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新时代“艺术乡建”的浙江实践

时间:2023-06-21 08:45:2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刘炫梓 宋海朋 万国伟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

“艺术乡建”是以文艺嵌入乡村建设,重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乡村关系的重构,有效激活乡村的资源价值以及村民的个体价值,创新乡村特色产业、美化乡村居住环境、复活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有效治理。近年来,浙江省持续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引导社会文艺力量和艺术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乡建”已从早期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推动形成了“人在村中走,恍若画中游”的发展局面。

“艺术乡建”的浙江实践

“艺术乡建”是艺术领域内由艺术家社会意识的自觉创作而引发的艺术家参与乡村振兴,给予文化赋能,本质为了对当代乡村的精神文化、情感需求、乡俗秩序进行系统化治理,规划引领全域范围内“艺术乡建”。2021年,浙江省文联对“艺术乡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要发挥艺术界的动能,以城乡审美的普及与乡村品质提升,助力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2022年5月,浙江省委宣传部、省乡村振兴局、省文联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浙江“艺术乡建”的工作有了指导性纲领以及行动实施方案。浙江“艺术乡建”实施方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打造“艺术乡建”的省域典范。根据规划要求,到2022年底,浙江省启动艺术特色村镇的培育计划,推动形成省市支持、县域落实、乡村为基础的“艺术乡建”工作架构体系。二是结合乡村发展特点编制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突出村落特色、田园风光和乡土风俗,统筹考虑乡村发展、村落分布、乡土文化和乡村旅游的实际需求,着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和充满乡村气息、乡土风情和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三是注重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将建设规划分解为阶段实施计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和滚动发展,着力确保建设方案能够落地见效。

差异化探索“艺术乡建”的建设路径。目前“艺术乡建”的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乡村塑形”建设路径、“乡村赋能”建设路径、“乡村共生”的建设路径。“乡村塑形”建设路径。通过艺术植入来改变乡村环境和面貌,是最直接的“艺术乡建”路径。例如,丽水市古堰画乡用“+艺术”的思维,激发乡村资源价值,诞生“丽水巴比松画派”,推动文旅融合的地方探索;杭州淳安县梓桐镇提出建设西湖村书画艺术小镇,目前已形成黄村德隐陶局、写生基地、梓桐书画院等多点连片的发展格局。“乡村赋能”建设路径。提升村民对美的领悟,留住“原乡人”、召唤“返乡人”、吸引“新乡人”。例如,建德市实施了“文艺村长”项目,聚焦乡村文化现实需求,选派专业人员进村担任“文艺村长”职务,持续激活乡村文化建设新需求。“乡村共生”的建设路径。共融共生需要村民在体验美之外,主动去创造美。例如,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宁波市宁海葛家村的“艺术家驻村行动”等,积极探索“外援式建设”向“内生式发展”的迭代,“艺术乡建”的同时,积极培养农民艺术家。

撬动自然生态与艺术赋能的共生效应。“艺术乡建”的关键在于艺术人才的有效聚集,人才聚集的关键又在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孵化。“艺术乡建”背景下,适度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基础及特色文化优势,通过自然生态与艺术赋能的共生效应,创新性地实现了乡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及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发展态势。

浙江“艺术乡建”的经验启示

坚持包容性和可操作性的整体建设理念。“艺术乡建”的过程,是文艺为民的过程,是生活环境美化的过程,也是乡村居民精神力量凝聚的过程。在保护、改造、新建乡村特色文化的过程中,重视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内涵深度挖掘,避免“千村一面”。“艺术乡建”通过艺术家和传统手艺人的协作,激活地方特色文化价值,让更多在地手艺人有展示手艺的机会,也让艺术家有创作的获得感,积极探索多方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共享乡村艺术魅力和艺术收益。

坚持培育孵化乡村艺术特色产业。结合各地发展实际,通过“艺术乡建”的介入,积极创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作、改良与传播为主体的文化效益,以乡村民宿、文创产品等综合形式创收的经济效益,开展依托线上销售平台,出售绘画、雕塑、书法作品等文艺产品;筹办戏剧节、音乐节等文化节日,推动从艺术欣赏到参与演出,带动乡村周边消费升级。以宜人环境促成旅游业、艺术发展与特色产业相互促进的生态效益,形成特色的、有主题性的艺术乡村。

坚持数字化与“艺术乡建”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数字文艺建设的转型升级,构建“艺术乡建”的数字化网络体系,加快开发数字文艺网络产品,不断丰富“艺术乡建”的产品类型。围绕“艺术乡建”的人才、项目、成果、文艺服务等方面,积极构建数字资源平台,持续提升“艺术乡建”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依托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格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景观,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构建。(作者:刘炫梓 浙江树人学院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副主任,海朋 浙江树人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万国伟 浙江树人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新时代“艺术乡建”的浙江实践

时间:2023-06-21 08:45:2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刘炫梓 宋海朋 万国伟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

“艺术乡建”是以文艺嵌入乡村建设,重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乡村关系的重构,有效激活乡村的资源价值以及村民的个体价值,创新乡村特色产业、美化乡村居住环境、复活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有效治理。近年来,浙江省持续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引导社会文艺力量和艺术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乡建”已从早期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推动形成了“人在村中走,恍若画中游”的发展局面。

“艺术乡建”的浙江实践

“艺术乡建”是艺术领域内由艺术家社会意识的自觉创作而引发的艺术家参与乡村振兴,给予文化赋能,本质为了对当代乡村的精神文化、情感需求、乡俗秩序进行系统化治理,规划引领全域范围内“艺术乡建”。2021年,浙江省文联对“艺术乡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要发挥艺术界的动能,以城乡审美的普及与乡村品质提升,助力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2022年5月,浙江省委宣传部、省乡村振兴局、省文联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浙江“艺术乡建”的工作有了指导性纲领以及行动实施方案。浙江“艺术乡建”实施方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打造“艺术乡建”的省域典范。根据规划要求,到2022年底,浙江省启动艺术特色村镇的培育计划,推动形成省市支持、县域落实、乡村为基础的“艺术乡建”工作架构体系。二是结合乡村发展特点编制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突出村落特色、田园风光和乡土风俗,统筹考虑乡村发展、村落分布、乡土文化和乡村旅游的实际需求,着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和充满乡村气息、乡土风情和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三是注重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将建设规划分解为阶段实施计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和滚动发展,着力确保建设方案能够落地见效。

差异化探索“艺术乡建”的建设路径。目前“艺术乡建”的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乡村塑形”建设路径、“乡村赋能”建设路径、“乡村共生”的建设路径。“乡村塑形”建设路径。通过艺术植入来改变乡村环境和面貌,是最直接的“艺术乡建”路径。例如,丽水市古堰画乡用“+艺术”的思维,激发乡村资源价值,诞生“丽水巴比松画派”,推动文旅融合的地方探索;杭州淳安县梓桐镇提出建设西湖村书画艺术小镇,目前已形成黄村德隐陶局、写生基地、梓桐书画院等多点连片的发展格局。“乡村赋能”建设路径。提升村民对美的领悟,留住“原乡人”、召唤“返乡人”、吸引“新乡人”。例如,建德市实施了“文艺村长”项目,聚焦乡村文化现实需求,选派专业人员进村担任“文艺村长”职务,持续激活乡村文化建设新需求。“乡村共生”的建设路径。共融共生需要村民在体验美之外,主动去创造美。例如,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宁波市宁海葛家村的“艺术家驻村行动”等,积极探索“外援式建设”向“内生式发展”的迭代,“艺术乡建”的同时,积极培养农民艺术家。

撬动自然生态与艺术赋能的共生效应。“艺术乡建”的关键在于艺术人才的有效聚集,人才聚集的关键又在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孵化。“艺术乡建”背景下,适度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基础及特色文化优势,通过自然生态与艺术赋能的共生效应,创新性地实现了乡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及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发展态势。

浙江“艺术乡建”的经验启示

坚持包容性和可操作性的整体建设理念。“艺术乡建”的过程,是文艺为民的过程,是生活环境美化的过程,也是乡村居民精神力量凝聚的过程。在保护、改造、新建乡村特色文化的过程中,重视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内涵深度挖掘,避免“千村一面”。“艺术乡建”通过艺术家和传统手艺人的协作,激活地方特色文化价值,让更多在地手艺人有展示手艺的机会,也让艺术家有创作的获得感,积极探索多方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共享乡村艺术魅力和艺术收益。

坚持培育孵化乡村艺术特色产业。结合各地发展实际,通过“艺术乡建”的介入,积极创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作、改良与传播为主体的文化效益,以乡村民宿、文创产品等综合形式创收的经济效益,开展依托线上销售平台,出售绘画、雕塑、书法作品等文艺产品;筹办戏剧节、音乐节等文化节日,推动从艺术欣赏到参与演出,带动乡村周边消费升级。以宜人环境促成旅游业、艺术发展与特色产业相互促进的生态效益,形成特色的、有主题性的艺术乡村。

坚持数字化与“艺术乡建”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数字文艺建设的转型升级,构建“艺术乡建”的数字化网络体系,加快开发数字文艺网络产品,不断丰富“艺术乡建”的产品类型。围绕“艺术乡建”的人才、项目、成果、文艺服务等方面,积极构建数字资源平台,持续提升“艺术乡建”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依托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格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景观,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构建。(作者:刘炫梓 浙江树人学院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副主任,海朋 浙江树人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万国伟 浙江树人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