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蔡红军:为什么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时间:2023-09-12 12:07:0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蔡红军

2020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虽然,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特别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相对人之间差距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段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贯穿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一个地区没有实现小康,就不能称为“全面”。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过大,导致人口大量流失,自然村庄不断消亡。据统计,全国行政村约为65万个,自然村约为270万个,从2012年开始,每天自然村平均消亡约为80个,2021年每天自然村平均消亡约为300个。纵观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这个阶段不可跨越,不会停止,且愈演愈烈。这给今后乡村振兴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由此看,“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工作重点仍然是“三农”工作,它需要各级干部去健强农村基础、加固国家根本、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从目前发达国家看,只有真正达到城乡均衡或相对均衡,让农村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才能实现真正城乡融合,才能消除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才能留住人,留住人才,最终达到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下面,我从一个基层工作人员的角度,从为什么、现状是什么、我们做什么和意见建议,共4个部分、30个方面进行详实的梳理、分析和研判。

一、为什么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城乡差距。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主要差距是: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社会保障水平。

大局稳定。三农问题,既是生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既是发展问题,也是稳定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国家安全,密切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民族复兴。党的十九大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了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而实现第二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历史高度,作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决策,扎实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二、城乡现状分析

为什么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其表象原因是城乡差距问题,但其根本原因是国家稳定和民族复兴问题。当前,我们城乡差距具体“差”在哪里?从以下人口、耕地、收入、消费、就业、教育、医疗保障、农村养老、基础设施、文化生活等十个方面进行分析。

人口。一是人口占比差异。当前,全国总人口共计约为14亿,其中:城镇人口约为9亿(有4亿是具有农村户籍的人口,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流向了城市),农村人口约为5亿。二是人口结构差异。留守农村5亿人口中绝大多数为老、少、病、残。4亿流向城市的具有农村户籍人口中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据统计,农村人口中,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老年人口及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青壮年的流失造成了农村愈来愈穷。三是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据统计,城市人口平均教育年限高于农村人口,并且差距的均值为三年左右。

耕地。据统计,当前我国约有耕地19.18亿亩,我国耕地红线是18亿亩(平均每亩耕地可以养活2个人,这是保证足够养活每个人的最低标准)。而中国的农民约有5.57亿人,等于40%的农民养活了全国14亿人。

收入。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全国GDP约为为121万亿左右,而农村GDP仅有19万亿左右,占比为16.05%。二是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2022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

消费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32元。

就业。农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一般为发展产业,增加就业。但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完善,才能最终稳固。如某县支柱产业为食用菌、林果、中药材,该产业形成经过多届主要领导的坚持,才稳固壮大发展。一般来说,工业产业平均寿命约为3年,农业产业平均寿命约为2.6年,因而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就业存在以下问题:①本地就业岗位不足,无法满足就业人口的需要,我国农村劳动力约为5亿人,就业约为3.5亿人。②农民工素质不高,无法从事含有技术含量的工作。③工作不稳定,一般从事行业为零工,建筑业等,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比如市场环境的冲击,疫情影响等。

教育。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全国拥有的985及211高校总数为151所。在全国32个省份中,拥有顶级院校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北京26所,江苏11所,上海9所,而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仅有一所211高校,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一组调查数据显示,37.3%的农村家庭对教育不满意,其调研的10个村庄仅一半有幼儿园,无一有完整小学。教育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好于县城、县城好于乡镇、乡镇好于村庄的分布趋势,教育问题是目前人口流失的主要问题。

医疗。①城乡居民保险参保率仍需提高,城乡居民保险开始于2003年,缴纳金额为10元,目前,一个人需缴纳350元。当前参保率为95%,照此数据计算,还有约2785万人未参保,这类人群为因病致贫风险之一。②医疗综合条件差。乡镇医院较少,卫生人员不足,卫生人员医疗水平差,后期服务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养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有希望在于青少年,是否稳定在于青壮年,幸福感是否高在于中老年。老有所养,既是家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国事。目前的养老模式“9073”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由此看,居家生活是养老的主要方式,但现实农村家庭一般情况只剩下“一老一小”,且多数为“老两口”共同生活或独居,子女照护越来越少,居家自我养老的质量不断降低。如某村庄原总户数为305户,总人口1110人,目前,该村流失约90%,常住户数下降至71户,人口为118人,每户平均不到2人,人口结构90%以上为“老人户”家庭。

基础设施。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在自来水、电、气、暖、燃气、路灯、下水道、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与城市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如根据一组调查数据中显示,农村受访居民中19.4%没有自来水,较城镇高15.3个百分点;45.2%没有下水道,较城镇高36.6个百分点;33.7%没有燃气,较城镇高22.3个百分点;27.7%没有宽带网络,较城镇高17.2个百分点。

文化生活。城乡差别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上,也显现在文化上。在城市享受现代化文明带来的影视,互联网等精神产品的时候,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严重滞后,基层群众的文化需要远远不能得到满足,形成城乡文化差距。因此,缺乏文化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农村群众日常生活的写照。

综上,目前造成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收入差距问题。二是基础设施差距问题。三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问题。

三、我们应该怎么做

随着城镇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将会涌进城市,农产品的终端消费也是城市。由此判定“农村的出路在城市”。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地迁进城市中,农村人口将会越来越少,留在农村中的人口结构多为老、弱、病、残、幼。人口的持续外迁,会造成自然村的逐渐衰弱乃至消亡,于是,乡镇之间、村村之间“合乡并村”的现象,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居住集中化”的现象将会随之产生,由于留守农村的人口劳动能力较弱,这一代会种地的农民将在10-20年内逐渐消失,导致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出现闲置,进而会出现规模性撂荒现象,大量的农村土地面临流转,由此会产生“农民职业化”。农民土地也将作为股份入股家庭农场或合作社,农民收入得到稳定提高。会种地的农民减少了,但耕地不会少,“农业生产现代化”也将成为新趋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全面普及。“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订单化”也将成为新形态。农产品生产源头可以追溯,不再像以往无法查找源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农产品竞争力随之会得到提高。

虽然以上将是未来农村发展的趋势,但着眼于当前,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问题依然是很严峻的问题,它关乎着民生大计、国家的稳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发展动力,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一)必须确保的底线

粮食生产。粮食问题关系着整个国家发展、国家稳定和国家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安全,要做到:①满足基本口粮安全。②确保种子安全。③确保粮食储备。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耕地保护。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因此,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能破。做好耕地保护工作,要做到:①保障发展。坚守耕地红线,做到占补平衡,耕地与建设用地协调发展。②加强执法。提升执法效能建设,筑牢耕地执法防线。③考核考评。违法占耕地零容忍,用好考核指挥棒,健全三级责任体系,压实县镇村三级责任体系。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这关系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关系到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到实现共同富裕。要做到:①压实责任。压紧压实各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确保不松劲、不跑偏。②动态监测。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③兜底保障。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④政策落实。严格过渡期内各项政策落实,确保各项政策都能落实到位。

(二)密切关注的事项

大力发展产业。发展产业的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内生动力,缩小城乡差距,要大力推动农民职业化,土地集中化,农业生产现代化。要做到:①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②农产品加工。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加工。③创新创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

增加农村人口就业机会。就业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据统计,农民工就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0%。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人口就业问题,要做到:①技能培训。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②开拓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③劳动力转移。做好劳动力就地转移工作,加强校企结合。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保障。政府要思考谋划,构建一个完善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养老体系。要做到:①加大财政投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公共财政资源、公共设施资源、各类扶持政策资源,提升公共资源利用效能。②提倡市场化运用。实行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市场化,建设镇(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农村养老市场化运作的基础平台。③完善居家养老体系。围绕“9073”养老模式,建立健全以居家和社区为主体、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的养老体系。

加强农村教育保障。根据发展趋势,提前谋划规划,整合教育资源。要做到:①压实各级责任。压实属地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②城乡资源共享。以城乡教育共治共享赋能农村教育,建立教师资源共享工作机制。③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探索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工作机制,前瞻性地精准研制学校发展规划。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提升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能够有效增强农民摆脱收入贫困的能力,并防止“贫困—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要做到:①提高参保率。确保基本医疗保险达到“人人参保”。②发挥村级卫生院作用。打造好农村疾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和基本医疗的首诊场所。③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简化报销等服务流程。④发展医疗保障服务。转变医疗保障思路,发展农村居民可以直接感受得到的医疗保障服务。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要做到:①组织领导。增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与协调,进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②加强宣传。对于农村居民,要增强其环保教育,加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③加大投入。想要把农村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做好,一定要凭借政策与资金的支持。

(三)大力建设的阵地

建强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建设五星支部,引领乡村振兴。要做到:①选好领头雁。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看谁挑大梁。要选好有能力的村支书来带领村子走向富强。②锻造好班子。雁阵高飞头雁领,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从思想,能力,素质全方位,多层次对村干部进行全面锻造提升,使其成为听党话、跟党走、作风硬、能力强、职业化的领头雁。③落实好制度。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村级事务的公平公正公开。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做到:①把握工作重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深入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助力乡村振兴。②选好活动载体。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体活动,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③推进移风易俗。深化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乡村健康发展。

加强乡镇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聚焦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要做到:①吸引人才。“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人才。②留住人才。农村的人才流失严重,要提高基层待遇,确保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③培养人才。坚持实践历练的重要方式,对引进人才进行培育赋能,提高其业务能力及技能水平。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俗话说“想要富,先修路。”目前还有许多农村需要加强公路、饮水、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①政策资金支持。加大农村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给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生活设施的同时也要完善文化,教育,医疗设施,保障农村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解决农村农民看病难的问题。③群众广泛参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四、意见建议

超前谋划。想干成任何一样工作,都是需要先规划谋划,再进行试点,最后全面推行,这样可以避免工作失误。同样,对如何发展好农村这一问题,也应当具备这种思路,改变农村面貌,规划和谐村落,把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超前谋划,合理布局,在抓好新农村规划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合理补偿。针对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地方,国家和受益地区要加大补偿反哺力度。一个地方的繁荣富强,取决于国家对他的基本定位。比如,一些地方被定位为国家的粮仓和环境生态保护的源头,这些地方无论如何竭尽全力,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地发展,也超不过那些定位为工业企业,高科技产业的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除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之外,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国家统筹考虑,加大补偿力度,出台扶持政策。特别是教育方面的政策,这是目前落后地区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某人口大省,因教育问题人口流失1000万人以上,并且这种情况仍在持续不断地恶化。

免费参保。目前,全国共有约5.57亿的农村人口,每人每年参保金额为350元,这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城乡居民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按当前农村常住人口5.7亿人计算,还有2785万人未参保,这类人群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患重病,加之参保金额超出能力范围之内,索性就放弃参保。但这恰好是因病致贫的主要来源。因此,针对所有农村人口的参保费用,可以从各种补贴中扣除或由国家承担,进行转移支付,确保全民参保,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因病致贫的风险。

兜底保障。设立真正的兜底保障平台。对那些穷尽目前所有政策也无法阻止其致贫、返贫的极特殊人群进行彻底兜底。这种极特殊户不多,据统计,每个乡镇都有1-2户的这种极其特殊贫困家庭,主要表现在一户多病户,一户多学户,一户多保户,一户多残户、整户无劳力户、大病巨额支出户等类型,要做好真正的保障措施,防止其出现大规模返贫致贫现象的发生。

老有所养。完善农村养老机制,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依托乡镇养老院,村级幸福大院,医疗康复机构等平台,对失能、半失能和农村老年人进行帮扶。形成“9073”的格局,就是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让所有的老人都有合适的归所。

村支书职业化。当前,全国村支书的年龄普遍较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领头带富能力弱。据调查数据显示,村支书的平均年龄约为48岁,村支书的文化水平大专以下的居多。因此,如何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才来治理农村,也是迫在眉睫的。探索在政治上、精神上和物质上进行激励,如将村支书纳入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序列,提升政治待遇、提高工资水平,让其有荣誉感、职业感、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村支书干得踏实、干得有劲,有信心、有劲头、有精力带领群众,一心发展。

(作者系河南省南阳市乡村振兴局四级调研员)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蔡红军:为什么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时间:2023-09-12 12:07:0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蔡红军

2020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虽然,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特别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相对人之间差距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段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贯穿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一个地区没有实现小康,就不能称为“全面”。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过大,导致人口大量流失,自然村庄不断消亡。据统计,全国行政村约为65万个,自然村约为270万个,从2012年开始,每天自然村平均消亡约为80个,2021年每天自然村平均消亡约为300个。纵观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这个阶段不可跨越,不会停止,且愈演愈烈。这给今后乡村振兴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由此看,“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工作重点仍然是“三农”工作,它需要各级干部去健强农村基础、加固国家根本、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从目前发达国家看,只有真正达到城乡均衡或相对均衡,让农村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才能实现真正城乡融合,才能消除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才能留住人,留住人才,最终达到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下面,我从一个基层工作人员的角度,从为什么、现状是什么、我们做什么和意见建议,共4个部分、30个方面进行详实的梳理、分析和研判。

一、为什么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城乡差距。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主要差距是: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社会保障水平。

大局稳定。三农问题,既是生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既是发展问题,也是稳定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国家安全,密切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民族复兴。党的十九大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了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而实现第二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历史高度,作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决策,扎实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二、城乡现状分析

为什么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其表象原因是城乡差距问题,但其根本原因是国家稳定和民族复兴问题。当前,我们城乡差距具体“差”在哪里?从以下人口、耕地、收入、消费、就业、教育、医疗保障、农村养老、基础设施、文化生活等十个方面进行分析。

人口。一是人口占比差异。当前,全国总人口共计约为14亿,其中:城镇人口约为9亿(有4亿是具有农村户籍的人口,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流向了城市),农村人口约为5亿。二是人口结构差异。留守农村5亿人口中绝大多数为老、少、病、残。4亿流向城市的具有农村户籍人口中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据统计,农村人口中,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老年人口及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青壮年的流失造成了农村愈来愈穷。三是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据统计,城市人口平均教育年限高于农村人口,并且差距的均值为三年左右。

耕地。据统计,当前我国约有耕地19.18亿亩,我国耕地红线是18亿亩(平均每亩耕地可以养活2个人,这是保证足够养活每个人的最低标准)。而中国的农民约有5.57亿人,等于40%的农民养活了全国14亿人。

收入。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全国GDP约为为121万亿左右,而农村GDP仅有19万亿左右,占比为16.05%。二是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2022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

消费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32元。

就业。农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一般为发展产业,增加就业。但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完善,才能最终稳固。如某县支柱产业为食用菌、林果、中药材,该产业形成经过多届主要领导的坚持,才稳固壮大发展。一般来说,工业产业平均寿命约为3年,农业产业平均寿命约为2.6年,因而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就业存在以下问题:①本地就业岗位不足,无法满足就业人口的需要,我国农村劳动力约为5亿人,就业约为3.5亿人。②农民工素质不高,无法从事含有技术含量的工作。③工作不稳定,一般从事行业为零工,建筑业等,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比如市场环境的冲击,疫情影响等。

教育。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全国拥有的985及211高校总数为151所。在全国32个省份中,拥有顶级院校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北京26所,江苏11所,上海9所,而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仅有一所211高校,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一组调查数据显示,37.3%的农村家庭对教育不满意,其调研的10个村庄仅一半有幼儿园,无一有完整小学。教育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好于县城、县城好于乡镇、乡镇好于村庄的分布趋势,教育问题是目前人口流失的主要问题。

医疗。①城乡居民保险参保率仍需提高,城乡居民保险开始于2003年,缴纳金额为10元,目前,一个人需缴纳350元。当前参保率为95%,照此数据计算,还有约2785万人未参保,这类人群为因病致贫风险之一。②医疗综合条件差。乡镇医院较少,卫生人员不足,卫生人员医疗水平差,后期服务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养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有希望在于青少年,是否稳定在于青壮年,幸福感是否高在于中老年。老有所养,既是家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国事。目前的养老模式“9073”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由此看,居家生活是养老的主要方式,但现实农村家庭一般情况只剩下“一老一小”,且多数为“老两口”共同生活或独居,子女照护越来越少,居家自我养老的质量不断降低。如某村庄原总户数为305户,总人口1110人,目前,该村流失约90%,常住户数下降至71户,人口为118人,每户平均不到2人,人口结构90%以上为“老人户”家庭。

基础设施。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在自来水、电、气、暖、燃气、路灯、下水道、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与城市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如根据一组调查数据中显示,农村受访居民中19.4%没有自来水,较城镇高15.3个百分点;45.2%没有下水道,较城镇高36.6个百分点;33.7%没有燃气,较城镇高22.3个百分点;27.7%没有宽带网络,较城镇高17.2个百分点。

文化生活。城乡差别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上,也显现在文化上。在城市享受现代化文明带来的影视,互联网等精神产品的时候,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严重滞后,基层群众的文化需要远远不能得到满足,形成城乡文化差距。因此,缺乏文化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农村群众日常生活的写照。

综上,目前造成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收入差距问题。二是基础设施差距问题。三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问题。

三、我们应该怎么做

随着城镇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将会涌进城市,农产品的终端消费也是城市。由此判定“农村的出路在城市”。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地迁进城市中,农村人口将会越来越少,留在农村中的人口结构多为老、弱、病、残、幼。人口的持续外迁,会造成自然村的逐渐衰弱乃至消亡,于是,乡镇之间、村村之间“合乡并村”的现象,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居住集中化”的现象将会随之产生,由于留守农村的人口劳动能力较弱,这一代会种地的农民将在10-20年内逐渐消失,导致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出现闲置,进而会出现规模性撂荒现象,大量的农村土地面临流转,由此会产生“农民职业化”。农民土地也将作为股份入股家庭农场或合作社,农民收入得到稳定提高。会种地的农民减少了,但耕地不会少,“农业生产现代化”也将成为新趋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全面普及。“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订单化”也将成为新形态。农产品生产源头可以追溯,不再像以往无法查找源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农产品竞争力随之会得到提高。

虽然以上将是未来农村发展的趋势,但着眼于当前,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问题依然是很严峻的问题,它关乎着民生大计、国家的稳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发展动力,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一)必须确保的底线

粮食生产。粮食问题关系着整个国家发展、国家稳定和国家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安全,要做到:①满足基本口粮安全。②确保种子安全。③确保粮食储备。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耕地保护。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因此,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能破。做好耕地保护工作,要做到:①保障发展。坚守耕地红线,做到占补平衡,耕地与建设用地协调发展。②加强执法。提升执法效能建设,筑牢耕地执法防线。③考核考评。违法占耕地零容忍,用好考核指挥棒,健全三级责任体系,压实县镇村三级责任体系。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这关系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关系到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到实现共同富裕。要做到:①压实责任。压紧压实各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确保不松劲、不跑偏。②动态监测。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③兜底保障。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④政策落实。严格过渡期内各项政策落实,确保各项政策都能落实到位。

(二)密切关注的事项

大力发展产业。发展产业的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内生动力,缩小城乡差距,要大力推动农民职业化,土地集中化,农业生产现代化。要做到:①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②农产品加工。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加工。③创新创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

增加农村人口就业机会。就业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据统计,农民工就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0%。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人口就业问题,要做到:①技能培训。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②开拓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③劳动力转移。做好劳动力就地转移工作,加强校企结合。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保障。政府要思考谋划,构建一个完善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养老体系。要做到:①加大财政投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公共财政资源、公共设施资源、各类扶持政策资源,提升公共资源利用效能。②提倡市场化运用。实行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市场化,建设镇(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农村养老市场化运作的基础平台。③完善居家养老体系。围绕“9073”养老模式,建立健全以居家和社区为主体、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的养老体系。

加强农村教育保障。根据发展趋势,提前谋划规划,整合教育资源。要做到:①压实各级责任。压实属地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②城乡资源共享。以城乡教育共治共享赋能农村教育,建立教师资源共享工作机制。③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探索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工作机制,前瞻性地精准研制学校发展规划。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提升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能够有效增强农民摆脱收入贫困的能力,并防止“贫困—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要做到:①提高参保率。确保基本医疗保险达到“人人参保”。②发挥村级卫生院作用。打造好农村疾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和基本医疗的首诊场所。③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简化报销等服务流程。④发展医疗保障服务。转变医疗保障思路,发展农村居民可以直接感受得到的医疗保障服务。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要做到:①组织领导。增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与协调,进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②加强宣传。对于农村居民,要增强其环保教育,加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③加大投入。想要把农村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做好,一定要凭借政策与资金的支持。

(三)大力建设的阵地

建强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建设五星支部,引领乡村振兴。要做到:①选好领头雁。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看谁挑大梁。要选好有能力的村支书来带领村子走向富强。②锻造好班子。雁阵高飞头雁领,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从思想,能力,素质全方位,多层次对村干部进行全面锻造提升,使其成为听党话、跟党走、作风硬、能力强、职业化的领头雁。③落实好制度。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村级事务的公平公正公开。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做到:①把握工作重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深入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助力乡村振兴。②选好活动载体。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体活动,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③推进移风易俗。深化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乡村健康发展。

加强乡镇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聚焦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要做到:①吸引人才。“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人才。②留住人才。农村的人才流失严重,要提高基层待遇,确保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③培养人才。坚持实践历练的重要方式,对引进人才进行培育赋能,提高其业务能力及技能水平。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俗话说“想要富,先修路。”目前还有许多农村需要加强公路、饮水、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①政策资金支持。加大农村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给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生活设施的同时也要完善文化,教育,医疗设施,保障农村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解决农村农民看病难的问题。③群众广泛参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四、意见建议

超前谋划。想干成任何一样工作,都是需要先规划谋划,再进行试点,最后全面推行,这样可以避免工作失误。同样,对如何发展好农村这一问题,也应当具备这种思路,改变农村面貌,规划和谐村落,把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超前谋划,合理布局,在抓好新农村规划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合理补偿。针对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地方,国家和受益地区要加大补偿反哺力度。一个地方的繁荣富强,取决于国家对他的基本定位。比如,一些地方被定位为国家的粮仓和环境生态保护的源头,这些地方无论如何竭尽全力,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地发展,也超不过那些定位为工业企业,高科技产业的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除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之外,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国家统筹考虑,加大补偿力度,出台扶持政策。特别是教育方面的政策,这是目前落后地区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某人口大省,因教育问题人口流失1000万人以上,并且这种情况仍在持续不断地恶化。

免费参保。目前,全国共有约5.57亿的农村人口,每人每年参保金额为350元,这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城乡居民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按当前农村常住人口5.7亿人计算,还有2785万人未参保,这类人群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患重病,加之参保金额超出能力范围之内,索性就放弃参保。但这恰好是因病致贫的主要来源。因此,针对所有农村人口的参保费用,可以从各种补贴中扣除或由国家承担,进行转移支付,确保全民参保,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因病致贫的风险。

兜底保障。设立真正的兜底保障平台。对那些穷尽目前所有政策也无法阻止其致贫、返贫的极特殊人群进行彻底兜底。这种极特殊户不多,据统计,每个乡镇都有1-2户的这种极其特殊贫困家庭,主要表现在一户多病户,一户多学户,一户多保户,一户多残户、整户无劳力户、大病巨额支出户等类型,要做好真正的保障措施,防止其出现大规模返贫致贫现象的发生。

老有所养。完善农村养老机制,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依托乡镇养老院,村级幸福大院,医疗康复机构等平台,对失能、半失能和农村老年人进行帮扶。形成“9073”的格局,就是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让所有的老人都有合适的归所。

村支书职业化。当前,全国村支书的年龄普遍较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领头带富能力弱。据调查数据显示,村支书的平均年龄约为48岁,村支书的文化水平大专以下的居多。因此,如何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才来治理农村,也是迫在眉睫的。探索在政治上、精神上和物质上进行激励,如将村支书纳入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序列,提升政治待遇、提高工资水平,让其有荣誉感、职业感、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村支书干得踏实、干得有劲,有信心、有劲头、有精力带领群众,一心发展。

(作者系河南省南阳市乡村振兴局四级调研员)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