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安徽宿松:扶贫路上的“半边天”

时间:2019-03-02 14:40:00来源:中国报道作者:孙春旺 吴 霞

岁月流金,巾帼争辉。在安徽省宿松县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女带头人、扶贫优秀女干部,她们或艰苦创业、奉献爱心,或勤勉工作、贴近群众,撑起了扶贫脱贫路上的“半边天”。

6-1Z30214141X56.jpg

徐爱红:爱心同行的“女强人”

能吃苦、爱学习、有爱心……徐爱红凭着这些鲜明“特质”,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民办教师,成长为叱咤俄罗斯服装销售市场的“女强人”,而事业成功,也为她持续反哺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日前,笔者同宿松县妇联副主席王金弟驱车县经济开发区。在安徽省红爱服饰股份公司,她介绍说,该公司是宿松县乃至安徽最大的民办服装企业,也是宿松县最大的巾帼扶贫基地,仅女工就有500多名,从2016年以来,先后为100余户贫困家庭的女性解决了就业问题。

接待我们的是公司总经理徐爱红,虽年过半百,但从她的装束、谈吐中,洋溢着事业女性的魅力。特别是对女性创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既要自信、自立、自强,成就事业才能帮助别人;更要自珍、自重,不能在各种考验中迷失方向。”

徐爱红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毕业,步入社会做过民办教师等职业,2002年,为了圆自己大学梦和支持丈夫的服装事业,当时拖儿带女的她,独自到莫斯科国立大学、莫斯科农业大学进修俄语,为自己在俄罗斯、乌克兰打开服装销售市场作准备。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她就去销售丈夫从国内寄过来的服装,先是在地铁站摆摊零卖,后发展到每天凌晨四点乘地铁去集市批售。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俄语交流能力,她拜管理宿舍的俄罗斯大姐为师,每天晚上以问答方式为自己“开小灶”。

边求学边卖服装,三年下来,她不仅能说出一口流利的俄语,而且打开了中国服装在俄罗斯的销售市场。到2005年,她的销售团队已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发展服装客户十几家,年销售额在四亿元人民币左右。

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何况异国他乡,吃苦受屈,家常便饭。徐爱红回忆,有年冬天去彼得堡追讨服装欠款,当时气温零下30多度,她在露天站台,足足等了两个小时火车,手和脚都冻僵了。有次,她出门忘记带护照,警察将她背包内放着的大量现金全部搜了出来,她担心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被警察拿走,便死死拽住背包,警察就将她按倒在车上殴打。后来,她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才被放了出来。还有一次,她在出门途中,遭到了一个黑司机的敲诈,险些脱不了身。

国外的生活经历让她更懂得珍惜和感恩,中国不仅政策好,而且社会治安秩序好。所以,她和丈夫于2005年毅然回乡投资创办服装公司,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以前,我一直在外面打工,顾不了家,现在在红爱服饰离家近,还帮同村十几个留守妇女找到了工作。”红爱公司三厂厂长朱春苑,是隘口乡清河村人,在徐爱红的关爱和帮助下,回乡后不但工资翻了几番,去年还当选为全国工会代表,在北京受到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程岭乡凿山村汪屋组贫困户何玉姣,是徐爱红近年来结对帮扶的贫困家庭之一。在她连续三年的资助下,何玉姣的大儿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事业有成,爱心同行。十几年来,徐爱红坚持依靠自己和公司力量,去帮助别人,让11名闹离婚的员工破镜重圆,让100多名留守妇女、贫困家庭妇女有了就业岗位,让20多名面临辍学的少年儿童继续读书。去年,徐爱红被评为全省三八红旗手,她的家庭被评为安徽省“最美家庭”。

6-1Z302141253T1.jpg

邓顶峰:困难家庭的“贴心人”

“回想一年来扶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有一种想表达感谢的情怀,感谢这个时代给予我们付出的机会,感谢在与贫困户相处中的那些温暖点滴时光……”这是宿松县五里乡妇联主席、文明办主任邓顶峰在《我的贫困户们》中表达的帮扶心得。

性格开朗的邓顶峰是80后,她结对帮扶的5户贫困户都住在五里乡牌楼村。笔者去采访这天,恰逢她拎着小礼物去贫困户家走访。

第一站,她来到了贫困户齐南生家里。“你们看看,齐叔家里多干净!”指着齐南生在院里搭建的鸡舍,她引以为豪地介绍着。

以前,齐南生和妻子因为家庭困难,“破罐子破摔”,家里院落凌乱不堪,更不谈脱贫致富找出路。邓顶峰上门走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耐心向他和老伴宣传国家的产业扶贫政策,鼓励他养殖土鸡,并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项目有了,资金有了,销售的渠道也很好,齐南生与以前判若两人,夫妻俩整天忙里忙外,家里环境焕然一新,再也看不到脏、乱、差的场景了。

“夏大叔,您家里有什么困难?”每次上门走访,邓顶峰总要与贫困户夏成旺拉家常。现年68岁的夏成旺,以前长期不在家住,房顶漏水,水电不同,有线电视也看不上。去年4月,她入户走访后,主动向村里、乡里汇报,争取危房改造项目资金,第一时间将老人的房子修缮如新;之后,她又找到当地自来水厂、文化站,帮老人家里接通了水电和有线电视。现在,老人逢人就夸邓顶峰是个好干部。

邓顶峰告诉笔者,从事基层行政工作20年来,她坚持利用国家各项政策为辖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共为100余名贫困家庭子女申请了助学补助金,为6户癌症女患者家庭申请了“两癌”资助资金。

“每当我带点小礼物,哪怕是一双冬天的手套,他们都要说很多感谢的话,还要求以后别带东西,还说你自己也要过日子,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多不容易!”翻看邓顶峰的日记,字里行间,都是她与贫困家庭结下的深情厚谊。

6-1Z302141326235.jpg

张国兰:留守老人的“大恩人”

“国兰啊,又难为你了……”躺在床上瘦弱的老人不停地说。躺在床上的老人叫余招阳,年过八旬,他口中的“国兰”,今年46岁,是宿松县红福养老院的张院长。

笔者在养老院采访时见到了感人一幕:张国兰轻轻地脱去老人的衣服,将满是大便的下身擦拭干净,换了一盆又一盆水,然后,轻轻地将老人翻个身子,拧干毛巾,轻轻地擦干净。半个钟头下来,额头渗满汗水的她,依然笑容可鞠、说话温柔……

余招阳老人因严重摔伤,长满了褥疮,大小便更无法自理。家里人以为他要走,寿衣都办好了。从家里把他送进养老院的第一天起,是张国兰忍着令人作呕的恶臭和流着脓血的溃烂,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地帮他清洗消毒。为了能让他早日康复,她亲自调制营养餐,购药搽药,不厌其烦地伺候他。

余招阳含着泪水说:“2017年,儿子儿媳去外面打工之前,就把我托付给国兰,她一点也不嫌弃我,比儿子都体贴,没有她,哪里还有我啊,她就是我的大恩人!”

提起张国兰,无论是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还是村里的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国兰,好人啊!”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其实她可以不回家吃这份苦。

20多年前,张国兰为摆脱贫困,同丈夫李江鸿外出打工。凭借学到的护工技能,在上海市静安区护工技能大赛中,她一路过关斩将,夺得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被评为“金牌护工”;丈夫也获得国家一级护理证书,两人在上海做家政,每月收入超过两万元。

工作不愁、收入高了,但工作之余,张国兰却有着更多的思考。她想到了每次远行之前,颤巍巍的亲娘和婆婆总是站在村头,强忍泪水久久不舍;想到了公公重病那一年,自己为了照料他,来回奔波返家五六次;想到了家乡许许多多像自己一样的家庭,夫妻双方都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年迈的父母;而那些留守在农村的空巢老人,又因为亲人不在身边,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有的在身体突发疾病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的救治,遗憾地离开人世。远在上海的张国兰每每想到这些,心就飞回到了家乡,她觉得家乡更需要她,一定要为家乡的乡亲们做点事。

2016年,她和丈夫带上这些年的打工积蓄,从上海回到程岭乡凿山村,创办了宿松县红福养老院。三年以来,许许多多境况像余招阳那样的老人,在张国兰的精心照料下,健康开心地生活着。而张国兰夫妇每天24小时忙得不可开交,不仅照料满院老人和残疾人,还有散落全乡各村、组的103位居家养老的老人,每家每周必须上门服务一次,每次服务不少于一小时,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对于贫困家庭的老人,更是敞开了大门。

乔木村五角组居民沈巧英老人,是当地低保户,入住养老院后,她每年为其减免三分之一的费用。三年来,共为11名困难家庭减轻了养老负担。

“多亏张院长安排我在这里就业,否则我到去年仍脱不了贫。”年过五旬的石荣枝,是在养老院就业的当地贫困户之一。在张国兰的帮扶下,程岭乡先后有13名贫困家庭妇女在这里就业,如今全部脱贫。

去年,张国兰创办的宿松县程岭乡红福养老院被当地政府授予扶贫就业基地,她本人被评为2018年度全县“巾帼建功标兵”。(作者单位安徽宿松县作家协会)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帮扶楷模    

安徽宿松:扶贫路上的“半边天”

时间:2019-03-02 14:40:00

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孙春旺 吴 霞

岁月流金,巾帼争辉。在安徽省宿松县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女带头人、扶贫优秀女干部,她们或艰苦创业、奉献爱心,或勤勉工作、贴近群众,撑起了扶贫脱贫路上的“半边天”。

6-1Z30214141X56.jpg

徐爱红:爱心同行的“女强人”

能吃苦、爱学习、有爱心……徐爱红凭着这些鲜明“特质”,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民办教师,成长为叱咤俄罗斯服装销售市场的“女强人”,而事业成功,也为她持续反哺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日前,笔者同宿松县妇联副主席王金弟驱车县经济开发区。在安徽省红爱服饰股份公司,她介绍说,该公司是宿松县乃至安徽最大的民办服装企业,也是宿松县最大的巾帼扶贫基地,仅女工就有500多名,从2016年以来,先后为100余户贫困家庭的女性解决了就业问题。

接待我们的是公司总经理徐爱红,虽年过半百,但从她的装束、谈吐中,洋溢着事业女性的魅力。特别是对女性创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既要自信、自立、自强,成就事业才能帮助别人;更要自珍、自重,不能在各种考验中迷失方向。”

徐爱红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毕业,步入社会做过民办教师等职业,2002年,为了圆自己大学梦和支持丈夫的服装事业,当时拖儿带女的她,独自到莫斯科国立大学、莫斯科农业大学进修俄语,为自己在俄罗斯、乌克兰打开服装销售市场作准备。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她就去销售丈夫从国内寄过来的服装,先是在地铁站摆摊零卖,后发展到每天凌晨四点乘地铁去集市批售。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俄语交流能力,她拜管理宿舍的俄罗斯大姐为师,每天晚上以问答方式为自己“开小灶”。

边求学边卖服装,三年下来,她不仅能说出一口流利的俄语,而且打开了中国服装在俄罗斯的销售市场。到2005年,她的销售团队已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发展服装客户十几家,年销售额在四亿元人民币左右。

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何况异国他乡,吃苦受屈,家常便饭。徐爱红回忆,有年冬天去彼得堡追讨服装欠款,当时气温零下30多度,她在露天站台,足足等了两个小时火车,手和脚都冻僵了。有次,她出门忘记带护照,警察将她背包内放着的大量现金全部搜了出来,她担心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被警察拿走,便死死拽住背包,警察就将她按倒在车上殴打。后来,她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才被放了出来。还有一次,她在出门途中,遭到了一个黑司机的敲诈,险些脱不了身。

国外的生活经历让她更懂得珍惜和感恩,中国不仅政策好,而且社会治安秩序好。所以,她和丈夫于2005年毅然回乡投资创办服装公司,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以前,我一直在外面打工,顾不了家,现在在红爱服饰离家近,还帮同村十几个留守妇女找到了工作。”红爱公司三厂厂长朱春苑,是隘口乡清河村人,在徐爱红的关爱和帮助下,回乡后不但工资翻了几番,去年还当选为全国工会代表,在北京受到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程岭乡凿山村汪屋组贫困户何玉姣,是徐爱红近年来结对帮扶的贫困家庭之一。在她连续三年的资助下,何玉姣的大儿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事业有成,爱心同行。十几年来,徐爱红坚持依靠自己和公司力量,去帮助别人,让11名闹离婚的员工破镜重圆,让100多名留守妇女、贫困家庭妇女有了就业岗位,让20多名面临辍学的少年儿童继续读书。去年,徐爱红被评为全省三八红旗手,她的家庭被评为安徽省“最美家庭”。

6-1Z302141253T1.jpg

邓顶峰:困难家庭的“贴心人”

“回想一年来扶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有一种想表达感谢的情怀,感谢这个时代给予我们付出的机会,感谢在与贫困户相处中的那些温暖点滴时光……”这是宿松县五里乡妇联主席、文明办主任邓顶峰在《我的贫困户们》中表达的帮扶心得。

性格开朗的邓顶峰是80后,她结对帮扶的5户贫困户都住在五里乡牌楼村。笔者去采访这天,恰逢她拎着小礼物去贫困户家走访。

第一站,她来到了贫困户齐南生家里。“你们看看,齐叔家里多干净!”指着齐南生在院里搭建的鸡舍,她引以为豪地介绍着。

以前,齐南生和妻子因为家庭困难,“破罐子破摔”,家里院落凌乱不堪,更不谈脱贫致富找出路。邓顶峰上门走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耐心向他和老伴宣传国家的产业扶贫政策,鼓励他养殖土鸡,并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项目有了,资金有了,销售的渠道也很好,齐南生与以前判若两人,夫妻俩整天忙里忙外,家里环境焕然一新,再也看不到脏、乱、差的场景了。

“夏大叔,您家里有什么困难?”每次上门走访,邓顶峰总要与贫困户夏成旺拉家常。现年68岁的夏成旺,以前长期不在家住,房顶漏水,水电不同,有线电视也看不上。去年4月,她入户走访后,主动向村里、乡里汇报,争取危房改造项目资金,第一时间将老人的房子修缮如新;之后,她又找到当地自来水厂、文化站,帮老人家里接通了水电和有线电视。现在,老人逢人就夸邓顶峰是个好干部。

邓顶峰告诉笔者,从事基层行政工作20年来,她坚持利用国家各项政策为辖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共为100余名贫困家庭子女申请了助学补助金,为6户癌症女患者家庭申请了“两癌”资助资金。

“每当我带点小礼物,哪怕是一双冬天的手套,他们都要说很多感谢的话,还要求以后别带东西,还说你自己也要过日子,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多不容易!”翻看邓顶峰的日记,字里行间,都是她与贫困家庭结下的深情厚谊。

6-1Z302141326235.jpg

张国兰:留守老人的“大恩人”

“国兰啊,又难为你了……”躺在床上瘦弱的老人不停地说。躺在床上的老人叫余招阳,年过八旬,他口中的“国兰”,今年46岁,是宿松县红福养老院的张院长。

笔者在养老院采访时见到了感人一幕:张国兰轻轻地脱去老人的衣服,将满是大便的下身擦拭干净,换了一盆又一盆水,然后,轻轻地将老人翻个身子,拧干毛巾,轻轻地擦干净。半个钟头下来,额头渗满汗水的她,依然笑容可鞠、说话温柔……

余招阳老人因严重摔伤,长满了褥疮,大小便更无法自理。家里人以为他要走,寿衣都办好了。从家里把他送进养老院的第一天起,是张国兰忍着令人作呕的恶臭和流着脓血的溃烂,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地帮他清洗消毒。为了能让他早日康复,她亲自调制营养餐,购药搽药,不厌其烦地伺候他。

余招阳含着泪水说:“2017年,儿子儿媳去外面打工之前,就把我托付给国兰,她一点也不嫌弃我,比儿子都体贴,没有她,哪里还有我啊,她就是我的大恩人!”

提起张国兰,无论是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还是村里的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国兰,好人啊!”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其实她可以不回家吃这份苦。

20多年前,张国兰为摆脱贫困,同丈夫李江鸿外出打工。凭借学到的护工技能,在上海市静安区护工技能大赛中,她一路过关斩将,夺得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被评为“金牌护工”;丈夫也获得国家一级护理证书,两人在上海做家政,每月收入超过两万元。

工作不愁、收入高了,但工作之余,张国兰却有着更多的思考。她想到了每次远行之前,颤巍巍的亲娘和婆婆总是站在村头,强忍泪水久久不舍;想到了公公重病那一年,自己为了照料他,来回奔波返家五六次;想到了家乡许许多多像自己一样的家庭,夫妻双方都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年迈的父母;而那些留守在农村的空巢老人,又因为亲人不在身边,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有的在身体突发疾病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的救治,遗憾地离开人世。远在上海的张国兰每每想到这些,心就飞回到了家乡,她觉得家乡更需要她,一定要为家乡的乡亲们做点事。

2016年,她和丈夫带上这些年的打工积蓄,从上海回到程岭乡凿山村,创办了宿松县红福养老院。三年以来,许许多多境况像余招阳那样的老人,在张国兰的精心照料下,健康开心地生活着。而张国兰夫妇每天24小时忙得不可开交,不仅照料满院老人和残疾人,还有散落全乡各村、组的103位居家养老的老人,每家每周必须上门服务一次,每次服务不少于一小时,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对于贫困家庭的老人,更是敞开了大门。

乔木村五角组居民沈巧英老人,是当地低保户,入住养老院后,她每年为其减免三分之一的费用。三年来,共为11名困难家庭减轻了养老负担。

“多亏张院长安排我在这里就业,否则我到去年仍脱不了贫。”年过五旬的石荣枝,是在养老院就业的当地贫困户之一。在张国兰的帮扶下,程岭乡先后有13名贫困家庭妇女在这里就业,如今全部脱贫。

去年,张国兰创办的宿松县程岭乡红福养老院被当地政府授予扶贫就业基地,她本人被评为2018年度全县“巾帼建功标兵”。(作者单位安徽宿松县作家协会)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