劳务协作工作站,通过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平台、有机制、有保障“五有”标准化建设,形成“总站+分站+企业+联络员”劳务协作工作体系,为对口地区来杭务工人员,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创业指导、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和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

二是精准推进人岗匹配,在杭州13个区县(市)对口地区务工人员较集中的企业中,筛选吉利集团、苏泊尔家电、三替集团、中策橡胶和千芝雅等45家务工环境较好、权益保障到位的杭州企业作为对口地区劳务输入基地,提供各类扶贫岗位4612个。

三是精准促进稳定就业,制定出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东西部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等政策意见,推出劳务协作工作站建站补贴和驻站人员生活补贴、对口帮扶地区就业扶贫补贴、重点企业招用补贴、人力资源机构推荐补贴等支持政策,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拱墅、西湖、上城等地探索蓝领公寓对口帮扶政策。拱墅区提供了蓝领公寓720间,确保让劳务人员出得来、稳得住。

四是以创业带就业,发挥杭州数字经济和创新创业资源优势,支持对口地区开展创业师资培训、农村电商培训、创业远程培训,联合举办杭州市·黔东南州·恩施州大学生网络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暨东西部扶贫协作“双创”活动等系列活动,提升对口地区“造血”能力。

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突出“名誉村主任”帮扶品牌,打造携手奔小康“万企帮万村”升级版

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携手奔小康活动,发挥杭州民营企业资金、项目、人才优势,助推对口帮扶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员“造血”增收,邀请162位杭州企业家、社会组织负责人到对口地区199个贫困村任“名誉村主任”,帮助贫困村开展“五个一”活动。仅江干区对口帮扶湖北恩施州恩施市及贵州黔东南州三穗县“名誉村主任”就累计捐助资金2378余万元,吸纳对口地区贫困人口转移就业339人,销售农产品3540余万元,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帮扶效果,发挥了杭州优势,彰显了杭州特色。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