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同心县:借“牛”势兴“牛”业

时间:2024-01-03 00:04:5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23期作者: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按照自治区“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要求,在下马关镇三山井村采取“党建+合作社+基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联合新园村、田园村、平远村等7个移民村成立宁夏同心县安顺达畜牧联合养殖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走出乡村产业振兴“抱团式”发展的“牛”路子。

跨村联建


推动村集体经济“满血”发展
“我们立足破解村级资产资源分散、群众增收渠道单一、特色产业发展不协调等行政村发展瓶颈,积极推动地域相近、产业趋同的村党组织建立跨村肉牛养殖联合党委。通过搭建‘1+X+N’的开放式组织链条、产业链条和‘六联六共’融合举措,实现了优势互补、抱团发展、规模经营,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下马关镇党委书记杨明说。
如何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增加移民群众收入?近年来,同心县不断寻方法、找路子、求突破,找到了“党建引领、村村联合、产业抱团、互助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总结推广“党建联盟、跨村联建”的产业发展机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多个移民村联建成立肉牛产业发展联合党委,以联合党委“组织力”赋能企业和村集体发展“生产力”。这其中,下马关镇作为先行乡镇,体会最深。该镇通过党建引领、示范点打造等措施,建强企业党组织阵地,为肉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实现“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的共赢局面。
2022年9月,下马关镇党委先后3次组织新园村、田园村、平远村等7个移民村召开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会,整合7个移民村发展壮大村集体资金3432万元,大力培育发展肉牛养殖特色优势产业,营造“家家有牛养、户户不见牛”的托管代养良好氛围,为全镇养牛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积极探索土地、资金、资产等要素入股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创新,鼓励带动脱贫户通过认购肉牛等方式,积极参与肉牛养殖产业,2023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2年预计增长12%,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18%左右,让群众“念牛经”“发牛财”,过上“牛”日子。


培育“牛事通” 


延长乡村振兴“人才链”
“今年年初,同心县开展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有专业的肉牛养殖营养师、兽医师、繁育师。专家们每月定期到基地查看肉牛养殖情况,开展针对性技术指导,切实提升了肉牛养殖技能。”下马关镇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统计员李海仁介绍。

0002.jpg


同心县安顺达畜牧联合养殖有限公司饲养员计生友在喂牛。


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同心县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开展以来,精准开展人才培养帮带,持续激发人才“造血”能力,先后开展肉牛养殖专题培训3期,广泛培育乡村“土专家”“牛事通”,打造一批懂养牛、会养牛、善经营的本土人才队伍,提供有效技术保障,增强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实现群众增收。
“养殖户要更加重视分阶段分群饲养,才能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率。譬如要给母牛和犊牛饲喂营养成分更高、价格更贵的专用预混料,因为预混料主要提供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对母牛妊娠和犊牛发育至关重要……”正在下马关镇开展技术指导的同心县科技特派团团长、肉牛产业组组长王之盛说。
——“双向组团”抓培训,选派人员到石家庄综合实验站参加肉牛繁育技术培训,组织全县30余名肉牛养殖大户全程参与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配料、兽医、机械操作等本土专家。“参加这次肉牛繁育员培训班,学到了实用的养殖技术,以后养牛就更有底气了。”参加同心县第一批肉牛繁育员培训班的下马关镇三山井村村民周广星开心地说。
——“师傅带徒”育人才,同心县采取“专题技术培训+专项技术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的方式,依托11个养殖基地和2个养殖示范村带动效应,遴选15名具有培养潜力的本地“能手”与帮扶专家建立“一对一”或“一对N”跟师培养机制。建成3个科技示范点,培育26户科技示范户,线上线下培训养殖能手、种植大户600余人次,形成专家带人才的良性循环。
——2022年以来,同心县积极探索“组团选派、集体作战、造血输血并重”的人才帮扶新模式,借助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肉牛技术力量和专业优势,扎实开展技术对接、服务保障、人才培育、产业提升等工作,精准聚焦本地肉牛养殖难题、精准对接技术需求、精准提供技术支持,为全县肉牛产业培育壮大注入了强劲动力。


联农带农


探索群众增收“牛”路子
“同心县政府把我们下马关镇7个移民村的壮大村集体资金捆绑起来在这里抱团发展肉牛养殖产业,让肉牛养殖实现了‘抱团取暖’,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务工,成为大家增收的新路子。”下马关镇三山井村党总支书记周长安说。
“我们村把牛场建起来以后,我就在这里干活,每天给牛喂料、添草,一个月工资是5000元,比在外面打零工收入高,离家也近,家里有啥事能方便照看,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三山井村村民殷正山就是联农带农新路径的一位受益人。
三山井村的乔学萍以前从事餐饮业,听说村里的肉牛养殖基地成立了职工灶,她踊跃报名参加。目前,下马关镇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共吸纳周边群众17人在这里务工,月工资3000—5000元,实现了镇党委发展肉牛养殖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初衷和目标。
同心县走出的乡村产业振兴“抱团式”发展的“牛”路子,实现7个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吸纳务工就业17人,通过参股入股带动42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促增收,实现了强村富民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谱写“牛”文章,发展“牛”产业。如今,同心县依托肉牛养殖优势,在养牛模式、产业规划及市场品牌等方面践行新理念,开创新思路。“下一步,同心县将不断健全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养殖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精心打造肉牛养殖专业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促进全县肉牛养殖扩容增量,拓宽群众致富渠道,为乡村振兴添‘牛劲’,带领群众‘犇’向幸福美满生活。”同心县委副书记宋继忠信心满满地说。
(供稿单位:同心县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同心县:借“牛”势兴“牛”业

时间:2024-01-03 00:04:5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23期

作者: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按照自治区“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要求,在下马关镇三山井村采取“党建+合作社+基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联合新园村、田园村、平远村等7个移民村成立宁夏同心县安顺达畜牧联合养殖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走出乡村产业振兴“抱团式”发展的“牛”路子。

跨村联建


推动村集体经济“满血”发展
“我们立足破解村级资产资源分散、群众增收渠道单一、特色产业发展不协调等行政村发展瓶颈,积极推动地域相近、产业趋同的村党组织建立跨村肉牛养殖联合党委。通过搭建‘1+X+N’的开放式组织链条、产业链条和‘六联六共’融合举措,实现了优势互补、抱团发展、规模经营,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下马关镇党委书记杨明说。
如何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增加移民群众收入?近年来,同心县不断寻方法、找路子、求突破,找到了“党建引领、村村联合、产业抱团、互助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总结推广“党建联盟、跨村联建”的产业发展机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多个移民村联建成立肉牛产业发展联合党委,以联合党委“组织力”赋能企业和村集体发展“生产力”。这其中,下马关镇作为先行乡镇,体会最深。该镇通过党建引领、示范点打造等措施,建强企业党组织阵地,为肉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实现“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的共赢局面。
2022年9月,下马关镇党委先后3次组织新园村、田园村、平远村等7个移民村召开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会,整合7个移民村发展壮大村集体资金3432万元,大力培育发展肉牛养殖特色优势产业,营造“家家有牛养、户户不见牛”的托管代养良好氛围,为全镇养牛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积极探索土地、资金、资产等要素入股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创新,鼓励带动脱贫户通过认购肉牛等方式,积极参与肉牛养殖产业,2023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2年预计增长12%,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18%左右,让群众“念牛经”“发牛财”,过上“牛”日子。


培育“牛事通” 


延长乡村振兴“人才链”
“今年年初,同心县开展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有专业的肉牛养殖营养师、兽医师、繁育师。专家们每月定期到基地查看肉牛养殖情况,开展针对性技术指导,切实提升了肉牛养殖技能。”下马关镇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统计员李海仁介绍。

0002.jpg


同心县安顺达畜牧联合养殖有限公司饲养员计生友在喂牛。


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同心县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开展以来,精准开展人才培养帮带,持续激发人才“造血”能力,先后开展肉牛养殖专题培训3期,广泛培育乡村“土专家”“牛事通”,打造一批懂养牛、会养牛、善经营的本土人才队伍,提供有效技术保障,增强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实现群众增收。
“养殖户要更加重视分阶段分群饲养,才能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率。譬如要给母牛和犊牛饲喂营养成分更高、价格更贵的专用预混料,因为预混料主要提供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对母牛妊娠和犊牛发育至关重要……”正在下马关镇开展技术指导的同心县科技特派团团长、肉牛产业组组长王之盛说。
——“双向组团”抓培训,选派人员到石家庄综合实验站参加肉牛繁育技术培训,组织全县30余名肉牛养殖大户全程参与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配料、兽医、机械操作等本土专家。“参加这次肉牛繁育员培训班,学到了实用的养殖技术,以后养牛就更有底气了。”参加同心县第一批肉牛繁育员培训班的下马关镇三山井村村民周广星开心地说。
——“师傅带徒”育人才,同心县采取“专题技术培训+专项技术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的方式,依托11个养殖基地和2个养殖示范村带动效应,遴选15名具有培养潜力的本地“能手”与帮扶专家建立“一对一”或“一对N”跟师培养机制。建成3个科技示范点,培育26户科技示范户,线上线下培训养殖能手、种植大户600余人次,形成专家带人才的良性循环。
——2022年以来,同心县积极探索“组团选派、集体作战、造血输血并重”的人才帮扶新模式,借助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肉牛技术力量和专业优势,扎实开展技术对接、服务保障、人才培育、产业提升等工作,精准聚焦本地肉牛养殖难题、精准对接技术需求、精准提供技术支持,为全县肉牛产业培育壮大注入了强劲动力。


联农带农


探索群众增收“牛”路子
“同心县政府把我们下马关镇7个移民村的壮大村集体资金捆绑起来在这里抱团发展肉牛养殖产业,让肉牛养殖实现了‘抱团取暖’,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务工,成为大家增收的新路子。”下马关镇三山井村党总支书记周长安说。
“我们村把牛场建起来以后,我就在这里干活,每天给牛喂料、添草,一个月工资是5000元,比在外面打零工收入高,离家也近,家里有啥事能方便照看,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三山井村村民殷正山就是联农带农新路径的一位受益人。
三山井村的乔学萍以前从事餐饮业,听说村里的肉牛养殖基地成立了职工灶,她踊跃报名参加。目前,下马关镇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共吸纳周边群众17人在这里务工,月工资3000—5000元,实现了镇党委发展肉牛养殖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初衷和目标。
同心县走出的乡村产业振兴“抱团式”发展的“牛”路子,实现7个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吸纳务工就业17人,通过参股入股带动42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促增收,实现了强村富民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谱写“牛”文章,发展“牛”产业。如今,同心县依托肉牛养殖优势,在养牛模式、产业规划及市场品牌等方面践行新理念,开创新思路。“下一步,同心县将不断健全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养殖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精心打造肉牛养殖专业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促进全县肉牛养殖扩容增量,拓宽群众致富渠道,为乡村振兴添‘牛劲’,带领群众‘犇’向幸福美满生活。”同心县委副书记宋继忠信心满满地说。
(供稿单位:同心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