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宁夏海原县精准破解千百年“饮水困局”

时间:2020-02-26 10:09:22来源:宁夏脱贫攻坚简报作者: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海原县是宁夏西海固的核心区,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方,人均占有水量仅有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年均降水量260至400毫米,蒸发量高达2200毫米。受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县域内十年九旱,缺水严重,生态脆弱,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并重,上世纪被联合国列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春种一摞子,夏收一抱子,秋打一帽子”是上世纪这里群众苦涩生活的真实写照。

天上降水少、地面径流少、地下好水少,千百年来,“水问题”一直是困扰海原各族群众生存的最大瓶颈。由于地域面积大、居住分散、沟壑纵横,通过工程措施解决人饮问题的难度很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改善西海固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建设中南部城乡饮水工程、泉水改造工程等措施,坚持不懈改善人畜饮水状况。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海原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缜密勘查,精准施策,科学规划设计,紧盯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四个饮水安全指标”,一种水源一个办法,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充分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和中南部连通三种水源,因地制宜采取自来水入户、建集中供水点、分散式供水三种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山区群众从不锁家门锁水窖、几十公里驴驮肩扛车拉到自来水管接到灶台上,从喝高氟水苦咸水引发各种地方病到喝上水厂净化处理达标的安全水,真正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饮水苦难史。

从“吃水难”到“吃水甜”,也引发了当地农村一系列连锁效应和深刻变革:一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过去大批必须留守拉水的壮劳力外出务工,人均年打工收入超过2万元;二是大大降低了群众吃水支出,如今户均年自来水费120元左右,是过去年拉水费用的1/10;三是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减少了因水而发的疾病,为群众减轻了医疗负担;四是改变了村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从一辈子都洗不上一次热水澡到如今天天都能洗澡,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五是为发展养殖等产业提供了充足水源保障,群众精细调配、合理利用自来水和水窖收集的雨水,肉牛产业从无到有,饲养量达到27万头,羊饲养量152万只,有效支撑了全县的脱贫攻坚。

精准开发水源,解决水从哪来的问题

引黄入“海”。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海原县,自产水只有2800万方/年,且量少质差,仅230万方/年可用于人饮。一代代水利人在本区域内找水、引水,千方百计开发沟道水、山泉水、地下水,大规模建设井窖工程,收集天上水,可谓掘地三尺,勘遍了全县每个角落,还是无法解决群众的吃水难题。山里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山外,2015年,历经40年“四上三下”的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工程从274公里外、经15级扬水,将黄河水引入海原的自来水管,覆盖城乡76%的人口,彻底解决了海原人饮工程没有稳定水源的问题。

集“泉”入户。对于一些居住过于分散、扬黄水源难以覆盖的边缘地带,海原县就地就近用好泉水,累计建成自流引泉21处,解决了共9000户3.6万群众的自来水入户问题。2019年,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改造提升和截潜工程,并加强水质抽样检测,使有限的泉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对黄石崖、段塬、刺儿沟三处水量不足的人饮工程,增加引黄水源作为第二水源,实现互补。

“汲”井入院。针对部分中南部连通工程黄河水源无法触达、没有泉水资源的空白点,海原县在地下水源相对丰富、水质检测达标的区域,加大地下水源地勘探力度,新发现地下水源12处,新打水源机井20眼,覆盖6个乡镇3.8万农村居民,彻底解决了这部分群众取水距离远、成本高、不安全的问题。

精准布设管网,解决水怎么来的问题

打通“大动脉”。海原地域面积6463多平方公里,是宁夏西海固面积最大的县。面对地质构造复杂、湿陷性黄土、沟壑纵横等施工难题,在主管道设计上反复论证,根据不同地质环境,按照不同承压要求,采用球墨铸铁管、PVC管等相应管材管线,确保既符合立地条件,又节约项目投资。全县共铺设各类管道1.19万公里,是地球赤道周长的1/4,其中主支管道1200公里。

精设“调蓄池”。供水管网依山就势、翻山越岭,最大高差达500多米,如何确保管网内水压均衡,既能户户有水,又防止管道爆裂,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解决部分调蓄池容积小、分布不均衡、供水保障率低等问题,今年以来,全县下足绣花功夫,科学规划,精细布局,增建了123座蓄水池。分布在管网之间的548座容量从50方至4000方不等的“调蓄池”,以及4800多个各类增压、减压控制阀门,发挥着调压调峰的作用,确保了供水稳定。

延伸“毛细管”。为打通农村人饮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10月,海原县抽调127名专业技术人员,在供水最易出问题的冬季,采用GPS定位系统逐村逐户开展排查摸底。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从县领导到水务部门、再到乡镇和村组,层层签订军令状,形成3个作战片区,组建150个突击队,投入施工现场,既破解一乡一村的共性问题,又解决一家一户的个性难题,确保不落一户、不落一人,户户见水。仅2019年新增自来水入户12178户,改造入户5519户,水龙头接入室内或建保温井4.09万户,累计自来水入户76118户,入巷入户管道达1.07万公里。全县自来水入户率达99%,集中供水率99.6%,供水保证率90%以上,水质达标率100%。

灭消灭“空白点”。对水源能覆盖,但因地势原因导致水压过低、不具备入户条件的农户,加密建设集中供水点42处,使500户村民取水往返水平距离在800米之内、垂直距离不超过80米;对没有水源且饮水工程无法覆盖的农户,采取“屋檐接水+水窖+潜水泵+增压罐+净化器”的分散式供水措施,使332户村民用上了达标水。

精准运行管理,解决水高效利用的问题

“大网格+小网格”。三分建、七分管。为确保工程管网高效运行,今年海原县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在跨乡镇供水管网、总调蓄水池安装水表,实行“大网格”管理模式,推行县供水管理中心划区包片站长负责制。对乡村片区联户锁闭阀、水表井及其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水费收缴等实行“小网格”管理模式。大小网格无缝对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自负盈亏,按照水量精准结算,网格员工资收入与漏损率直接挂钩,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和水费收缴率,确保了工程良性运行。

“企业+农户”。为提高工程运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海原县与宁夏水务投资集团中源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对供水相对集中的三河、七营、李旺、高崖、甘城5个乡镇的人饮工程进行移交,实行从水源到联户水表井的一站式、企业化管理。与每家每户签订用水协议,将联户水表井到水龙头的维护明确到户,充分发挥了农户自治功能,提高了用水管水主动性。“互联网+人饮”。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应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3个乡镇试点“互联网+人饮”,实现自动化监测、控制、计量、缴费,省去了蓄水池人工调蓄、巡线、抄表收费等环节,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供水保障率。外出务工的子女在异地他乡也可以用手机APP随时查看剩余水量、用微信为农村留守老人缴费,让群众吃上了方便水、明白水。

“出厂水+末梢水”。紧盯水质标准,根据当地农村供水水质特点、污染源分布、工程规模、人群健康风险的可控性等确定检测指标,每天对自来水厂出厂水9项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县水质检测中心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实时监测水质,每季度对末梢水即农户家里的自来水进行安全鉴定。对海城镇王井、史店乡米湾、郑旗乡吴湾等9处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泉水水源进行替换。2019年前三季度,对50个样本点检测出具报告168份,水质全部达标。

海原县彻底告别“吃水难”的历史,靠的是精准思维、精准施策、精准发力,靠的是苦干实干的过硬作风,靠的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拼搏精神。高标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为海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可靠保证,也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简报信息    
观察思考

宁夏海原县精准破解千百年“饮水困局”

时间:2020-02-26 10:09:22

来源:宁夏脱贫攻坚简报

作者: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海原县是宁夏西海固的核心区,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方,人均占有水量仅有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年均降水量260至400毫米,蒸发量高达2200毫米。受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县域内十年九旱,缺水严重,生态脆弱,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并重,上世纪被联合国列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春种一摞子,夏收一抱子,秋打一帽子”是上世纪这里群众苦涩生活的真实写照。

天上降水少、地面径流少、地下好水少,千百年来,“水问题”一直是困扰海原各族群众生存的最大瓶颈。由于地域面积大、居住分散、沟壑纵横,通过工程措施解决人饮问题的难度很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改善西海固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建设中南部城乡饮水工程、泉水改造工程等措施,坚持不懈改善人畜饮水状况。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海原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缜密勘查,精准施策,科学规划设计,紧盯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四个饮水安全指标”,一种水源一个办法,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充分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和中南部连通三种水源,因地制宜采取自来水入户、建集中供水点、分散式供水三种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山区群众从不锁家门锁水窖、几十公里驴驮肩扛车拉到自来水管接到灶台上,从喝高氟水苦咸水引发各种地方病到喝上水厂净化处理达标的安全水,真正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饮水苦难史。

从“吃水难”到“吃水甜”,也引发了当地农村一系列连锁效应和深刻变革:一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过去大批必须留守拉水的壮劳力外出务工,人均年打工收入超过2万元;二是大大降低了群众吃水支出,如今户均年自来水费120元左右,是过去年拉水费用的1/10;三是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减少了因水而发的疾病,为群众减轻了医疗负担;四是改变了村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从一辈子都洗不上一次热水澡到如今天天都能洗澡,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五是为发展养殖等产业提供了充足水源保障,群众精细调配、合理利用自来水和水窖收集的雨水,肉牛产业从无到有,饲养量达到27万头,羊饲养量152万只,有效支撑了全县的脱贫攻坚。

精准开发水源,解决水从哪来的问题

引黄入“海”。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海原县,自产水只有2800万方/年,且量少质差,仅230万方/年可用于人饮。一代代水利人在本区域内找水、引水,千方百计开发沟道水、山泉水、地下水,大规模建设井窖工程,收集天上水,可谓掘地三尺,勘遍了全县每个角落,还是无法解决群众的吃水难题。山里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山外,2015年,历经40年“四上三下”的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工程从274公里外、经15级扬水,将黄河水引入海原的自来水管,覆盖城乡76%的人口,彻底解决了海原人饮工程没有稳定水源的问题。

集“泉”入户。对于一些居住过于分散、扬黄水源难以覆盖的边缘地带,海原县就地就近用好泉水,累计建成自流引泉21处,解决了共9000户3.6万群众的自来水入户问题。2019年,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改造提升和截潜工程,并加强水质抽样检测,使有限的泉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对黄石崖、段塬、刺儿沟三处水量不足的人饮工程,增加引黄水源作为第二水源,实现互补。

“汲”井入院。针对部分中南部连通工程黄河水源无法触达、没有泉水资源的空白点,海原县在地下水源相对丰富、水质检测达标的区域,加大地下水源地勘探力度,新发现地下水源12处,新打水源机井20眼,覆盖6个乡镇3.8万农村居民,彻底解决了这部分群众取水距离远、成本高、不安全的问题。

精准布设管网,解决水怎么来的问题

打通“大动脉”。海原地域面积6463多平方公里,是宁夏西海固面积最大的县。面对地质构造复杂、湿陷性黄土、沟壑纵横等施工难题,在主管道设计上反复论证,根据不同地质环境,按照不同承压要求,采用球墨铸铁管、PVC管等相应管材管线,确保既符合立地条件,又节约项目投资。全县共铺设各类管道1.19万公里,是地球赤道周长的1/4,其中主支管道1200公里。

精设“调蓄池”。供水管网依山就势、翻山越岭,最大高差达500多米,如何确保管网内水压均衡,既能户户有水,又防止管道爆裂,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解决部分调蓄池容积小、分布不均衡、供水保障率低等问题,今年以来,全县下足绣花功夫,科学规划,精细布局,增建了123座蓄水池。分布在管网之间的548座容量从50方至4000方不等的“调蓄池”,以及4800多个各类增压、减压控制阀门,发挥着调压调峰的作用,确保了供水稳定。

延伸“毛细管”。为打通农村人饮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10月,海原县抽调127名专业技术人员,在供水最易出问题的冬季,采用GPS定位系统逐村逐户开展排查摸底。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从县领导到水务部门、再到乡镇和村组,层层签订军令状,形成3个作战片区,组建150个突击队,投入施工现场,既破解一乡一村的共性问题,又解决一家一户的个性难题,确保不落一户、不落一人,户户见水。仅2019年新增自来水入户12178户,改造入户5519户,水龙头接入室内或建保温井4.09万户,累计自来水入户76118户,入巷入户管道达1.07万公里。全县自来水入户率达99%,集中供水率99.6%,供水保证率90%以上,水质达标率100%。

灭消灭“空白点”。对水源能覆盖,但因地势原因导致水压过低、不具备入户条件的农户,加密建设集中供水点42处,使500户村民取水往返水平距离在800米之内、垂直距离不超过80米;对没有水源且饮水工程无法覆盖的农户,采取“屋檐接水+水窖+潜水泵+增压罐+净化器”的分散式供水措施,使332户村民用上了达标水。

精准运行管理,解决水高效利用的问题

“大网格+小网格”。三分建、七分管。为确保工程管网高效运行,今年海原县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在跨乡镇供水管网、总调蓄水池安装水表,实行“大网格”管理模式,推行县供水管理中心划区包片站长负责制。对乡村片区联户锁闭阀、水表井及其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水费收缴等实行“小网格”管理模式。大小网格无缝对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自负盈亏,按照水量精准结算,网格员工资收入与漏损率直接挂钩,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和水费收缴率,确保了工程良性运行。

“企业+农户”。为提高工程运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海原县与宁夏水务投资集团中源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对供水相对集中的三河、七营、李旺、高崖、甘城5个乡镇的人饮工程进行移交,实行从水源到联户水表井的一站式、企业化管理。与每家每户签订用水协议,将联户水表井到水龙头的维护明确到户,充分发挥了农户自治功能,提高了用水管水主动性。“互联网+人饮”。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应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3个乡镇试点“互联网+人饮”,实现自动化监测、控制、计量、缴费,省去了蓄水池人工调蓄、巡线、抄表收费等环节,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供水保障率。外出务工的子女在异地他乡也可以用手机APP随时查看剩余水量、用微信为农村留守老人缴费,让群众吃上了方便水、明白水。

“出厂水+末梢水”。紧盯水质标准,根据当地农村供水水质特点、污染源分布、工程规模、人群健康风险的可控性等确定检测指标,每天对自来水厂出厂水9项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县水质检测中心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实时监测水质,每季度对末梢水即农户家里的自来水进行安全鉴定。对海城镇王井、史店乡米湾、郑旗乡吴湾等9处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泉水水源进行替换。2019年前三季度,对50个样本点检测出具报告168份,水质全部达标。

海原县彻底告别“吃水难”的历史,靠的是精准思维、精准施策、精准发力,靠的是苦干实干的过硬作风,靠的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拼搏精神。高标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为海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可靠保证,也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