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王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时间:2022-06-07 19:32:2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1期作者: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宁

“三农”稳、大局稳,信心才能稳。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部署要求,真抓实干做好“三农”各项工作,努力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1.jpg

云南省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发展香椿产业助农增收。

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一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产量不降低。始终把粮食安全责任扛在肩上,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考核措施,确保粮食面积产量只增不减。二是抓实粮食增产措施。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选育新品种、推广好品种,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推进杂交稻“上山”旱种,先试种、再推广。大力发展绿色高产创建、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强气象形势和病虫害发生趋势的研判,科学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前做好物资储备,减少灾害损失。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要重点用于支持粮食生产。三是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切实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要切实落实到位,不仅在数量上补,更要把住质量关。根据实际开展耕地撂荒治理。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落实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和风险防范制度。四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开展绩效评价,研究制定激励措施,对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资金奖励,对完成不好的进行通报、批评、约谈,形成制度。抓好滇中引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五是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优化生猪产能调控,加快牛羊生产,确保肉、禽、蛋、奶,以及蔬菜、水产品有效供给。强化市场监测,做好应急储备调运,确保农副产品产得出、供得上、稳得住。

2.jpg

云南省会泽县农业产业示范园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收、分装。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脱贫群众增收

脱贫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第一位任务抓紧抓好,千方百计增加脱贫群众收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一是聚焦底线任务,持续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强化县乡村干部定期排查和部门筛查预警,构建自下而上入户排查和自上而下监测相结合的常态化预警体系。用好“政府救助平台”,让困难群众“找政府”无障碍。建立健全监测标准年度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提高监测标准。二是聚焦基本保障,持续强化精准帮扶。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精准帮扶。对于涉及脱贫人口的帮扶政策措施,视具体情况逐步完善调整优化,防止出现帮扶不到位。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一线工作法,持续跟踪参保和医保政策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全省存在饮水安全风险的,切实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护。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不辍学。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三是聚焦群众增收,抓实产业就业帮扶。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为了脱贫户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鲜明导向,制定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对收入偏低的脱贫人口,要摸清底数、建立台账,科学分析、精准施策、重点帮扶、雪中送炭。重点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对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予以大力支持。完善龙头企业与中小微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让企业发展的过程,成为带动脱贫户增收、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过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工资性收入。强化农民素质技能培训,支持发展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完善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盘活用好农村资源资产,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四是聚焦重点区域,集中力量倾斜支持。对于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逐县编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对于3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加大“一县一业”示范创建,以及集镇和中心村建设力度。对于进城进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抓实就业帮扶和帮扶车间建设,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着力解决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管理跟不上、群众办事“两头跑”等问题,促进搬迁脱贫人口稳得住、能融入、有发展、能致富。对于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继续推进进城进镇易地搬迁。对于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持续打造“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五是聚焦各方力量,全力构建共帮共赢格局。加强沪滇协调对接,深化产业合作、市场衔接、人才交流、教育医疗对口合作。保持定点帮扶力度不减,不断拓展帮扶领域。做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帮扶乡村振兴专项工作。加强与福建、广东等省沟通对接,积极引进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到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驻村干部沉在村里、干在一线,带领群众强村富民。

3.jpg

云南省祥云县禾甸镇通过开展乡村厨师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

三、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难以比拟的优势。我们要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全面启动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一是抓实重点产业。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持续巩固扩大烟草、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畜牧业等产业的规模优势,让高原特色农业成为更有效益、更有奔头的产业。二是提升规模化水平。持续抓好“一县一业”示范创建,扩大示范县建设范围。要抓好产业基地,省级重点支持200个省级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集群,积极推进花卉、蔬菜、肉牛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集群发展,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全力突破农产品加工业。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着力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的加工食品,将产业延伸到高附加值领域。创新发展农商直供、冷链配送、场景销售等业态,强化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四是强化主体培育。聚焦全产业链,培育一批销售收入在百亿级、十亿级以上的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任“链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重视发挥云天化、农垦集团等国有企业的作用,布局育种研发、加工转化、仓储物流等设施。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注重发展中小微农业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农业。设立必要的“防火墙”,防止跑马圈地、把农民挤出去,防止侵害农村集体产权、侵犯农民利益。五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农业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把依托农业资源发展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做精乡村休闲旅游,培育发展创意农业、康养农业、体验农业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培育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会员制、个人定制等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以周边国家为重点,积极对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贸易新规则,建设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培育云南农业竞争新优势。六是精准提供政策支持。在产业层面,精准发力、精准支持。咖啡产业要在深加工、三产融合上给予精准支持,蔬菜、水果产业要在小包装、冷链物流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花卉产业要在品种培育、基质栽培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在企业层面,选择若干个成长性好、潜力大的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在品牌层面,在品牌目录、名品名企联评、地理标志、宣传推介上加大支持力度,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在要素层面,在用地、金融、环保、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给予精准指导和服务。

4.jpg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花卉产业的高效发展,为花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四、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

云南农业要向产业化、现代化迈进,更需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一是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抓好种业振兴行动,努力实现从种质资源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开展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推进农作物中期库、畜禽基因库、水产资源库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种质资源保种场(区、圃、库)。加快种业联合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和育种联合攻关,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创制一批核心种质资源,选育一批优良品种。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种业企业。加强种业基地建设,组织好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点,争取多出经验模式。二是提高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突出花卉、蔬菜、高端水果等附加值较高品种,建设高端温室大棚,发展无土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加强先进实用设施装备研发应用,研发推广中小型农机和设施装备,推进智能化、自动化成套装备技术集成应用,抓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补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设施装备短板。强化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高质量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基地,打造更多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推动科研院所聚焦农业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科技需求,开展品种创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实用技术等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支持涉农科研院所、高校与涉农企业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涉农科研人员激励机制,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推动涉农科研单位深化改革,做好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

五、稳步推进乡村建设

我们要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制定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力争用几年时间,让全省乡村面貌有质的飞跃。一是立足现有村庄推进乡村建设。把重点放到改善村庄整体环境、提高村庄设施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功能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注重村庄风貌提升,防止千村一面,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保护民族特色,传承历史记忆,体现乡村风情。二是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农村公路“巩固提升”工程、邮政“网络覆盖”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农房抗震改造等。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稳步提高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扎实推进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实施“百县千镇”提质工程。三是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接续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持续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行动,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坚持典型引路,选择一批村庄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探索湖泊保护与乡村发展共生的路子。巩固好长江禁渔成果,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四是改进和完善乡村治理。持续建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促进村级组织更好发挥作用、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文明乡村建设,认真总结3个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经验,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农村稳定安宁。

六、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我们要深刻把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推动解决好实际问题。二是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的作用。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重要涉农议题提交小组会议研究,具体执行由各职能部门落实,真正把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农村工作统筹起来。党委农办要切实承担起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三是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要组织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农村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工作本领。农村工作干部要真正深入群众,真情关爱群众,真诚服务群众。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坚持稳扎稳打,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实防止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搞突击。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摘编自王宁同志在2022年2月11日云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高端视点    
高端视点

王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时间:2022-06-07 19:32:2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1期

作者: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宁

“三农”稳、大局稳,信心才能稳。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部署要求,真抓实干做好“三农”各项工作,努力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1.jpg

云南省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发展香椿产业助农增收。

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一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产量不降低。始终把粮食安全责任扛在肩上,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考核措施,确保粮食面积产量只增不减。二是抓实粮食增产措施。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选育新品种、推广好品种,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推进杂交稻“上山”旱种,先试种、再推广。大力发展绿色高产创建、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强气象形势和病虫害发生趋势的研判,科学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前做好物资储备,减少灾害损失。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要重点用于支持粮食生产。三是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切实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要切实落实到位,不仅在数量上补,更要把住质量关。根据实际开展耕地撂荒治理。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落实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和风险防范制度。四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开展绩效评价,研究制定激励措施,对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资金奖励,对完成不好的进行通报、批评、约谈,形成制度。抓好滇中引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五是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优化生猪产能调控,加快牛羊生产,确保肉、禽、蛋、奶,以及蔬菜、水产品有效供给。强化市场监测,做好应急储备调运,确保农副产品产得出、供得上、稳得住。

2.jpg

云南省会泽县农业产业示范园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收、分装。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脱贫群众增收

脱贫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第一位任务抓紧抓好,千方百计增加脱贫群众收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一是聚焦底线任务,持续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强化县乡村干部定期排查和部门筛查预警,构建自下而上入户排查和自上而下监测相结合的常态化预警体系。用好“政府救助平台”,让困难群众“找政府”无障碍。建立健全监测标准年度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提高监测标准。二是聚焦基本保障,持续强化精准帮扶。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精准帮扶。对于涉及脱贫人口的帮扶政策措施,视具体情况逐步完善调整优化,防止出现帮扶不到位。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一线工作法,持续跟踪参保和医保政策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全省存在饮水安全风险的,切实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护。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不辍学。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三是聚焦群众增收,抓实产业就业帮扶。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为了脱贫户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鲜明导向,制定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对收入偏低的脱贫人口,要摸清底数、建立台账,科学分析、精准施策、重点帮扶、雪中送炭。重点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对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予以大力支持。完善龙头企业与中小微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让企业发展的过程,成为带动脱贫户增收、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过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工资性收入。强化农民素质技能培训,支持发展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完善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盘活用好农村资源资产,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四是聚焦重点区域,集中力量倾斜支持。对于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逐县编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对于3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加大“一县一业”示范创建,以及集镇和中心村建设力度。对于进城进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抓实就业帮扶和帮扶车间建设,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着力解决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管理跟不上、群众办事“两头跑”等问题,促进搬迁脱贫人口稳得住、能融入、有发展、能致富。对于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继续推进进城进镇易地搬迁。对于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持续打造“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五是聚焦各方力量,全力构建共帮共赢格局。加强沪滇协调对接,深化产业合作、市场衔接、人才交流、教育医疗对口合作。保持定点帮扶力度不减,不断拓展帮扶领域。做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帮扶乡村振兴专项工作。加强与福建、广东等省沟通对接,积极引进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到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驻村干部沉在村里、干在一线,带领群众强村富民。

3.jpg

云南省祥云县禾甸镇通过开展乡村厨师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

三、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难以比拟的优势。我们要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全面启动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一是抓实重点产业。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持续巩固扩大烟草、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畜牧业等产业的规模优势,让高原特色农业成为更有效益、更有奔头的产业。二是提升规模化水平。持续抓好“一县一业”示范创建,扩大示范县建设范围。要抓好产业基地,省级重点支持200个省级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集群,积极推进花卉、蔬菜、肉牛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集群发展,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全力突破农产品加工业。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着力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的加工食品,将产业延伸到高附加值领域。创新发展农商直供、冷链配送、场景销售等业态,强化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四是强化主体培育。聚焦全产业链,培育一批销售收入在百亿级、十亿级以上的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任“链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重视发挥云天化、农垦集团等国有企业的作用,布局育种研发、加工转化、仓储物流等设施。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注重发展中小微农业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农业。设立必要的“防火墙”,防止跑马圈地、把农民挤出去,防止侵害农村集体产权、侵犯农民利益。五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农业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把依托农业资源发展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做精乡村休闲旅游,培育发展创意农业、康养农业、体验农业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培育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会员制、个人定制等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以周边国家为重点,积极对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贸易新规则,建设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培育云南农业竞争新优势。六是精准提供政策支持。在产业层面,精准发力、精准支持。咖啡产业要在深加工、三产融合上给予精准支持,蔬菜、水果产业要在小包装、冷链物流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花卉产业要在品种培育、基质栽培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在企业层面,选择若干个成长性好、潜力大的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在品牌层面,在品牌目录、名品名企联评、地理标志、宣传推介上加大支持力度,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在要素层面,在用地、金融、环保、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给予精准指导和服务。

4.jpg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花卉产业的高效发展,为花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四、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

云南农业要向产业化、现代化迈进,更需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一是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抓好种业振兴行动,努力实现从种质资源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开展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推进农作物中期库、畜禽基因库、水产资源库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种质资源保种场(区、圃、库)。加快种业联合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和育种联合攻关,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创制一批核心种质资源,选育一批优良品种。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种业企业。加强种业基地建设,组织好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点,争取多出经验模式。二是提高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突出花卉、蔬菜、高端水果等附加值较高品种,建设高端温室大棚,发展无土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加强先进实用设施装备研发应用,研发推广中小型农机和设施装备,推进智能化、自动化成套装备技术集成应用,抓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补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设施装备短板。强化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高质量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基地,打造更多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推动科研院所聚焦农业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科技需求,开展品种创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实用技术等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支持涉农科研院所、高校与涉农企业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涉农科研人员激励机制,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推动涉农科研单位深化改革,做好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

五、稳步推进乡村建设

我们要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制定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力争用几年时间,让全省乡村面貌有质的飞跃。一是立足现有村庄推进乡村建设。把重点放到改善村庄整体环境、提高村庄设施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功能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注重村庄风貌提升,防止千村一面,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保护民族特色,传承历史记忆,体现乡村风情。二是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农村公路“巩固提升”工程、邮政“网络覆盖”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农房抗震改造等。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稳步提高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扎实推进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实施“百县千镇”提质工程。三是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接续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持续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行动,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坚持典型引路,选择一批村庄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探索湖泊保护与乡村发展共生的路子。巩固好长江禁渔成果,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四是改进和完善乡村治理。持续建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促进村级组织更好发挥作用、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文明乡村建设,认真总结3个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经验,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农村稳定安宁。

六、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我们要深刻把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推动解决好实际问题。二是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的作用。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重要涉农议题提交小组会议研究,具体执行由各职能部门落实,真正把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农村工作统筹起来。党委农办要切实承担起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三是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要组织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农村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工作本领。农村工作干部要真正深入群众,真情关爱群众,真诚服务群众。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坚持稳扎稳打,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实防止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搞突击。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摘编自王宁同志在2022年2月11日云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