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五美”秦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近年来,潼关县秦东镇抢抓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历史机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基本建成”的总体设想和围绕建设“净美、精美、秀美、和美、富美”五美秦东的总体目标
贵州水城:探索推行“466”工作法,多维度 助推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拓展
水城区通过“466”工作法不断深入拓展,干部作风不断改善,“3+1”保障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
宁夏中宁:恩和镇盘活闲置农房“小切口” 做好共同富裕“大文章”
宁夏中宁县恩和镇在盘活用好农村闲置资产上创新思路、探索出路,将60余套空置房屋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并购置床铺桌椅、厨房设备和消防器材等设施
湖南湘西州:紧扣“四举措”提升“雨露计划”工作实效
湖南省湘西州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坚持把“雨露计划”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紧扣建章立标、政策宣传、严格审核、排查监测“四举措”,帮助脱贫家庭新成长的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
安徽六安:全面推行“三三三”模式 创新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高度重视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在原“三定四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全面推行“三三三”管理模式【即“三色预警”“三单管理”“三化目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53.44亿元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开展了全面管理,打造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升级版”,有效提升了资产收益率,有力促进了脱贫群众增收。我市资产平均年收益率由2020年的6.89%提升至2022年的8.64%,提高了1.75个百分点。2022年度六安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7686元,位居全省第一。
宁夏:筑牢“五位一体”乡村治理组织体系 凝心聚力共建搬迁安置点和美家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乡村治理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形成以党的组织为核心、政府组织为主导、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五位一体”安置点乡村治理组织保障体系,着力构建组织健全、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美家园。
宁夏贺兰县:“五组共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宁夏贺兰县在易地搬迁安置区组建基层治理、产业项目、纠纷调解、乡风文明、环境整治五个功能性党小组,探索建立“五组共治”乡村治理新模式,丰富和拓展了党领导下的村民民主自治实现形式,推动安置区乡村治理全面提质增效。
甘肃永靖县城北新村:“小田变大田” 村集体经济发展走出新路子
刘家峡镇城北新村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县城北部,占地2.98平方公里,这里集中安置了来自县内东西山区12个乡镇35个村1208户、5010名群众,是全县最大库区移民安置村和易地搬迁安置村。近年来,城北新村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科技兴农、产业致富、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立足村情实际,创新思路举措,培育富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走出了带动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的肯定。
陕西紫阳县:“两个精准”守牢返贫底线 夯实振兴根基
陕西省紫阳县为加快推进三农工作实现“三个转向”,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鼓励广大农户大力发展产业、积极参与就业,创新实施“产业帮扶精准到户、就业帮扶精准到人”,确保群众产业就业稳定增收,降低了规模性返贫风险,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
云南镇雄:实施“四项工程”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云南昭通镇雄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施全民议事、村干部外出实训、百名大学生进乡村、集体经济强村“四项工程”,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重点工作,推动组织效能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
湖南辰溪:“六自”模式谱新篇 和美乡村入画来
柿溪乡麻溪自然村积极探索“自组织、自规划、自筹资、自建设、自宣传、自维护”的“六自”模式,走出了一条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
四川金川:创新“数字乡村.防返贫监测与帮扶”APP数字平台
探索建立“数字乡村.防返贫监测与帮扶”APP数字平台,织密织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监测预警和帮扶网络。
山西隰县:五措并举抓产业 五方发力促增收
隰县将坚持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坚决做到责任不松懈,政策不断档,力度不减弱,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全面提速推动乡村振兴,向全县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宁夏原州区:“飞毛腿”模式探出就业帮扶新路径
福州市马尾区、固原市原州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深化全领域帮扶,福建飞毛腿集团在原州区创办了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
陕西紫阳:建立“三单五链”机制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落实
陕西省紫阳县为确保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重点指标、重点工作高效落实,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执行能力,形成争先创优、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建立清单化管理、链条化推进、制度化保障的“三单五链”闭环式工作机制,推动形成环环相扣、层层负责的责任链条和件件落地、事事见效的落实成效。
甘肃安定区:扎实推进衔接补助资金提质增效
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持续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突出“早、实、严、优”工作机制,精准安排使用财政衔接补助资金
河南浚县:构建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浚县整合人才资源,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创新实施了“万名人才促振兴”工程,积极落实9项具体行动,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陕西岚皋县:全面推行“医疗互助”降低因病返贫致贫风险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通过“政府引导、村办镇管、社会共建、群众共享、平台服务”模式,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互助”,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再减轻就医个人负担费用约20%,有效降低因病返贫致贫风险,为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探出一条新路子。
贵州印江县:“五大振兴”联合驱动助推红色木黄革命老区加速蝶变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2022年贵州省唯一一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试点县。试点以来,该县牢牢抓住机遇,紧紧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联合驱动,扎实有效推进红色木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浙江:调整优化网格管理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浙江省立足新阶段新任务新变化,在乡村治理中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建设,大力推进网格组织重塑、功能重塑、机制重塑,有力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有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有效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关于湘西州农民和脱贫户收入及如何持续增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