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奋力描绘安康乡村振兴新画卷

时间:2023-03-17 11:00: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6期作者:陶勇俊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陕西省安康市曾属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人口和易地搬迁人口数量均居陕西第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依然艰巨复杂,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乡村振兴系统干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着眼发展大局、立足安康实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坚定不移地巩固好脱贫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作出积极贡献。

第50页-101.PNG

安康市政府党组成员,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陶勇俊(中)走进12345便民服务中心面对面解决群众诉求。

围绕“三个强化”,提高站位抓部署

目前安康市有79.8万脱贫人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初心使命,强化统筹部署,狠抓责任落实,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到全市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坚持“四级书记”同抓,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一线总指挥”。构建市级统筹、县级主体、市县两级部门主管主考、镇村主抓的四级格局,健全实绩考核、工作报告、督查督办、监测评估、激励约束等机制,形成上下贯通、条块结合、协同发力、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推动巩固衔接工作全省领先、全国争优。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加强统筹谋划,细化工作举措,完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等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着眼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以“清单化、图表化、手册化”方式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做到帮扶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安康实际、安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是强化力量聚焦。继续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充分发挥好定点帮扶、常安协作和区域对口帮扶、“万企兴万村”“百家社会组织兴百村”和高校、医疗资源结对帮扶矩阵作用,保持力度、深度和温度只增不减,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各项工作、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向农村聚焦聚力,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紧盯“三个持续”,狠抓落实固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筑牢监测帮扶、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防线,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确保脱贫基础更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一是持续做好监测帮扶。继续压紧压实市、县、镇、村“四级责任”,筑牢县、镇、村精准识别“三道防线”,抓牢防返贫动态监测、针对性帮扶和风险消除“三个关键环节”,紧盯重点指标,切实做到精准监测、定期核查、及时帮扶、消除风险。特别是对未消除风险的2.6万人要落实“一户一策一专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帮扶机制,精准落实产业、就业、创业等开发式帮扶和医疗、教育、养老等兜底保障。着力防范因灾因疫因病返贫致贫和产业市场等风险,深化“遇困即扶”新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深入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大排查等专项行动,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继续落实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项帮扶政策和民生保障措施,提高转移性收入水平。紧紧围绕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文旅康养等方面精心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好项目,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聚力稳岗就业“四百工程”,推进全员就业提升行动。完善脱贫村特色产业项目库和市场主体联农带农机制,落实好产业奖补和小额信贷政策,强化光伏收益分配管理等,促进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元、内涵更丰富、动能更强劲。

三是持续加强政策衔接。全面梳理整合各类帮扶政策,突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两个重点,指导用好用活支持政策,实施一批“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等促发展项目和“小库房、小厅堂、小菜园、小公墓、小餐桌、小超市”等暖心工程。抓牢巩固衔接项目、小额信贷、扶贫资产监管和村集体经济四项工作,加大对乡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产业就业、搬迁后扶、扶志扶智等工作投入,坚决防止资产闲置和损失浪费,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巩固拓展好脱贫成果,切实维护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

突出“三个聚力”,加快发展促振兴

党的二十大作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安康市将立足农村占大头、农民占多数的市情,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是聚力推动乡村发展。坚持产业就业创业并重。聚焦“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渔业、蚕桑”六大特色产业,聚力打造千亿富硒产业集群。按照“土特产”要求,指导脱贫村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产业链条升级。确保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支持发展庭院经济、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带动“农业+”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让生态红利切实惠及广大农民。统筹推进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发挥新社区工厂、公益性岗位和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归雁经济等帮扶体系作用,确保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规模在38万人以上。

二是聚力加快乡村建设。紧扣生态宜居要求,坚持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示范引领、全域提升、共建共享,统筹抓好国家级、省级14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扎实推进262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建设,启动73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第二批110个“百千示范工程”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批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大力补齐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村组公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布局、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实现乡村品质和风貌双提升,构建城乡大美格局。

三是聚力深化乡村治理。全面推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模式,加快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域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出台《安康市城乡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积极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村入户,组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宣传教育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整治婚丧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作者系安康市政府党组成员,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奋力描绘安康乡村振兴新画卷

时间:2023-03-17 11:00: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6期

作者:陶勇俊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陕西省安康市曾属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人口和易地搬迁人口数量均居陕西第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依然艰巨复杂,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乡村振兴系统干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着眼发展大局、立足安康实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坚定不移地巩固好脱贫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作出积极贡献。

第50页-101.PNG

安康市政府党组成员,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陶勇俊(中)走进12345便民服务中心面对面解决群众诉求。

围绕“三个强化”,提高站位抓部署

目前安康市有79.8万脱贫人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初心使命,强化统筹部署,狠抓责任落实,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到全市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坚持“四级书记”同抓,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一线总指挥”。构建市级统筹、县级主体、市县两级部门主管主考、镇村主抓的四级格局,健全实绩考核、工作报告、督查督办、监测评估、激励约束等机制,形成上下贯通、条块结合、协同发力、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推动巩固衔接工作全省领先、全国争优。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加强统筹谋划,细化工作举措,完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等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着眼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以“清单化、图表化、手册化”方式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做到帮扶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安康实际、安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是强化力量聚焦。继续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充分发挥好定点帮扶、常安协作和区域对口帮扶、“万企兴万村”“百家社会组织兴百村”和高校、医疗资源结对帮扶矩阵作用,保持力度、深度和温度只增不减,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各项工作、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向农村聚焦聚力,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紧盯“三个持续”,狠抓落实固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筑牢监测帮扶、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防线,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确保脱贫基础更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一是持续做好监测帮扶。继续压紧压实市、县、镇、村“四级责任”,筑牢县、镇、村精准识别“三道防线”,抓牢防返贫动态监测、针对性帮扶和风险消除“三个关键环节”,紧盯重点指标,切实做到精准监测、定期核查、及时帮扶、消除风险。特别是对未消除风险的2.6万人要落实“一户一策一专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帮扶机制,精准落实产业、就业、创业等开发式帮扶和医疗、教育、养老等兜底保障。着力防范因灾因疫因病返贫致贫和产业市场等风险,深化“遇困即扶”新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深入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大排查等专项行动,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继续落实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项帮扶政策和民生保障措施,提高转移性收入水平。紧紧围绕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文旅康养等方面精心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好项目,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聚力稳岗就业“四百工程”,推进全员就业提升行动。完善脱贫村特色产业项目库和市场主体联农带农机制,落实好产业奖补和小额信贷政策,强化光伏收益分配管理等,促进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元、内涵更丰富、动能更强劲。

三是持续加强政策衔接。全面梳理整合各类帮扶政策,突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安置区两个重点,指导用好用活支持政策,实施一批“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等促发展项目和“小库房、小厅堂、小菜园、小公墓、小餐桌、小超市”等暖心工程。抓牢巩固衔接项目、小额信贷、扶贫资产监管和村集体经济四项工作,加大对乡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产业就业、搬迁后扶、扶志扶智等工作投入,坚决防止资产闲置和损失浪费,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巩固拓展好脱贫成果,切实维护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

突出“三个聚力”,加快发展促振兴

党的二十大作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安康市将立足农村占大头、农民占多数的市情,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是聚力推动乡村发展。坚持产业就业创业并重。聚焦“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渔业、蚕桑”六大特色产业,聚力打造千亿富硒产业集群。按照“土特产”要求,指导脱贫村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产业链条升级。确保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支持发展庭院经济、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带动“农业+”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让生态红利切实惠及广大农民。统筹推进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发挥新社区工厂、公益性岗位和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归雁经济等帮扶体系作用,确保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规模在38万人以上。

二是聚力加快乡村建设。紧扣生态宜居要求,坚持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示范引领、全域提升、共建共享,统筹抓好国家级、省级14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扎实推进262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建设,启动73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第二批110个“百千示范工程”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批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大力补齐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村组公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布局、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实现乡村品质和风貌双提升,构建城乡大美格局。

三是聚力深化乡村治理。全面推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模式,加快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域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出台《安康市城乡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积极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村入户,组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宣传教育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整治婚丧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作者系安康市政府党组成员,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