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红”带“绿” 点“绿”成“金”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时间:2023-04-03 11:51: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7期作者:刘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

作为著名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时期的主战场之一,江西省以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的优异成绩,书写了脱贫攻坚的精彩华章,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江西省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激发红色基因的力量,发挥绿色生态的优势,形成金色聚才的效应,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9页-12.PNG

江西省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史子园以“茶旅融合”为主线,推动“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打造了一座“没有屋顶的美术馆”。

红色引领,激发乡村振兴“心”动力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激荡人心。我们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砥砺振兴力量,让乡村振兴成为心之所向。

大抓思想发动,引导群众真想干。思想不通,无动于衷;思想打通,一通百通。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注重从思想上唤起脱贫群众“弱鸟先飞”意识,增强脱贫群众自我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用红色教育鼓舞群众,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培育“乡村大喇叭”“围炉夜话”“板凳课堂”等一批基层宣讲品牌,把红色故事讲生动,把创新理论讲鲜活,把惠民政策讲明白。用身边典型激励群众,大力选树、宣传一批自力更生的致富典型,通过农民讲、农民听,让农民教育农民、农民带动农民。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精心搭建“讲台、奖台、舞台”三大平台,让农民当讲师、当明星、当主角,极大激励了广大群众的干劲。用传统美德引导群众,大力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推出石城“请客免礼”、贵溪“彩礼限价”等典型经验,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越奋斗、越幸福”成为群众共同心声。

加强组织引领,带动群众一起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我们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实现从“输血”到“输血”“造血”结合转变。有能力的“扶起来”,针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产业、务工就业、自主创业意愿的,组织干部送技术、跑资金、找市场、找岗位,帮助群众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扶不了的“带起来”,针对半劳动力、弱劳动力,通过村级集体、经营主体的带动,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群众增收有门路。带不了的“保起来”,针对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通过社会救助、低保等兜底保障保起来,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我们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发扬优良作风,感召群众同心干。作风过硬才能打胜仗,心贴群众才能聚人心。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工作作风建设,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江西省坚持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用干部的好作风感召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身子”沉下去。省委书记尹弘、省长叶建春带头挂点联系脱贫县,省级领导同志全部挂点联系县(市、区)。选优派强5823个驻村工作队、6550名驻村第一书记、11781名工作队队员,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担子”挑起来。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坚定扛牢乡村振兴政治责任。乡村振兴部门积极当好参谋助手、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统筹推进、定期调度、暗访督导、考核评估等一整套机制,推动各级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招子”亮出来。乡村振兴需要谋实招、创新招、出硬招,乡村振兴干部必须增强本领、提升能力。我们采取“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县级全员培训”的方式,分级分类抓好乡村振兴干部培训。

第10页-13.PNG

在江西省永新县中乡葡萄园里,果农们兴致勃勃地交流葡萄选摘技术。

绿色发展,增强乡村振兴“新”活力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特别是广大农村“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江西省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振兴激发群众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

以“绿”打底,让乡村更美丽。诗意田园,令人向往。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部署。江西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既能传承浓浓乡愁,又能发展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让群众在寻觅根脉、感受乡愁中增添归属、增强责任。精心规划,部署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专项行动(2021—2025),加快推进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编制。精致建设,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精细管护,建立健全建管并重、建用并重的后续管护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的确权、管护和运营,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借“绿”赋能,让农村更富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西省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让绿色农业“金光灿灿”,让群众在“土特产”变“金疙瘩”中转变观念、树立信心。培育产业链,实施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打造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链和茶叶、中药材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推动市县打造一批百亿级、十亿级优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创建,唱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赣南脐橙等一批“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农业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推进精深加工,发展休闲农业,提升乡村“颜值”,做大产业“市值”,实现发展“多元”。拧紧利益链,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让产业带动村级集体发展,带动农民群众增收。全省97%的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36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幅、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融“绿”于治,让生活更幸福。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江西省结合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数字化治理,以乡村智治促乡村善治,让群众在数字管理、数字服务中共建共享、缔造美好。信息入库让民生保障更精准。开发“防返贫监测大数据平台”,创新农户自主申报、部门数据比对、基层干部摸排“三线预警”机制,及时识别监测对象。下一步,江西省将加强部门沟通,强化信息互通,促进数据赋能,进一步提高监测的主动性、精准性。数据下沉让农民办事更便捷。充分发挥“赣政通”“赣服通”平台作用,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两级延伸,积极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救助、人口户籍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掌上办”“网上办”。防控联通让乡村生活更安心。加大农村“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向组覆盖、向户延伸,实现城乡视频监控连接贯通,打通治安防控“最后一米”。

金色聚才,锻造乡村振兴“兴”主力

实现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根本。乡土人才“根”在乡村,发展在本土。江西省积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以乡村发展“新活力”,凝聚乡村人才“向心力”,让乡村振兴承载奋斗梦想。

筑牢“桥头堡”,育好“领头雁”。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江西省切实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示范引领激活力。开展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选树工作,在全省营造树立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示范引领全省村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依托全省210个红色名村,促进红色基因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选优派强聚合力。坚持选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树100名省级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干部,激励广大驻村干部担当作为。选派521名选调生到村任职,推动市县两级分别选派166名、105名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培训提能力。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全面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走村观摩活动,举办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党组织书记、全省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带动市县两级对全省1.7万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全员轮训。

谋实“筑巢招”,引好“新乡贤”。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项目政策为支撑,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一批大学生从“校门”跳到“农门”。2022年全省回引1.2万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选培1.2万名“新时代赣鄱乡村好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创建乡村振兴助农直播基地,把流量变成“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共吸引35名青年大学生返乡,其中90后占比85%。一批农民工从“工厂”回到“农场”。积极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强返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加大创业贷款担保扶持力度。一批企业家从“商海”入到“田园”。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支持参与乡村振兴,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2022年全省民营企业投资118.82亿元、捐赠9.95亿元。

打造“智囊团”,用好“土专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农村一大批“土专家”,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要让群众登上乡村振兴“大舞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江西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激励乡土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做好“选”的文章,让乡村“泥腿子”“老把式”破土而出,戴上“田管家”“田保姆”“田秀才”等新头衔,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南昌市从2021年开始对职业农民评聘职称,将“田秀才”纳入乡土专家库,作为重点培养、扶持与服务的对象。做好“育”的文章,实施乡村振兴青年农技人员“培基”行动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鼓励乡村人才参加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职业技能竞赛。做好“用”的文章,让“土专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曾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安义县种粮能手凌继河,连续12年给农民发“年终奖”,累计发放4315万余元,带领1万余农户走上致富路。

江西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作者系江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以“红”带“绿” 点“绿”成“金”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时间:2023-04-03 11:51: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7期

作者:刘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

作为著名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时期的主战场之一,江西省以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的优异成绩,书写了脱贫攻坚的精彩华章,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江西省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激发红色基因的力量,发挥绿色生态的优势,形成金色聚才的效应,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9页-12.PNG

江西省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史子园以“茶旅融合”为主线,推动“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打造了一座“没有屋顶的美术馆”。

红色引领,激发乡村振兴“心”动力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激荡人心。我们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砥砺振兴力量,让乡村振兴成为心之所向。

大抓思想发动,引导群众真想干。思想不通,无动于衷;思想打通,一通百通。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注重从思想上唤起脱贫群众“弱鸟先飞”意识,增强脱贫群众自我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用红色教育鼓舞群众,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培育“乡村大喇叭”“围炉夜话”“板凳课堂”等一批基层宣讲品牌,把红色故事讲生动,把创新理论讲鲜活,把惠民政策讲明白。用身边典型激励群众,大力选树、宣传一批自力更生的致富典型,通过农民讲、农民听,让农民教育农民、农民带动农民。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精心搭建“讲台、奖台、舞台”三大平台,让农民当讲师、当明星、当主角,极大激励了广大群众的干劲。用传统美德引导群众,大力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推出石城“请客免礼”、贵溪“彩礼限价”等典型经验,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越奋斗、越幸福”成为群众共同心声。

加强组织引领,带动群众一起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我们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实现从“输血”到“输血”“造血”结合转变。有能力的“扶起来”,针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产业、务工就业、自主创业意愿的,组织干部送技术、跑资金、找市场、找岗位,帮助群众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扶不了的“带起来”,针对半劳动力、弱劳动力,通过村级集体、经营主体的带动,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群众增收有门路。带不了的“保起来”,针对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通过社会救助、低保等兜底保障保起来,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我们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发扬优良作风,感召群众同心干。作风过硬才能打胜仗,心贴群众才能聚人心。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工作作风建设,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江西省坚持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用干部的好作风感召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身子”沉下去。省委书记尹弘、省长叶建春带头挂点联系脱贫县,省级领导同志全部挂点联系县(市、区)。选优派强5823个驻村工作队、6550名驻村第一书记、11781名工作队队员,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担子”挑起来。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坚定扛牢乡村振兴政治责任。乡村振兴部门积极当好参谋助手、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统筹推进、定期调度、暗访督导、考核评估等一整套机制,推动各级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招子”亮出来。乡村振兴需要谋实招、创新招、出硬招,乡村振兴干部必须增强本领、提升能力。我们采取“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县级全员培训”的方式,分级分类抓好乡村振兴干部培训。

第10页-13.PNG

在江西省永新县中乡葡萄园里,果农们兴致勃勃地交流葡萄选摘技术。

绿色发展,增强乡村振兴“新”活力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特别是广大农村“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江西省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振兴激发群众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

以“绿”打底,让乡村更美丽。诗意田园,令人向往。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部署。江西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既能传承浓浓乡愁,又能发展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让群众在寻觅根脉、感受乡愁中增添归属、增强责任。精心规划,部署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专项行动(2021—2025),加快推进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编制。精致建设,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精细管护,建立健全建管并重、建用并重的后续管护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的确权、管护和运营,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借“绿”赋能,让农村更富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西省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让绿色农业“金光灿灿”,让群众在“土特产”变“金疙瘩”中转变观念、树立信心。培育产业链,实施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打造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链和茶叶、中药材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推动市县打造一批百亿级、十亿级优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创建,唱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赣南脐橙等一批“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农业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推进精深加工,发展休闲农业,提升乡村“颜值”,做大产业“市值”,实现发展“多元”。拧紧利益链,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让产业带动村级集体发展,带动农民群众增收。全省97%的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36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幅、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融“绿”于治,让生活更幸福。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江西省结合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数字化治理,以乡村智治促乡村善治,让群众在数字管理、数字服务中共建共享、缔造美好。信息入库让民生保障更精准。开发“防返贫监测大数据平台”,创新农户自主申报、部门数据比对、基层干部摸排“三线预警”机制,及时识别监测对象。下一步,江西省将加强部门沟通,强化信息互通,促进数据赋能,进一步提高监测的主动性、精准性。数据下沉让农民办事更便捷。充分发挥“赣政通”“赣服通”平台作用,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两级延伸,积极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救助、人口户籍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掌上办”“网上办”。防控联通让乡村生活更安心。加大农村“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向组覆盖、向户延伸,实现城乡视频监控连接贯通,打通治安防控“最后一米”。

金色聚才,锻造乡村振兴“兴”主力

实现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根本。乡土人才“根”在乡村,发展在本土。江西省积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以乡村发展“新活力”,凝聚乡村人才“向心力”,让乡村振兴承载奋斗梦想。

筑牢“桥头堡”,育好“领头雁”。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江西省切实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示范引领激活力。开展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选树工作,在全省营造树立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示范引领全省村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依托全省210个红色名村,促进红色基因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选优派强聚合力。坚持选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树100名省级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干部,激励广大驻村干部担当作为。选派521名选调生到村任职,推动市县两级分别选派166名、105名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培训提能力。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全面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走村观摩活动,举办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党组织书记、全省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带动市县两级对全省1.7万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全员轮训。

谋实“筑巢招”,引好“新乡贤”。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项目政策为支撑,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一批大学生从“校门”跳到“农门”。2022年全省回引1.2万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选培1.2万名“新时代赣鄱乡村好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创建乡村振兴助农直播基地,把流量变成“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共吸引35名青年大学生返乡,其中90后占比85%。一批农民工从“工厂”回到“农场”。积极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强返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加大创业贷款担保扶持力度。一批企业家从“商海”入到“田园”。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支持参与乡村振兴,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2022年全省民营企业投资118.82亿元、捐赠9.95亿元。

打造“智囊团”,用好“土专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农村一大批“土专家”,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要让群众登上乡村振兴“大舞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江西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激励乡土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做好“选”的文章,让乡村“泥腿子”“老把式”破土而出,戴上“田管家”“田保姆”“田秀才”等新头衔,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南昌市从2021年开始对职业农民评聘职称,将“田秀才”纳入乡土专家库,作为重点培养、扶持与服务的对象。做好“育”的文章,实施乡村振兴青年农技人员“培基”行动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鼓励乡村人才参加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职业技能竞赛。做好“用”的文章,让“土专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曾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安义县种粮能手凌继河,连续12年给农民发“年终奖”,累计发放4315万余元,带领1万余农户走上致富路。

江西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作者系江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