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川红原县:推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9-01 15:05:4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17期作者:本刊记者 李雷

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芊芊绿草里野花摇曳,牦牛星星般点缀在草原上,这犹如水墨画一般的景色,正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原县。

红原县拥有1100万亩天然草场,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麦洼牦牛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近年来,红原县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实现了高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畜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4.jpg

红原县唐日合作社尝试采用自动化挤奶。

养殖转型 产量更大

“合作社现在采取放牧+舍饲养殖方式,出栏时间缩短一半,过去要七八年,现在三四年就可以。”瓦切镇唐日村唐日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唐日合作社)负责人王青泽朗告诉记者,“早晨出去放牧,草叶上都有露珠,营养特别好,下午就在圈舍里喂草料,牛的品质不变,同样的草场却可以养更多的牦牛。过去纯放牧,25亩草场供一头牛,现在最多不超过15亩草场。”

依托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扶持,唐日合作社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成标准化圈舍3000平方米,并配套管理用房、兽医室等附属设施。该合作社与红原和牧牧业公司、青藏高原牦牛中心有限公司等企业,创新探索“托牛所”模式,即:牧户以适龄健康牦牛入股,形成“企业+合作社+牧户”合作模式,合作社对牧户送来托管的牦牛提供养殖设施、集体草场,企业负责技术指导、饲草料和销售,扣除各种成本后,三方按照3:4:3比例分红。村民门理高兴地说:“我入托40头牦牛,去年分红了两万元,不养牦牛了,我就在县城找了一家餐厅当服务员,每月又能收入2000多元。”村民们表示,把牦牛入托后在县城及周边打工,每户平均每月能增加2000元左右的收入,这种合作机制在当地很受欢迎。

着眼周边牧民群众对优质牧草的需求,唐日合作社还建设种草基地1000亩、流转草场1500亩优选广种老芒麦、披碱草、燕麦等适口性好的高原饲草;配置各类农机70余台成立农机服务队,开发青干草捆、裹包青贮、生物发酵饲料等系列草产品,远销周边县市和川甘青等地,年实现纯收入30万元。

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红原县副县长兰刚介绍,像唐日合作社这样的合作社全县有11个。此外,全县还有现代化家庭生态牧场200个,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生态牧场”的订单型合作模式,由企业负责全产业链定标、技术服务、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增强牧户向大市场的融入能力以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兰刚说:“为保障牦牛养殖产业的稳定,全县建设防灾减灾饲草供给保障基地6个,贮草规模1.25万吨,可有效解决养殖模式粗放、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

加工转型 收益更稳

“我去年光是卖牦牛奶就卖了15万元,以前多余的牦牛奶只能做成奶渣子,几毛钱一公斤,卖不完就坏掉了,现在牦牛奶一公斤7元,很值钱的。”安曲镇下哈拉玛村村民克科说。

“我们移动奶站每天都会收购七八十户牧民的牦牛鲜奶,每年5月中旬开始收购,整个收购时间将持续到11月份。”瓦切中心奶站站长知西说,“我们一个站每天可以收购5吨左右,当前全县每天能够收购鲜奶100吨左右。”

收购的鲜奶也将在当天送往红原县绿色产业经济园区内的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生产加工。该公司建有全世界海拔最高、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牦牛乳制品厂。公司党支部书记、奶源中心总经理彭措扎西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加强了牧区基地和奶源建设,修建了两个中心奶站和多个联户牧场、50多个收奶站,形成了以红原县为中心,辐射周边200公里的收奶网络,与6000余户牧户签约收购鲜奶,通过建立稳固的收奶体系,既保证了奶源的安全和新鲜,又为牧民创造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提高牦牛业生产能力,红原县以安曲镇为中心,建设升级综合示范区,新建、改建加工厂11个。在乳业加工上,引进精深加工生产线2套,信息化改造设施设备6套,培育加工主体4个,提升牦牛乳业冷链物流体系,布局移动采奶平台54个、中心奶站2个、恒温奶罐运输车14台(套)、冷藏库2000平方米,牦牛乳收储能力从2021年的5200吨增加至2022年的1.44万吨,同比增长177%。

兰刚说:“我们同时还改造了牦牛活畜交易市场、冷链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设备,引入了牦牛政策性保险与疫病防控全覆盖服务,配套畜牧业物联网设备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对家畜进行监管监测,建立数字技术服务应用管理系统与APP等。这些措施,保证了牧民既要把牦牛养好,又要让肉、乳等产品在流通环节不出现任何问题。”

经营转型 增收渠道更多

“红原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是集良种繁育、牧草种植、标准养殖、精深加工、市场销售、展览展示于一体打造的全产业链体系。”彭措扎西表示,全产业链的打造在助力牦牛产业绿色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牦牛产业的自身附加值,增强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他介绍说,园区去年建成红原县有机肥加工厂,每年可处理鲜粪1.5万吨,生产有机肥1.1万吨,按市场价计算可达1000万元。

在红原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一个个星空房正在建设中,除了星空房,该旅游项目还包括帐篷营地、森林木屋、麦洼牦牛文化广场等,日接待能力近40人,日营业额预计约2.5万元,可带动1200名农牧民增收。红原县园区服务中心主任曾伟表示:“推动牧旅融合发展,才能让产业更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除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外,红原县还建设了省级绿色产业加工园区1个,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新建智慧化体验式牧旅融合示范基地2个,牧旅一体化示范基地1个。红原县委副书记、县长阿江介绍:“近年来,我们打造了四川省雅克音乐季山歌节、牦牛文化节、赛马节,牧旅融合有效解决了畜产品附加值较低的问题。2021年第五届牦牛文化节及雅克音乐季系列文化活动期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2022年,实现全县脱贫人口经营性收入达2933元,增长24.4%;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008元,增长15.8%。”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四川红原县:推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9-01 15:05:4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17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雷

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芊芊绿草里野花摇曳,牦牛星星般点缀在草原上,这犹如水墨画一般的景色,正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原县。

红原县拥有1100万亩天然草场,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麦洼牦牛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近年来,红原县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实现了高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畜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4.jpg

红原县唐日合作社尝试采用自动化挤奶。

养殖转型 产量更大

“合作社现在采取放牧+舍饲养殖方式,出栏时间缩短一半,过去要七八年,现在三四年就可以。”瓦切镇唐日村唐日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唐日合作社)负责人王青泽朗告诉记者,“早晨出去放牧,草叶上都有露珠,营养特别好,下午就在圈舍里喂草料,牛的品质不变,同样的草场却可以养更多的牦牛。过去纯放牧,25亩草场供一头牛,现在最多不超过15亩草场。”

依托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扶持,唐日合作社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成标准化圈舍3000平方米,并配套管理用房、兽医室等附属设施。该合作社与红原和牧牧业公司、青藏高原牦牛中心有限公司等企业,创新探索“托牛所”模式,即:牧户以适龄健康牦牛入股,形成“企业+合作社+牧户”合作模式,合作社对牧户送来托管的牦牛提供养殖设施、集体草场,企业负责技术指导、饲草料和销售,扣除各种成本后,三方按照3:4:3比例分红。村民门理高兴地说:“我入托40头牦牛,去年分红了两万元,不养牦牛了,我就在县城找了一家餐厅当服务员,每月又能收入2000多元。”村民们表示,把牦牛入托后在县城及周边打工,每户平均每月能增加2000元左右的收入,这种合作机制在当地很受欢迎。

着眼周边牧民群众对优质牧草的需求,唐日合作社还建设种草基地1000亩、流转草场1500亩优选广种老芒麦、披碱草、燕麦等适口性好的高原饲草;配置各类农机70余台成立农机服务队,开发青干草捆、裹包青贮、生物发酵饲料等系列草产品,远销周边县市和川甘青等地,年实现纯收入30万元。

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红原县副县长兰刚介绍,像唐日合作社这样的合作社全县有11个。此外,全县还有现代化家庭生态牧场200个,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生态牧场”的订单型合作模式,由企业负责全产业链定标、技术服务、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增强牧户向大市场的融入能力以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兰刚说:“为保障牦牛养殖产业的稳定,全县建设防灾减灾饲草供给保障基地6个,贮草规模1.25万吨,可有效解决养殖模式粗放、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

加工转型 收益更稳

“我去年光是卖牦牛奶就卖了15万元,以前多余的牦牛奶只能做成奶渣子,几毛钱一公斤,卖不完就坏掉了,现在牦牛奶一公斤7元,很值钱的。”安曲镇下哈拉玛村村民克科说。

“我们移动奶站每天都会收购七八十户牧民的牦牛鲜奶,每年5月中旬开始收购,整个收购时间将持续到11月份。”瓦切中心奶站站长知西说,“我们一个站每天可以收购5吨左右,当前全县每天能够收购鲜奶100吨左右。”

收购的鲜奶也将在当天送往红原县绿色产业经济园区内的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生产加工。该公司建有全世界海拔最高、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牦牛乳制品厂。公司党支部书记、奶源中心总经理彭措扎西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加强了牧区基地和奶源建设,修建了两个中心奶站和多个联户牧场、50多个收奶站,形成了以红原县为中心,辐射周边200公里的收奶网络,与6000余户牧户签约收购鲜奶,通过建立稳固的收奶体系,既保证了奶源的安全和新鲜,又为牧民创造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提高牦牛业生产能力,红原县以安曲镇为中心,建设升级综合示范区,新建、改建加工厂11个。在乳业加工上,引进精深加工生产线2套,信息化改造设施设备6套,培育加工主体4个,提升牦牛乳业冷链物流体系,布局移动采奶平台54个、中心奶站2个、恒温奶罐运输车14台(套)、冷藏库2000平方米,牦牛乳收储能力从2021年的5200吨增加至2022年的1.44万吨,同比增长177%。

兰刚说:“我们同时还改造了牦牛活畜交易市场、冷链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设备,引入了牦牛政策性保险与疫病防控全覆盖服务,配套畜牧业物联网设备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对家畜进行监管监测,建立数字技术服务应用管理系统与APP等。这些措施,保证了牧民既要把牦牛养好,又要让肉、乳等产品在流通环节不出现任何问题。”

经营转型 增收渠道更多

“红原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是集良种繁育、牧草种植、标准养殖、精深加工、市场销售、展览展示于一体打造的全产业链体系。”彭措扎西表示,全产业链的打造在助力牦牛产业绿色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牦牛产业的自身附加值,增强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他介绍说,园区去年建成红原县有机肥加工厂,每年可处理鲜粪1.5万吨,生产有机肥1.1万吨,按市场价计算可达1000万元。

在红原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一个个星空房正在建设中,除了星空房,该旅游项目还包括帐篷营地、森林木屋、麦洼牦牛文化广场等,日接待能力近40人,日营业额预计约2.5万元,可带动1200名农牧民增收。红原县园区服务中心主任曾伟表示:“推动牧旅融合发展,才能让产业更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除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外,红原县还建设了省级绿色产业加工园区1个,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新建智慧化体验式牧旅融合示范基地2个,牧旅一体化示范基地1个。红原县委副书记、县长阿江介绍:“近年来,我们打造了四川省雅克音乐季山歌节、牦牛文化节、赛马节,牧旅融合有效解决了畜产品附加值较低的问题。2021年第五届牦牛文化节及雅克音乐季系列文化活动期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2022年,实现全县脱贫人口经营性收入达2933元,增长24.4%;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008元,增长15.8%。”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