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贵州独山:培育“五型”庭院经济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时间:2023-01-17 11:00: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2期作者:张德兰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宜业宜居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五型”庭院产业,全面促进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取得新业绩。

第35页-33.PNG

独山县基长镇阳地村“种植能人”岑应彪(左一)利用前庭后院种植西红柿实现增收。

育好“村社引领型”庭院经济

庭院经济是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元的产业形式,推进发展的关键是要把群众组织好、发动好和引领好。这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发挥村级合作社在技能培训、生产管理、农资采购、产品销售、利益联结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增强村级合作社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能力,帮助农户对接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增加产业收入。

独山县充分依托全县113个村级合作社,有效发挥合作社联系群众紧密、服务群众便捷、带动群众灵活的发展优势,采取“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有效盘活群众前庭后院“三块地”及其他土地资源,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带动群众参与发展。村级合作社有序流转农户土地,通过建设粮食、蔬菜、水果、中药、花卉、苗木、茶叶等种植基地和鸡鸭鱼鹅、生猪肉牛等养殖基地,积极吸纳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务工,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户互利共赢;村级合作社对辖区内征而未用、停产转产、荒废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校舍、厂房、仓库、山塘、水库、林地、荒坡等集体资产,做好精细排查,摸清资源底数,积极发展村级产业项目,通过发包、租赁、参股、联营等方式开发利用,优先覆盖辖区内监测对象和脱贫人口,带动群众以务工、分红等形式实现增收。如影山镇紫林山村,通过盘活荒山野地资源,实施海花草产业化种植项目,由合作社自主生产加工,通过落实股份分红、干草收购补贴、脱贫户劳动力稳定就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群众287户1137人受益,实现村集体经济增加到30万余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4000元左右。

育强“企业主导型”庭院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一战略部署必将推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各类乡村企业对农业产业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必将加倍凸显,充满活力的乡村企业也一定会成为推动和主导庭院产业不断走向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

独山县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禀赋优势,针对性招引和培育龙头企业,为企业建基地场地、输送劳务资源、提供技术培训,通过参股投入、效益分红等方式助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采取“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利用龙头企业技术先进、资金雄厚、销售平台成熟等发展优势,借助村级合作社平台组织推动,主导和引领群众发展庭院种植、庭院养殖、特色食品加工、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开设非遗工坊或帮扶车间、特色民宿、家庭旅馆、农家乐,开展农耕体验、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努力培育出一批庭院经济小微主体。如麻尾镇泗亭村依托独山县远益纺织加工厂、贵州宏创电子厂、独山县敏辉鸵鸟养殖场等一批村内企业,引领带动群众创设270余家手工作坊、微型工厂、家庭农场等投资少、见效快、经营性灵活、产品易市场化的“庭院经济”,以“方寸之地”写“产业文章”,积极消化了不能外出务工人员和老弱群体等劳动力。其中独山县远益纺织加工厂通过配置200余台手套加工机械,带动发展家庭作坊200余户,引领群众在安排好日常农事和家庭生活的前提下开展庭院生产,群众技术熟练后,每月可收入5000—6000元,而这些家庭作坊每年也为企业带来约50万元的净收益。

育成“能人带动型”庭院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致富能手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动人,是农村经济的强大生力军,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和“辐射力”。庭院经济作为与群众贴合得最为紧密的产业形态,更加需要各类“能人”的主导和带动。

独山县一方面制定“能人”培养及帮扶计划,加大能人培养培训力度,结合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场所租赁补贴等国家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组织生产管理型、技能带动型等乡土人才参与各级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培养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及科技型农村实用人才,加快种植、养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以“能人+农户”“致富带头人+农户”组织方式,依托村级合作社通过规范流转土地、协调解决用工、引导加盟合作、配套基础设施、扩大产能发展资金、提供金融信贷资金等方式为“能人”发展赋能。鼓励和引导“能人”引领群众发展种植园、养殖场、农家乐、烧烤场、乡村民宿等产业,不仅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锻炼大批“能人”创业带富本领,还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实现了村集体有收益、能人得发展、群众增收入。如尧梭村村民罗绍宽,多次参加县内创业技能培训班后,迅速成长为村里的产业“能人”,在村“两委”协调帮助下,他流转了20余亩土地建起了豇豆加工基地,年加工生产酸豇豆、酸辣椒200余吨,销售鲜豇豆300余吨,在吸纳近20名村民到基地务工的同时,通过订单收购方式带动50余户群众发展豇豆种植,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育活“自我发展型”庭院经济

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归根结底要靠发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庭院经济的发展主体是农民群众,需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群众发展意识,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把发展庭院经济与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让农家小院成为“增收园”和“致富园”。

独山县采取“村级引领+农户自主”方式,结合群众种养习惯,根据农户发展能力,尊重农户发展意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以奖代补等系列支持政策,分类引导群众利用自家前庭后院、村寨公共区域与闲置土地板块空间发展庭院经济。一方面帮助农户发展“水稻+鱼”“水稻+鸭”等小田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药园、小养殖、小作坊、小民宿“八小”庭院,通过吸引城里人进农家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落实学校食堂包销、单位食堂包销、城市居民小区包销、企业食堂助销等举措,畅通产品销售渠道,真正把农家“小庭院”建成致富增收“后花园”;另一方面指导农户利用自有院落设立电商销售点、直播带货点、快递代办点和开办小超市、小餐饮、理发店、修理店等,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增加农户经营收入,推动庭院经济辐射带动更多群众。如井城街道石牛社区九门寨组村民陆世海,充分利用自留地、鱼塘、房屋和荒山野地等资源,散养2000余只土鸡,建设1亩生态鱼塘,配套发展李子、梨、葡萄等水果种植和100多亩魔芋种植基地,形成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并利用生态种养场发展生态休闲游,年收入近10万元。

育精“共建共享型”庭院经济

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群众互助精神,实施共建共享,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独山县借助“一中心一张网+联户”“组管委”“党小组”等基层治理力量,引导群众在发展庭院经济时开展互助互动和共建共享行动,通过户户联动,加强群众间的经验交流,以此深化抱团发展理念,以共建促共享,以共享促共建。

独山县采取“农户+农户”共建方式,推动实现“以户带户、以户促户、户户共进”庭院产业发展格局。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和庭院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优化和开发户与户之间的房屋、空地等空间地带和闲置资源,以“公益+有偿补助”方式落实水、电、路、卫生设施配套支持,通过资金入股、项目带动、奖补政策、以工代赈、社会支援等推动方式,引导群众同决策、共谋划,同建设、共管理,同发展、共分享,形成小工厂、小作坊、小门店、小菜园、小果园、小鸡场、小猪场、小牛场等充满活力的庭院产业。如麻尾镇坝望村尧郎组,村“两委”结合该组地处高山台地、气候偏湿寒等特点,引进试种海花草作为庭院经济发展项目,引导农户开发房前屋后山地资源进行试种并取得成功,逐步示范带动80余户群众参与种植,通过户与户之间的管理互帮、技术互学、经验互换、销售互助,推动全组种植面积突破800亩,户均年增收5万余元。

(作者系贵州省独山县乡村振兴局局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贵州独山:培育“五型”庭院经济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时间:2023-01-17 11:00: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2期

作者:张德兰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宜业宜居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五型”庭院产业,全面促进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取得新业绩。

第35页-33.PNG

独山县基长镇阳地村“种植能人”岑应彪(左一)利用前庭后院种植西红柿实现增收。

育好“村社引领型”庭院经济

庭院经济是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元的产业形式,推进发展的关键是要把群众组织好、发动好和引领好。这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发挥村级合作社在技能培训、生产管理、农资采购、产品销售、利益联结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增强村级合作社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能力,帮助农户对接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增加产业收入。

独山县充分依托全县113个村级合作社,有效发挥合作社联系群众紧密、服务群众便捷、带动群众灵活的发展优势,采取“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有效盘活群众前庭后院“三块地”及其他土地资源,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带动群众参与发展。村级合作社有序流转农户土地,通过建设粮食、蔬菜、水果、中药、花卉、苗木、茶叶等种植基地和鸡鸭鱼鹅、生猪肉牛等养殖基地,积极吸纳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务工,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户互利共赢;村级合作社对辖区内征而未用、停产转产、荒废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校舍、厂房、仓库、山塘、水库、林地、荒坡等集体资产,做好精细排查,摸清资源底数,积极发展村级产业项目,通过发包、租赁、参股、联营等方式开发利用,优先覆盖辖区内监测对象和脱贫人口,带动群众以务工、分红等形式实现增收。如影山镇紫林山村,通过盘活荒山野地资源,实施海花草产业化种植项目,由合作社自主生产加工,通过落实股份分红、干草收购补贴、脱贫户劳动力稳定就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群众287户1137人受益,实现村集体经济增加到30万余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4000元左右。

育强“企业主导型”庭院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一战略部署必将推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各类乡村企业对农业产业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必将加倍凸显,充满活力的乡村企业也一定会成为推动和主导庭院产业不断走向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

独山县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禀赋优势,针对性招引和培育龙头企业,为企业建基地场地、输送劳务资源、提供技术培训,通过参股投入、效益分红等方式助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采取“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利用龙头企业技术先进、资金雄厚、销售平台成熟等发展优势,借助村级合作社平台组织推动,主导和引领群众发展庭院种植、庭院养殖、特色食品加工、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开设非遗工坊或帮扶车间、特色民宿、家庭旅馆、农家乐,开展农耕体验、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努力培育出一批庭院经济小微主体。如麻尾镇泗亭村依托独山县远益纺织加工厂、贵州宏创电子厂、独山县敏辉鸵鸟养殖场等一批村内企业,引领带动群众创设270余家手工作坊、微型工厂、家庭农场等投资少、见效快、经营性灵活、产品易市场化的“庭院经济”,以“方寸之地”写“产业文章”,积极消化了不能外出务工人员和老弱群体等劳动力。其中独山县远益纺织加工厂通过配置200余台手套加工机械,带动发展家庭作坊200余户,引领群众在安排好日常农事和家庭生活的前提下开展庭院生产,群众技术熟练后,每月可收入5000—6000元,而这些家庭作坊每年也为企业带来约50万元的净收益。

育成“能人带动型”庭院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致富能手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动人,是农村经济的强大生力军,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和“辐射力”。庭院经济作为与群众贴合得最为紧密的产业形态,更加需要各类“能人”的主导和带动。

独山县一方面制定“能人”培养及帮扶计划,加大能人培养培训力度,结合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场所租赁补贴等国家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组织生产管理型、技能带动型等乡土人才参与各级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培养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及科技型农村实用人才,加快种植、养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以“能人+农户”“致富带头人+农户”组织方式,依托村级合作社通过规范流转土地、协调解决用工、引导加盟合作、配套基础设施、扩大产能发展资金、提供金融信贷资金等方式为“能人”发展赋能。鼓励和引导“能人”引领群众发展种植园、养殖场、农家乐、烧烤场、乡村民宿等产业,不仅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锻炼大批“能人”创业带富本领,还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实现了村集体有收益、能人得发展、群众增收入。如尧梭村村民罗绍宽,多次参加县内创业技能培训班后,迅速成长为村里的产业“能人”,在村“两委”协调帮助下,他流转了20余亩土地建起了豇豆加工基地,年加工生产酸豇豆、酸辣椒200余吨,销售鲜豇豆300余吨,在吸纳近20名村民到基地务工的同时,通过订单收购方式带动50余户群众发展豇豆种植,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育活“自我发展型”庭院经济

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归根结底要靠发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庭院经济的发展主体是农民群众,需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群众发展意识,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把发展庭院经济与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让农家小院成为“增收园”和“致富园”。

独山县采取“村级引领+农户自主”方式,结合群众种养习惯,根据农户发展能力,尊重农户发展意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以奖代补等系列支持政策,分类引导群众利用自家前庭后院、村寨公共区域与闲置土地板块空间发展庭院经济。一方面帮助农户发展“水稻+鱼”“水稻+鸭”等小田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药园、小养殖、小作坊、小民宿“八小”庭院,通过吸引城里人进农家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落实学校食堂包销、单位食堂包销、城市居民小区包销、企业食堂助销等举措,畅通产品销售渠道,真正把农家“小庭院”建成致富增收“后花园”;另一方面指导农户利用自有院落设立电商销售点、直播带货点、快递代办点和开办小超市、小餐饮、理发店、修理店等,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增加农户经营收入,推动庭院经济辐射带动更多群众。如井城街道石牛社区九门寨组村民陆世海,充分利用自留地、鱼塘、房屋和荒山野地等资源,散养2000余只土鸡,建设1亩生态鱼塘,配套发展李子、梨、葡萄等水果种植和100多亩魔芋种植基地,形成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并利用生态种养场发展生态休闲游,年收入近10万元。

育精“共建共享型”庭院经济

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群众互助精神,实施共建共享,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独山县借助“一中心一张网+联户”“组管委”“党小组”等基层治理力量,引导群众在发展庭院经济时开展互助互动和共建共享行动,通过户户联动,加强群众间的经验交流,以此深化抱团发展理念,以共建促共享,以共享促共建。

独山县采取“农户+农户”共建方式,推动实现“以户带户、以户促户、户户共进”庭院产业发展格局。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和庭院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优化和开发户与户之间的房屋、空地等空间地带和闲置资源,以“公益+有偿补助”方式落实水、电、路、卫生设施配套支持,通过资金入股、项目带动、奖补政策、以工代赈、社会支援等推动方式,引导群众同决策、共谋划,同建设、共管理,同发展、共分享,形成小工厂、小作坊、小门店、小菜园、小果园、小鸡场、小猪场、小牛场等充满活力的庭院产业。如麻尾镇坝望村尧郎组,村“两委”结合该组地处高山台地、气候偏湿寒等特点,引进试种海花草作为庭院经济发展项目,引导农户开发房前屋后山地资源进行试种并取得成功,逐步示范带动80余户群众参与种植,通过户与户之间的管理互帮、技术互学、经验互换、销售互助,推动全组种植面积突破800亩,户均年增收5万余元。

(作者系贵州省独山县乡村振兴局局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