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姚亮:在基层一线实干苦干

时间:2023-07-25 14:15:1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王磊

几场雨水,田地里的玉米生长旺盛。一大早,安徽省萧县姚亮和村党总支书记刘四军扎进田间,商讨着下一茬农粮的种植计划。

初见姚亮,很难把这位“80”后和村干部联系起来。然而,当聊及村里土地面积、人均收入、发展思路等情况时,他却侃侃而谈,了若指掌。

抓党建、跑资金、要项目、强产业......2022年,在市城管局从事城市执法管理工作多年的姚亮主动申请投身到农村乡村振兴事业。一年多来,他和村“两委”干部一道带领村民谋发展,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微信图片_20230725141041.jpg

姚亮(左)在村“党建体验馆”里给“两委”干部讲授党课。

守牢“底线网”让村民脱贫不返贫

在村民眼里,姚亮是大家的“贴心人”。“姚书记帮助家里办理了低保,让俺知道了很多就医看病的好政策。身体康复后,他又给办了贷款,鼓励我搞养殖。”

村民卓勤防去年患了重病产生较大的家庭支出,全家一度面临重返贫困的风险。姚亮等人通过走访了解情况后,对其针对性开展了健康帮扶、金融帮扶,及时帮助老人渡过难关。提及驻村工作队的帮扶,老卓感慨道,俺家的事情再小,在驻村工作队眼里都是大事,他们给了我努力生活的信心。

路口村地处苏皖豫三省交界,曾是县里有名的“贫困死角”,全村300余户贫困村民经过多方帮扶实现了脱贫。来到村里后,姚亮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如何通过促进脱贫村加快发展,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实现持续巩固和拓展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姚亮冥思苦想,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机会—萧县大力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由村党组织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统一集约土地后,综合多种发展要素,统筹推进各项农村事业的发展。“县里出台好政策让咱农村党组织集中推进村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根本目的是想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让土地迸发出活动和后劲,这是将来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可以拓宽村集体、农民增收新途径,另一方面也是为咱村将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打牢资源基础。”多方探讨后,大家认准了这条路。可统一集中流转村民土地,涉及的农户多,事务庞杂而琐碎。“刚开始,村民基本不愿把土地流转给村里,工作一度很被动。”姚亮说,但他并没有放弃。

踩破门槛讲政策,掏心窝子摆道理,掰着手指算收入,用时几个月273户村民的近1200亩土地终于集中流转到了村集体合作社。土地流转后,村里整体布局、统一绘测、科学开发,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逐步形成了“连片机械耕作、分散化零为整”的发展趋势。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路口村依托“村集体合作社+社会农业服务组织+农户”“农业+服务”的多方联动发展体系,实现农业经营的降本增效,仅此一项为村集体带来了16万元的收入,村民既能拿租金、享分红还可到合作社里来务工,人均增收500余元。聊起这段工作的经历,姚亮颇有感触地说:“驻村帮扶,有汗水,有辛苦,有时嗓子说哑了,有时累得感觉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沉,但更多的是欣慰和幸福。”

就业能有效消除返贫致贫的风险。在村里,姚亮把实施就业帮扶作为巩固村民脱贫成果的重要手段。他积极在村里就业帮扶车间、蔬果产业园区增设岗位,介绍128名有意愿且有能力的村民去务工,月收入近2000元。此外,还利用村级光伏收益开发30余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帮助村内弱劳力、半劳力实现务工增收。

推动乡村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路口村有培育蔬菜产业的传统,经过多年的发展,村民逐渐形成了千余亩“反季节蔬菜+辣椒育种”的产业生产布局,但受限于市场层级较低、产业链整体脆弱等诸多发展梗阻,菜贱伤农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念好“蔬菜经”,打开“致富门”,成为当地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去年,针对全村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姚亮做了一次大调研。经过分析,他发现村里菜农种植一茬芹菜、茼蒿等蔬菜,收获时人工采摘、清洗、运输等成本每斤需要0.4元钱。以本村菜农刘道永为例,家中种植10余亩芹菜,产量接近7万斤,在蔬菜市场行情较高的情况下,除去各项成本收益仅达2万元。而在蔬菜市场行情低迷时,每斤收入仅为几分钱,收益远低于各项成本的支出,菜农最终只能采取清理的方式减少种植损失。

“蔬菜产业不仅是全村的‘名片’,实现蔬菜产业振兴更是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基础。”那次调研,大伙坚定了一个信念:筑牢蔬菜产业根基,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围绕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姚亮和村“两委”干部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和当前短期目标。放眼长期,依托村内蔬菜产业升级示范园区引领带动,持续完善产业体系、发展生产体系和健全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三产融合,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的产业格局。立足当下,发展系统化、规模化冷链物流产业链条,有效推动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和深加工逐步有机融合,不断提升蔬菜产业价值。

今年,姚亮积极对接联系农业农村等部门,为村里争取了一个550万元的“冷库及蔬菜深加工”项目,补上了蔬果保鲜“最先一公里”和蔬菜初级产品生产和深加工的有机融合的短板。“冷库建成后可实现新鲜蔬果就地冷冻储存和错峰销售,不仅解决我们农产品保鲜期短、损耗大、品质下降等问题,还能缓解收获季蔬果集中上市造成的压级压价的现象,这可是俺们菜农多年的愿望。”刘道永算了一笔账,自家大棚番茄管理得当亩产可达几千斤,集中收获时价格约为1-1.5元间,若错峰销售的话价格至少高一倍,去掉存储等成本,亩均至少增收4000元。

“智慧”引领助力乡村发展“加速跑”

多年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经验,使得姚亮深知“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采访中,笔者看到村内“党建体验馆”中一块大屏幕格外引人注目,驻村工作队和一家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公司的多名技术骨干正在沟通乡村产业、村情民情等信息编辑、导入等事宜。

这是路口村探索“5G+智慧乡村”促进乡村发展的新模式。今年以来,路口村计划通过整合现代科技资源,综合运用到乡村建设工作中,打造数字乡村大数据、智慧农业大数据等平台为依托的新模式,进而推进乡村治理、特色产业等工作高效化、精细化、数字化。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智慧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已是广大农村地区干部群众的迫切期待。”姚亮认为,通过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可以实现各类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切实让村民享受到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管理带来的红利,助力乡村振兴不仅有‘质’更有‘智’。

姚亮介绍:“具体而言,在民生服务方面,通过摸清全村人口状况、资源环境、村居管网等“家底”,在进行数据化处理与智能化加工后,进而构建出具有农业农村特色服务体系;在农业产业发展中,通过实时对农业生产大数据进行监测分析,从数据中找依据,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同时,在进行智慧化开发过程中,还可以别村庄全域景区化为目标,建设乡村资源图像库、3D 全景图、虚拟现实库等数据库,逐步开发乡村发展新业态,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全新的活力和动力。

“‘方便、智能、科学’是我对这个平台建设最大的期待。最初,我流转十几亩土地发展蔬果产业,在科技指导员的帮助下,目前产业规模发展到40亩了。”蔬菜种植大户刘飞说,村里现在又建起智慧农业平台,把科学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我的收入预计会更可观。”

与此同时,路口村将打造智慧党建作为推动党支部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据了解,路口村距离淮海战役主要战场之一的河南陈官庄仅有5公里,周边红色资源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多彩。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文化在乡村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该村在2020年筹建了一座“党建体验馆”,为实现村庄高质量脱贫注入了强劲动力。

“将传统党建内容和大数据、互联网等深度结合,推动基层党建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刘四军告诉笔者,将结合“党建体验馆”中的“光辉历程”“发展历程”等板块内容,通过智慧党建沙盘联动互动,在多角度展示村党支部建设、发展规划和提高管理效率、工作效果的同时,借助新技术展现方式,优化支部的党员培训和宣传工作,更好地呈现出党史教育、发展历程、党建理论知识和相关政策,

让党员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情况,真正做到学习入脑入心。

“如今,村民人均收入已达到1.5万元,看到村民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内心很有成就感。”姚亮说,他将扎根在基层和“两委”干部一道在基层一线实干苦干,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组织更强、村庄更美、产业更旺、村民更富。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驻村故事    

姚亮:在基层一线实干苦干

时间:2023-07-25 14:15:1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王磊

几场雨水,田地里的玉米生长旺盛。一大早,安徽省萧县姚亮和村党总支书记刘四军扎进田间,商讨着下一茬农粮的种植计划。

初见姚亮,很难把这位“80”后和村干部联系起来。然而,当聊及村里土地面积、人均收入、发展思路等情况时,他却侃侃而谈,了若指掌。

抓党建、跑资金、要项目、强产业......2022年,在市城管局从事城市执法管理工作多年的姚亮主动申请投身到农村乡村振兴事业。一年多来,他和村“两委”干部一道带领村民谋发展,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微信图片_20230725141041.jpg

姚亮(左)在村“党建体验馆”里给“两委”干部讲授党课。

守牢“底线网”让村民脱贫不返贫

在村民眼里,姚亮是大家的“贴心人”。“姚书记帮助家里办理了低保,让俺知道了很多就医看病的好政策。身体康复后,他又给办了贷款,鼓励我搞养殖。”

村民卓勤防去年患了重病产生较大的家庭支出,全家一度面临重返贫困的风险。姚亮等人通过走访了解情况后,对其针对性开展了健康帮扶、金融帮扶,及时帮助老人渡过难关。提及驻村工作队的帮扶,老卓感慨道,俺家的事情再小,在驻村工作队眼里都是大事,他们给了我努力生活的信心。

路口村地处苏皖豫三省交界,曾是县里有名的“贫困死角”,全村300余户贫困村民经过多方帮扶实现了脱贫。来到村里后,姚亮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如何通过促进脱贫村加快发展,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实现持续巩固和拓展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姚亮冥思苦想,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机会—萧县大力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由村党组织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统一集约土地后,综合多种发展要素,统筹推进各项农村事业的发展。“县里出台好政策让咱农村党组织集中推进村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根本目的是想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让土地迸发出活动和后劲,这是将来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可以拓宽村集体、农民增收新途径,另一方面也是为咱村将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打牢资源基础。”多方探讨后,大家认准了这条路。可统一集中流转村民土地,涉及的农户多,事务庞杂而琐碎。“刚开始,村民基本不愿把土地流转给村里,工作一度很被动。”姚亮说,但他并没有放弃。

踩破门槛讲政策,掏心窝子摆道理,掰着手指算收入,用时几个月273户村民的近1200亩土地终于集中流转到了村集体合作社。土地流转后,村里整体布局、统一绘测、科学开发,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逐步形成了“连片机械耕作、分散化零为整”的发展趋势。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路口村依托“村集体合作社+社会农业服务组织+农户”“农业+服务”的多方联动发展体系,实现农业经营的降本增效,仅此一项为村集体带来了16万元的收入,村民既能拿租金、享分红还可到合作社里来务工,人均增收500余元。聊起这段工作的经历,姚亮颇有感触地说:“驻村帮扶,有汗水,有辛苦,有时嗓子说哑了,有时累得感觉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沉,但更多的是欣慰和幸福。”

就业能有效消除返贫致贫的风险。在村里,姚亮把实施就业帮扶作为巩固村民脱贫成果的重要手段。他积极在村里就业帮扶车间、蔬果产业园区增设岗位,介绍128名有意愿且有能力的村民去务工,月收入近2000元。此外,还利用村级光伏收益开发30余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帮助村内弱劳力、半劳力实现务工增收。

推动乡村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路口村有培育蔬菜产业的传统,经过多年的发展,村民逐渐形成了千余亩“反季节蔬菜+辣椒育种”的产业生产布局,但受限于市场层级较低、产业链整体脆弱等诸多发展梗阻,菜贱伤农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念好“蔬菜经”,打开“致富门”,成为当地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去年,针对全村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姚亮做了一次大调研。经过分析,他发现村里菜农种植一茬芹菜、茼蒿等蔬菜,收获时人工采摘、清洗、运输等成本每斤需要0.4元钱。以本村菜农刘道永为例,家中种植10余亩芹菜,产量接近7万斤,在蔬菜市场行情较高的情况下,除去各项成本收益仅达2万元。而在蔬菜市场行情低迷时,每斤收入仅为几分钱,收益远低于各项成本的支出,菜农最终只能采取清理的方式减少种植损失。

“蔬菜产业不仅是全村的‘名片’,实现蔬菜产业振兴更是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基础。”那次调研,大伙坚定了一个信念:筑牢蔬菜产业根基,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围绕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姚亮和村“两委”干部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和当前短期目标。放眼长期,依托村内蔬菜产业升级示范园区引领带动,持续完善产业体系、发展生产体系和健全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三产融合,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的产业格局。立足当下,发展系统化、规模化冷链物流产业链条,有效推动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和深加工逐步有机融合,不断提升蔬菜产业价值。

今年,姚亮积极对接联系农业农村等部门,为村里争取了一个550万元的“冷库及蔬菜深加工”项目,补上了蔬果保鲜“最先一公里”和蔬菜初级产品生产和深加工的有机融合的短板。“冷库建成后可实现新鲜蔬果就地冷冻储存和错峰销售,不仅解决我们农产品保鲜期短、损耗大、品质下降等问题,还能缓解收获季蔬果集中上市造成的压级压价的现象,这可是俺们菜农多年的愿望。”刘道永算了一笔账,自家大棚番茄管理得当亩产可达几千斤,集中收获时价格约为1-1.5元间,若错峰销售的话价格至少高一倍,去掉存储等成本,亩均至少增收4000元。

“智慧”引领助力乡村发展“加速跑”

多年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经验,使得姚亮深知“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采访中,笔者看到村内“党建体验馆”中一块大屏幕格外引人注目,驻村工作队和一家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公司的多名技术骨干正在沟通乡村产业、村情民情等信息编辑、导入等事宜。

这是路口村探索“5G+智慧乡村”促进乡村发展的新模式。今年以来,路口村计划通过整合现代科技资源,综合运用到乡村建设工作中,打造数字乡村大数据、智慧农业大数据等平台为依托的新模式,进而推进乡村治理、特色产业等工作高效化、精细化、数字化。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智慧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已是广大农村地区干部群众的迫切期待。”姚亮认为,通过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可以实现各类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切实让村民享受到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管理带来的红利,助力乡村振兴不仅有‘质’更有‘智’。

姚亮介绍:“具体而言,在民生服务方面,通过摸清全村人口状况、资源环境、村居管网等“家底”,在进行数据化处理与智能化加工后,进而构建出具有农业农村特色服务体系;在农业产业发展中,通过实时对农业生产大数据进行监测分析,从数据中找依据,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同时,在进行智慧化开发过程中,还可以别村庄全域景区化为目标,建设乡村资源图像库、3D 全景图、虚拟现实库等数据库,逐步开发乡村发展新业态,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全新的活力和动力。

“‘方便、智能、科学’是我对这个平台建设最大的期待。最初,我流转十几亩土地发展蔬果产业,在科技指导员的帮助下,目前产业规模发展到40亩了。”蔬菜种植大户刘飞说,村里现在又建起智慧农业平台,把科学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我的收入预计会更可观。”

与此同时,路口村将打造智慧党建作为推动党支部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据了解,路口村距离淮海战役主要战场之一的河南陈官庄仅有5公里,周边红色资源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多彩。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文化在乡村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该村在2020年筹建了一座“党建体验馆”,为实现村庄高质量脱贫注入了强劲动力。

“将传统党建内容和大数据、互联网等深度结合,推动基层党建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刘四军告诉笔者,将结合“党建体验馆”中的“光辉历程”“发展历程”等板块内容,通过智慧党建沙盘联动互动,在多角度展示村党支部建设、发展规划和提高管理效率、工作效果的同时,借助新技术展现方式,优化支部的党员培训和宣传工作,更好地呈现出党史教育、发展历程、党建理论知识和相关政策,

让党员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情况,真正做到学习入脑入心。

“如今,村民人均收入已达到1.5万元,看到村民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内心很有成就感。”姚亮说,他将扎根在基层和“两委”干部一道在基层一线实干苦干,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组织更强、村庄更美、产业更旺、村民更富。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