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川阿坝县:绘就高原特色产业新图景

时间:2023-09-01 15:06:5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17期作者:本刊记者 韩莹

乡村无产业不兴,农民无产业不富。近年来,阿坝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种植,加快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农旅融合发展,绘就了高原特色乡村振兴新图景。

5.jpg

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全景图。

科技赋能 青稞增产

“过去我家种青稞,每亩每年也就能挣400多元,现在我们将土地流转给青稞现代化产业园区,除了每亩地每年享受320元的土地流转金外,我在园区务工学习田间管理及青稞初加工,去年在园区的务工收入有10500元。”村民撒尔理告诉记者。

青稞是川西高原及其周边高原地区农牧民的主要口粮,也是阿坝县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传统农耕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等种植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农产品产量不高、产值较低,群众种植积极性日趋递减。

为了破解传统农业发展困境,促进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起,阿坝县政府采取“农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科研技术”的运行模式,建成以青稞种植为主导产业的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园区通过村级集体集中流转村民土地或村民土地入股方式,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的青稞种植。

“园区依托科技‘组团式’帮扶等资源,建立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等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专家团队驻县开展技术研究指导,并通过科学化的管理,现代化的机械耕作、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保障,现在每亩地的产值由原来的780元提升到了1650元,有效扭转传统耕种靠天吃饭、产小质弱的状况。”阿坝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祁毛军说。

科技赋能青稞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延伸了产业链、价值链。园区引进培育托岗黑青稞、青源青稞等龙头企业,开展青稞产品深加工,研发生产黑青稞饼、青稞奶茶等青稞系列产品31个。阿坝县政府又积极搭建产品宣传、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帮助企业参加农博会、西博会等展销活动,促进其线上线下的销售,2022年,园区的青稞产品已远销浙江、北京、上海等地,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产能不断提高,用工需求也不断增加,每年季节用工约2000人,人均年增收达6000元。此外,我们今年还把土地流转费由原来的260元提高到了320元。”阿坝县净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路坤告诉记者。

目前,园区建成核心区5000亩,辐射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2万亩,通过村集体经济分红、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辐射周边8个乡镇7822户41175名群众,人均增收650元。

农旅融合 风景增收

金灿灿的油菜花海环绕着一座座藏式小楼,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大山,一条蜿蜒小路穿“海”而过,游客在此驻足打卡、拍照。

“这片藏寨旁边的‘坝上农耕’高原油菜花基地,现在已成为我们当地知名的旅游景点,村民不仅靠种植业增收,还吃上了旅游饭。”阿坝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廖洪巍说。

近年来,阿坝县深挖资源禀赋,大力实施“农旅融合”战略,油菜花海不仅能带动当地增收,还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麦昆乡蚕木扎村村民甲兰就是受益者之一。“我家中共有39亩土地流转给了万利公司,每年到了油菜花播种、除草、收割的时候我就去万利公司务工。平时,我就在我们村附近的‘坝上农耕’观光点卖点土特产,这几年游客越来越多了,到了旅游旺季,两个月就能赚5000多元,一年下来收入两万多元,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甲兰说。

2019年3月,麦昆乡政府引进万利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整合蚕木扎村闲置土地发展产业,村中153户共1800亩土地交由该公司打理,其中1500亩种植油菜花,300亩种植黄芪,公司以每亩每年350元的价格支付土地流转金。到了油菜花播种、除草、收割的季节,村民到公司务工每天可以有120元的劳务报酬,村中有40名村民长期与万利公司合作,每人每年累计务工15天,平均增收1800元左右。

“油菜花海不仅为村民增加了收入,还成为蚕木扎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6、7月份,‘坝上农耕’观光点能接待约3万左右游客观光旅游,去年还被评为了四川省AAA级景区。”麦昆乡乡长更科告诉记者。

旅游的带动,让附近村民当起了小老板,“坝上农耕”观光点目前有40多户村民做起了销售酸奶、卖牦牛肉干、开小卖部、卖藏式挂件的生意,户均增收5000元,最高的达8000多元。

特色产业 扩大就业

阿坝县各莫镇哈拉玛村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大棚内,绿油油的川贝母长势良好,村民忙着除草、浇水。

“以前务工的地方离家远,每天早出晚归,照顾不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我每天骑摩托车十几分钟来到这里,一年可以收入5.5万元左右,还能照顾家里。”哈拉玛村村民索朗王戈开心地告诉记者。

2019年,阿坝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神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哈拉玛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集中流转哈拉玛村土地1000亩土地发展道地川贝母药材产业,基地内现有一年生、两年生、三年生和多年生人工贝母种植大棚共330个。

像索朗王戈这样每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约有120人,每年3月份起,他们就到基地从事播种、除草、采收等工作,日薪140元,目前基地已累计发放工资560万元。此外,基地还将附近村民的牛、羊粪便每袋以10—12元的价格进行回收,每年平均支出30多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神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为当地村民提供贝母种苗以及种植技术,带动农户积极发展贝母产业。村民更尕甲木措2021年通过公司的指导,培育了2亩川贝母种源,今年8月份采收预计保守收入可达6万元左右。 

今年,该基地种植的川贝母将在8月份采收,预计产出30吨左右。目前市场对川贝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加上公司的产品质量有保障,今年的产值预计在1亿元以上。

阿坝县委常委、副县长唐郁鑫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支撑体系,夯实产业基础设施,注重产业发展主战场的培养,切实培育和树立产业发展创新意识,大力倡导典型经验做法,竭力营造阿坝县大抓产业、大兴产业的浓厚氛围。”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四川阿坝县:绘就高原特色产业新图景

时间:2023-09-01 15:06:5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17期

作者:本刊记者 韩莹

乡村无产业不兴,农民无产业不富。近年来,阿坝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种植,加快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农旅融合发展,绘就了高原特色乡村振兴新图景。

5.jpg

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全景图。

科技赋能 青稞增产

“过去我家种青稞,每亩每年也就能挣400多元,现在我们将土地流转给青稞现代化产业园区,除了每亩地每年享受320元的土地流转金外,我在园区务工学习田间管理及青稞初加工,去年在园区的务工收入有10500元。”村民撒尔理告诉记者。

青稞是川西高原及其周边高原地区农牧民的主要口粮,也是阿坝县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传统农耕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等种植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农产品产量不高、产值较低,群众种植积极性日趋递减。

为了破解传统农业发展困境,促进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起,阿坝县政府采取“农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科研技术”的运行模式,建成以青稞种植为主导产业的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园区通过村级集体集中流转村民土地或村民土地入股方式,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的青稞种植。

“园区依托科技‘组团式’帮扶等资源,建立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等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专家团队驻县开展技术研究指导,并通过科学化的管理,现代化的机械耕作、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保障,现在每亩地的产值由原来的780元提升到了1650元,有效扭转传统耕种靠天吃饭、产小质弱的状况。”阿坝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祁毛军说。

科技赋能青稞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延伸了产业链、价值链。园区引进培育托岗黑青稞、青源青稞等龙头企业,开展青稞产品深加工,研发生产黑青稞饼、青稞奶茶等青稞系列产品31个。阿坝县政府又积极搭建产品宣传、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帮助企业参加农博会、西博会等展销活动,促进其线上线下的销售,2022年,园区的青稞产品已远销浙江、北京、上海等地,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产能不断提高,用工需求也不断增加,每年季节用工约2000人,人均年增收达6000元。此外,我们今年还把土地流转费由原来的260元提高到了320元。”阿坝县净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路坤告诉记者。

目前,园区建成核心区5000亩,辐射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2万亩,通过村集体经济分红、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辐射周边8个乡镇7822户41175名群众,人均增收650元。

农旅融合 风景增收

金灿灿的油菜花海环绕着一座座藏式小楼,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大山,一条蜿蜒小路穿“海”而过,游客在此驻足打卡、拍照。

“这片藏寨旁边的‘坝上农耕’高原油菜花基地,现在已成为我们当地知名的旅游景点,村民不仅靠种植业增收,还吃上了旅游饭。”阿坝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廖洪巍说。

近年来,阿坝县深挖资源禀赋,大力实施“农旅融合”战略,油菜花海不仅能带动当地增收,还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麦昆乡蚕木扎村村民甲兰就是受益者之一。“我家中共有39亩土地流转给了万利公司,每年到了油菜花播种、除草、收割的时候我就去万利公司务工。平时,我就在我们村附近的‘坝上农耕’观光点卖点土特产,这几年游客越来越多了,到了旅游旺季,两个月就能赚5000多元,一年下来收入两万多元,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甲兰说。

2019年3月,麦昆乡政府引进万利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整合蚕木扎村闲置土地发展产业,村中153户共1800亩土地交由该公司打理,其中1500亩种植油菜花,300亩种植黄芪,公司以每亩每年350元的价格支付土地流转金。到了油菜花播种、除草、收割的季节,村民到公司务工每天可以有120元的劳务报酬,村中有40名村民长期与万利公司合作,每人每年累计务工15天,平均增收1800元左右。

“油菜花海不仅为村民增加了收入,还成为蚕木扎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6、7月份,‘坝上农耕’观光点能接待约3万左右游客观光旅游,去年还被评为了四川省AAA级景区。”麦昆乡乡长更科告诉记者。

旅游的带动,让附近村民当起了小老板,“坝上农耕”观光点目前有40多户村民做起了销售酸奶、卖牦牛肉干、开小卖部、卖藏式挂件的生意,户均增收5000元,最高的达8000多元。

特色产业 扩大就业

阿坝县各莫镇哈拉玛村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大棚内,绿油油的川贝母长势良好,村民忙着除草、浇水。

“以前务工的地方离家远,每天早出晚归,照顾不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我每天骑摩托车十几分钟来到这里,一年可以收入5.5万元左右,还能照顾家里。”哈拉玛村村民索朗王戈开心地告诉记者。

2019年,阿坝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神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哈拉玛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集中流转哈拉玛村土地1000亩土地发展道地川贝母药材产业,基地内现有一年生、两年生、三年生和多年生人工贝母种植大棚共330个。

像索朗王戈这样每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约有120人,每年3月份起,他们就到基地从事播种、除草、采收等工作,日薪140元,目前基地已累计发放工资560万元。此外,基地还将附近村民的牛、羊粪便每袋以10—12元的价格进行回收,每年平均支出30多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神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为当地村民提供贝母种苗以及种植技术,带动农户积极发展贝母产业。村民更尕甲木措2021年通过公司的指导,培育了2亩川贝母种源,今年8月份采收预计保守收入可达6万元左右。 

今年,该基地种植的川贝母将在8月份采收,预计产出30吨左右。目前市场对川贝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加上公司的产品质量有保障,今年的产值预计在1亿元以上。

阿坝县委常委、副县长唐郁鑫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支撑体系,夯实产业基础设施,注重产业发展主战场的培养,切实培育和树立产业发展创新意识,大力倡导典型经验做法,竭力营造阿坝县大抓产业、大兴产业的浓厚氛围。”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