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开创百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时间:2023-02-07 11:00: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3期作者:谢君柱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新时代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乡村振兴系统将自觉扛牢政治责任,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强化使命担当,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具体工作,努力走出一条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特色之路,为加快新时代壮美广西作出百色贡献。

第45页-24.PNG

田东县大力发展芒果种植,把建设芒果商品基地作为振兴田东农村经济、加快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 逐渐形成了全国著名的芒果产区。 梁灿芳/摄

聚焦守底线,强化监测帮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百色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水库移民区“五区一体”的特殊区域,曾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市之力尽锐出战,实现了102万贫困人口脱贫、899个贫困村出列、12个贫困县摘帽。黄文秀等一批先进个人、百色市委等一批先进集体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切实做到了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继续抓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是全覆盖监测。强化线上预警和线下排查双向协同和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走访排查、部门比对筛查三方联动,每月对全市所有脱贫户进行地毯式走访排查、动态监测,确保所有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农户应纳尽纳。二是精准化帮扶。保持有效衔接政策总体稳定,根据致贫因素、风险类型,精准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确保不出现整村整乡规模性返贫。督促行业部门全面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压实“双线四包”和联控联保责任,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持续巩固提升。持续加大对深圳小镇等114个搬迁安置点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深化安置社区“五长”网格治理,推行安置点易地搬迁群众公共服务事项代办制度,确保搬迁安置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三是统筹化推进。建立“四级书记”抓农村疫情防控责任体系,强化驻村工作队队员、乡村振兴协理员、网格员“三员”作用,落实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推动疫情防控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重点工作齐头并进。统筹发展与安全,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问题,主动防范化解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决防止出现“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坚决杜绝因疫因病返贫致贫,最大程度保护脱贫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聚焦抓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和根本“源动力”,更是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百色市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稳固脱贫基础,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必须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来实现。近年来,百色市聚焦脱贫人口增收,深入实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加大产业帮扶力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市脱贫户、监测户发展特色产业18.38万户,覆盖率达98.7%,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生产经营净收入1673元,占人均总收入的11.03%;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5172元,增幅为12.18%,有效实现了“两个高于”“两个缩小”的目标。

虽然百色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各县(市、区)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联农带农机制不够健全稳定。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农业强市,进一步优化产业帮扶政策,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确保脱贫群众增产增收。一是做强“土特产”。积极引导12个县(市、区)围绕粮油甘蔗、蔬菜水果、蚕桑茶叶、畜牧渔业等十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芒果、柑橘、油茶等5个“百万亩”工程,构建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结合“一县一园”工作,优化“园区+龙头企业+村集体”模式,建好产业化、规模化集体经济产业园区,推动全市乡村产业布局从“小散乱”向规模化、专精化转变,产业形态由“小特产”转变为“大产业”。持续推进“福禄壮乡”二十四节气园、“山水甘田”、“泗水缤纷”等项目建设,打造更多集休闲农业采摘、体验、观光、养生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手工等庭院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陆基养殖、林下种植中草药等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二是加大倾斜支持力度。聚焦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整合各行业部门、各县(市、区)资金,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重点投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领域,帮助壮大县域经济。组建扶贫资产管理平台,积极探索长期稳定的股份合作、资产经营、订单生产等机制,通过国企托管运营、委托强村运营、“合作化”共赢等模式,推动扶贫项目资产长期良性运营、持续发挥效益。三是完善利益链。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开展股份合作、二次分红,通过产业奖补、小额信贷、“富农贷”等多种形式,让脱贫群众“嵌”入“产业链”,形成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聚焦促振兴,加快城乡融合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让亿万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近年来,百色市制定实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秉承“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理念,坚持建、治、管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美丽百色·幸福乡村”建设活动,组织全市各级干部开展“干部回乡·扮靓家园”大行动,高标准完成了392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成功打造了8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11个“全国文明村镇”,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及民风得到了极大改善提升。2021年度百色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百色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对突出,乡村建设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农民群众思想观念有待提高。要把百色乡村建设得宜居宜业,让革命老区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加快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紧盯“和”“美”内涵要义,坚持以村庄规划为引领,强化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优化“三张清单、两个列表、三个引领”的“323”工作法,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构建城乡协调联动、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以“建”美颜值,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纳入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一体推进,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数字乡村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城乡共建共享。二是以“新”树典型,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突出“一带一韵,一带一特色”,持续推进右江河谷地区突出现代农业、南部山区突出沿边开发开放、西北部山区突出民族风情等新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动乡村建设由“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整洁”逐步迈向“生态美丽、宜居宜业、共同富裕”。三是以“治”转民风,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全面推行清单制、积分制管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千方百计让脱贫群众“想干”“能干”“肯干”。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争创五旗”行动和“学文秀、争优秀”系列活动,充分激发村“两委”干部和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强化群众思想教育和引导,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作者系百色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开创百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时间:2023-02-07 11:00: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3期

作者:谢君柱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新时代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乡村振兴系统将自觉扛牢政治责任,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强化使命担当,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具体工作,努力走出一条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特色之路,为加快新时代壮美广西作出百色贡献。

第45页-24.PNG

田东县大力发展芒果种植,把建设芒果商品基地作为振兴田东农村经济、加快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 逐渐形成了全国著名的芒果产区。 梁灿芳/摄

聚焦守底线,强化监测帮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百色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水库移民区“五区一体”的特殊区域,曾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市之力尽锐出战,实现了102万贫困人口脱贫、899个贫困村出列、12个贫困县摘帽。黄文秀等一批先进个人、百色市委等一批先进集体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切实做到了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继续抓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是全覆盖监测。强化线上预警和线下排查双向协同和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走访排查、部门比对筛查三方联动,每月对全市所有脱贫户进行地毯式走访排查、动态监测,确保所有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农户应纳尽纳。二是精准化帮扶。保持有效衔接政策总体稳定,根据致贫因素、风险类型,精准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确保不出现整村整乡规模性返贫。督促行业部门全面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压实“双线四包”和联控联保责任,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持续巩固提升。持续加大对深圳小镇等114个搬迁安置点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深化安置社区“五长”网格治理,推行安置点易地搬迁群众公共服务事项代办制度,确保搬迁安置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三是统筹化推进。建立“四级书记”抓农村疫情防控责任体系,强化驻村工作队队员、乡村振兴协理员、网格员“三员”作用,落实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推动疫情防控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重点工作齐头并进。统筹发展与安全,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问题,主动防范化解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决防止出现“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坚决杜绝因疫因病返贫致贫,最大程度保护脱贫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聚焦抓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和根本“源动力”,更是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百色市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稳固脱贫基础,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必须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来实现。近年来,百色市聚焦脱贫人口增收,深入实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加大产业帮扶力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市脱贫户、监测户发展特色产业18.38万户,覆盖率达98.7%,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生产经营净收入1673元,占人均总收入的11.03%;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5172元,增幅为12.18%,有效实现了“两个高于”“两个缩小”的目标。

虽然百色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各县(市、区)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联农带农机制不够健全稳定。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农业强市,进一步优化产业帮扶政策,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确保脱贫群众增产增收。一是做强“土特产”。积极引导12个县(市、区)围绕粮油甘蔗、蔬菜水果、蚕桑茶叶、畜牧渔业等十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芒果、柑橘、油茶等5个“百万亩”工程,构建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结合“一县一园”工作,优化“园区+龙头企业+村集体”模式,建好产业化、规模化集体经济产业园区,推动全市乡村产业布局从“小散乱”向规模化、专精化转变,产业形态由“小特产”转变为“大产业”。持续推进“福禄壮乡”二十四节气园、“山水甘田”、“泗水缤纷”等项目建设,打造更多集休闲农业采摘、体验、观光、养生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手工等庭院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陆基养殖、林下种植中草药等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二是加大倾斜支持力度。聚焦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整合各行业部门、各县(市、区)资金,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重点投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领域,帮助壮大县域经济。组建扶贫资产管理平台,积极探索长期稳定的股份合作、资产经营、订单生产等机制,通过国企托管运营、委托强村运营、“合作化”共赢等模式,推动扶贫项目资产长期良性运营、持续发挥效益。三是完善利益链。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开展股份合作、二次分红,通过产业奖补、小额信贷、“富农贷”等多种形式,让脱贫群众“嵌”入“产业链”,形成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聚焦促振兴,加快城乡融合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让亿万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近年来,百色市制定实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秉承“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理念,坚持建、治、管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美丽百色·幸福乡村”建设活动,组织全市各级干部开展“干部回乡·扮靓家园”大行动,高标准完成了392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成功打造了8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11个“全国文明村镇”,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及民风得到了极大改善提升。2021年度百色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百色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对突出,乡村建设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农民群众思想观念有待提高。要把百色乡村建设得宜居宜业,让革命老区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加快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紧盯“和”“美”内涵要义,坚持以村庄规划为引领,强化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优化“三张清单、两个列表、三个引领”的“323”工作法,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构建城乡协调联动、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以“建”美颜值,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纳入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一体推进,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数字乡村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城乡共建共享。二是以“新”树典型,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突出“一带一韵,一带一特色”,持续推进右江河谷地区突出现代农业、南部山区突出沿边开发开放、西北部山区突出民族风情等新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动乡村建设由“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整洁”逐步迈向“生态美丽、宜居宜业、共同富裕”。三是以“治”转民风,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全面推行清单制、积分制管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千方百计让脱贫群众“想干”“能干”“肯干”。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争创五旗”行动和“学文秀、争优秀”系列活动,充分激发村“两委”干部和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强化群众思想教育和引导,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作者系百色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