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江:企业担当显初心 残疾就业促振兴

时间:2022-08-02 13:17:1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滚亿忠

图为讲解编织要点_proc.jpg

图为讲解编织要点

“我来这里画簸箕画已有三年了。基地不但免费教我,还收购我的画,我现在一幅画有80元的收入。”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汾水村脱贫户吴校元说到。吴校元口中的基地叫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基地成立于2019年。在三江县委统战部的精心指导下,基地通过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特色项目、引进多元化产品等方式,通过“花小钱、办大事”,让南站社区的搬迁残疾人“有就业”、“有技术”,民族文化“有传承”、“有发展”,让残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

勇担责任,助残增收显担当

“这段时间,我们主要是编织竹藤椅和竹藤篮,这些竹藤椅和竹藤篮的编织,基地都请了师傅来指导我们。”来自三江侗自治县八江镇岩脚村的脱贫户覃苏妮说到。2019年开始,三江县易地搬迁安置点南站社区的贫困户陆续入住,贫困户中也不乏残疾人,搬入之初的生活是困难的。基地负责人杨应溪积极响应县政府号召,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应声成立,社区里的残疾人成为帮助对象,就业机会优先考虑社区残疾人。通过三江县委统战部的协调下,成立的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厂房面积2100平方米,设有办公区、生产区、康复理疗区、员工食堂、油茶速食品区、产品展示区、党建室等,基地计划集中安置100人、居家安置100人,实现200名残疾人就业。

“今天我们给大家讲授的是竹藤椅的编织,学员们听得很认真。不懂的地方,我们会耐心为他们讲解!”基地聘请的编织老师袁华明说到。在竹藤椅编织的教学现场,排枝、剪头、平边、收尾,从整体到细节,编织老师一一为残疾人学员们仔细讲解。随着残疾人学员编织技术的逐渐熟练,一天就能编织完成X把竹藤椅。在教授竹藤椅编织的同时,基地还同时开展了竹藤篮的编织培训。据统计,在2021年基地已安置残疾人集中就业78人,居家就业20人,安置就业的残疾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

一专多能 就业增收有保障

“我有时候会编藤椅,有时候会画簸箕画,两样都学会了,就不怕没有事做没有收入。”来自三江县八江镇汾水村的易安户吴校元自信地介绍着自己的工作。在基地里,他学会了画簸箕画,也学会了编织竹藤椅、竹藤篮,根据市场对基地产品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在基地里,和吴校元一样,还有很多残疾人老乡也学会了多种手艺,成为“一专多能”的行家里手,能够适应基地工作要求,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工作。

除了从事竹藤椅、竹藤篮编织,基地还同时从事着侗族刺绣、侗画、簸箕画等工作,以多样化的生产模式,承接更多的订单,为脱贫残疾人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残疾人就业基地,很快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2020年9月,央视、人民网等来到基地采访“助残脱贫”故事。2021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自治区主席蓝天立四位领导同时到基地考察,鼓励基地负责人杨应溪要把基地做大做好做强,在乡村振兴中一展企业风采。2021年,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获得了第二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荣誉称号。

校企联合,研学一体促发展

“建设‘大师工作室’,更有利于推进侗族民族文化发展。”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负责人杨应溪讲述到。针对技术人才紧缺问题,基地遵循两新党组织坚持属地指导原则,紧盯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找准根源,对症下药。紧扣三江独特的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积极与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等省内外院校联手探索推行“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共建模式,双向建立“大师工作室”,联合开展侗画、侗族刺绣等培训,让企业在传承侗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生活力。2021年以来,基地共举办“侗族刺绣、侗画和竹藤编”等就业技能培训班9次,共培训贫困残疾人450人次,以学促产,以产带学,稳定残疾人就业、增加收入。2021年,基地荣获广西唯一一家“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称号。

“那位叔叔的画画得真好,虽然他腿脚不方便,但是认真画画,意志坚强,是我学习的榜样。”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中学的秦仁宇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到。在提升产业产品品质的同时,基地抓住国家重视“研学教育”的机遇,积极探索和开发研学教育课程,目前已形成了以“簸箕画体验+聆听残疾人自立自强故事“为主线的研学课程,让来到基地的学生不但体验了簸箕画这项非遗产品的创作过程,也在聆听残疾人自立自强的故事中提升人格,增强孩子们战胜困难的信心。自基地形成研学教育课程以来,基地共接待来自三江县各中小学学生参观和学习12批次600人。2021年12月,基地获得“三江侗族自治县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标签三江    
聚焦两会

三江:企业担当显初心 残疾就业促振兴

时间:2022-08-02 13:17:1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滚亿忠

图为讲解编织要点_proc.jpg

图为讲解编织要点

“我来这里画簸箕画已有三年了。基地不但免费教我,还收购我的画,我现在一幅画有80元的收入。”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汾水村脱贫户吴校元说到。吴校元口中的基地叫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基地成立于2019年。在三江县委统战部的精心指导下,基地通过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特色项目、引进多元化产品等方式,通过“花小钱、办大事”,让南站社区的搬迁残疾人“有就业”、“有技术”,民族文化“有传承”、“有发展”,让残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

勇担责任,助残增收显担当

“这段时间,我们主要是编织竹藤椅和竹藤篮,这些竹藤椅和竹藤篮的编织,基地都请了师傅来指导我们。”来自三江侗自治县八江镇岩脚村的脱贫户覃苏妮说到。2019年开始,三江县易地搬迁安置点南站社区的贫困户陆续入住,贫困户中也不乏残疾人,搬入之初的生活是困难的。基地负责人杨应溪积极响应县政府号召,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应声成立,社区里的残疾人成为帮助对象,就业机会优先考虑社区残疾人。通过三江县委统战部的协调下,成立的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厂房面积2100平方米,设有办公区、生产区、康复理疗区、员工食堂、油茶速食品区、产品展示区、党建室等,基地计划集中安置100人、居家安置100人,实现200名残疾人就业。

“今天我们给大家讲授的是竹藤椅的编织,学员们听得很认真。不懂的地方,我们会耐心为他们讲解!”基地聘请的编织老师袁华明说到。在竹藤椅编织的教学现场,排枝、剪头、平边、收尾,从整体到细节,编织老师一一为残疾人学员们仔细讲解。随着残疾人学员编织技术的逐渐熟练,一天就能编织完成X把竹藤椅。在教授竹藤椅编织的同时,基地还同时开展了竹藤篮的编织培训。据统计,在2021年基地已安置残疾人集中就业78人,居家就业20人,安置就业的残疾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

一专多能 就业增收有保障

“我有时候会编藤椅,有时候会画簸箕画,两样都学会了,就不怕没有事做没有收入。”来自三江县八江镇汾水村的易安户吴校元自信地介绍着自己的工作。在基地里,他学会了画簸箕画,也学会了编织竹藤椅、竹藤篮,根据市场对基地产品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在基地里,和吴校元一样,还有很多残疾人老乡也学会了多种手艺,成为“一专多能”的行家里手,能够适应基地工作要求,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工作。

除了从事竹藤椅、竹藤篮编织,基地还同时从事着侗族刺绣、侗画、簸箕画等工作,以多样化的生产模式,承接更多的订单,为脱贫残疾人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残疾人就业基地,很快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2020年9月,央视、人民网等来到基地采访“助残脱贫”故事。2021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自治区主席蓝天立四位领导同时到基地考察,鼓励基地负责人杨应溪要把基地做大做好做强,在乡村振兴中一展企业风采。2021年,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获得了第二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荣誉称号。

校企联合,研学一体促发展

“建设‘大师工作室’,更有利于推进侗族民族文化发展。”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负责人杨应溪讲述到。针对技术人才紧缺问题,基地遵循两新党组织坚持属地指导原则,紧盯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找准根源,对症下药。紧扣三江独特的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积极与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等省内外院校联手探索推行“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共建模式,双向建立“大师工作室”,联合开展侗画、侗族刺绣等培训,让企业在传承侗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生活力。2021年以来,基地共举办“侗族刺绣、侗画和竹藤编”等就业技能培训班9次,共培训贫困残疾人450人次,以学促产,以产带学,稳定残疾人就业、增加收入。2021年,基地荣获广西唯一一家“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称号。

“那位叔叔的画画得真好,虽然他腿脚不方便,但是认真画画,意志坚强,是我学习的榜样。”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中学的秦仁宇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到。在提升产业产品品质的同时,基地抓住国家重视“研学教育”的机遇,积极探索和开发研学教育课程,目前已形成了以“簸箕画体验+聆听残疾人自立自强故事“为主线的研学课程,让来到基地的学生不但体验了簸箕画这项非遗产品的创作过程,也在聆听残疾人自立自强的故事中提升人格,增强孩子们战胜困难的信心。自基地形成研学教育课程以来,基地共接待来自三江县各中小学学生参观和学习12批次600人。2021年12月,基地获得“三江侗族自治县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