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内蒙古赤峰:多点发力 打造乡村幸福新生活

时间:2023-04-03 11:18:3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7期作者:郭泽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紧抓乡村振兴发展契机,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见的基础上,坚持乡村为农民而建,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点发力,对12个旗县区开展乡村大建设,打造乡村幸福新生活。

2023-7.jpg

巴林左旗搬迁群众通过在上京食用菌产业园务工增收。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发力点,提高乡村舒适度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引导农民开展户内改厕。加强农村公厕建设维护。以人口集中村镇和水源保护区周边村庄为重点,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及时清运处置。”

赤峰市始终坚持乡村为农民而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扎实开展乡村建设“183”行动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突出抓好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舒适度。

提升村容村貌。赤峰市聚焦厘清蒙东地区人居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功能弱化的机理,统筹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与生态修复研究,以示范点带动,循序渐进,分阶段、分主次、可动态调整推动全市面上发展。制定《赤峰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赤峰市2022年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要点》,以农村牧区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推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落实落地。

治理污水垃圾。制定《县域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16.1%。依托全市340个垃圾填埋场、16座垃圾焚烧设施、487个垃圾中转站、1126台垃圾运输车辆,科学建立起覆盖1055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巴林右旗在全域推广“户分离、村收集、企业转运、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收运处置模式,构建起“政府引导、公司运维、全民参与”的稳定运行长效机制。

开展厕所革命。赤峰市把厕所革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扭住不放,强化理念,转变观念,科学论证,创新技术模式,在改厕过程中强化保障,贴心服务,确保紧贴农村实际,确保群众满意。翁牛特旗创新实施“厕所革命十步工作法”,从组织发动、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后续管护,做到流程化、规范化、精细化;引入市环投公司,试点运行生产生活垃圾“农户收集、企业处理、干部监督”模式,逐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以一体化建设为发力点,促进产业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推动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赤峰市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中,赋能产业发展效果显著。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积极创建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通过培育发展休闲乡村旅游、体验农牧业、创意农牧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农牧民发展农家乐、牧人之家及高档次的农村牧区民宿,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并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中心、公共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服务功能。同时加强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构建公路交通运输体系。赤新旅游公路全长26.4公里,把沿线的东三眼井村、二道井子村、三道井子村等5个行政村,10多个景点串珠成链,成为连接赤峰中心城区至红山区南部的重要通道,也是红山区乡村振兴旅游环线的东部核心轴线。

加强电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牧业领域的应用,稳步推进“互联网+农牧业”发展,引导低收入家庭依托“互联网+”销售绿色农畜产品。构建农村牧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补齐嘎查村网络基础设施、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网点建设短板,进一步打牢农畜产品“上行”基础。开展农牧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嘎查村信息社建设。敖汉旗加强农产品网货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品控和标准化体系建设,2021年建成粮油加工生产线和粮油初步检测系统并投入使用,发展10家重点粮食加工企业或种植合作社加入到旗域二维码溯源平台系统、粮油检测体系。打造了集从种到食全链条监管于一体的产供销体系,确保舌尖上的美味、舌尖上的安全,提升敖汉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仅“敖汉小米”区域公共品牌,市场价值即达113.5亿元。

加强生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乡村振兴绿色转型发展理念,赤峰市启动了阴河上游绿色转型示范区、锡伯河沿岸百公里农文旅融合发展试验产业带、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区、老哈河和西拉沐沦河流域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示范区、坤兑河上游乡村振兴与绿色转型示范区等11条产业带建设。如,松山区阴河上游立足赤峰市重要生态屏障、中心城区市政供水和生态补水重要水源地高度,统合阴河上游流域5个乡镇,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联动等层面,综合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能源使用,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联结作用;红山区杨家湾建有100多座设施农业大棚,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

2023-71.jpg

蒙古族刺绣传承人娜仁其其格(左一)指导当地妇女学习刺绣。 毛凤全/摄

以公共服务配套为发力点,加强巩固成果薄弱环节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着力加强薄弱环节。”

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大量年轻人到城镇就业生活,导致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碎片化。赤峰市共统计嘎查村(社区)2074个(含有农村牧区生活的社区)、11390个村民组的情况,空心化嘎查村占比48%(按常驻人口低于户籍人口的一半计算),超过1/5的自然村组常驻人口在20户以下。全市低收入防返贫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和低收入边缘人口)60周岁以上人口占比51%。对此,赤峰市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保障“老有所依”“弱有所扶”。

积极探索城乡统筹低收入群体识别帮扶长效机制。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全市12个旗县区选择部分苏木乡镇开展城乡统筹低收入群体识别摸底试验,建立以综合性收支为主多种维度为辅的识别标准和预警平台系统。

探索农村牧区互助融合养老模式。按照“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帮互助”原则,林西县以“易地搬迁+互助养老”方式建设幸福互助院,努力做好搬迁老人的“兜”与“扶”工作,并配套实施智慧化养老服务,探索农村互助融合养老的新路径,解决了4313名农村留守老人的安居养老问题,有效巩固老年脱贫人口的脱贫成果。

实施防贫保障基金项目。赤峰市通过建立防贫保障基金实现贫困治理由事后干预转向事前干预,保障机制由定人定量转向群体共享,保障对象由个体转向群体。基金采取不提前设定具体保障对象的方式,对濒临致贫返贫边缘、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监测户进行救助,重点防范边缘易致贫人口致贫和脱贫不稳定人口返贫。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475万元,为214万常住农牧民提供人身、财产、学费保障和收入保障,并创新性覆盖元宝山区2万名城镇低收入人口,全面构筑全市防致贫返贫屏障。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市、旗、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市有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126个、街道综合文化站21个,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70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37个。文化站免费开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免费开放项目136个,涵盖文艺辅导、图书阅览、科技培训、文艺欣赏等活动,年参与站办活动100多万人次,保障了农牧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赤峰市将继续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多点发力,铆足干劲,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牧民群众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内蒙古赤峰:多点发力 打造乡村幸福新生活

时间:2023-04-03 11:18:3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7期

作者:郭泽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紧抓乡村振兴发展契机,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见的基础上,坚持乡村为农民而建,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点发力,对12个旗县区开展乡村大建设,打造乡村幸福新生活。

2023-7.jpg

巴林左旗搬迁群众通过在上京食用菌产业园务工增收。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发力点,提高乡村舒适度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引导农民开展户内改厕。加强农村公厕建设维护。以人口集中村镇和水源保护区周边村庄为重点,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及时清运处置。”

赤峰市始终坚持乡村为农民而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扎实开展乡村建设“183”行动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突出抓好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舒适度。

提升村容村貌。赤峰市聚焦厘清蒙东地区人居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功能弱化的机理,统筹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与生态修复研究,以示范点带动,循序渐进,分阶段、分主次、可动态调整推动全市面上发展。制定《赤峰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赤峰市2022年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要点》,以农村牧区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推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落实落地。

治理污水垃圾。制定《县域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16.1%。依托全市340个垃圾填埋场、16座垃圾焚烧设施、487个垃圾中转站、1126台垃圾运输车辆,科学建立起覆盖1055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巴林右旗在全域推广“户分离、村收集、企业转运、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收运处置模式,构建起“政府引导、公司运维、全民参与”的稳定运行长效机制。

开展厕所革命。赤峰市把厕所革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扭住不放,强化理念,转变观念,科学论证,创新技术模式,在改厕过程中强化保障,贴心服务,确保紧贴农村实际,确保群众满意。翁牛特旗创新实施“厕所革命十步工作法”,从组织发动、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后续管护,做到流程化、规范化、精细化;引入市环投公司,试点运行生产生活垃圾“农户收集、企业处理、干部监督”模式,逐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以一体化建设为发力点,促进产业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推动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赤峰市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中,赋能产业发展效果显著。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积极创建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通过培育发展休闲乡村旅游、体验农牧业、创意农牧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农牧民发展农家乐、牧人之家及高档次的农村牧区民宿,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并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中心、公共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服务功能。同时加强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构建公路交通运输体系。赤新旅游公路全长26.4公里,把沿线的东三眼井村、二道井子村、三道井子村等5个行政村,10多个景点串珠成链,成为连接赤峰中心城区至红山区南部的重要通道,也是红山区乡村振兴旅游环线的东部核心轴线。

加强电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牧业领域的应用,稳步推进“互联网+农牧业”发展,引导低收入家庭依托“互联网+”销售绿色农畜产品。构建农村牧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补齐嘎查村网络基础设施、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网点建设短板,进一步打牢农畜产品“上行”基础。开展农牧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嘎查村信息社建设。敖汉旗加强农产品网货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品控和标准化体系建设,2021年建成粮油加工生产线和粮油初步检测系统并投入使用,发展10家重点粮食加工企业或种植合作社加入到旗域二维码溯源平台系统、粮油检测体系。打造了集从种到食全链条监管于一体的产供销体系,确保舌尖上的美味、舌尖上的安全,提升敖汉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仅“敖汉小米”区域公共品牌,市场价值即达113.5亿元。

加强生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乡村振兴绿色转型发展理念,赤峰市启动了阴河上游绿色转型示范区、锡伯河沿岸百公里农文旅融合发展试验产业带、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区、老哈河和西拉沐沦河流域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示范区、坤兑河上游乡村振兴与绿色转型示范区等11条产业带建设。如,松山区阴河上游立足赤峰市重要生态屏障、中心城区市政供水和生态补水重要水源地高度,统合阴河上游流域5个乡镇,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联动等层面,综合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能源使用,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联结作用;红山区杨家湾建有100多座设施农业大棚,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

2023-71.jpg

蒙古族刺绣传承人娜仁其其格(左一)指导当地妇女学习刺绣。 毛凤全/摄

以公共服务配套为发力点,加强巩固成果薄弱环节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着力加强薄弱环节。”

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大量年轻人到城镇就业生活,导致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碎片化。赤峰市共统计嘎查村(社区)2074个(含有农村牧区生活的社区)、11390个村民组的情况,空心化嘎查村占比48%(按常驻人口低于户籍人口的一半计算),超过1/5的自然村组常驻人口在20户以下。全市低收入防返贫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和低收入边缘人口)60周岁以上人口占比51%。对此,赤峰市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保障“老有所依”“弱有所扶”。

积极探索城乡统筹低收入群体识别帮扶长效机制。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全市12个旗县区选择部分苏木乡镇开展城乡统筹低收入群体识别摸底试验,建立以综合性收支为主多种维度为辅的识别标准和预警平台系统。

探索农村牧区互助融合养老模式。按照“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帮互助”原则,林西县以“易地搬迁+互助养老”方式建设幸福互助院,努力做好搬迁老人的“兜”与“扶”工作,并配套实施智慧化养老服务,探索农村互助融合养老的新路径,解决了4313名农村留守老人的安居养老问题,有效巩固老年脱贫人口的脱贫成果。

实施防贫保障基金项目。赤峰市通过建立防贫保障基金实现贫困治理由事后干预转向事前干预,保障机制由定人定量转向群体共享,保障对象由个体转向群体。基金采取不提前设定具体保障对象的方式,对濒临致贫返贫边缘、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监测户进行救助,重点防范边缘易致贫人口致贫和脱贫不稳定人口返贫。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475万元,为214万常住农牧民提供人身、财产、学费保障和收入保障,并创新性覆盖元宝山区2万名城镇低收入人口,全面构筑全市防致贫返贫屏障。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市、旗、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市有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126个、街道综合文化站21个,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70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37个。文化站免费开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免费开放项目136个,涵盖文艺辅导、图书阅览、科技培训、文艺欣赏等活动,年参与站办活动100多万人次,保障了农牧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赤峰市将继续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多点发力,铆足干劲,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牧民群众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