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甘肃省清水县林屲村:厚植产业 让搬迁群众安心扎根新村社

时间:2023-01-17 11:00: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2期作者:孙建斌

“我们住上了新房子,吃上了自来水,原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好多村民家里还买了小汽车,生活越来越好了!”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白驼镇林屲村村民杨统业看来,村民生活的变化发生在易地搬迁后。

2019年,林屲旧村10个分散自然村的154户713位村民从山上搬到了新社区,道路、休闲广场、市政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齐全,家家户户不仅住上了新房子,村民还可以就近就业。

如何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林屲村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群众脱贫致富和增收的主要渠道,鼓励所辖自然村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以产业促就业带增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成立帮扶车间吸纳务工群体以及发展合作社、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让搬迁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

第74页-58.PNG

天水市清水县白驼镇林屲村房屋整齐、道路整洁。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增收

在林屲村食用菌生产基地的香菇生产车间内,50岁的郭应子夫妇正在熟练地分拣、包装。告别了漂泊不定的打工生活,村里的香菇生产车间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我们一年的收入五六万元,现在的生活好得很!”郭应子说。

和郭应子一样,许多林屲村村民都感受到了搬迁前后生活的变化。搬迁前,当地村民或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或是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整村搬迁后,为让搬迁村民“稳得住”“能致富”,林屲村决心找到适宜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于是,村里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实地考察,新村因白驼河穿村而过气候湿润,经专家研判,当地非常适合种植食用菌。

2019年,依托天津市河北区援建扶贫项目的50万元资金,林屲村建成集菌种培育、生产加工、烘干包装、电商销售为一体的就业帮扶车间1处,生产加工基地2处,年生产加工食用菌棒80万余棒,辐射带动林屲、化岭、童堡等新农村50余户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林屲村集体年收入3.5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易地搬迁的群众来说,发展新产业需要提升新技能,于是林屲村针对搬迁群众务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林屲村脱贫户王娟丽,现在天水鑫林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务工,每天工资150元,每每说起刚上班时的情况,她非常感慨。“刚到菌场的时候,由于不懂技术,每天工资只有70元。看到别人拿的工资比我高,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参加了村里举办的技术培训班,我学到了一些技术,成为公司里的技术骨干,工资也翻了一倍。现在,我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

为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务工岗位,自2019年开始,林屲村整合县内各部门资源,立足就业帮扶车间产业特色,开办技能培训班。搬迁群众通过参加免费技能培训班很快便能在帮扶车间上岗工作,收入也随着技能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增长。

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户共富

在养心园农耕文化产业旅游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养心园合作社)的艾草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忙着研磨艾草,制作古法艾条。“一捆三年陈艾被去秆取叶,可以加工成艾草养生枕头、艾草香包、艾绒肚兜等家纺产品。”养心园合作社负责人高富强一边展示合作社生产的产品一边介绍道,在他看来,艾草车间的发展与搬迁后当地的生态资源以及村里对创业者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林屲村整村搬迁后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这让一直在外务工的高富强看到了机遇,决定返乡创业。高富强发现新村址周边生长着许多野生艾草,而这些当地常见的艾草在外地能卖上大价钱,于是他向村里申请发展艾草种植加工项目。而彼时,为鼓励返乡创业人员,林屲村村干部正积极向村民讲解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并帮助优秀产业项目申请村集体经济投资。于是,高富强创办的养心园合作社顺利申请到村里的2万元投资,种植艾草200亩。

“合作社成立后,周边村民只要愿意干,我们就聘用,弱劳动力或无法在合作社内长期工作的村民也可以自行到野外采摘艾草,合作社全都收。”高富强进一步介绍说,养心园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周边群众12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

目前,养心园合作社年加工艾条60万条,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渠道销售相关产品。2022年,高富强又依托财政衔接资金200万元,在林屲村建设1处793平方米的帮扶车间,并购置专业加工器械,配套建设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扩大艾草产业规模,形成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的一条龙产业链。

在林屲村,像高富强一样的致富带头人还有很多,为帮助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发展产业,村里对有创业意愿并且有明确发展项目的村民给予每人2万—3万元的前期启动资金,项目启动后,经专家研判具备规模化发展的产业项目再通过财政资金以及惠农贷款予以帮扶。

如今,致富带头人张小彬种植以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320棚,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致富带头人陈满祥搬迁后发展肉牛产业,从最初只有2头牛发展到如今近30头肉牛,年产值近20万元,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他还将养殖技术传授给同村村民,带动有发展意原的村民共同发展肉牛养殖……

第76页-59.PNG

天水市清水县白驼镇林屲村反季蔬菜种植大棚内绿意盎然。

产业联盟开拓致富新路径

白驼河流域蔬菜产业联盟(以下简称产业联盟)由白驼河流域种植蔬菜的十余个村党支部共同发起成立,开展结盟签约、技术培训、观摩交流、巡回指导等活动,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支撑,推动蔬菜产业一体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

在林屲村产业联盟种植基地,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反季节蔬菜长势喜人、绿意盎然。“从山上搬下来之后,政府给我们建了大棚,培训种植技术,发展蔬菜产业,靠着产业联盟,蔬菜不愁卖,收入越来越高,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在林屲村

产业联盟种植基地承包户王自红看来,搬迁后,村子发展不再受限于地理环境,加入蔬菜产业联盟后,村民通过大棚种植蔬菜稳定增收。

林屲村抓住建设产业联盟的机遇,建设现代化蔬菜种植大棚并号召种植大户及村民自愿承包,先后发展黄瓜、西红柿等40种大棚蔬菜,承包户每棚收益5000元左右,实现村集体年收入8万元。

为实现种植户利益最大化,提高抗风险能力,林屲村依托产业联盟邀请种植能手,围绕蔬菜、食用菌种植等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培训,提升群众的种植技能。村里每月还会组织联盟内村组干部、产业带头人、党员群众交流种植经验,帮助解决种植户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联系收购企业与种植户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合作关系,让种出来的蔬菜不愁卖、有钱赚。

“从山上搬下来后,不仅解决了住房问题,还解决了增收问题,现在,我们村里的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规模,在抱团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村民的日子好了,生活更上一层楼。”林屲村党支部书记杨治祥说。

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从“靠天吃饭”到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从“等靠要”到只争朝夕加油干,整村搬迁的林屲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作者系清水县乡村振兴局局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搬迁后扶    
资讯播报

甘肃省清水县林屲村:厚植产业 让搬迁群众安心扎根新村社

时间:2023-01-17 11:00: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2期

作者:孙建斌

“我们住上了新房子,吃上了自来水,原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好多村民家里还买了小汽车,生活越来越好了!”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白驼镇林屲村村民杨统业看来,村民生活的变化发生在易地搬迁后。

2019年,林屲旧村10个分散自然村的154户713位村民从山上搬到了新社区,道路、休闲广场、市政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齐全,家家户户不仅住上了新房子,村民还可以就近就业。

如何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林屲村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群众脱贫致富和增收的主要渠道,鼓励所辖自然村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以产业促就业带增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成立帮扶车间吸纳务工群体以及发展合作社、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让搬迁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

第74页-58.PNG

天水市清水县白驼镇林屲村房屋整齐、道路整洁。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增收

在林屲村食用菌生产基地的香菇生产车间内,50岁的郭应子夫妇正在熟练地分拣、包装。告别了漂泊不定的打工生活,村里的香菇生产车间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我们一年的收入五六万元,现在的生活好得很!”郭应子说。

和郭应子一样,许多林屲村村民都感受到了搬迁前后生活的变化。搬迁前,当地村民或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或是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整村搬迁后,为让搬迁村民“稳得住”“能致富”,林屲村决心找到适宜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于是,村里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实地考察,新村因白驼河穿村而过气候湿润,经专家研判,当地非常适合种植食用菌。

2019年,依托天津市河北区援建扶贫项目的50万元资金,林屲村建成集菌种培育、生产加工、烘干包装、电商销售为一体的就业帮扶车间1处,生产加工基地2处,年生产加工食用菌棒80万余棒,辐射带动林屲、化岭、童堡等新农村50余户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林屲村集体年收入3.5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易地搬迁的群众来说,发展新产业需要提升新技能,于是林屲村针对搬迁群众务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林屲村脱贫户王娟丽,现在天水鑫林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务工,每天工资150元,每每说起刚上班时的情况,她非常感慨。“刚到菌场的时候,由于不懂技术,每天工资只有70元。看到别人拿的工资比我高,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参加了村里举办的技术培训班,我学到了一些技术,成为公司里的技术骨干,工资也翻了一倍。现在,我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

为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务工岗位,自2019年开始,林屲村整合县内各部门资源,立足就业帮扶车间产业特色,开办技能培训班。搬迁群众通过参加免费技能培训班很快便能在帮扶车间上岗工作,收入也随着技能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增长。

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户共富

在养心园农耕文化产业旅游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养心园合作社)的艾草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忙着研磨艾草,制作古法艾条。“一捆三年陈艾被去秆取叶,可以加工成艾草养生枕头、艾草香包、艾绒肚兜等家纺产品。”养心园合作社负责人高富强一边展示合作社生产的产品一边介绍道,在他看来,艾草车间的发展与搬迁后当地的生态资源以及村里对创业者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林屲村整村搬迁后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这让一直在外务工的高富强看到了机遇,决定返乡创业。高富强发现新村址周边生长着许多野生艾草,而这些当地常见的艾草在外地能卖上大价钱,于是他向村里申请发展艾草种植加工项目。而彼时,为鼓励返乡创业人员,林屲村村干部正积极向村民讲解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并帮助优秀产业项目申请村集体经济投资。于是,高富强创办的养心园合作社顺利申请到村里的2万元投资,种植艾草200亩。

“合作社成立后,周边村民只要愿意干,我们就聘用,弱劳动力或无法在合作社内长期工作的村民也可以自行到野外采摘艾草,合作社全都收。”高富强进一步介绍说,养心园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周边群众12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

目前,养心园合作社年加工艾条60万条,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渠道销售相关产品。2022年,高富强又依托财政衔接资金200万元,在林屲村建设1处793平方米的帮扶车间,并购置专业加工器械,配套建设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扩大艾草产业规模,形成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的一条龙产业链。

在林屲村,像高富强一样的致富带头人还有很多,为帮助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发展产业,村里对有创业意愿并且有明确发展项目的村民给予每人2万—3万元的前期启动资金,项目启动后,经专家研判具备规模化发展的产业项目再通过财政资金以及惠农贷款予以帮扶。

如今,致富带头人张小彬种植以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320棚,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致富带头人陈满祥搬迁后发展肉牛产业,从最初只有2头牛发展到如今近30头肉牛,年产值近20万元,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他还将养殖技术传授给同村村民,带动有发展意原的村民共同发展肉牛养殖……

第76页-59.PNG

天水市清水县白驼镇林屲村反季蔬菜种植大棚内绿意盎然。

产业联盟开拓致富新路径

白驼河流域蔬菜产业联盟(以下简称产业联盟)由白驼河流域种植蔬菜的十余个村党支部共同发起成立,开展结盟签约、技术培训、观摩交流、巡回指导等活动,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支撑,推动蔬菜产业一体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

在林屲村产业联盟种植基地,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反季节蔬菜长势喜人、绿意盎然。“从山上搬下来之后,政府给我们建了大棚,培训种植技术,发展蔬菜产业,靠着产业联盟,蔬菜不愁卖,收入越来越高,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在林屲村

产业联盟种植基地承包户王自红看来,搬迁后,村子发展不再受限于地理环境,加入蔬菜产业联盟后,村民通过大棚种植蔬菜稳定增收。

林屲村抓住建设产业联盟的机遇,建设现代化蔬菜种植大棚并号召种植大户及村民自愿承包,先后发展黄瓜、西红柿等40种大棚蔬菜,承包户每棚收益5000元左右,实现村集体年收入8万元。

为实现种植户利益最大化,提高抗风险能力,林屲村依托产业联盟邀请种植能手,围绕蔬菜、食用菌种植等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培训,提升群众的种植技能。村里每月还会组织联盟内村组干部、产业带头人、党员群众交流种植经验,帮助解决种植户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联系收购企业与种植户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合作关系,让种出来的蔬菜不愁卖、有钱赚。

“从山上搬下来后,不仅解决了住房问题,还解决了增收问题,现在,我们村里的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规模,在抱团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村民的日子好了,生活更上一层楼。”林屲村党支部书记杨治祥说。

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从“靠天吃饭”到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从“等靠要”到只争朝夕加油干,整村搬迁的林屲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作者系清水县乡村振兴局局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