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鄠鄠邑区: 让家乡也有“诗和远方”

时间:2022-10-13 17:44:4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9期作者:王首航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原名户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素有“关中山水最佳处”之称。近年来,鄠邑区围绕“诗画鄠邑、品质新区”目标,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保留原有风貌与底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既保留关中民居的特色,又打造了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7.jpg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栗峪口村着力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以“貌”为要,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秦岭北麓,栗峪河畔。

清晨,曹英芳已经开始一天的忙碌,先是打扫了自家庭院,又将门前的卫生清扫干净。就在去年,曹英芳家被评为“美丽庭院”示范户。“以前的环境脏乱差,现在环境变好了,大家守护环境的意识也变强了,都不好意思再乱扔垃圾。”作为栗峪口村人居环境的“守护者”之一,曹英芳见证了栗峪口村的蜕变。

曾经还是贫困村的栗峪口村,短短几年获得“陕西省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成为人们纷纷前来打卡的“网红村”。错落有致的房屋、整洁干净的街道、色彩鲜艳的墙绘,所到之处无不映衬着这座村庄的变化。

栗峪口村的蜕变,得益于鄠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中的一系列积极探索实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鄠邑区以创建“美丽、整洁、和谐、生态、宜居”为目标,创新实行“1+3+N”工作机制,形成“一核引领、三员共治、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虽然村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只有村子变美了,人们才愿意过来。”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军说。于是,栗峪口村积极响应鄠邑区号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要抓手,开启蜕变之路。

——“洁”是基础。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栗峪口村通过设置700个环保垃圾桶和26处收集转运垃圾箱,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及统一排倒,日常进行垃圾转运工作,保障日产日清;依据地理位置和村实际情况,建设日处理量100吨的污水处理站,并铺设入户排污管道7.6公里,入户支管网110余户,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实现雨污分流。

——“美”是目标。为提升村容村貌,栗峪口村以“创建美丽人家 助力美丽升级”为主题,持续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行动,指导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来建设“美丽庭院”。栗峪口村通过发动党员干部带动引导作用,以党员干部“一帮一、一带十”方式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176户。此外,栗峪口村因地制宜在腾出的空地上种花种草,打造适合群众休闲娱乐的小草坪、小花园、小游园。

“以前,这都是荒滩、荒地,栗峪口村采取保留树木、清理杂草等方式,将这里打造成乡村公园。现在村里的人没事都喜欢来这转转。”王利军说。

——“护”是关键。美丽环境需要人人守护,为此,栗峪口村建立健全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结合实际,成立积分制管理专班,建立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以及《日常保洁制度》,不断探索群众自治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做好绿化管护、公共设施日常维护等工作。

栗峪口村一方面加强日常保洁工作,通过划分保洁员责任区域,每日签到奖惩、定期评优等方式创新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落实庭院“门前三包”责任制,在“三包”范围内彻底清除各类垃圾杂物,让环境守护成为每个人的责任。

“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还带来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随着栗峪口村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王利军说。

以“智”为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让每一只鸡都拥有属于自己不可复制的‘身份证’,通过查阅‘身份证’就可以识别身份,并且了解鸡的‘一生’。”在鄠邑区涝店镇的一处全智能化控制鸡舍内,工作人员正在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的技术设备对场区整体环境和鸡的养殖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测。

“这样的‘身份证’一方面能够倒逼生产经营者从严把好产品质量关、安全关,一方面有利于塑造鄠邑区特色农产品品牌。”涝店镇党委书记曹珂瑜表示。

智能化技术在养殖领域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养殖企业负责人介绍:“采用智能纳米膜无臭发酵系统处理粪便污染,经过15—20天发酵就能符合国家畜禽粪便还田标准,能够有效减少养殖粪污污染,降低种植业化肥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畜禽粪污微生物发酵研究基地、完善远程环境监控预警管理和视频监控等物联网控制下的饲养管理体系、成立自营电商平台……一系列举措极大提高了养殖场生产效率、生物安全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这正是鄠邑区推动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生动写照。

从人工到智能,从算盘到数字。在智能化技术的助力下,鄠邑区不断探索“互联网+物联网+农业”模式,通过智能化技术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如今的鄠邑区,数字乡村建设迈向了“快车道”。

除了注重智能化技术在农业领域方面的提质增效,鄠邑区还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和“数商兴农”行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为此,鄠邑区建成集互联网、电商、展出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展示中心,推动农业产业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该展示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化直播带货团队,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在“大美鄠邑”“智慧农业”“电子下单”等展示区域,以“吃播上线”“趣味互动”等形式吸引粉丝,让特色农产品搭乘直播平台“顺风车”,实现全区特色农产品集中展示、集中宣传和集中销售,帮助特色农产品从田间“走出去”。

8.jpg

秦岭绵延,居住在此的人们用心守护着这片青山脚下的“诗和远方”。

以“艺”为引,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八号公路”——这既是一条文艺路,也是一条致富路。在鄠邑区,沿着“八号公路”行驶,便能看到各具特色的村庄,“文艺范儿”的蔡家坡村就是其中一站。

文艺,或许是许多人对蔡家坡村的第一印象。同时,文艺也是鄠邑区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将艺术与乡土巧妙融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鄠邑区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品牌”的发展路径,策划包装“5+N”文化艺术村建设,通过聘请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全国知名艺术家担任“艺术村长”,参与乡村建设,打造“艺术村落”,为品质乡村建设提供支撑。

时间回溯至2018年,“麦田大地艺术展”“关中忙罢艺术节表演”……第一届“关中忙罢艺术节”为昔日贫困的蔡家坡村增添了颇多色彩。

依托“关中忙罢艺术节”活动与美丽乡村片区化建设项目,蔡家坡村因地制宜将艺术融入乡村建设,运用艺术化手段改造乡村;聘请“艺术村长”驻村实践,协助村级班子推进乡村建设……从此,蔡家坡村走上了文艺之路。

“文艺赋能乡村建设,一方面提升了乡村风貌,一方面增加了群众收入。文艺既是一个切入口,也是一个带动点。”鄠邑区乡村振兴局局长花培祥说。

与此同时,艺术化改造所带来的不只是乡村风貌的改变,还有艺术村庄将乡村风貌转变为农文旅融合的优势。“以前村民主要以务农为主,种一些葡萄和猕猴桃等。现在蔡家坡村通过艺术节的开展和对乡土空间的艺术化改造,有力促进了农副产品、文旅衍生品等销售以及三产服务和全域旅游,实现了当地群众的增收,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秦卫东表示。截至2021年末,蔡家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6422元。

揣着“文艺范”,吃上“文艺饭”。围绕“八号公路”,鄠邑区通过环山沿线美丽乡村连片共建,实施村长之家、艺术中心、雕塑村建设等项目,建设石井文化艺术中心、直峪口文化艺术中心、龙窝文化园区三个中心,加快艺术项目与“民宿+餐饮+有机农产品+忙罢衍生品”等乡村艺术游全产业融合。如今的鄠邑区通过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一方面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实实在在给予了当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秦岭绵延,居住在此的人们用心守护着这片青山脚下的“诗和远方”,让家乡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陕西鄠鄠邑区: 让家乡也有“诗和远方”

时间:2022-10-13 17:44:4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9期

作者:王首航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原名户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素有“关中山水最佳处”之称。近年来,鄠邑区围绕“诗画鄠邑、品质新区”目标,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保留原有风貌与底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既保留关中民居的特色,又打造了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7.jpg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栗峪口村着力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以“貌”为要,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秦岭北麓,栗峪河畔。

清晨,曹英芳已经开始一天的忙碌,先是打扫了自家庭院,又将门前的卫生清扫干净。就在去年,曹英芳家被评为“美丽庭院”示范户。“以前的环境脏乱差,现在环境变好了,大家守护环境的意识也变强了,都不好意思再乱扔垃圾。”作为栗峪口村人居环境的“守护者”之一,曹英芳见证了栗峪口村的蜕变。

曾经还是贫困村的栗峪口村,短短几年获得“陕西省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成为人们纷纷前来打卡的“网红村”。错落有致的房屋、整洁干净的街道、色彩鲜艳的墙绘,所到之处无不映衬着这座村庄的变化。

栗峪口村的蜕变,得益于鄠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中的一系列积极探索实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鄠邑区以创建“美丽、整洁、和谐、生态、宜居”为目标,创新实行“1+3+N”工作机制,形成“一核引领、三员共治、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虽然村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只有村子变美了,人们才愿意过来。”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军说。于是,栗峪口村积极响应鄠邑区号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要抓手,开启蜕变之路。

——“洁”是基础。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栗峪口村通过设置700个环保垃圾桶和26处收集转运垃圾箱,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及统一排倒,日常进行垃圾转运工作,保障日产日清;依据地理位置和村实际情况,建设日处理量100吨的污水处理站,并铺设入户排污管道7.6公里,入户支管网110余户,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实现雨污分流。

——“美”是目标。为提升村容村貌,栗峪口村以“创建美丽人家 助力美丽升级”为主题,持续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行动,指导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来建设“美丽庭院”。栗峪口村通过发动党员干部带动引导作用,以党员干部“一帮一、一带十”方式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176户。此外,栗峪口村因地制宜在腾出的空地上种花种草,打造适合群众休闲娱乐的小草坪、小花园、小游园。

“以前,这都是荒滩、荒地,栗峪口村采取保留树木、清理杂草等方式,将这里打造成乡村公园。现在村里的人没事都喜欢来这转转。”王利军说。

——“护”是关键。美丽环境需要人人守护,为此,栗峪口村建立健全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结合实际,成立积分制管理专班,建立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以及《日常保洁制度》,不断探索群众自治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做好绿化管护、公共设施日常维护等工作。

栗峪口村一方面加强日常保洁工作,通过划分保洁员责任区域,每日签到奖惩、定期评优等方式创新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落实庭院“门前三包”责任制,在“三包”范围内彻底清除各类垃圾杂物,让环境守护成为每个人的责任。

“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还带来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随着栗峪口村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王利军说。

以“智”为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让每一只鸡都拥有属于自己不可复制的‘身份证’,通过查阅‘身份证’就可以识别身份,并且了解鸡的‘一生’。”在鄠邑区涝店镇的一处全智能化控制鸡舍内,工作人员正在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的技术设备对场区整体环境和鸡的养殖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测。

“这样的‘身份证’一方面能够倒逼生产经营者从严把好产品质量关、安全关,一方面有利于塑造鄠邑区特色农产品品牌。”涝店镇党委书记曹珂瑜表示。

智能化技术在养殖领域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养殖企业负责人介绍:“采用智能纳米膜无臭发酵系统处理粪便污染,经过15—20天发酵就能符合国家畜禽粪便还田标准,能够有效减少养殖粪污污染,降低种植业化肥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畜禽粪污微生物发酵研究基地、完善远程环境监控预警管理和视频监控等物联网控制下的饲养管理体系、成立自营电商平台……一系列举措极大提高了养殖场生产效率、生物安全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这正是鄠邑区推动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生动写照。

从人工到智能,从算盘到数字。在智能化技术的助力下,鄠邑区不断探索“互联网+物联网+农业”模式,通过智能化技术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如今的鄠邑区,数字乡村建设迈向了“快车道”。

除了注重智能化技术在农业领域方面的提质增效,鄠邑区还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和“数商兴农”行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为此,鄠邑区建成集互联网、电商、展出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展示中心,推动农业产业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该展示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化直播带货团队,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在“大美鄠邑”“智慧农业”“电子下单”等展示区域,以“吃播上线”“趣味互动”等形式吸引粉丝,让特色农产品搭乘直播平台“顺风车”,实现全区特色农产品集中展示、集中宣传和集中销售,帮助特色农产品从田间“走出去”。

8.jpg

秦岭绵延,居住在此的人们用心守护着这片青山脚下的“诗和远方”。

以“艺”为引,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八号公路”——这既是一条文艺路,也是一条致富路。在鄠邑区,沿着“八号公路”行驶,便能看到各具特色的村庄,“文艺范儿”的蔡家坡村就是其中一站。

文艺,或许是许多人对蔡家坡村的第一印象。同时,文艺也是鄠邑区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将艺术与乡土巧妙融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鄠邑区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品牌”的发展路径,策划包装“5+N”文化艺术村建设,通过聘请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全国知名艺术家担任“艺术村长”,参与乡村建设,打造“艺术村落”,为品质乡村建设提供支撑。

时间回溯至2018年,“麦田大地艺术展”“关中忙罢艺术节表演”……第一届“关中忙罢艺术节”为昔日贫困的蔡家坡村增添了颇多色彩。

依托“关中忙罢艺术节”活动与美丽乡村片区化建设项目,蔡家坡村因地制宜将艺术融入乡村建设,运用艺术化手段改造乡村;聘请“艺术村长”驻村实践,协助村级班子推进乡村建设……从此,蔡家坡村走上了文艺之路。

“文艺赋能乡村建设,一方面提升了乡村风貌,一方面增加了群众收入。文艺既是一个切入口,也是一个带动点。”鄠邑区乡村振兴局局长花培祥说。

与此同时,艺术化改造所带来的不只是乡村风貌的改变,还有艺术村庄将乡村风貌转变为农文旅融合的优势。“以前村民主要以务农为主,种一些葡萄和猕猴桃等。现在蔡家坡村通过艺术节的开展和对乡土空间的艺术化改造,有力促进了农副产品、文旅衍生品等销售以及三产服务和全域旅游,实现了当地群众的增收,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秦卫东表示。截至2021年末,蔡家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6422元。

揣着“文艺范”,吃上“文艺饭”。围绕“八号公路”,鄠邑区通过环山沿线美丽乡村连片共建,实施村长之家、艺术中心、雕塑村建设等项目,建设石井文化艺术中心、直峪口文化艺术中心、龙窝文化园区三个中心,加快艺术项目与“民宿+餐饮+有机农产品+忙罢衍生品”等乡村艺术游全产业融合。如今的鄠邑区通过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一方面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实实在在给予了当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秦岭绵延,居住在此的人们用心守护着这片青山脚下的“诗和远方”,让家乡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