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道德文化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广西宾阳县甘棠镇冯村建设道德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

时间:2022-05-17 12:21:4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欧建雍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实力。建设道德文化示范村,以弘扬道德文明为切入口,实施以“道德涵养、乡村德治、新风弘扬、环境优化、产业提振、载体创新”等工程为主的道德文化行动,对推动振兴乡村具有重要作用。

宾阳县甘棠镇冯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共1815人,405户农民,党员24名,耕地面积1815亩,其中水田1630亩,旱地185亩,以农业经济发展和养殖业为主,外出务农为辅。该村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5年提出“做一个有道德的冯村人”的道德文化村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很好成效。分别荣获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粪便无暴露村庄”、自治区爱委会授予“卫生村”、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授予:“乡风文明建设研学基地”、自治区美丽乡村办授予“绿色村屯”、南宁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百佳村屯”等荣誉称号,2021年6月22日,由自治区社科联社会组织党委和宾阳县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党旗领航”广西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在该村举办,来自全区社科联领导党员干部和宾阳县镇领导共三百多人参加,与会领导高度评价该村乡村文明建设成果。2021年11月4日,南宁市全域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宾阳县召开,该村成为全市风貌改造典范作为现场会参观点。来自南宁市各县区分管副书记和副县(区)长及各建设局局长、市属及县属相关部门参观了该村风貌后,对建设道德文化村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冯村建设道德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

(一)家庭纠纷明显减少,村民道德和法制意识增强

该村1800多人口,50岁以上老年人200多人,占总人口的 25 %。为发挥老年人在家庭和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该村 成立了村老年协会,协会领导班子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乡贤担任。协会《章程》规定,协会会员要在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做好家庭教育引领家庭和谐作用,带头传承家风家训;二是承担化解邻里纠纷、解决家庭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三是对村委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村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四是成为组织开展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核心力量。在老年协会老年们传统美德的熏陶下,村民们道德和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家庭纠纷现象逐年减少,最近十年来全村没有一人因违法被判刑的情况,开创历史上无犯人坐牢的先例。

(二)乡贤发挥有效作用,实现书香乡村的浓厚氛围

该村乡贤覃存民,在武鸣工作时,他看到武鸣县人民群众较注重孩子的学习教育,全县崇学的氛围浓厚。为此他回家乡与村干部商量决定成立村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当年考上县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他的倡议得到村干部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他带头捐款五千元成立了村教育基金会。基金会对每年考上重点中学学生奖励500元,考上大学奖励1000元。每年村庆该村都在村道德亭前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获奖学生和家长由村干部颁发奖金和授予彩带。由于是在村庆举行颁奖大会,当日来访的亲戚朋友多,对获奖的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无尚的光荣,对其他家长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教育基金会成立之后大大改变了村民崇学的氛围,家长对孩子重视读书程度大大提高,近十多年来每年考上大学人数由过去1-2名提高到每年10名左右。该村已成为全镇每年考上大学人数最多的村庄之一,书香乡村的浓厚氛围由此形成。

(三)德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加大,乡村风貌生机勃勃

该村利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机会,全村村民一齐出动,积极参与全村的道德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投入二千多万元建设村德仁办公楼、德孝文化广场、道德亭、道德文化喷泉、道德文化小公园。所有的公共设施都以道德文化命名,在道德广场上、公园的休闲桌椅上、村头村尾的公共设施上均注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文化元素,如村里的人工湖命名为“信德湖”,村办公楼叫“德仁楼”,村幼儿园叫“德贤幼儿园”,就连休闲棋盘都叫“忠义盘”。道德亭,内容包含儒、释、道文化精髓,道德亭内安放三面大石鼓和一本石书,石书上刻上《道德新经》。通过对公共设施注入道德文化词语,顿时使死板的设施成为会说道德话语的文明宣传载体,在这些文化载体的熏陶下,村民自然形成文明意识,村民自觉清理垃圾、主动圈养家禽,彻底改变过去脏、乱、差状况。村容村貌发生了大改变,房屋外立面焕然一新,村中道路全部硬化、美化、亮化、绿化全部到位。每当夜幕降临时村民们自觉到文化广场和休闲广场散步开展活动,整个村庄人气旺盛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该村为此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粪便无暴露村庄”和自治区爱委会授予“卫生村”。

(四)完善村庆制度,移风易俗凝成文明习俗

2015年在该村倡议建设道德文化村时,村干部就召开会议决定把每年10月2日作为本村村庆。把原来传统过“六月六”和“重阳节”这两个节庆整合改到村庆一起庆贺。建立村庆制度的目的:一是庆祝乡村建设成果,感恩党和国家关心厚爱;二是通过村庆弘扬传承优秀民间民俗文化,移风易俗达成文明共识;三是通过村庆汇集人气,欢迎四面八方朋友感受冯村改革成果,支持冯村建设,凝聚乡村振兴力量。每年村庆的时候,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从四面八方回来,杀猪宰鸭,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十桌八桌,邀请亲戚朋友来家做客,全村顿时热闹起来,平时只有不到2000人的村,在村庆那天便有1-2万人,人们以相亲会、迎新娘,集体婚礼、同学聚会、民间民俗文体活动等方式庆祝村庆,村庆成为弘扬壮乡优秀传统文体活动,恢复传统的壮乡婚庆习俗,成为凝聚人心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

(五)开展文明评比,筑牢乡村振兴的“实”和“魂”

冯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已逐步彰显自己的特色,在乡村风貌改造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德”形之外,乡村振兴的“实”已形成了养鸡专业村的模式,乡村振兴的“魂”已经形成“比学赶超”的特色和亮点。这些都得益于该村坚持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活动,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该村自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活动,主要评比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比科学种养,勤劳致富,二是比家庭团结友爱,幸福和谐。文明家庭的评比更多地体现在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在勤劳致富方面,利用养殖业技术开展“养鸡技术能手比赛”和“厨艺大比拼”。几年来,该村开展“养鸡技术能手比赛”使全村成为养鸡专业村的产业模式,全村年养鸡达 200多万只,仅养鸡人均收入 6000多元。该村美食文化历史悠久,通过“厨艺大比拼”,使该村在外务工的人有超过二百多人是依靠厨艺维持生计,参加过该村村庆的客人无不称赞该村的美食文化。

冯村建设道德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启示

(一)党旗引航,政策“暖心”

宾阳县党委、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县政府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鼓励群众基础好、群众建设愿望强烈并能发动群众捐款捐物的村屯开展乡村建设工作。县镇派出专业工作组给予指导,同时县政府协调上级有关级部门给予财政大力支持。在这利好政策形势下,甘棠镇冯村干部群众充分利用这个“暖心”政策,建起了村办公大楼、文化广场、休闲广场、环村道路、基本农田改造、村容村貌改造等项目,大大鼓舞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乡贤“用心”、真情倾注

时势创造机遇,该村乡贤覃存民在县里工作期间,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决心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利用空闲时间回家乡召开党员干部和群众大会,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动员干部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他自己先带头捐款五千元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捐款,在他和村干部的带领下不到半个月,全村共捐款达十七万多元,为开展村里风貌建设开了好头,还协调县建设规划局为家乡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为让家乡实现可持续发展,他回家乡与村干部商量决定成立村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当年考上县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从而推动了全村崇学重读氛围的形成。他还倡议举办“万人相亲会”,为农村大龄青年搭建相识相爱平台,解决当地农村大龄青年婚娶嫁问题。该村于2016年春节开始与宾阳县总工会、宾阳县团委连续举办了四届“万人相亲大会”。这一活动在县内外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既有利于村民凝聚人心又利于解决当地大龄青年婚姻大事。乡贤“用心”倾注乡情为家乡建设促进乡村振兴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三)干部“苦心”、乐于奉献

在乡村建设工作过程中,除乡贤的倡导推动作用外,党员村干部团结奋斗和乐于奉献精神起到核心作用。村里的党员村干部是工作的主力军,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推动者和执行者。由于缺乏集体经济收入,老年协会的老党员村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无私奉献非常重要。早期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没日没夜的干又没领到一分钱补贴,开始有少数党员干部抱怨责怪,在建设过程中与群众产生一些利益纠纷问题,从而引起极少数个别村民恶骂、挖苦、诽谤村干部,导致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上产生了动摇,出现了打退堂鼓的现象。尽管党员干部们受到极少数人村民的挖苦、恶骂、诽谤,但看到自己付出的汗水使村里发生大改变,同时也得到绝大多数群众肯定、理解、支持!又让党员干部们树立起了工作的信心和劲头。

(四)群众“齐心”、共唱赞歌

群众的认可、理解、支持非常重要。该村村民勤劳淳朴、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支持村干部工作,特别在村办公楼、文化广场、村道路建设、风貌改造、基本农田改造等大项目建设工作中得到绝大多数村民无私奉献的支持,有的村民无偿奉献土地、捐款捐物义务投工投劳 。村民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工作顺利推进,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中群众更是踊跃参加,尤其是改变村容脏、乱、差方面,村民自觉清理垃圾、主动圈养家禽,彻底改变过去脏、乱、差状况。

冯村建设道德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问题和不足

(一)产业提质增效不足

该村虽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养鸡产业,但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产业还处于传统的养殖模式,产业产品种类单一,收益低,技术落后,该村的许多优质农副食品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升级,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还比较弱,还需要引进大品牌、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养殖企业来帮助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道路。

(二)村容村貌规划还缺乏“一张蓝图”

根据乡村振兴乡村规划要求,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村庄发展,做到与当地经济水平和群众需要相适应实现现代化治理大改变。冯村在初期的新农村试点建设中,还未形成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格局进行建设,因为缺少规划,村庄建设中出现一些如土地浪费、资源利用效果差等问题。

(三)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可持续性

在该村乡村振兴工作中,最深的体会是如果没有村干部持续乐于奉献是难以保证乡村振兴工作持续发展的。受功利思想影响,一些因村干部或者群众积极分子没有领到一分补贴而打退堂鼓,同时个别村干部素质不好,存在贪污行为又影响群众对这项工作的支持,要持续开展乡村文化活动,需要有稳定的经济补助来解决有人持续干事的问题。

冯村实践经验高水平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一)因地制宜建设道德文化示范村,做到一村一品

广西是多民族聚集区,各个民族分散居住在区内各个县域乡村,乡村特色文化丰富,民风民俗独特,类似宾阳县冯村这样情况的乡村不少。因此,根据乡村民族文化特色,借鉴冯村经验,精准规划建设道德文化示范村,使之成为广西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是推动广西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是因地制宜,着力破解过去单纯由政府提供的“自上而下”的刚性建设示范村模式,按充分对接乡村文化实际需求,精准规划建设道德示范村;二是立足长远,树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把保护地方民族文化遗产和乡风文明建议纳入道德文化村建设,以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办法建设示范村;三是道德文化思想建设要精准乡村产业、乡风文明、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等乡村振兴工作实际需求,缩小文化供给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形成广西特色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注重道德文化元素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是宣传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每一个建筑物,每一个设施,使之成为宣传最美乡村的载体。一是在乡村整体规划上,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文化的深层道德思想,善于发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文化,将这些文化有机地融入到规划建设的每个环境中;二是将乡村勤劳致富能手、道德模范、优秀乡贤事迹等的事迹以“活”的形式融入乡村规划建设中;三是将乡村民间技艺、非遗文化、民族美食等有利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乡村传统文化有效地纳入规划建设中的各个设施,使之发扬光大。

加强道德教育,凝聚道德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道德文化教育对于激发人的能动性发挥作用,乡村要振兴,思想必须先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乡村工作人员思想、作风、成效的大突围,是乡村振兴的思想保证。一是要加强干部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跟党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能力,要使干部学懂弄通党的好政策,把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武装、提升政策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村“两委”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机制并坚决落实,使党支部始终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政策在乡村落地开花;二是要教育群众自己动手,科技创新,勤劳致富,通过道德教育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党委政府对各地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给予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注重宣介推广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的成功范例;三是塔建乡村民俗文化节庆平台,通过节庆文化实现文化塔台经济唱戏,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四)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在繁荣乡村文化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需要凝聚各方面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乡村建设人才队伍,乡村中的老年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乡贤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在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以志愿开展道德教育为桥梁,汇集各方力量来志愿服务乡村建设是凝聚乡村建设力量的有效途径。一是把应届毕业生和其他青年一起组织起来,鼓励他们到乡村从事道德文化教育青年服务活动,既可以服务乡村社会,繁荣乡村文化,也可以受到锻炼磨砺;二是发挥乡村老年协会的引领作用,通过老年协会中德高望重的先进人物引领,传承家风家训、化解乡村矛盾,促进和谐团结,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三是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新乡贤是赓续文化传统、完善乡村治理的有益力量。政府要引领,建立乡贤社会组织,搭建乡贤回归与干事的平台,建立荣誉激励机制,营造“知乡贤、敬乡贤、学乡贤”的氛围,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公共事业建设,促进乡村公共服务提升与公序良俗形成。

(五)开设乡村道德文化大讲堂,化育人心、淳化民风

道德讲堂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开设道德大讲堂,开展践行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乡村群众健康、高雅、文明的生活方式,达到弘扬文明新风的目的。依托道德大讲堂,通过开展一系类道德教育活动,一方面帮助群众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新观念,以传统文化扶心扶智,凝聚乡村振兴力量;另一方面开展政策、礼仪、卫生等道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培养乐善好施、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道德情操,促进乡风文明。

(本文作者系广西社科联常委、广西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南宁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覃存民对本文有重大贡献)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建设道德文化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广西宾阳县甘棠镇冯村建设道德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

时间:2022-05-17 12:21:4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欧建雍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实力。建设道德文化示范村,以弘扬道德文明为切入口,实施以“道德涵养、乡村德治、新风弘扬、环境优化、产业提振、载体创新”等工程为主的道德文化行动,对推动振兴乡村具有重要作用。

宾阳县甘棠镇冯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共1815人,405户农民,党员24名,耕地面积1815亩,其中水田1630亩,旱地185亩,以农业经济发展和养殖业为主,外出务农为辅。该村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5年提出“做一个有道德的冯村人”的道德文化村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很好成效。分别荣获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粪便无暴露村庄”、自治区爱委会授予“卫生村”、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授予:“乡风文明建设研学基地”、自治区美丽乡村办授予“绿色村屯”、南宁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百佳村屯”等荣誉称号,2021年6月22日,由自治区社科联社会组织党委和宾阳县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党旗领航”广西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在该村举办,来自全区社科联领导党员干部和宾阳县镇领导共三百多人参加,与会领导高度评价该村乡村文明建设成果。2021年11月4日,南宁市全域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宾阳县召开,该村成为全市风貌改造典范作为现场会参观点。来自南宁市各县区分管副书记和副县(区)长及各建设局局长、市属及县属相关部门参观了该村风貌后,对建设道德文化村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冯村建设道德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

(一)家庭纠纷明显减少,村民道德和法制意识增强

该村1800多人口,50岁以上老年人200多人,占总人口的 25 %。为发挥老年人在家庭和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该村 成立了村老年协会,协会领导班子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乡贤担任。协会《章程》规定,协会会员要在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做好家庭教育引领家庭和谐作用,带头传承家风家训;二是承担化解邻里纠纷、解决家庭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三是对村委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村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四是成为组织开展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核心力量。在老年协会老年们传统美德的熏陶下,村民们道德和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家庭纠纷现象逐年减少,最近十年来全村没有一人因违法被判刑的情况,开创历史上无犯人坐牢的先例。

(二)乡贤发挥有效作用,实现书香乡村的浓厚氛围

该村乡贤覃存民,在武鸣工作时,他看到武鸣县人民群众较注重孩子的学习教育,全县崇学的氛围浓厚。为此他回家乡与村干部商量决定成立村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当年考上县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他的倡议得到村干部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他带头捐款五千元成立了村教育基金会。基金会对每年考上重点中学学生奖励500元,考上大学奖励1000元。每年村庆该村都在村道德亭前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获奖学生和家长由村干部颁发奖金和授予彩带。由于是在村庆举行颁奖大会,当日来访的亲戚朋友多,对获奖的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无尚的光荣,对其他家长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教育基金会成立之后大大改变了村民崇学的氛围,家长对孩子重视读书程度大大提高,近十多年来每年考上大学人数由过去1-2名提高到每年10名左右。该村已成为全镇每年考上大学人数最多的村庄之一,书香乡村的浓厚氛围由此形成。

(三)德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加大,乡村风貌生机勃勃

该村利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机会,全村村民一齐出动,积极参与全村的道德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投入二千多万元建设村德仁办公楼、德孝文化广场、道德亭、道德文化喷泉、道德文化小公园。所有的公共设施都以道德文化命名,在道德广场上、公园的休闲桌椅上、村头村尾的公共设施上均注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文化元素,如村里的人工湖命名为“信德湖”,村办公楼叫“德仁楼”,村幼儿园叫“德贤幼儿园”,就连休闲棋盘都叫“忠义盘”。道德亭,内容包含儒、释、道文化精髓,道德亭内安放三面大石鼓和一本石书,石书上刻上《道德新经》。通过对公共设施注入道德文化词语,顿时使死板的设施成为会说道德话语的文明宣传载体,在这些文化载体的熏陶下,村民自然形成文明意识,村民自觉清理垃圾、主动圈养家禽,彻底改变过去脏、乱、差状况。村容村貌发生了大改变,房屋外立面焕然一新,村中道路全部硬化、美化、亮化、绿化全部到位。每当夜幕降临时村民们自觉到文化广场和休闲广场散步开展活动,整个村庄人气旺盛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该村为此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粪便无暴露村庄”和自治区爱委会授予“卫生村”。

(四)完善村庆制度,移风易俗凝成文明习俗

2015年在该村倡议建设道德文化村时,村干部就召开会议决定把每年10月2日作为本村村庆。把原来传统过“六月六”和“重阳节”这两个节庆整合改到村庆一起庆贺。建立村庆制度的目的:一是庆祝乡村建设成果,感恩党和国家关心厚爱;二是通过村庆弘扬传承优秀民间民俗文化,移风易俗达成文明共识;三是通过村庆汇集人气,欢迎四面八方朋友感受冯村改革成果,支持冯村建设,凝聚乡村振兴力量。每年村庆的时候,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从四面八方回来,杀猪宰鸭,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十桌八桌,邀请亲戚朋友来家做客,全村顿时热闹起来,平时只有不到2000人的村,在村庆那天便有1-2万人,人们以相亲会、迎新娘,集体婚礼、同学聚会、民间民俗文体活动等方式庆祝村庆,村庆成为弘扬壮乡优秀传统文体活动,恢复传统的壮乡婚庆习俗,成为凝聚人心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

(五)开展文明评比,筑牢乡村振兴的“实”和“魂”

冯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已逐步彰显自己的特色,在乡村风貌改造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德”形之外,乡村振兴的“实”已形成了养鸡专业村的模式,乡村振兴的“魂”已经形成“比学赶超”的特色和亮点。这些都得益于该村坚持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活动,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该村自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活动,主要评比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比科学种养,勤劳致富,二是比家庭团结友爱,幸福和谐。文明家庭的评比更多地体现在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在勤劳致富方面,利用养殖业技术开展“养鸡技术能手比赛”和“厨艺大比拼”。几年来,该村开展“养鸡技术能手比赛”使全村成为养鸡专业村的产业模式,全村年养鸡达 200多万只,仅养鸡人均收入 6000多元。该村美食文化历史悠久,通过“厨艺大比拼”,使该村在外务工的人有超过二百多人是依靠厨艺维持生计,参加过该村村庆的客人无不称赞该村的美食文化。

冯村建设道德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启示

(一)党旗引航,政策“暖心”

宾阳县党委、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县政府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鼓励群众基础好、群众建设愿望强烈并能发动群众捐款捐物的村屯开展乡村建设工作。县镇派出专业工作组给予指导,同时县政府协调上级有关级部门给予财政大力支持。在这利好政策形势下,甘棠镇冯村干部群众充分利用这个“暖心”政策,建起了村办公大楼、文化广场、休闲广场、环村道路、基本农田改造、村容村貌改造等项目,大大鼓舞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乡贤“用心”、真情倾注

时势创造机遇,该村乡贤覃存民在县里工作期间,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决心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利用空闲时间回家乡召开党员干部和群众大会,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动员干部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他自己先带头捐款五千元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捐款,在他和村干部的带领下不到半个月,全村共捐款达十七万多元,为开展村里风貌建设开了好头,还协调县建设规划局为家乡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为让家乡实现可持续发展,他回家乡与村干部商量决定成立村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当年考上县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从而推动了全村崇学重读氛围的形成。他还倡议举办“万人相亲会”,为农村大龄青年搭建相识相爱平台,解决当地农村大龄青年婚娶嫁问题。该村于2016年春节开始与宾阳县总工会、宾阳县团委连续举办了四届“万人相亲大会”。这一活动在县内外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既有利于村民凝聚人心又利于解决当地大龄青年婚姻大事。乡贤“用心”倾注乡情为家乡建设促进乡村振兴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三)干部“苦心”、乐于奉献

在乡村建设工作过程中,除乡贤的倡导推动作用外,党员村干部团结奋斗和乐于奉献精神起到核心作用。村里的党员村干部是工作的主力军,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推动者和执行者。由于缺乏集体经济收入,老年协会的老党员村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无私奉献非常重要。早期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没日没夜的干又没领到一分钱补贴,开始有少数党员干部抱怨责怪,在建设过程中与群众产生一些利益纠纷问题,从而引起极少数个别村民恶骂、挖苦、诽谤村干部,导致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上产生了动摇,出现了打退堂鼓的现象。尽管党员干部们受到极少数人村民的挖苦、恶骂、诽谤,但看到自己付出的汗水使村里发生大改变,同时也得到绝大多数群众肯定、理解、支持!又让党员干部们树立起了工作的信心和劲头。

(四)群众“齐心”、共唱赞歌

群众的认可、理解、支持非常重要。该村村民勤劳淳朴、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支持村干部工作,特别在村办公楼、文化广场、村道路建设、风貌改造、基本农田改造等大项目建设工作中得到绝大多数村民无私奉献的支持,有的村民无偿奉献土地、捐款捐物义务投工投劳 。村民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工作顺利推进,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中群众更是踊跃参加,尤其是改变村容脏、乱、差方面,村民自觉清理垃圾、主动圈养家禽,彻底改变过去脏、乱、差状况。

冯村建设道德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问题和不足

(一)产业提质增效不足

该村虽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养鸡产业,但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产业还处于传统的养殖模式,产业产品种类单一,收益低,技术落后,该村的许多优质农副食品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升级,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还比较弱,还需要引进大品牌、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养殖企业来帮助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道路。

(二)村容村貌规划还缺乏“一张蓝图”

根据乡村振兴乡村规划要求,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村庄发展,做到与当地经济水平和群众需要相适应实现现代化治理大改变。冯村在初期的新农村试点建设中,还未形成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格局进行建设,因为缺少规划,村庄建设中出现一些如土地浪费、资源利用效果差等问题。

(三)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可持续性

在该村乡村振兴工作中,最深的体会是如果没有村干部持续乐于奉献是难以保证乡村振兴工作持续发展的。受功利思想影响,一些因村干部或者群众积极分子没有领到一分补贴而打退堂鼓,同时个别村干部素质不好,存在贪污行为又影响群众对这项工作的支持,要持续开展乡村文化活动,需要有稳定的经济补助来解决有人持续干事的问题。

冯村实践经验高水平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一)因地制宜建设道德文化示范村,做到一村一品

广西是多民族聚集区,各个民族分散居住在区内各个县域乡村,乡村特色文化丰富,民风民俗独特,类似宾阳县冯村这样情况的乡村不少。因此,根据乡村民族文化特色,借鉴冯村经验,精准规划建设道德文化示范村,使之成为广西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是推动广西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是因地制宜,着力破解过去单纯由政府提供的“自上而下”的刚性建设示范村模式,按充分对接乡村文化实际需求,精准规划建设道德示范村;二是立足长远,树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把保护地方民族文化遗产和乡风文明建议纳入道德文化村建设,以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办法建设示范村;三是道德文化思想建设要精准乡村产业、乡风文明、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等乡村振兴工作实际需求,缩小文化供给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形成广西特色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注重道德文化元素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是宣传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每一个建筑物,每一个设施,使之成为宣传最美乡村的载体。一是在乡村整体规划上,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文化的深层道德思想,善于发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文化,将这些文化有机地融入到规划建设的每个环境中;二是将乡村勤劳致富能手、道德模范、优秀乡贤事迹等的事迹以“活”的形式融入乡村规划建设中;三是将乡村民间技艺、非遗文化、民族美食等有利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乡村传统文化有效地纳入规划建设中的各个设施,使之发扬光大。

加强道德教育,凝聚道德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道德文化教育对于激发人的能动性发挥作用,乡村要振兴,思想必须先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乡村工作人员思想、作风、成效的大突围,是乡村振兴的思想保证。一是要加强干部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跟党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能力,要使干部学懂弄通党的好政策,把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武装、提升政策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村“两委”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机制并坚决落实,使党支部始终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政策在乡村落地开花;二是要教育群众自己动手,科技创新,勤劳致富,通过道德教育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党委政府对各地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给予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注重宣介推广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的成功范例;三是塔建乡村民俗文化节庆平台,通过节庆文化实现文化塔台经济唱戏,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四)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在繁荣乡村文化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需要凝聚各方面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乡村建设人才队伍,乡村中的老年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乡贤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在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以志愿开展道德教育为桥梁,汇集各方力量来志愿服务乡村建设是凝聚乡村建设力量的有效途径。一是把应届毕业生和其他青年一起组织起来,鼓励他们到乡村从事道德文化教育青年服务活动,既可以服务乡村社会,繁荣乡村文化,也可以受到锻炼磨砺;二是发挥乡村老年协会的引领作用,通过老年协会中德高望重的先进人物引领,传承家风家训、化解乡村矛盾,促进和谐团结,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三是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新乡贤是赓续文化传统、完善乡村治理的有益力量。政府要引领,建立乡贤社会组织,搭建乡贤回归与干事的平台,建立荣誉激励机制,营造“知乡贤、敬乡贤、学乡贤”的氛围,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公共事业建设,促进乡村公共服务提升与公序良俗形成。

(五)开设乡村道德文化大讲堂,化育人心、淳化民风

道德讲堂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开设道德大讲堂,开展践行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乡村群众健康、高雅、文明的生活方式,达到弘扬文明新风的目的。依托道德大讲堂,通过开展一系类道德教育活动,一方面帮助群众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新观念,以传统文化扶心扶智,凝聚乡村振兴力量;另一方面开展政策、礼仪、卫生等道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培养乐善好施、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道德情操,促进乡风文明。

(本文作者系广西社科联常委、广西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南宁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覃存民对本文有重大贡献)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