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这样的“毕业论文”,可以再多点

时间:2023-09-22 15:58:38来源:半月谈作者:惠小勇 梁建强

半月谈记者最近在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采访,偶然听说,一个临近退休个把月的处级干部,仍扎在大山深处的一个乡村里,忙着撰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一般指高校学子在学业最后阶段需要完成的一篇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这位担任过9个县处级职务的党员干部,两年前主动请缨,担任乡村振兴“尖刀班班长”、驻村第一书记。他自己形容为,要写一篇给自己交待的“毕业论文”。
他叫胡福先,1984年从湖北农学院(现长江大学)毕业后,即来到恩施工作,现任恩施州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58岁时,选择到村里任职,他是怎么想的?在村里工作期间,交出的论文答卷究竟怎么样?半月谈记者生发出一探究竟的兴趣。

答卷

胡福先选择驻村的地方是恩施州建始县茅田乡太和街村。

汽车在蜿蜒山路盘旋1个多小时后,便进入这个群山环绕、海拔1300多米的村落。村头是一个名叫“上善”的小广场。走过广场旁一个石片砌筑的圆拱门,在一片低洼的田园内,草木葳蕤、鲜花盛开。沿着石板小径拾阶而上,几栋具有浓郁土家风格的石墙房即将完成装修,这是由村集体投资、即将开业的“善见花田”民宿。

村里道路宽阔平坦、干净整洁,路两旁不少民房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不时传出。

“我们在建民宿时提出,多用竹木土石花,少用钢筋水泥沙,保持原生态,体现乡土味。”胡福先说。

如今,这个常住村民约1500人的村子,已经开起了78家农家乐和民宿,村民收入明显增长。

村北角一座有着180多年历史的“邱家老屋”是胡福先“毕业论文”的又一个亮点。相传,100多年前,太和街周边相继遭受干旱、蝗虫等灾害,粮食歉收。邱家的先辈在自家门前搭棚施粥,救济灾民。州县官员深受感动,题赠“善与人同”“风高杖国”“古稀家范”等匾牌,以示嘉奖。不过,由于年久失修,老屋早先已有颓圮之象。

胡福先看到了老屋的文化价值,带领干部对房屋进行了局部加固和保护性修缮,融入村史展览馆、旅游规划展示、乡村人才工作室、农村书屋、村级评理说事室等功能,并充分挖掘、提炼 “和善文化”,让老屋成了村里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游客驻足参观。

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特别的人文风貌,吸引了许多游客。原本因人口减少略显破旧冷清的闭塞村落,已呈现出热闹红火景象。

640 (1).jpg

太和街村村景 肖艺九 摄

情结

选择到乡村一线,与胡福先的个人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干过农活,上大学读的是农学院,参加工作首选在农业部门,我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一种特别的情结。”胡福先说。

参加工作后,胡福先先后任恩施红庙经济开发区纪委书记、恩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利川市常务副市长、利川市委副书记、利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恩施州环保局局长、恩施州旅游委副主任、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等职务,工作内容涉及面广,主要在州县两级。

“之前的工作,不能说不接触群众,但没有这么深入。真正体会到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快乐,还是在这两年。”胡福先说,“到农村交一篇‘毕业论文’,也是想检验一下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到底管不管用,能不能为乡村振兴再多出点力。”

窍门

到村子里,怎么开展工作?胡福先说,没别的窍门,关键是要走好群众路线。

来到太和街村,胡福先用了很多时间到群众家里拉家常,了解大家最关心的事,有什么急难愁盼。他还用诙谐幽默的方式与群众分享自己在地方以及文旅部门工作时的一些思考。“这个干部接地气,没有架子,讲的话很实在。”群众评价。

在村头建小广场就是他在化解村民矛盾中想到的点子。由于地界问题,村口两户开小超市的村民长时间互不相让。胡福先和村干部一起上门,反复商量:“这块地你也不好用,他也不好用,如果我们建个广场,你也可以用,他也可以用,大家都可以用,再发展乡村旅游,过来的人多了,你们两家的超市生意都会好很多,怎么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两户村民接受了提议。

与群众走动更多了,心也就更近了。如今,走在村里,胡福先见到村民,张口就能叫出名字,就像一个相识多年的本村人。在熟悉、了解村里人的基础上,他还梳理“能人”资源,发动群众开展基层自治,助力乡村振兴。

640.jpg

经过修葺的邱家老屋 肖艺九 摄

“邱家老屋”中,有一幅“人才百笑图”,上面是村里梳理的“六员”——乡村治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在外成功人士、乡贤能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比如,9组一位村民的女儿是一所大学的旅游学副教授,我们就动员她,在线上或者假期回家时为乡亲们宣讲经营民宿的知识,特别受欢迎。”胡福先说。

平日里,遇到村民之间有矛盾,胡福先会先请村里的“乡贤”帮助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再请村干部介入沟通。还有不好化解的,就带到邱家老屋坐在一起聊解决办法。

1组有两户村民,因为修水渠的问题发生纠纷,打了官司依旧没有解决。胡福先把他们请到“邱家老屋”的评理说事室,耐心沟通,最终,两家之间修起了共用的水渠。一家可以用于排水、另一家可以用于灌溉,矛盾得到化解。

走访中,胡福先也了解到,有部分村民想办农家乐,但担心做的饭游客吃不惯,“尖刀班”出面,邀请专家厨师们办起了“太和街厨艺培训”,一天培训一道菜,历时14天,户户出代表。

“厨艺培训”的结业会又转化为了“吃在太和”乡村美食节。不仅是一次厨艺集中展演,更成为一次盛况空前的乡村旅游节,既引来了许多游客,又让群众信心大增。

在农旅融合中找结合点,太和街村还办起纳凉音乐节、七夕艺术节等活动,逐渐成了远近小有名气、吸引大量游客来“打卡”的“网红村”。

“真正走到群众中间去,和大家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办点事,群众就会支持。”胡福先说。

640 (2).jpg

太和街村宽阔整洁的村道和道旁的民居 肖艺九 摄


记者短评:将“毕业论文”写在群众心坎上

走好群众路线,要“沉下身”,更要“沉下心”。胡福先把自己的“毕业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基层,交出了一份出色的论文答卷。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扑下身子,集中心思,与群众打成一片。这也是许多基层干部的经验之谈,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太和街村所在的恩施州建始县,谈到如何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当地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回忆他在基层工作的经历时同样表示,一个“法宝”就是善于与群众拉家常。在拉家常中,才能发现群众诸如勤劳、热情、爱干净等优点,及时夸奖、多鼓励,也才能与群众更亲近。与群众距离近了,群众更愿意讲心里话,像亲戚一样对待。

在乡村,需要跟群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在城市社区,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同样重要。

640 (3).jpg

太和街村村景 肖艺九 摄 

调研中,半月谈记者还接触到了武汉市武昌区委负责同志,他近期先后走访了当地10个社区。“不打招呼、不要干部陪同,直接到群众家里上门‘家访’,听群众的真实想法。” 这是他的工作方法,行之有效。通过入户访谈、“在角落里坐着”旁听居民议事会等多种形式,他收集问题35个,推动难题破解。

党的执政基础是人民,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在与胡福先等众多基层干部的交流中,大家都有着共同的感受:只要深入群众,真正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谋划工作,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全是办法。”

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在即,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情况复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树牢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真正做到关心群众安危冷暖、急难愁盼,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检视工作,凝聚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力量化解难题。

当前,各地发展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呼唤广大党员干部走好群众路线,奋发有为、攻坚克难。一名干部,不能有当“太平官”的安逸思想,更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态。始终做到心系群众,与群众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才是最应该秉承的工作态度。

“入党为什么?用权干什么?身后留什么?”一些干部应扪心自问——有没有一篇像胡福先那样能写在群众心坎儿上的“毕业论文”?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媒体关注    
部委省市

这样的“毕业论文”,可以再多点

时间:2023-09-22 15:58:38

来源:半月谈

作者:惠小勇 梁建强

半月谈记者最近在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采访,偶然听说,一个临近退休个把月的处级干部,仍扎在大山深处的一个乡村里,忙着撰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一般指高校学子在学业最后阶段需要完成的一篇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这位担任过9个县处级职务的党员干部,两年前主动请缨,担任乡村振兴“尖刀班班长”、驻村第一书记。他自己形容为,要写一篇给自己交待的“毕业论文”。
他叫胡福先,1984年从湖北农学院(现长江大学)毕业后,即来到恩施工作,现任恩施州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58岁时,选择到村里任职,他是怎么想的?在村里工作期间,交出的论文答卷究竟怎么样?半月谈记者生发出一探究竟的兴趣。

答卷

胡福先选择驻村的地方是恩施州建始县茅田乡太和街村。

汽车在蜿蜒山路盘旋1个多小时后,便进入这个群山环绕、海拔1300多米的村落。村头是一个名叫“上善”的小广场。走过广场旁一个石片砌筑的圆拱门,在一片低洼的田园内,草木葳蕤、鲜花盛开。沿着石板小径拾阶而上,几栋具有浓郁土家风格的石墙房即将完成装修,这是由村集体投资、即将开业的“善见花田”民宿。

村里道路宽阔平坦、干净整洁,路两旁不少民房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不时传出。

“我们在建民宿时提出,多用竹木土石花,少用钢筋水泥沙,保持原生态,体现乡土味。”胡福先说。

如今,这个常住村民约1500人的村子,已经开起了78家农家乐和民宿,村民收入明显增长。

村北角一座有着180多年历史的“邱家老屋”是胡福先“毕业论文”的又一个亮点。相传,100多年前,太和街周边相继遭受干旱、蝗虫等灾害,粮食歉收。邱家的先辈在自家门前搭棚施粥,救济灾民。州县官员深受感动,题赠“善与人同”“风高杖国”“古稀家范”等匾牌,以示嘉奖。不过,由于年久失修,老屋早先已有颓圮之象。

胡福先看到了老屋的文化价值,带领干部对房屋进行了局部加固和保护性修缮,融入村史展览馆、旅游规划展示、乡村人才工作室、农村书屋、村级评理说事室等功能,并充分挖掘、提炼 “和善文化”,让老屋成了村里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游客驻足参观。

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特别的人文风貌,吸引了许多游客。原本因人口减少略显破旧冷清的闭塞村落,已呈现出热闹红火景象。

640 (1).jpg

太和街村村景 肖艺九 摄

情结

选择到乡村一线,与胡福先的个人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干过农活,上大学读的是农学院,参加工作首选在农业部门,我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一种特别的情结。”胡福先说。

参加工作后,胡福先先后任恩施红庙经济开发区纪委书记、恩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利川市常务副市长、利川市委副书记、利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恩施州环保局局长、恩施州旅游委副主任、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等职务,工作内容涉及面广,主要在州县两级。

“之前的工作,不能说不接触群众,但没有这么深入。真正体会到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快乐,还是在这两年。”胡福先说,“到农村交一篇‘毕业论文’,也是想检验一下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到底管不管用,能不能为乡村振兴再多出点力。”

窍门

到村子里,怎么开展工作?胡福先说,没别的窍门,关键是要走好群众路线。

来到太和街村,胡福先用了很多时间到群众家里拉家常,了解大家最关心的事,有什么急难愁盼。他还用诙谐幽默的方式与群众分享自己在地方以及文旅部门工作时的一些思考。“这个干部接地气,没有架子,讲的话很实在。”群众评价。

在村头建小广场就是他在化解村民矛盾中想到的点子。由于地界问题,村口两户开小超市的村民长时间互不相让。胡福先和村干部一起上门,反复商量:“这块地你也不好用,他也不好用,如果我们建个广场,你也可以用,他也可以用,大家都可以用,再发展乡村旅游,过来的人多了,你们两家的超市生意都会好很多,怎么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两户村民接受了提议。

与群众走动更多了,心也就更近了。如今,走在村里,胡福先见到村民,张口就能叫出名字,就像一个相识多年的本村人。在熟悉、了解村里人的基础上,他还梳理“能人”资源,发动群众开展基层自治,助力乡村振兴。

640.jpg

经过修葺的邱家老屋 肖艺九 摄

“邱家老屋”中,有一幅“人才百笑图”,上面是村里梳理的“六员”——乡村治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在外成功人士、乡贤能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比如,9组一位村民的女儿是一所大学的旅游学副教授,我们就动员她,在线上或者假期回家时为乡亲们宣讲经营民宿的知识,特别受欢迎。”胡福先说。

平日里,遇到村民之间有矛盾,胡福先会先请村里的“乡贤”帮助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再请村干部介入沟通。还有不好化解的,就带到邱家老屋坐在一起聊解决办法。

1组有两户村民,因为修水渠的问题发生纠纷,打了官司依旧没有解决。胡福先把他们请到“邱家老屋”的评理说事室,耐心沟通,最终,两家之间修起了共用的水渠。一家可以用于排水、另一家可以用于灌溉,矛盾得到化解。

走访中,胡福先也了解到,有部分村民想办农家乐,但担心做的饭游客吃不惯,“尖刀班”出面,邀请专家厨师们办起了“太和街厨艺培训”,一天培训一道菜,历时14天,户户出代表。

“厨艺培训”的结业会又转化为了“吃在太和”乡村美食节。不仅是一次厨艺集中展演,更成为一次盛况空前的乡村旅游节,既引来了许多游客,又让群众信心大增。

在农旅融合中找结合点,太和街村还办起纳凉音乐节、七夕艺术节等活动,逐渐成了远近小有名气、吸引大量游客来“打卡”的“网红村”。

“真正走到群众中间去,和大家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办点事,群众就会支持。”胡福先说。

640 (2).jpg

太和街村宽阔整洁的村道和道旁的民居 肖艺九 摄


记者短评:将“毕业论文”写在群众心坎上

走好群众路线,要“沉下身”,更要“沉下心”。胡福先把自己的“毕业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基层,交出了一份出色的论文答卷。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扑下身子,集中心思,与群众打成一片。这也是许多基层干部的经验之谈,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太和街村所在的恩施州建始县,谈到如何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当地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回忆他在基层工作的经历时同样表示,一个“法宝”就是善于与群众拉家常。在拉家常中,才能发现群众诸如勤劳、热情、爱干净等优点,及时夸奖、多鼓励,也才能与群众更亲近。与群众距离近了,群众更愿意讲心里话,像亲戚一样对待。

在乡村,需要跟群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在城市社区,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同样重要。

640 (3).jpg

太和街村村景 肖艺九 摄 

调研中,半月谈记者还接触到了武汉市武昌区委负责同志,他近期先后走访了当地10个社区。“不打招呼、不要干部陪同,直接到群众家里上门‘家访’,听群众的真实想法。” 这是他的工作方法,行之有效。通过入户访谈、“在角落里坐着”旁听居民议事会等多种形式,他收集问题35个,推动难题破解。

党的执政基础是人民,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在与胡福先等众多基层干部的交流中,大家都有着共同的感受:只要深入群众,真正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谋划工作,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全是办法。”

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在即,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情况复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树牢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真正做到关心群众安危冷暖、急难愁盼,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检视工作,凝聚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力量化解难题。

当前,各地发展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呼唤广大党员干部走好群众路线,奋发有为、攻坚克难。一名干部,不能有当“太平官”的安逸思想,更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态。始终做到心系群众,与群众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才是最应该秉承的工作态度。

“入党为什么?用权干什么?身后留什么?”一些干部应扪心自问——有没有一篇像胡福先那样能写在群众心坎儿上的“毕业论文”?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