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双平台“带货” 农产品卖火
2020年3月,刚刚驻村的陈力就憋着一股劲儿,要为群众干点实事,“前两任驻村第一书记干得很优秀,俺也得做出点成绩。”陈力说,在经过近两周的走访中,陈力发现村民种植的农产品大多放在家里晾晒,销售是个难题,为打通销售“关卡”,电商平台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说了算,定了干。陈力瞄准了单位的“善融商务平台”,在与村“两委”商议后,他二话没说回单位进行了接洽。“平台是现成的,可是要求所有货品必须有资质。”这个信息让满腔热血的陈力扑了空,村里的农产品怎样能有个“身份”?
张桂芳:引领乡村振兴的“娃娃书记”
作为怀揣创业梦想的95后青年,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桂芳,她放弃了天津如火如荼的民宿生意,积极响应“春雁回归”的号召,返回家乡投身希望的田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描绘彩虹”,耕耘希望。
彭育晚:让“致富”之花盛开在乡间
夜幕渐沉,喧嚣渐悄,村里每家每户都灯光明亮。此时一个身影正在村委会主持村民会议。夜晚还在为村里事务忙碌的他,早上刚到医院打完点滴,又马上赶回村子,为油溪桥的发展而奔走。只要想到村民,他心中就充满了激情和干劲。他就是油溪桥村村支书——彭育晚。这已是彭育晚在油溪桥村工作的第15个年头,他心中一直装着乡亲们,真心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黄河故道柳色新 ——退休老党员薛玉富的林业助农致富梦
薛玉富和柳树站在一起,瘦削的身子就像一棵柳树。一聊起来,他的话就像柳叶一样稠,都是他和柳树的故事,都是他如何带领群众致富的梦想。
张勇:永葆“精气神” 奋进“追梦人”
工作足迹遍布铜仁1.8万平方公里及黔湘渝鄂边区的山山水水,全市181个乡镇(街道)踏访了170多个。
张慧娟:传承劳模精神 倾心帮扶小河村走上振兴路
“这五年来结下的亲情,是我要用余生去维系和珍惜的宝贵财富。”寥寥几句,表达出了张慧娟的不舍。2017年,张慧娟作为河南移动鹤壁市浚县分公司驻浚县小河镇小河村扶贫队员,来到小河村进行帮扶。
贡鹏录:担当作为好支书
上任党支部书记后,贡鹏录对村内历史遗留问题和民生问题进行走访调研、细致总结,并以群众路线为核心,探索了基层治理新模式—干群“夜谈会”。运用该模式解决了村内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消除了信访隐患,提升了村内治理水平。在稳定村内的同时还积极推进新寨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为人民幸福而来 为乡村振兴而战
在麻溪铺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携手村支“两委”,积极与困难作顽强斗争,竭力开发这片贫瘠土地,如今累累硕果盈枝头
潘培旺:扎实创业致富,增添“乡土”新色彩
潘培旺是泗县黄圩镇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人敦实忠厚,机灵能干。多年前,他放弃在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返乡带领乡亲们共同创业。
杜雨来:驻村第一书记的惠民清单 款款深情
他带领第三批工作队王宝林、谭文军等同志,在佳木斯大学党委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抢”的意识、“拼”的勇气、“实”的作风接棒乡村振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重点做好“党建引领、风貌提升、产业发展”三篇文章,全面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郑海波:一斤大米“轻松”卖到50元
工厂附近正在种植从东北引进的黄金、黑金玉米,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还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功能型大米种植基地,榨成米浆推向市场一定会更受欢迎。
黄定金:侗寨“情”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江县)洋溪乡红岩村,是一个以侗族为主体,苗、壮、瑶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现在,这里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李刚:在乡村振兴路上扎实前行
我叫李刚,是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一名干部。2021 年 5 月 19 日,公司选派我到安徽省利辛县马店孜镇孙刘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在马店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为孙刘村的乡村振兴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贺小林:通向幸福的脚印
2017年5月,我被派到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才丰乡洲湖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2017年12月,我开始兼任第一书记。驻村期间,我和村干部积极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帮助洲湖村理思路、谋发展、争项目,争取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倾力帮扶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下面,我分享几个脱贫户的故事。
王锋:拍摄乡村 让美景出圈
2020年4月,受云南省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派,我开始了驻村工作。虽然我也在农村生活过,但驻村工作却是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摸索的。两年里,我完成了从“脱贫攻坚队员”到“乡村振兴队员”的转变。两年里,汗水、感动、欢笑交织,像一帧帧画面,汇入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画卷中。
孙照锋:返乡创业 带富乡邻
孙照锋带领村民发展大樱桃、艾叶、羊肚菌等产业1000余亩,同时鼓励村民利用农闲时间采摘加工各种山货。
陈锋:一"麻"当先 探索新兴产业"新引擎"
带动全体村民致富才是目的。下步规划种植天麻100亩,建成库房250平方米,带动不低于300户特色产业户,为村民提供30个就业岗位
唐宏泉:以身垂范探索“两山”路径转换
“农村是我的根,我终将会回到那里,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超级有机农场主。”出于农业农村的情怀和梦想,他放弃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稳定工作,毅然走上创业这条路。
湖北省工行驻檀木湾村工作队:书写“脱贫完成时” 到“振兴进行时”
湖北省工行驻檀木湾村工作队驻村后,把群众当亲人,把村里当家里,实行七天七夜工作制度,全年在村至少300天以上,历经七年磨砺
优秀村支书当“头雁” 引领村民奔小康
宋洪桥,山东聊城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宋月河村村支部书记,至今已有40个年头。他为了改变“较差”村现状、摆脱贫困,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拉开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序幕。
王可成:蹚出绿色“牛路子”勤劳摘掉“穷帽子”
李小红:家园建设好了 才能留住人
韩成海:用为民之情 谱写奉献之歌
肖思思:百名孩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