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穆沟古村文化振兴的创新与探索

时间:2023-03-09 17:39:2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玉锁

穆沟古村的文化振兴是苏北乡村振兴的一次勇敢探索和创新。通过对文化的创新设计,形成全新的传承模式,并且让文化变成可以消费的产品,从而实现了可持续的文化活态传承模式。

从保护到活化,创新非遗业态

穆沟古村的重建过程带着对历史的浓浓乡愁,这既是一场对历史的追溯,也是一场对历史的当代化还原。

对于历史场景的还原,不是单一的场景恢复和景观营造,而是带着运营的目的,在历史场景中植入业态,从而让历史场景能够持续性地在乡村存在,并且得到不断激活。

穆沟古村的设计者们引入了阜宁当地的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与历史场景实现了很好地融合,彼此交相辉映。如今,在穆沟古村,可以看到阜宁益林酱油、面塑、大糕、豆干、肉圆等非遗项目,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古村的历史底蕴。

当然,对非遗项目的引入,不单单是展示和售卖,还引入了一些体验性的环节,让游客可以坐在院子里,体验一下非遗产品制作的过程。在阜宁大糕造物局,还为游客准备了儿童游玩的场所,让小孩子既可以吃得开心,也可以玩得开心。

在面塑铺和铁匠铺,都设置了让游客亲自动手的环节,形成了非遗项目的展示、参与全流程体验。

从迁徙到回流,再造新村民

设计者们对穆沟古村历史的尊重,还体现在对一场新村民迁徙史的策划上。穆沟古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一次大迁徙,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为推动江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江南地区的居民迁徒到苏北地区垦荒。当时,整族迁移的各门族集体搬出,散落在了淮安府涟水、山阳、盐城等地。其中,马家荡因淡水资源丰富,一部分江南氏族便聚集此处,落地生根。至今,穆沟及周边地区人们的迁徙史已达六百五十多年。

如今,穆沟古村的振兴,同样需要一场新的迁徙,需要引入新村民,让他们能够在这里扎根创业。

为了吸引新村民来此创业,穆沟古村经过生态改造,恢复了生态环境。让小村庄变成了具有时尚气息的宜居之地。如今,荷花与湖藕从初夏烂漫到深秋,成片的芦苇诉说着乡愁。

近年来,穆沟村回乡发展的人员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乡村旅游以及手工艺品制作等行业。他们深度挖掘穆沟在民宿、旅游、文创、农产品等方面的资源,大力开展创业创收,为穆沟古村的发展注入了时代活力。

从文物到品牌,守住红色文化根脉

红色是穆沟古村的根脉。在穆沟古村,到处可以看到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对于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的,但必须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地。举旗抓纲学大寨,广大干部拼命干……”这些语录都在向人们讲述着人民对党的热爱和对毛主席的怀念。

为了保护这些标语,设计者们在墙内安装了一种木质结构的条状木栏,固定在墙上,牢牢支撑住了墙壁。

要保护红色文化,业态植入是一个重要环节。设计者们发掘出了红色油坊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伪军的重兵封锁和频繁“扫荡”、“清乡”,驻扎在苏北阜宁县的新四军第三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3年兴办东沟油坊,1945年转移至益林镇。1948年,东益油米厂的豆油、菜籽油、棉籽油,送往前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东益油米厂改制为民营企业——阜宁县恒河油脂有限公司。

根据这段红色历史,设计者们把红色油坊进行了在地化还原,让游客既可以体验红色油坊的榨油过程,又可以购买到正宗的手工榨油。同时,还能够在场景中看到无处不在的红色元素,油然而生对红色文化的敬意。穆沟古村的红色文化原来是文物,现在是品牌。

从传统到时尚,融入当代精神

穆沟古村的改造过程是在南京大学专业团队规划与指导下进行的,这个年轻的团队,把最前沿的规划设计理念融入到古村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村庄改造项目。2020年动工,历经近两年,如今初步建成并试运营。

为了让村庄与时代离得更近,村子里还设立了乡村振兴工作站,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美院等知名高校及文创设计单位相继入驻。

从业态上来看,穆沟村的业态是传统与当代的融合。目前入驻经营项目19家,非遗项目包括大糕造物局、豆轶坊蒲包茶干、益林酱油、面塑。红色项目又红色油坊。当代时尚业态项目包括构想几何咖啡书店、窑烤面包、植物空间站、巧克力馆、荡鲜面、玄囿宋韵茶空间。这种非遗、红色、当代的业态搭配,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也为穆沟古村的乡村业态注入了当代智慧和当代精神。

以植物空间站为例,这个业态的设计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乡村感受到与植物对话的过程,在这个空间站里,闭上眼睛,似乎可以听到植物的声音。很多研学的学生都喜欢在这个空间站里停留和体验,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好。

再以金谷里为例,这个富有当代特色的艺术展览品牌入驻穆沟村,给穆沟村带来了新的气质。穆沟古村与金谷里艺术馆都拥有共同的苏州基因、江南底色,这是二者走到一起的基础。金谷里品牌是诞生于苏州地区的个性化艺术展藏空间,致力于打造每一处从城市到乡村极具美感的公共文化空间,金谷里在穆沟古村入驻以来,举办了多场画展,带来了新的客源。

如今的穆沟古村融合了音乐、艺术、民宿、非遗、咖啡、集市等多种现代要素,实现青年的回流和业态的再造。在节庆方面,打造了麦田音乐会、节日集市等节庆活动,激活了一座古老的水乡。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穆沟古村文化振兴的创新与探索

时间:2023-03-09 17:39:2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玉锁

穆沟古村的文化振兴是苏北乡村振兴的一次勇敢探索和创新。通过对文化的创新设计,形成全新的传承模式,并且让文化变成可以消费的产品,从而实现了可持续的文化活态传承模式。

从保护到活化,创新非遗业态

穆沟古村的重建过程带着对历史的浓浓乡愁,这既是一场对历史的追溯,也是一场对历史的当代化还原。

对于历史场景的还原,不是单一的场景恢复和景观营造,而是带着运营的目的,在历史场景中植入业态,从而让历史场景能够持续性地在乡村存在,并且得到不断激活。

穆沟古村的设计者们引入了阜宁当地的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与历史场景实现了很好地融合,彼此交相辉映。如今,在穆沟古村,可以看到阜宁益林酱油、面塑、大糕、豆干、肉圆等非遗项目,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古村的历史底蕴。

当然,对非遗项目的引入,不单单是展示和售卖,还引入了一些体验性的环节,让游客可以坐在院子里,体验一下非遗产品制作的过程。在阜宁大糕造物局,还为游客准备了儿童游玩的场所,让小孩子既可以吃得开心,也可以玩得开心。

在面塑铺和铁匠铺,都设置了让游客亲自动手的环节,形成了非遗项目的展示、参与全流程体验。

从迁徙到回流,再造新村民

设计者们对穆沟古村历史的尊重,还体现在对一场新村民迁徙史的策划上。穆沟古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一次大迁徙,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为推动江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江南地区的居民迁徒到苏北地区垦荒。当时,整族迁移的各门族集体搬出,散落在了淮安府涟水、山阳、盐城等地。其中,马家荡因淡水资源丰富,一部分江南氏族便聚集此处,落地生根。至今,穆沟及周边地区人们的迁徙史已达六百五十多年。

如今,穆沟古村的振兴,同样需要一场新的迁徙,需要引入新村民,让他们能够在这里扎根创业。

为了吸引新村民来此创业,穆沟古村经过生态改造,恢复了生态环境。让小村庄变成了具有时尚气息的宜居之地。如今,荷花与湖藕从初夏烂漫到深秋,成片的芦苇诉说着乡愁。

近年来,穆沟村回乡发展的人员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乡村旅游以及手工艺品制作等行业。他们深度挖掘穆沟在民宿、旅游、文创、农产品等方面的资源,大力开展创业创收,为穆沟古村的发展注入了时代活力。

从文物到品牌,守住红色文化根脉

红色是穆沟古村的根脉。在穆沟古村,到处可以看到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对于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的,但必须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地。举旗抓纲学大寨,广大干部拼命干……”这些语录都在向人们讲述着人民对党的热爱和对毛主席的怀念。

为了保护这些标语,设计者们在墙内安装了一种木质结构的条状木栏,固定在墙上,牢牢支撑住了墙壁。

要保护红色文化,业态植入是一个重要环节。设计者们发掘出了红色油坊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伪军的重兵封锁和频繁“扫荡”、“清乡”,驻扎在苏北阜宁县的新四军第三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3年兴办东沟油坊,1945年转移至益林镇。1948年,东益油米厂的豆油、菜籽油、棉籽油,送往前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东益油米厂改制为民营企业——阜宁县恒河油脂有限公司。

根据这段红色历史,设计者们把红色油坊进行了在地化还原,让游客既可以体验红色油坊的榨油过程,又可以购买到正宗的手工榨油。同时,还能够在场景中看到无处不在的红色元素,油然而生对红色文化的敬意。穆沟古村的红色文化原来是文物,现在是品牌。

从传统到时尚,融入当代精神

穆沟古村的改造过程是在南京大学专业团队规划与指导下进行的,这个年轻的团队,把最前沿的规划设计理念融入到古村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村庄改造项目。2020年动工,历经近两年,如今初步建成并试运营。

为了让村庄与时代离得更近,村子里还设立了乡村振兴工作站,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美院等知名高校及文创设计单位相继入驻。

从业态上来看,穆沟村的业态是传统与当代的融合。目前入驻经营项目19家,非遗项目包括大糕造物局、豆轶坊蒲包茶干、益林酱油、面塑。红色项目又红色油坊。当代时尚业态项目包括构想几何咖啡书店、窑烤面包、植物空间站、巧克力馆、荡鲜面、玄囿宋韵茶空间。这种非遗、红色、当代的业态搭配,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也为穆沟古村的乡村业态注入了当代智慧和当代精神。

以植物空间站为例,这个业态的设计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乡村感受到与植物对话的过程,在这个空间站里,闭上眼睛,似乎可以听到植物的声音。很多研学的学生都喜欢在这个空间站里停留和体验,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好。

再以金谷里为例,这个富有当代特色的艺术展览品牌入驻穆沟村,给穆沟村带来了新的气质。穆沟古村与金谷里艺术馆都拥有共同的苏州基因、江南底色,这是二者走到一起的基础。金谷里品牌是诞生于苏州地区的个性化艺术展藏空间,致力于打造每一处从城市到乡村极具美感的公共文化空间,金谷里在穆沟古村入驻以来,举办了多场画展,带来了新的客源。

如今的穆沟古村融合了音乐、艺术、民宿、非遗、咖啡、集市等多种现代要素,实现青年的回流和业态的再造。在节庆方面,打造了麦田音乐会、节日集市等节庆活动,激活了一座古老的水乡。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