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贵州黔西:化屋村新“变”

时间:2023-01-17 11:00: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2期作者:

“头上天一线,峡中水一弯”,是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真实写照。化屋村全村284户1133人,居住着苗、彝、汉3个民族,其中苗族占比96.7%,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首站就来到化屋村,他亲切看望各族干部群众,提出殷切期望,嘱咐大家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

一年来,化屋村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发展、村民生活的关心转化为思想行动和工作动力,推进乡村发展进入快车道,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

第13页-15.PNG

手工黄粑是化屋村春节餐桌上必备的美食。图为赵玉学一家身着民族服饰制作手工黄粑。 史开心/摄

交通之“变”开启文旅产业

尽管已近隆冬时节,但开往化屋村的旅游大巴依然一辆接着一辆,乡村旅游的红火可见一斑。

在化屋村的村民看来,化屋村的变化正源于交通之变。曾经,交通闭塞是刻在村民骨子里的痛,若想走出村子,必须翻过一段被当地人称为“手扒岩”的悬崖,路的一侧是靠山岩壁,另一侧则是万丈深渊,尽管2004年修通了从新仁乡集镇到化屋村的11公里通村路,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但崎岖的道路依然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2021年底,化屋村旅游公司成立,铺就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大道,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逐步走上致富路。

村民杨龙家的民宿2021年2月正式对外营业,富有民族特色的二层小楼掩映在群山碧水间,推窗见景,成为村里有名的网红民宿。“客人口口相传、互相推荐,旺季时订房得排队,生意可好了。”杨龙介绍说,目前家中的4口人都参与到民宿经营中,客房、餐饮收入一年下来能有50万元。

目前,化屋村建设农家乐39家、民宿21家。自2021年以来,化屋村已累计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3亿元。

为提升当地的旅游服务与游客体验,化屋村开始了整体提升人居环境与村容村貌建设行动。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包括休闲游览步道、休闲长廊等。

“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重点围绕把乡村产业发展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民族文化传承好、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好,走上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黔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潘波说。

产业之“变”走出增收之路

在化屋村黄粑加工厂,村民正在忙碌地打包黄粑。据车间负责人介绍,黄粑是当地的传统节日食品,一度只能在深山里自产自销,没有产业化,也没有市场销路。如今,黄粑加工厂将这一特产推向了全国市场。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考察,在村民赵玉学家,总书记和赵玉学一家人一起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

不久后,当地的黄粑产业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风生水起。

2022年5月1日,化屋村黄粑加工厂投产以来,已销售黄粑18万余斤,销售额260万元。

“村民对黄粑很有感情,祖祖辈辈都吃这个,习近平总书记来了之后让大家对此有了更深的感情,所以村里提出发展黄粑产业时,村民们都欢欣鼓舞。”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

黄粑产业成功发展后,化屋村没有停下发展脚步。很快,他们又找到了其他几个产业发展方向,和黄粑产业、旅游产业协同并进,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化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羊肚菌、红托竹荪、黄姜等种植产业,同时,还依托联村共建平台,与其他村联合发展了黄粑和黄牛产业,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

如今,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化屋村培育了一条集特色民宿、特色餐饮、苗绣蜡染、黄粑、黄姜、黄牛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目前,化屋村已经建成黄粑厂2个,实现利润115万元;种植小黄姜230亩,加工生产小黄姜10万斤;依托联村党委养殖黄牛400头,实现利润50多万元。

文化之“变”带火文创产品

临近春节,苗族绣娘王进敏正在帮扶车间加班加点赶制绣品。“逢年过节都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会推出很多新产品,大家会买一些民族特色产品送给亲朋好友。”王进敏是第一批到帮扶车间务工的绣娘,如今她已经成为技术骨干,每月收入3300元左右。

化屋村以苗族为主,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考察时,走进帮扶车间,了解当地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他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我们一直在想,这么美的苗绣怎么能让更多人看到。后来,我们认为需要在产品形式和传播等方面进一步努力。”许蕾说。由此,当地的民俗与文化进一步得到保护、开发与利用,在推动旅游的同时,还通过苗绣这种传统文化发展出文化创意产业。

依托苗绣技艺传承人,化屋村组建专业设计团队,将传统与时尚结合,把刺绣蜡染融入服饰、香包等设计中,开发出年轻女性喜欢的小挎包等产品,并带着这些产品参加全国各地的展销会,使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打出了化屋苗锈品牌知名度。此外,化屋村还利用网络平台培训村里苗绣人才开展直播带货、短视频展示等拓展销售渠道。如今,化屋村的刺绣蜡染工坊、帮扶车间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销售刺绣蜡染制品,实现销售额176万元,带动当地22余名绣娘就业。

现在的化屋村,风景优美、产业兴旺,民族特色刺绣、生态养殖、乡村旅游业等产业风生水起,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根据毕节市乡村振兴局、黔西市乡村振兴局、新仁苗族乡人民政府提供资料整理)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贵州黔西:化屋村新“变”

时间:2023-01-17 11:00: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2期

作者:

“头上天一线,峡中水一弯”,是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真实写照。化屋村全村284户1133人,居住着苗、彝、汉3个民族,其中苗族占比96.7%,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首站就来到化屋村,他亲切看望各族干部群众,提出殷切期望,嘱咐大家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

一年来,化屋村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发展、村民生活的关心转化为思想行动和工作动力,推进乡村发展进入快车道,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

第13页-15.PNG

手工黄粑是化屋村春节餐桌上必备的美食。图为赵玉学一家身着民族服饰制作手工黄粑。 史开心/摄

交通之“变”开启文旅产业

尽管已近隆冬时节,但开往化屋村的旅游大巴依然一辆接着一辆,乡村旅游的红火可见一斑。

在化屋村的村民看来,化屋村的变化正源于交通之变。曾经,交通闭塞是刻在村民骨子里的痛,若想走出村子,必须翻过一段被当地人称为“手扒岩”的悬崖,路的一侧是靠山岩壁,另一侧则是万丈深渊,尽管2004年修通了从新仁乡集镇到化屋村的11公里通村路,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但崎岖的道路依然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2021年底,化屋村旅游公司成立,铺就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大道,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逐步走上致富路。

村民杨龙家的民宿2021年2月正式对外营业,富有民族特色的二层小楼掩映在群山碧水间,推窗见景,成为村里有名的网红民宿。“客人口口相传、互相推荐,旺季时订房得排队,生意可好了。”杨龙介绍说,目前家中的4口人都参与到民宿经营中,客房、餐饮收入一年下来能有50万元。

目前,化屋村建设农家乐39家、民宿21家。自2021年以来,化屋村已累计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3亿元。

为提升当地的旅游服务与游客体验,化屋村开始了整体提升人居环境与村容村貌建设行动。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包括休闲游览步道、休闲长廊等。

“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重点围绕把乡村产业发展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民族文化传承好、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好,走上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黔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潘波说。

产业之“变”走出增收之路

在化屋村黄粑加工厂,村民正在忙碌地打包黄粑。据车间负责人介绍,黄粑是当地的传统节日食品,一度只能在深山里自产自销,没有产业化,也没有市场销路。如今,黄粑加工厂将这一特产推向了全国市场。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考察,在村民赵玉学家,总书记和赵玉学一家人一起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

不久后,当地的黄粑产业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风生水起。

2022年5月1日,化屋村黄粑加工厂投产以来,已销售黄粑18万余斤,销售额260万元。

“村民对黄粑很有感情,祖祖辈辈都吃这个,习近平总书记来了之后让大家对此有了更深的感情,所以村里提出发展黄粑产业时,村民们都欢欣鼓舞。”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

黄粑产业成功发展后,化屋村没有停下发展脚步。很快,他们又找到了其他几个产业发展方向,和黄粑产业、旅游产业协同并进,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化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羊肚菌、红托竹荪、黄姜等种植产业,同时,还依托联村共建平台,与其他村联合发展了黄粑和黄牛产业,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

如今,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化屋村培育了一条集特色民宿、特色餐饮、苗绣蜡染、黄粑、黄姜、黄牛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目前,化屋村已经建成黄粑厂2个,实现利润115万元;种植小黄姜230亩,加工生产小黄姜10万斤;依托联村党委养殖黄牛400头,实现利润50多万元。

文化之“变”带火文创产品

临近春节,苗族绣娘王进敏正在帮扶车间加班加点赶制绣品。“逢年过节都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会推出很多新产品,大家会买一些民族特色产品送给亲朋好友。”王进敏是第一批到帮扶车间务工的绣娘,如今她已经成为技术骨干,每月收入3300元左右。

化屋村以苗族为主,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考察时,走进帮扶车间,了解当地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他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我们一直在想,这么美的苗绣怎么能让更多人看到。后来,我们认为需要在产品形式和传播等方面进一步努力。”许蕾说。由此,当地的民俗与文化进一步得到保护、开发与利用,在推动旅游的同时,还通过苗绣这种传统文化发展出文化创意产业。

依托苗绣技艺传承人,化屋村组建专业设计团队,将传统与时尚结合,把刺绣蜡染融入服饰、香包等设计中,开发出年轻女性喜欢的小挎包等产品,并带着这些产品参加全国各地的展销会,使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打出了化屋苗锈品牌知名度。此外,化屋村还利用网络平台培训村里苗绣人才开展直播带货、短视频展示等拓展销售渠道。如今,化屋村的刺绣蜡染工坊、帮扶车间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销售刺绣蜡染制品,实现销售额176万元,带动当地22余名绣娘就业。

现在的化屋村,风景优美、产业兴旺,民族特色刺绣、生态养殖、乡村旅游业等产业风生水起,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根据毕节市乡村振兴局、黔西市乡村振兴局、新仁苗族乡人民政府提供资料整理)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