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河南西华县: 产业转移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9-11 10:57:5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黄伟 王梓鉴

智能穿戴设备、笔记本电脑、手机零部件……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的周口耕德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耕德电子)高端智能电子产品展厅内,数十款“高精尖”的智能产品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每年仅手机配件的生产量就达到4000万支,国内不少知名品牌的手机零部件都出自西华制造。这仅是西华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西华县立足资源禀赋,依托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围绕智能零部件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先后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科技引领型企业,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带动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微信图片_20230911105438 (2).jpg

定思路  承接产业转移

盛夏时节, 走进耕德电子的生产车间,6000台CNC数控机床整齐排列,十分壮观,这里拥有30条手机组装生产线,目前员工达到5000多人,产值8.5亿元。

耕德电子是浙江杭州的一家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在新冠疫情时期,一度面临用工难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西华县委、县政府决定发挥县内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协调铁路运输部门,开通高铁专列向耕德电子输送工人。

“当时组织劳务输出4000人,不仅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题,也为县里的劳动力开拓了务工渠道。” 西华县人社局就业办主任宋铎说。

这次大规模劳务输出让西华县敏锐地捕捉到了在当地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的机遇。当地以此为契机引进了总投资36亿元的耕德电子智能终端零部件生产项目,产品主要供应华为、三星、苹果等企业。

目前,耕德电子项目二期工程也已经建成,正在调试CNC设备。8月底投产运营后,该项目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利税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6000个。

引入零部件制造产业是西华县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一次尝试。西华县地处豫东平原,不沿边、不靠海、无山无矿,属于典型的平原农业县。为发展县域经济,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农业立县、工业强县、科技兴县、开放活县”的发展思路,采取筑巢引凤战术,发展零部件制造产业和食品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

 在引进轻工业智能零部件制造产业的同时,农业资源丰富的西华县还引进了双汇食品项目,该项目是西华县除智能零部件制造外的另一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肉鸡孵化、养殖、屠宰加工、熟食加工、饲料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目前,该项目已实现年屠宰加工1亿只肉鸡,深加工熟食6万吨,各类鸡产品28万吨,带动8000名群众年人均增收近5万元,这种自繁自养的销售模式,真正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

优服务  创新发展思路

“企业引进来了,后续就是要尽我们所能做好服务,更好地让项目落地,我们的做法是加大产业园区建设,为落地项目创造便利的生产条件。” 西华县发改委主任冯海涛说。

为满足落地企业希望尽快投产的需求,西华县采用“政府投资重资产,企业投资轻资产”招商模式,强化要素保障,加大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缩短项目建设时间,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可以租赁使用、定期回购政府投资的标准化厂房。企业租用厂房分为两种类型,对于经营性租赁,可以一年一付租金,也可以签订20年的长期租赁合同;对于融资性租赁,政府可以按照企业要求建设厂房,企业按照项目总投资额的7%缴纳租金,采取5—10年分期回购的办法回购资产。

 为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当地还建设了电子产业园、静脉产业园和食品加工产业园,先后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科技引领型和循环型企业,总投资规模达到30亿元,可为城乡居民提供2万多个就业岗位。

“产业园区虽然提供了适宜的营商环境,但外来企业往往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企业在发展期,因投资资金缺口大、回报周期长,造成负债压力大,使企业转型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困难重重。”西华县经开区副主任刘凯生说。

为此,西华县打破传统思维,提出一系列创新扶持举措。如为缓解企业资金链压力,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公司,争取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先期把土地整理盘活,企业根据需要随时可以过户,提高了投资和办事效率。

“这种政府与企业共生共赢的关系,最大限度帮助企业减少固定资产投资,使企业能有更多的流动资金进行转型升级和扩大生产规模。”西华县发展咨询中心主任李军红说。

西华县的这一举措改变了“以往靠地价优惠、税收减免吸引企业落户,再征地、拆迁,开展项目建设”的先“引凤”再“筑巢”的老思路,有效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使企业轻装上阵,投产时间大为缩短,为抢占市场赢得先机。

“产业园区建成了,企业入住了,创新驱动更是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在投资重资产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力度。” 冯海涛说。

河南枣花面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枣花面业)就是当地政府加大科技扶持的企业案例。近年来,在西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企业联合同济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建立了企业研发中心,先后研发新品种30余种,实现了小麦的全价值利用,获得专利10余项。2022年,企业新上了总投资5.6亿元的小麦淀粉、谷朊粉生产项目。

“该项目是采用智能化标准打造的全智能工厂,打通了生产管理、加工过程、仓储管理、产品质量追溯等各个环节,实时数据互通共享,可实现‘夜间无灯工厂’作业,使人力成本节约90%,生产效率提升85%。” 枣花面业负责人孙刚磊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产值20亿元,利税1亿元。

促联结  带动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走进西华双汇食品的肉鸡现代化养殖场,一排排鸡笼整齐排列,每排鸡笼前面都有10名养殖工人分工协作,或在喂食或在捡鸡蛋。

田口乡卫营村的卫开拓夫妻两人都在西华双汇食品上班,一个在生产一线,一个在管理岗位,一年下来,夫妻两人可获得10多万元的工资收入。

近年来,西华县围绕主导产业抓培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通过建立龙头企业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参与到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上来,除了像卫开拓夫妻通过就近务工增收外,农户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在家发展养殖。

“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解决农户销售问题,政府按照双汇的标准建设小规模、标准化养殖单元,建成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农户租赁使用养殖单元中的养殖网格,实行订单养殖。”西华双汇食品负责人马相杰说。

聂堆镇何那村村民何魏与村集体签订了租赁养殖合同,一年下来,养殖10万只肉鸡,出栏后除去支付村集体3万元租金,净收入近15万元。

为进一步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西华县还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由西华双汇食品负责提供鸡苗、饲料、兽药和防疫技术指导,农户(合作社)自己建设鸡舍养殖肉鸡,达到出栏标准后企业保底收购。

“我以前自己养鸡鸭,每年养的也不少,也没少投入,养成后总是卖不上好价钱,所以也就没有赚到钱,现在政府帮我们联系了西华双汇食品,提供了鸡苗和技术指导,又按照保底价收购,我今年上半年净收入8万多元。”后王村养殖户王刚红说。

“政府负责建设配套设施等‘硬件’,企业负责提供技术、销售等‘软件’服务,这种联结模式既扩大了养殖规模、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又带动了脱贫户、监测户和普通农户增收。”西华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建新说。

在西华县,广泛的利益联结机制正让当地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枣花面业成立了“粮食银行”,与脱贫户、监测户和农户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利益联结,农户的小麦存储到该公司,可以随时支取小麦款,也可以兑换面粉,存储的小麦按照市场价计算利息,带动全县114个行政村1200余农户增收。

河南辰健生物有限公司通过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政府规划农业现代产业园,实行“村集体+合作社+园区+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6个乡镇2300多户农户种植花卉,公司统一供苗、统一提供技术、统一回收销售,群众获得收益的六成,村集体获得收益的四成。仅玫瑰种植一项,一亩地一年可产生经济效益8000元左右。

“县域发展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是城乡居民更均等地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西华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优,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西华县委书记田林表示。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发展    

河南西华县: 产业转移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9-11 10:57:5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黄伟 王梓鉴

智能穿戴设备、笔记本电脑、手机零部件……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的周口耕德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耕德电子)高端智能电子产品展厅内,数十款“高精尖”的智能产品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每年仅手机配件的生产量就达到4000万支,国内不少知名品牌的手机零部件都出自西华制造。这仅是西华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西华县立足资源禀赋,依托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围绕智能零部件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先后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科技引领型企业,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带动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微信图片_20230911105438 (2).jpg

定思路  承接产业转移

盛夏时节, 走进耕德电子的生产车间,6000台CNC数控机床整齐排列,十分壮观,这里拥有30条手机组装生产线,目前员工达到5000多人,产值8.5亿元。

耕德电子是浙江杭州的一家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在新冠疫情时期,一度面临用工难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西华县委、县政府决定发挥县内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协调铁路运输部门,开通高铁专列向耕德电子输送工人。

“当时组织劳务输出4000人,不仅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题,也为县里的劳动力开拓了务工渠道。” 西华县人社局就业办主任宋铎说。

这次大规模劳务输出让西华县敏锐地捕捉到了在当地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的机遇。当地以此为契机引进了总投资36亿元的耕德电子智能终端零部件生产项目,产品主要供应华为、三星、苹果等企业。

目前,耕德电子项目二期工程也已经建成,正在调试CNC设备。8月底投产运营后,该项目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利税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6000个。

引入零部件制造产业是西华县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一次尝试。西华县地处豫东平原,不沿边、不靠海、无山无矿,属于典型的平原农业县。为发展县域经济,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农业立县、工业强县、科技兴县、开放活县”的发展思路,采取筑巢引凤战术,发展零部件制造产业和食品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

 在引进轻工业智能零部件制造产业的同时,农业资源丰富的西华县还引进了双汇食品项目,该项目是西华县除智能零部件制造外的另一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肉鸡孵化、养殖、屠宰加工、熟食加工、饲料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目前,该项目已实现年屠宰加工1亿只肉鸡,深加工熟食6万吨,各类鸡产品28万吨,带动8000名群众年人均增收近5万元,这种自繁自养的销售模式,真正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

优服务  创新发展思路

“企业引进来了,后续就是要尽我们所能做好服务,更好地让项目落地,我们的做法是加大产业园区建设,为落地项目创造便利的生产条件。” 西华县发改委主任冯海涛说。

为满足落地企业希望尽快投产的需求,西华县采用“政府投资重资产,企业投资轻资产”招商模式,强化要素保障,加大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缩短项目建设时间,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可以租赁使用、定期回购政府投资的标准化厂房。企业租用厂房分为两种类型,对于经营性租赁,可以一年一付租金,也可以签订20年的长期租赁合同;对于融资性租赁,政府可以按照企业要求建设厂房,企业按照项目总投资额的7%缴纳租金,采取5—10年分期回购的办法回购资产。

 为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当地还建设了电子产业园、静脉产业园和食品加工产业园,先后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科技引领型和循环型企业,总投资规模达到30亿元,可为城乡居民提供2万多个就业岗位。

“产业园区虽然提供了适宜的营商环境,但外来企业往往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企业在发展期,因投资资金缺口大、回报周期长,造成负债压力大,使企业转型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困难重重。”西华县经开区副主任刘凯生说。

为此,西华县打破传统思维,提出一系列创新扶持举措。如为缓解企业资金链压力,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公司,争取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先期把土地整理盘活,企业根据需要随时可以过户,提高了投资和办事效率。

“这种政府与企业共生共赢的关系,最大限度帮助企业减少固定资产投资,使企业能有更多的流动资金进行转型升级和扩大生产规模。”西华县发展咨询中心主任李军红说。

西华县的这一举措改变了“以往靠地价优惠、税收减免吸引企业落户,再征地、拆迁,开展项目建设”的先“引凤”再“筑巢”的老思路,有效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使企业轻装上阵,投产时间大为缩短,为抢占市场赢得先机。

“产业园区建成了,企业入住了,创新驱动更是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在投资重资产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力度。” 冯海涛说。

河南枣花面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枣花面业)就是当地政府加大科技扶持的企业案例。近年来,在西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企业联合同济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建立了企业研发中心,先后研发新品种30余种,实现了小麦的全价值利用,获得专利10余项。2022年,企业新上了总投资5.6亿元的小麦淀粉、谷朊粉生产项目。

“该项目是采用智能化标准打造的全智能工厂,打通了生产管理、加工过程、仓储管理、产品质量追溯等各个环节,实时数据互通共享,可实现‘夜间无灯工厂’作业,使人力成本节约90%,生产效率提升85%。” 枣花面业负责人孙刚磊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产值20亿元,利税1亿元。

促联结  带动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走进西华双汇食品的肉鸡现代化养殖场,一排排鸡笼整齐排列,每排鸡笼前面都有10名养殖工人分工协作,或在喂食或在捡鸡蛋。

田口乡卫营村的卫开拓夫妻两人都在西华双汇食品上班,一个在生产一线,一个在管理岗位,一年下来,夫妻两人可获得10多万元的工资收入。

近年来,西华县围绕主导产业抓培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通过建立龙头企业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参与到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上来,除了像卫开拓夫妻通过就近务工增收外,农户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在家发展养殖。

“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解决农户销售问题,政府按照双汇的标准建设小规模、标准化养殖单元,建成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农户租赁使用养殖单元中的养殖网格,实行订单养殖。”西华双汇食品负责人马相杰说。

聂堆镇何那村村民何魏与村集体签订了租赁养殖合同,一年下来,养殖10万只肉鸡,出栏后除去支付村集体3万元租金,净收入近15万元。

为进一步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西华县还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由西华双汇食品负责提供鸡苗、饲料、兽药和防疫技术指导,农户(合作社)自己建设鸡舍养殖肉鸡,达到出栏标准后企业保底收购。

“我以前自己养鸡鸭,每年养的也不少,也没少投入,养成后总是卖不上好价钱,所以也就没有赚到钱,现在政府帮我们联系了西华双汇食品,提供了鸡苗和技术指导,又按照保底价收购,我今年上半年净收入8万多元。”后王村养殖户王刚红说。

“政府负责建设配套设施等‘硬件’,企业负责提供技术、销售等‘软件’服务,这种联结模式既扩大了养殖规模、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又带动了脱贫户、监测户和普通农户增收。”西华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建新说。

在西华县,广泛的利益联结机制正让当地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枣花面业成立了“粮食银行”,与脱贫户、监测户和农户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利益联结,农户的小麦存储到该公司,可以随时支取小麦款,也可以兑换面粉,存储的小麦按照市场价计算利息,带动全县114个行政村1200余农户增收。

河南辰健生物有限公司通过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政府规划农业现代产业园,实行“村集体+合作社+园区+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6个乡镇2300多户农户种植花卉,公司统一供苗、统一提供技术、统一回收销售,群众获得收益的六成,村集体获得收益的四成。仅玫瑰种植一项,一亩地一年可产生经济效益8000元左右。

“县域发展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是城乡居民更均等地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西华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优,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西华县委书记田林表示。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