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时间:2022-06-16 10:17:2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李 熙

——学习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的一点体会

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深刻领会“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目标”的重要论述,把“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作为乡村振兴的路径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这一重要论断,鲜明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方向和推进路径。我们必须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尊重客观规律,扎实有序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首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党的十九大战略安排,乡村振兴战略设定了30年的长期规划和目标任务,逐步形成2025年、2035年、2050年三个时间节点“三步走”,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步。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党和国家的大战略,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既要防止一蹴而就、无所作为,也要防止急功近利、贪大求快,做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政治定力,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气象,确保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实现。

补齐短板弱项,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同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果说,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那么乡村振兴就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必须补齐的短板弱项。我们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坚持典型引领,协调联动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等发达地区以推动共同富裕的实际行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走在前列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他们按照“小切口、大牵引”思路,在乡村振兴领域支持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以“产业飞地”“创新科技园”“产业合作园”等形式加强山海协作,推动构建组团式、宽领域、全覆盖的结对帮扶体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良好态势。各地要注重典型引路法,并努力培养和选树自己的典型。要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推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有效衔接工作落细落实。要运用好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推动实施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和美丽美丽村庄建设。要着眼“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要求,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二、深刻领会“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的重要论述,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推动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的框架下来统筹,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来推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好监测帮扶工作的落实。

强化动态监测,把对象排查到位。坚持线下网格化与线上网络化多重覆盖,主动找政府与政府主动找双向发力,集中大排查与常态化走访互为补充,加强对所有农村常住人口的动态监测,确保全面覆盖监测重点,精准锁定监测对象,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强化有效帮扶,把措施兑现到位。强化帮扶的及时性,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强化帮扶的针对性,聚焦重点,对标对表,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人口、兑现在末端。强化帮扶的系统性,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并注重工作的前瞻思考,把一些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强化政策衔接,把工作统筹到位。要善于通过政策举措的统筹和支撑来推进工作的落地见效,确保政策管用、够用、能用、有用。坚持新政策不出、老政策不退,一般脱贫户特惠政策逐步优化退出,脱贫不稳定户在坚持“四个不摘”的前提下,确保政策持续发力。抓好监测对象之间的政策衔接,对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拿出管用措施,实施有效帮扶。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区域整体提升。

三、深刻领会“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的重要论述,把群众增收这条主线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工作中,要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发展产业作为增收的根本途径,把稳定就业摆在增收的重要位置,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让产业“好路子”紧密联接群众“钱袋子”。

规模经营,利益联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结合“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创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风险挑战,支持市场主体实施联农带农富农产业项目,既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也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一方面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群众幸福“加码”。

链条延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生态涵养、文化传承功能,着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系统做好延长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工作,以种植养殖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牵引提升特色产业价值链,以现代服务业为牵引增强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让群众在产业链上下游都能实现增收。

品牌打造,提升实力。围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立绿色有机认证奖补机制、名牌名品创建奖补机制、龙头企业培育奖补机制,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之路。着力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产业走进去、产品走出去、品牌走上去,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群众增收实力。

四、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的重要论述,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具体抓手。要把乡村建设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位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规划引领,解决“建设什么”的问题。乡村建设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做到先规划后建设。要落实“多规合一”要求,以县域为单位做好乡村规划,确保既符合村民实际需要,又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在总体规划下坚持一村一规划,组织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保持规划的前瞻性、权威性和科学性。要采取有力措施,善于将项目、资金整合起来科学建设,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规划的落地见效,确保村庄规划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行动规范,解决“怎么建设”的问题。把握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时度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不搞齐步走,防止“一刀切”。不断强化“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照顾农民感受,吻合农民需求,保障农民权利和利益。落实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的“183”重点任务,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干一件成一件,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充分体现农村特点,保护传统村落,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

统筹推进,解决“建成什么”的问题。依据乡村建设行动路线图,确保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坚持硬件和软件一起抓,在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同时,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让农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有新房、更有新村,既有新气象、更有新作为。抓好模式载体创新,加大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等好经验好做法的推广应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努力把乡村治理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五、深刻领会“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的重要论述,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始终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强化责任。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不断深化“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严格落实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切实发挥考核对责任强化的“指挥棒”作用,用末端成效体现和检验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夯实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党总支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要时刻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做到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要跟进在哪里,注重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深入推进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并将扶贫资产管理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团结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群众主体。人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坚持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与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深入推进“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健全和深化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出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学习园地    
高端视点

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时间:2022-06-16 10:17:2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李 熙

——学习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的一点体会

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深刻领会“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目标”的重要论述,把“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作为乡村振兴的路径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这一重要论断,鲜明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方向和推进路径。我们必须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尊重客观规律,扎实有序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首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党的十九大战略安排,乡村振兴战略设定了30年的长期规划和目标任务,逐步形成2025年、2035年、2050年三个时间节点“三步走”,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步。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党和国家的大战略,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既要防止一蹴而就、无所作为,也要防止急功近利、贪大求快,做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政治定力,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气象,确保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实现。

补齐短板弱项,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同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果说,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那么乡村振兴就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必须补齐的短板弱项。我们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坚持典型引领,协调联动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等发达地区以推动共同富裕的实际行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走在前列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他们按照“小切口、大牵引”思路,在乡村振兴领域支持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以“产业飞地”“创新科技园”“产业合作园”等形式加强山海协作,推动构建组团式、宽领域、全覆盖的结对帮扶体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良好态势。各地要注重典型引路法,并努力培养和选树自己的典型。要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推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有效衔接工作落细落实。要运用好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推动实施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和美丽美丽村庄建设。要着眼“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要求,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二、深刻领会“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的重要论述,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推动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的框架下来统筹,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来推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好监测帮扶工作的落实。

强化动态监测,把对象排查到位。坚持线下网格化与线上网络化多重覆盖,主动找政府与政府主动找双向发力,集中大排查与常态化走访互为补充,加强对所有农村常住人口的动态监测,确保全面覆盖监测重点,精准锁定监测对象,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强化有效帮扶,把措施兑现到位。强化帮扶的及时性,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强化帮扶的针对性,聚焦重点,对标对表,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人口、兑现在末端。强化帮扶的系统性,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并注重工作的前瞻思考,把一些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强化政策衔接,把工作统筹到位。要善于通过政策举措的统筹和支撑来推进工作的落地见效,确保政策管用、够用、能用、有用。坚持新政策不出、老政策不退,一般脱贫户特惠政策逐步优化退出,脱贫不稳定户在坚持“四个不摘”的前提下,确保政策持续发力。抓好监测对象之间的政策衔接,对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拿出管用措施,实施有效帮扶。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区域整体提升。

三、深刻领会“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的重要论述,把群众增收这条主线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工作中,要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发展产业作为增收的根本途径,把稳定就业摆在增收的重要位置,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让产业“好路子”紧密联接群众“钱袋子”。

规模经营,利益联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结合“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创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风险挑战,支持市场主体实施联农带农富农产业项目,既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也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一方面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群众幸福“加码”。

链条延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生态涵养、文化传承功能,着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系统做好延长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工作,以种植养殖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牵引提升特色产业价值链,以现代服务业为牵引增强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让群众在产业链上下游都能实现增收。

品牌打造,提升实力。围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立绿色有机认证奖补机制、名牌名品创建奖补机制、龙头企业培育奖补机制,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之路。着力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产业走进去、产品走出去、品牌走上去,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群众增收实力。

四、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的重要论述,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具体抓手。要把乡村建设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位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规划引领,解决“建设什么”的问题。乡村建设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做到先规划后建设。要落实“多规合一”要求,以县域为单位做好乡村规划,确保既符合村民实际需要,又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在总体规划下坚持一村一规划,组织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保持规划的前瞻性、权威性和科学性。要采取有力措施,善于将项目、资金整合起来科学建设,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规划的落地见效,确保村庄规划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行动规范,解决“怎么建设”的问题。把握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时度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不搞齐步走,防止“一刀切”。不断强化“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照顾农民感受,吻合农民需求,保障农民权利和利益。落实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的“183”重点任务,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干一件成一件,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充分体现农村特点,保护传统村落,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

统筹推进,解决“建成什么”的问题。依据乡村建设行动路线图,确保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坚持硬件和软件一起抓,在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同时,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让农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有新房、更有新村,既有新气象、更有新作为。抓好模式载体创新,加大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等好经验好做法的推广应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努力把乡村治理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五、深刻领会“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的重要论述,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始终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强化责任。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不断深化“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严格落实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切实发挥考核对责任强化的“指挥棒”作用,用末端成效体现和检验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夯实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党总支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要时刻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做到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要跟进在哪里,注重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深入推进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并将扶贫资产管理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团结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群众主体。人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坚持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与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深入推进“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健全和深化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出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