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甘肃高台:专家服务下基层 打通“最后一公里”

时间:2023-02-23 13:53: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甘肃省高台县深入实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十业百社万才”计划,紧扣产业发展趋势,组建蔬菜、马铃薯、畜牧、辣椒、中药材、优质林果、文化旅游等10个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以科技服务“大体系”,打开民生实事“小切口”,服务基层民生一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领域分团,专家下沉基层“为初心”。综合考虑专家意愿、专业方向、用人单位需求等因素,精准对接民生与产业发展,在农业、林业、文化旅游、电商、乡村规划建设等领域分别成立专家服务团,采取“领域分团”的方式,实施“人才共享”,引导科技人才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下沉基层、普惠群众。紧紧围绕基层群众生产需求,每月组织服务团成员深入基层生产一线为服务对象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精准服务。延伸服务触角,把专家服务团成员纳入各镇村、专业合作社“乡土人才超市”,公开服务领域、专业特长、联系方式,更好满足广大群众“预约”或“订单”服务需求。推行“人才+项目”“人才+基地”“人才+产业”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人才引领型专业合作社建立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优秀人才专家工作室等产学研合作平台23个,鼓励基础条件较好、产业特色鲜明的镇村创新设立特聘顾问、首席专家等新型岗位5个,柔性引进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层次专家人才63人。以学科专业为纽带,择优遴选教育、文化、乡村治理等领域专家人才领衔创办名家工作室28个,引领166名青年人才在基层一线干事创业,为基层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专家队伍。组建8支专家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围绕全县乡村振兴“十二项行动”部署,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27场次,培训农民10698人。

精准对接,服务民生产业“惠群众”。鼓励专家人才充分发挥智力和技术优势,在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基层一线确定服务联系点53个,2022年开展走基层、送服务活动56场次,帮带培养乡村青年人才62名。深入推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联镇包村挂项”和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联基地联农户服务制度落实,精心选派12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和133名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成员下沉全县重点产业基地和乡村振兴一线,通过领衔编制产业规划、包抓联系产业基地、现场进行把脉会诊等方式,开展精准化、个性化组团指导服务80余场次,建立科技试验基地20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85项,解决群众生产技术难题28个,有效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将专家人才的智力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效能。

根植泥土,助力强农富农“大梦想”。筛选产业特色鲜明、基础条件较好、内部运行规范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创建“新坝冷凉灌区有机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示范基地”“甘肃鑫达生态农牧循环产业培训示范基地”“景辉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基地”等;紧密结合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农交会、农民丰收节等系列会展活动。加强乡村工匠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高社会知名度,申报注册“大漠紫光”黑番茄、“仰光”辣椒、“乡里娃”面筋粉皮、“康翠”蔬菜、“河西紫歌”圆茄、“奇峰马铃薯”“合黎山猪”“天月肉羊”“胭脂鸡”等一批合作社名、优、特产品。高台辣椒干、黑番茄、河西猪、胭脂鸡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认真落实专业技术人员蹲点挂项服务制度,围绕企业引进、示范点创建,着力解决企业、合作社落户难、缺技术等发展问题,培育祁连酒业、中农大康、共裕农牧等龙头企业58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022家。

创新机制,让人才服务基层“长流水”。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高级职称资格实行“双通道”管理,并将各类专家在基层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共有404人取得省内基层有效高级职称。持续加大人才工作经费投入,对各类专家人才在基层领衔创办的特色产业“科技小院”、优秀人才专家工作室、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等给予1—10万元资金支持,向每个专家服务团每年拨付3—5万元经费补助。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综合运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报道基层一线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先进事迹66期,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大显身手、建功立业,让专家服务基层“长流水不断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甘肃高台:专家服务下基层 打通“最后一公里”

时间:2023-02-23 13:53: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甘肃省高台县深入实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十业百社万才”计划,紧扣产业发展趋势,组建蔬菜、马铃薯、畜牧、辣椒、中药材、优质林果、文化旅游等10个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以科技服务“大体系”,打开民生实事“小切口”,服务基层民生一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领域分团,专家下沉基层“为初心”。综合考虑专家意愿、专业方向、用人单位需求等因素,精准对接民生与产业发展,在农业、林业、文化旅游、电商、乡村规划建设等领域分别成立专家服务团,采取“领域分团”的方式,实施“人才共享”,引导科技人才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下沉基层、普惠群众。紧紧围绕基层群众生产需求,每月组织服务团成员深入基层生产一线为服务对象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精准服务。延伸服务触角,把专家服务团成员纳入各镇村、专业合作社“乡土人才超市”,公开服务领域、专业特长、联系方式,更好满足广大群众“预约”或“订单”服务需求。推行“人才+项目”“人才+基地”“人才+产业”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人才引领型专业合作社建立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优秀人才专家工作室等产学研合作平台23个,鼓励基础条件较好、产业特色鲜明的镇村创新设立特聘顾问、首席专家等新型岗位5个,柔性引进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层次专家人才63人。以学科专业为纽带,择优遴选教育、文化、乡村治理等领域专家人才领衔创办名家工作室28个,引领166名青年人才在基层一线干事创业,为基层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专家队伍。组建8支专家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围绕全县乡村振兴“十二项行动”部署,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27场次,培训农民10698人。

精准对接,服务民生产业“惠群众”。鼓励专家人才充分发挥智力和技术优势,在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基层一线确定服务联系点53个,2022年开展走基层、送服务活动56场次,帮带培养乡村青年人才62名。深入推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联镇包村挂项”和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联基地联农户服务制度落实,精心选派12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和133名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成员下沉全县重点产业基地和乡村振兴一线,通过领衔编制产业规划、包抓联系产业基地、现场进行把脉会诊等方式,开展精准化、个性化组团指导服务80余场次,建立科技试验基地20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85项,解决群众生产技术难题28个,有效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将专家人才的智力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效能。

根植泥土,助力强农富农“大梦想”。筛选产业特色鲜明、基础条件较好、内部运行规范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创建“新坝冷凉灌区有机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示范基地”“甘肃鑫达生态农牧循环产业培训示范基地”“景辉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基地”等;紧密结合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农交会、农民丰收节等系列会展活动。加强乡村工匠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高社会知名度,申报注册“大漠紫光”黑番茄、“仰光”辣椒、“乡里娃”面筋粉皮、“康翠”蔬菜、“河西紫歌”圆茄、“奇峰马铃薯”“合黎山猪”“天月肉羊”“胭脂鸡”等一批合作社名、优、特产品。高台辣椒干、黑番茄、河西猪、胭脂鸡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认真落实专业技术人员蹲点挂项服务制度,围绕企业引进、示范点创建,着力解决企业、合作社落户难、缺技术等发展问题,培育祁连酒业、中农大康、共裕农牧等龙头企业58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022家。

创新机制,让人才服务基层“长流水”。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高级职称资格实行“双通道”管理,并将各类专家在基层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共有404人取得省内基层有效高级职称。持续加大人才工作经费投入,对各类专家人才在基层领衔创办的特色产业“科技小院”、优秀人才专家工作室、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等给予1—10万元资金支持,向每个专家服务团每年拨付3—5万元经费补助。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综合运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报道基层一线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先进事迹66期,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大显身手、建功立业,让专家服务基层“长流水不断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